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原名徐匯區人民政府第一派出人員辦事處,是1951年7月在冬防辦事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辦事處設在天平路155號。 1952年8月改名徐匯區人民政府第一辦事處,下設25個居委會。 1953年辦事處遷至衡山路880弄(衡山村)5號。 1954年1月起又稱天平路辦事處,設8個居委會。 1956年3月常熟區和徐匯區合并后,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第十六辦事處。 同年9月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天平路辦事處。 辦事處設在康平路203弄6號,下設11個居委會。 1957年東界擴至高安路。 1958年辦事處遷至余慶路170號。 1959年設12個居委會,1960年2月合并調整為6個居委會。 1960年4月湖南路辦事處一度撤銷,烏魯木齊中路以西地區并入天平路辦事處。 1964年7月劃出淮海中路以北地區,恢復湖南路街道辦事處建制;天平路街道辦事處移至天平路185號,設有11個居委會。 1972年辦事處遷入現址。 1978年稱徐匯區天平路街道辦事處。 1980年3月命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天平路街道辦事處。 1983年4月將華山路西側地區劃歸徐鎮路街道,設9個居委會。 1984年下半年起調整為18個居委會。 1994年3月,天平路、永嘉路兩街道辦事處撤并建立新的天平路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成今界,設51個居委會。 1996年8月調整為27個居委會。 2001年8月新建匯景苑居委會。 2005年12月調整為21個居委會,成現狀。 |
街道原名常熟區人民政府第一派出人員辦事處(自成立起至1956年8月止又稱湖南路辦事處)。 1956年3月常熟區并入徐匯區后,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第一辦事處,9月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湖南路辦事處,正式以路命名。 1960年4月該辦事處建制一度撤銷。 1964年5月恢復原建制,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78年8月改名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80年3月改名徐匯區人民政府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91年7月6日撤銷原新樂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辦事處,合并建立新的徐匯區人民政府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地名沿用至今。 |
19世紀末,境內地區習稱浜南(肇嘉浜以南),東依日暉港,南臨黃浦江,北瀕肇嘉浜,三面環水,并可行小舟。 有潮汐河經今茶陵北路一帶的清真公塋(又名回民墳山)附近,流向黃浦江。 大部分是菜地、墳丘、溝浜,野草叢生。 在今中山南二路南側的船廠路口,北側有小馬橋(后稱小木橋),西側為小馬橋港,流經大馬橋港,通向日赤港(今日暉港)。 當時因大多為水上運輸,船只往來頻繁,逐漸形成沙船停靠站,有小攤販以及茶館等小店,同時在小馬橋北側有江境廟,常舉行廟會,因此在清同治年間這里漸形成市集,稱小木橋鎮。 至清末,其繁榮狀況可與當時徐家匯的徐鎮媲美。 其他較大的居民點還有趙家宅、東毛家宅、中毛家宅、三家里、九間頭、十八間等,除少量為瓦平房外,多為簡房陋屋。 在街道南部黃浦江邊的一大塊空地,原是草灘,于20世紀初至30年代先后在這里建造日暉港火車站、開平碼頭和北票煤碼頭。 以后又建有華美煙廠、利生針廠等十余家工廠,另有家庭手工作坊300多家。 隨之,外地來滬謀生從事搬運勞作和紡織、針織行業的手工業者日漸增多,住房多數為草棚和“滾地龍”、“破船戶”,以沿肇嘉浜、日暉港一帶棚戶最為集中。 地區內曾建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公塋,及安徽會館、福建會館、江淮會館等墓地和會館。 另有國泰、大光明影業公司和1909年遷此的南洋中學等單位。 在1953年起的50年代期間,先后建成日暉、江南等近10個工人新村;70年代以來又陸續建造成批多層住宅;80年代建成嘉樂公寓、航建大樓等6幢高層建筑。 解放初期地區內只有規模不大的單位十多家,至20世紀80年代已經有上海第三機床廠、上糧四站、上海第十六毛紡廠、天山回民食品廠等大中型企業單位100多家。 鐵路上海分局南站(位于石龍路的新上海南站建成后改名南浦站)和上海港煤炭裝卸公司北票碼頭,每日吞吐量達萬噸以上,有上海貨運的“南大門”之稱。 