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武威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武威市各縣市區歷史沿革

涼州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遠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

據乾隆時成書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記載:涼州在戰國以前,是少數民族西戎部落的駐牧地。

西戎是對西部少數民族的泛稱,在河西地區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

戰國時期,涼州為月氏所占據。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為單于之后,勢力空前強大。

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擊敗了月氏,占領了整個河西。

匈奴統治河西走廊東端的是休屠王。

休屠王在今涼州城所在地,修筑了姑臧城。

元狩二年(前121)春,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使整個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

三國時,武威郡屬于魏國,仍以姑臧為郡治。

黃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置涼州,以姑臧(今涼州)為州治,并以安定太守鄒岐為州刺史,這是武威為涼州治所的開始。

當時的涼州共轄7郡,即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包括湟水流域)。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進入了“五涼”割據的混亂局面,“五涼”時期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以及隋末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于姑臧(今涼州),史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之美稱。

北魏滅北涼后,姑臧仍為武威郡和涼州治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初建涼、甘、瓜3州,分轄河西各縣。

姑臧是涼州治所,管轄河西東端諸縣,到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改州為郡,姑臧為武威郡郡治,轄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縣。

唐初,涼州仍沿用隋朝建置,姑臧為武威郡郡治。

貞觀元年(627)唐分全國為十道,涼州屬隴右道。

景云元年(710),設置河西節度使,治涼州。

天寶元年(742)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昌松、天寶、嘉麟5縣。

宋朝建國之初,涼州政權掌握在六谷吐蕃折逋氏手里。

宋咸平六年(1003),黨項羌攻陷涼州,知州丁惟清被殺。

1036年,武威及整個河西被西夏占領,西夏在今涼州區設西涼府,統治約190余年。

公元1226年7月,蒙古軍隊攻占西涼府,西夏守將斡札簀投降。

蒙古占領涼州初期,仍沿襲西夏舊制,以涼州為西涼府。

明朝建立后,洪武五年(1372),宋國公馮勝進軍河西,趕走了元朝殘余勢力,廢永昌路仍為西涼州,于洪武九年(1376)置涼州衛。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二年(1724)改衛為府。

涼州府治所武威縣(今涼州區)。

清末設甘涼道。

民國建立以后,仍沿用甘涼道,治所在武威,下轄武威、古浪、平番、鎮番、永昌、張掖、山丹、民樂、撫彝9縣。

民國16年(1927),設立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與道同,公署設于武威。

民國30年(1941),張掖另設專員公署,第六專員公署轄縣縮小,領武威、永登(平番)、古浪、民勤(鎮番)、永昌5縣。

1949年9月,設立武威專區,管轄武威、古浪、永登、民勤、永昌、山丹、民樂、張掖、景泰、天祝10縣。

武威縣(今涼州區)設13個區(金塔、金羊、永昌、豐樂、雙城、西營、大柳、白塔、古城、大河、張義、靖邊、城關),共轄98個鄉。

1955年,撤銷武威專區和酒泉專區,設張掖專區。

1961年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區。

武威專區轄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縣。

1985年6月19日,國務院批準武威縣改為武威市。

2001年7月27日縣級武威市更名為涼州區。

春秋戰國時稱西戎地。

秦屬小月氏。

漢初為匈奴休屠王牧地。

西漢武帝時在境內置武威、宣威2縣,屬武威郡,郡治武威縣。

東漢仍為武威、宣威2縣,屬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隸涼州刺史部。

三國曹魏時仍置武威、宣威2縣,屬涼州武威郡。

西晉廢武威縣,以其地并入宣威縣,屬涼州武威郡。

前涼張軌收祖厲流民在西漢武威縣地置祖厲縣。

后涼、南涼、北涼因之。

北魏設武安郡,治宣威,領宣威1縣,亦名襄武。

西魏承之。

北周至隋,廢宣威縣,以其地并入姑臧縣。

唐置明威府,并設明威戍。

唐大足元年(701)于縣東北境置白亭軍,后降為白亭守捉;唐廣德后歷五代、十國、北宋、西夏等,先后為吐蕃、突厥、回鶻、黨項等占領。

元代置小河灘城,屬永昌路。

明初為臨河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小河灘城址置鎮番衛,屬陜西行都指揮使司。

1912年,廢州制,屬甘涼道。

1927年,廢甘涼道,屬甘肅省。

1929年1月1日,改為民勤縣。

1949年9月23日,民勤縣解放,屬武威專區。

1955年10月,屬張掖專區。

1962年1月1日,屬武威專區。

2001年9月,屬武威市。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威郡設10縣,其中蒼松、揟次、撲環三縣在今古浪屬地。

