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區境屬平羅縣。 1950年5月,大武口為平羅縣第二區(今平羅崇崗區)一鄉。 1956年2月,五區一鄉成立新聯(今大武口鄉)、潮湖、簡泉三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是年7月,平羅縣進行撤區并鄉工作,將五區一鄉改設為大武口鄉,成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全國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大武口鄉撤銷鄉建置,將新聯、潮湖、簡泉三個高級社改為生產大隊,劃歸平羅縣崇崗人民公社領導。 1960年7月,新聯大隊歸設在石炭井的“大武口鎮”(俗稱“舊鎮”)領導(鎮歸平羅縣管轄)。 1961年5月30日,成立大武口人民公社。 1963年6月11日,區境由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領導。 建成區(市區)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稱“明沙梁子”。 1966年5月,石嘴山市在大武口設“大武口辦事處”,為石嘴山市的派出機構。 是年,賀蘭山煤炭工業公司由石炭井遷入大武口。 60年代中期,在國家“加快大三線建設”戰略方針的指導下,煤炭部將石炭井、汝箕溝、呼魯斯太礦區列為“三五”期間西北大三線建設的重點礦區。 為加強礦區領導,1965年成立賀蘭山煤炭工業公司,駐地設在大武口市區。 之后,一批企業先后遷入大武口,所以被群眾稱為“工區”。 1968年7月28日,成立大武口地區革命委員會,直屬石嘴山市革委會。 是年9月19日,石嘴山市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地區革委會改為大武口鎮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武口鎮政府,取代設在石炭井的鎮機構,轄區包括大武口區和石炭井區。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區從大武口鎮劃出。 1973年6月18日,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 1975年,將“大武口區”建置改為“石嘴山市一區”。 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 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據《清實錄寧夏資料輯錄》記載:雍正七年潤七月癸未(公元1729年9月3日),辦理陜西寧夏河渠工兵部侍郎通智疏報:“寧夏等屬修浚之大渠并六羊改渠,一切工程告竣……請定兩渠佳名”。 得旨:大渠著名“惠農渠”。 1941年,寧夏省劃平羅縣的王泉溝、高莊、惠北、靈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區置縣,因位于惠農渠梢段而取名“惠農縣”。 1960年3月,撤縣設置為石嘴山市。 1976年成立石嘴山市轄郊區。 1987年國務院批準將原石嘴山市郊區恢復為惠農縣,惠農地名遂沿用至今。 惠農區是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函[2003]139號)撤銷石嘴山市惠農縣和石嘴山區設立惠農區。 2004年1月3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寧政發[2004]7號)《關于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通知》文件,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居戎狄部落。 秦時,屬北地郡富平縣。 西漢,時屬北地郡方梁縣。 東漢時,屬北地郡廉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時屬歷城郡建安縣。 隋朝時,屬靈武郡靈武縣。 唐朝時,屬警州。 北宋時,屬定州。 西夏,屬定州地。 明永樂,初筑平虜城。 嘉靖三十年(1551年)置平虜千戶所。 清朝初年,改為平羅所。 雍正二年(1724年)置平羅縣。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帶,劃歸平羅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為磴口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寧夏省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的轄地,原屬平羅縣的常信、洪廣、丁義、李剛、清水、通義等9堡及高榮堡的西半部,劃歸寧夏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出平羅縣北部的寶豐、黃渠橋,石嘴山高莊、惠北、靈沙等8個鄉劃出建立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兩個月后,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區撤銷,改置為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1949年9月25日平羅縣全境解放,平羅人民政府成立,平羅縣直屬寧夏省。 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銀川專區管轄。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 1972年,設立銀北地區,平羅縣又隸屬銀北地區。 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劃歸石嘴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