90年代末期至今對地區內的九間頭等成片的棚戶區以及日暉一村等舊工房小區和工廠企業進行搬拆遷改造,興建了金色港灣公寓、桂苑、匯峰衡園、匯峰鼎園、瑞金南苑、福華花苑、嘉瑞花苑、日暉新城、絲廬花語苑、天合雅園等中高檔商品房,以及亞太企業大樓、之俊大廈、天億大廈、友誼時代大廈等商務樓,還有上海市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利用原亞華印刷機械廠老廠房改造成的X2創意空間園區,以及徐匯瑞峰大酒店等。 云洲商廈內的郵幣古玩城是郵票、錢幣、古玩等的交易場所,聞名全國。 斜土路、大木橋路等商業街日漸繁榮,新辟日暉綠地,斜土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地名沿用至今。 |
街道始建于1953年10月,原名常熟區人民政府第九辦事處,又稱楓林辦事處。 當時轄區范圍東起小木橋路,西至謹記路(今宛平南路),南到龍華路(今中山南二路),北抵斜徐路(今肇嘉浜路南道)。 辦事處設在市政府路(今平江路)244弄3號,下設14個居委會。 1955年4月,改名常熟區人民政府第十一辦事處,又稱楓林路辦事處,并劃出小木橋路以西、東廟橋路(今東安路)以東、龍華路(今中山南二路)以北、斜土路以南地區,并入斜土路辦事處,楓林路辦事處設11個居委會。 1956年3月常熟區并入徐匯區后,稱徐匯區人民委員會第十一辦事處;9月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楓林路辦事處,正式以路命名,并恢復1955年4月劃出的地區。 1960年7月改名徐匯區人民委員會楓林路街道辦事處,設7個居委會。 1964年設10個居委會。 1973年辦事處遷至平江路215弄4號。 1978年8月改名徐匯區楓林路街道辦事處。 1980年3月命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楓林路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1.91平方公里,設12個居委會。 1984年9月設32個居委會。 1994年3月,撤銷原楓林路和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的楓林路街道辦事處。 轄區范圍擴大為:原楓林路街道全部和漕溪北路街道的零陵路—天鑰橋路—中山南二路以南以東地區,成今狀,下設52個居委會。 1996年5月增設張東、安康兩個居委會。 同年9月,居委會從54個調整為40個。 2000年4月,辦事處遷至中山南二路777弄2號二樓。 2001年7月和2005年4月,先后增設四季園、匯園兩個居委會。 其間居委會數量始終在不斷調整撤并,至2006年3月減少至29個。 2006年12月,辦事處遷至現址。 地名沿用至今。 |
1984年9月,原屬上海縣龍華鄉的張塘村、港口村、北楊村北部,和梅隴鄉的和平村及隴興、隴南兩個村的部分地區,包括長橋新村街道,一起劃歸徐匯區。 1985年6月正式成立徐匯區長橋街道辦事處。 1991年7月,辦事處遷至羅香路110號。 2008年12月街道辦事處遷至現址。 地名沿用至今。 |
轄境在1928年7月,北、南部分別屬于上海特別市的法華區和漕涇區。 抗日戰爭勝利后屬上海市第二十六區,1947年5月改稱龍華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分屬龍華區軍事接管委員會所屬虹橋、龍華辦事處,次年北部劃屬新涇區虹橋鄉。 1956年3月隨龍華、新涇兩區劃歸西郊區。 1958年8月撤銷西郊區,隨虹橋鄉部分地區劃歸徐匯區。 同年10月,復從徐匯區劃歸上海縣,屬新建的七一人民公社,次年分屬龍華和虹橋兩公社。 1983年9月,由上海縣所屬虹橋鄉、龍華鄉和漕河涇鎮的部分地區組成田林新村辦事處(相當鎮政府派出機構)1985年4月正式建立徐匯區人民政府田林街道辦事處。 地名沿用至今。 |
轄區在清末至民國初,大致今上澳塘港以西先后屬上海縣蒲淞鎮、蒲淞市,以東屬漕河涇鄉。 1928年分屬上海特別市蒲淞區和漕涇區。 抗日戰爭勝利后屬上海市龍華區。 1949年10月,隸龍華區軍事接管委員會所屬虹橋辦事處。 1950年6月就原辦事處建立虹橋鄉人民政府,改屬新涇區。 1956年3月隨新涇區并入西郊區。 1958年8月撤銷西郊區,西郊區部分地區并入上海縣,虹橋鄉部分地區劃歸七一人民公社。 次年8月,隸屬從七一公社分出建立的虹橋人民公社。 1984年虹橋公社改名虹橋鄉。 同年9月,今轄區東部從虹橋鄉劃出隨漕河涇鎮歸屬徐匯區后,仍屬漕河涇鎮。 1985年4月,將漕河涇鎮管轄的漕溪路以西、上澳塘港以東、漕寶路以北地區劃出,新建徐匯區人民政府田林街道辦事處,轄區屬之。 1986年2月,又將原上海縣虹橋鄉管轄的虹梅路以東、蒲匯塘以南、漕寶路以北部分地區劃入田林街道;轄區內虹南、星聯兩村委會的農業生產事務則于1989年劃歸龍華鄉(后改名華涇鎮)代為管轄。 1990年10月,從田林街道和上海縣劃出部分地區,另建虹梅路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是桂林路以西、蒲匯塘以南、虹梅路以東、漕寶路以北地區。 虹梅路街道地名至此形成,并使用至今。 |