東漢沿西漢建置,改蒼松為倉松,揟次、撲環兩縣縣名未變。

晉武帝泰始六年(270),改蒼松、揟次、撲環三縣為蒼松、揟次兩縣,歸武威郡轄。

西晉愍帝建興二年(314)五月,前涼在境內設倉松、揟次、撲環三縣。

后改撲環為魏安,均屬武威郡轄。

前秦在境內設倉松、揟次兩縣,屬武威郡轄。

后涼將倉松縣改為“昌松”,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兩縣。

置揟次縣,歸武威郡轄。

太元二年(377),將昌松郡改為東張掖郡。

后恢復昌松郡名。

南涼在境內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兩縣。

置揟次縣,屬武威郡轄。

北涼在境內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兩縣。

置揟次縣,屬武威郡轄。

北魏在境內置昌松、魏安兩郡,昌松郡轄溫泉、揟次、莫口三縣。

西魏大統元年(535),在古浪置昌松、魏安兩郡,昌松郡轄昌松、揟次兩縣,魏安郡轄魏安一縣。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為北周屬地。

北周廢昌松郡,置昌松縣,且將揟次縣并入昌松;廢魏安郡,改置白山縣,不久又廢,均屬武威郡轄。

隋代,境內置昌松縣,屬武威郡轄。

隋開皇三年(583),后復改為昌松縣,將白山縣地并入昌松縣,屬武威郡轄。

唐武德二年(619),李軌大涼政權在境內置昌松縣,并在縣域之東北150里處設白山戍,均屬武威郡轄。

唐廣德二年(764)后,昌松被吐蕃占據,改稱洪池谷,為吐蕃六谷部之一,歷時240余年。

西夏在昌松設有一聚落(即村鎮),叫濟桑,屬西涼州轄。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在和戎城設立和戎巡檢司,屬西涼府轄。

至元十年(1273),歸永昌路轄。

明洪武十年(1377),改昌松為古浪,修筑古浪城。

明洪武十二年(1379)屬莊浪衛轄。

明正統三年(1438)設古浪防御千戶所,屬陜西行都指揮使司。

清沿襲明制,在境內設古浪千戶所。

當時,境內劃分為20個壩,壩下為自然村落。

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千戶所為古浪縣,屬涼州府轄。

乾隆年間,廢壩置保,全縣設15保,保下設甲,甲以下為自然村。

1912年,沿襲清制,置古浪縣。

1919年廢保甲設區鄉,全縣設3區,一區署設在古浪城,二區署設在土門堡,三區署設在大靖堡。

1927年,廢甘涼道,古浪縣屬甘肅省政府直轄。

1935年,古浪取消舊制將全縣分為龍山鎮、長寧鄉、振育鄉、瑞泉鄉共1鎮3鄉。

1936年,屬武威專員公署轄。

1938年,又改組為三區,第一區署設在古浪縣城轄14鄉,第二區署設在土門堡轄4鄉,第三區署設在大靖堡轄9鄉。

1949年9月,建立古浪縣人民政府,全縣設4區24鄉。

1953年1月改設7區55鄉。

1955年10月撤區并鄉,改建為25個鄉。

1956年1月將25鄉改建為1鎮19鄉。

1956年10月將永登縣東山區所屬的干城、農豐、永豐、老城、裴家營和海子共6個鄉行政區域劃歸古浪縣。

1958年9月將1鎮25鄉改建為10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

1958年12月,撤銷古浪縣建置,將古浪縣行政區域整體并入天祝藏族自治縣,原古浪縣10個公社合并為5個公社。

1961年12月,恢復古浪縣建置,全縣設21個公社。

1968年5月古浪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同時撤銷古浪縣人民委員會,成立15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成立永豐灘人民公社和城關街道辦事處。

1981年6月將古浪縣革命委員會改為古浪縣人民政府。

是年,撤銷人民公社,全縣設7區1鎮56鄉。

1984年4月撤銷7個區,轄2鎮19鄉。

7月,將土門鄉改為土門鎮,全縣轄3鎮18鄉。

1987年4月將城關鎮和古浪鄉合并為古浪鎮。

1988年9月從海子灘鄉分出冰草灣鄉,從大靖鎮分出大墩灘鄉,全縣轄3鎮20鄉。

1992年11月,峴子鄉改為黃花灘鄉。

1994年6月,成立新井鄉人民政府,全縣轄3鎮21鄉。

2001年7月,將泗水鄉、裴家營鄉、海子灘鄉撤鄉設鎮。

2002年12月,將定寧鄉、黑松驛鄉、黃羊川鄉3鄉撤鄉設鎮。

2004年8月,撤銷井泉鄉,原轄村分別并入黃羊川鎮和黃花灘鄉。

撤銷大墩灘鄉,原轄村并入大靖鎮。

撤銷胡家邊鄉,原轄村并入土門鎮;撤銷冰草灣鄉,原轄村并入海子灘鎮;撤銷新井鄉,原轄村并入直灘鄉。

2015年9月將黃花灘鄉、永豐灘鄉、西靖鄉撤鄉改鎮;2016年12月民權鄉、直灘鄉撤鄉改鎮;2018年2月,古豐鄉撤鄉改鎮。

2018年,全縣轄15鎮4鄉。

天祝藏族在歷史上實行部落制度,藏語稱“措哇”至1936年成立天祝鄉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36年將永登縣所屬藏區改為天祝鄉,1938年天祝鄉又改為永登縣第四區,1940年恢復為天祝鄉,1949年解放后為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天祝藏族自治區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61年,撤張掖專區后屬武威專區,現屬武威市所轄。

1950年5月自治區政府駐南沖寺,全區轄10鄉,1951年7月古浪縣的安遠驛劃入天祝自治區,9月區政府由南沖寺遷至安遠驛。

1952年全區下設6區30鄉。

1953年10月撤銷四區的四鄉、五鄉,成立6個鄉,當時全縣共有6區34鄉。

1956年先后將永登縣的岔口驛鄉、賽什斯藏族鄉、古城鄉,武威縣的鏵尖鄉、南山鄉,永昌縣的泱翔鄉劃歸天?h,全縣為6區40鄉。

1958年8月,全縣撤銷區、鄉(鎮)成立7個人民公社和20個牧場,同年12月,古浪縣并入天祝藏族自治縣,轄17個人民公社。

1959年2月,祁連公社劃給肅南縣,8月除鏵尖、泱翔大隊外,祁連公社劃歸天祝縣,至此全縣共11個公社。

1962年元月,恢復天祝、古浪兩縣建制,全縣改為7區48公社。

1966年撤區,全縣設30個人民公社1鎮10個牧場。

1968年為14個公社1鎮10個牧場。

1971年祁連、旦馬公社和旦馬牧場劃給武威縣,1982年又劃歸天祝,1983年全縣撤銷公社,全縣設7區45鄉1鎮,縣政府駐地安遠鎮。

1985年10月,撤區并鄉為5鎮17鄉。

1988年8月1日,縣政府駐地遷至華藏寺鎮。

2002年石門、錢寶、賽什斯鄉撤鄉設鎮。

2004年進行鄉政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柏林鄉、朱岔鄉、松山鄉,設立松山鎮,全縣為8鎮11鄉,2009年天堂撤鄉設鎮,2015年朵什撤鄉設鎮。

2017年西大灘鄉撤鄉設鎮,2018年大紅溝、祁連、抓喜秀龍三個鄉撤鄉設鎮。

現轄華藏寺、打柴溝、安遠、石門、炭山嶺、賽什斯、松山、哈溪、天堂、大紅溝、祁連、西大灘、抓喜秀龍、朵什14個鎮,東坪、賽拉隆、毛藏、旦馬、東大灘5個鄉。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久久香蕉国产观看 | 色婷婷六月亚洲6月中文字幕 | 天堂视频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日本电影五月天 | 日本三级网站69 | 亚洲中文在线码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