轄區東北部原屬上海縣漕河涇鎮,1984年9月劃歸徐匯區;其余地區原屬上海縣梅隴公社的牌樓、桂林兩個生產大隊,1985年4月亦劃歸徐匯區漕河涇鎮管轄。 1992年7月,從漕河涇鎮劃出東起柳州路、西臨虹梅路、北到欽州南路、南抵滬閔路往西至老滬閔路折向南至滬杭鐵路再往西圍成的地區,新成立康健新村街道,面積2.48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設在今址,下設牌樓第一、牌樓第二、玉蘭園、壽昌坊、桂花園、杜鵑園、紫竹園、長虹坊、長海坊、壽山坊10個居委會。 1993年增設康寧坊、長興坊、長豐坊3個居委會。 次年增設月季園、丁香園、櫻花園第一、第二、康樂小區第一至第三、長青坊8個居委會。 1995年增設康強坊、壽祥坊兩居委會。 1996年9月,撤銷牌樓第一、第二兩居委會,康樂小區第二、第三居委會合并,原23個居委會調整減少為20個。 同年增設茶花園、紫薇園兩居委會。 1997年、1998年先后增設長順坊、壽益坊兩居委會。 1999年康樂小區第一、第二兩居委會合并為康樂小區居委會。 次年增設康興花園居委會。 2001年、2002年先后增設健安坊、迎春園兩居委會,居委會數又增至26個。 2004年3月,為配合上海鐵路南站的建設,滬閔路以南至滬杭鐵路的狹長形地塊劃出歸屬凌云路街道,原屬漕河涇街道的柳州路以西、欽州南路以北、虹梅路以東、漕寶路以南地塊,包括金桂苑、紫荊園、桂林第二、桂莘、聯農、桂康、欣園、師大新村8個居委會和黨校家委會,又劃出并入康健新村街道,街道范圍、面積成現狀;同年6月增設百藤花苑居委會,居委、家委會數增至36個。 次年12月居委、家委會撤銷并減少為24個。 2004年3月和2005年7月,境內原由華涇鎮托管的桂林、牌樓村委會先后撤銷。 20世紀80年代前,街道轄區除東北部的康健園、桂林公園和上海師范學院(后改名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化工專科學校(后改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外,大部分還是梅隴鄉牌樓大隊和桂林大隊一片廣闊農田,河道縱橫,間有一些農民宅基地,分布著東牌樓、西牌樓、郭家灣、裘家塘、周家宅、薛家里、艾家厙、南石橋等自然村,穿過境內的只有虹漕南路和滬閔路兩條馬路。 1985年起,開始在轄區南部即欽州南路以南至滬閔路以北地塊動遷建造康健新村,是上海市“七五”期間(1985-1990年)居住區開發規劃中規模最大的居住區。 劃為西、中、東三塊:虹漕南路以西的西塊統稱花苑村,新建居住小區再加花卉名字命名,如花苑村茶花園、杜鵑園、紫薇園等;虹漕南路以東的中、東塊統稱康健新村,其居住小區的命名,當時多取“健康長壽”四字中的一字作為小區名稱的第一個字,以桂林路、浦北路縱橫劃分為四個區域,其中桂林路以東的東塊北部取“健”字,如健安坊,東塊南部取“康”字,如康強坊、康寧坊,中塊北部取“長”字,如長順坊、長虹坊,中塊南部取“壽”字,如壽祥坊、壽山坊。 新辟桂平路、桂江路、欽州南路、浦北路、百花街、桂林東、西街,延伸柳州路、桂林路、冠生園路等馬路。 轄區工業和商業較少,大、中學校和新建居民小區比較集中,是一個純居住的社區。 現擁有61個全封閉的居住小區,住宅成套率達99.9%。 尚有三個“城中村”,即位于虹漕南路的楊家橋、欽州南路的西薛家宅和桂林公園以西的老墳山。 |
街道辦事處成立于1994年3月,由同時撤銷的原徐鎮路街道全部、漕溪北路街道大部和天平路街道的一小部分地域合并組成,沿用至今。 成立時街道辦事處設在徐鎮路313號,下設56個居委會。 后因道路拓寬改名,辦事處地址也變更為虹橋路313號。 1996年9月合并調整為34個居委會。 1998年底街道辦事處搬遷至南丹路60號(2001年門牌號改78號)。 2001年撤銷徐鎮、紫陽兩居委會。 2004年增設匯翠、名園兩居委會。 2005年6月撤并肇宛、南村、裕德三個居委會。 2006年撤銷漕北居委會。 2007年1月街道辦事處搬至現址。 地名沿用至今。 |
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次年市縣劃分,轄區隸屬上海市漕涇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改屬上海市第二十六區,1947年5月改名龍華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成立龍華區軍事接管委員會,下設5個辦事處,轄區大部歸第五辦事處(梅隴鄉)管轄,東北一小部分屬第一辦事處(又稱龍華辦事處)管轄。 次年7月撤銷龍華區軍事接管委員會及其下屬辦事處,成立龍華區人民政府;8月隨長橋地區從梅隴鄉劃出,屬新成立的上中鄉。 1956年龍華區撤銷劃屬西郊區。 1958年8月西郊區撤銷歸屬上海縣,并從江蘇省劃出并入上海市;同年10月復劃歸上海縣,屬新成立的七一人民公社。 次年9月七一公社劃分為龍華、虹橋、七一和梅隴4個公社,轄區隸屬上海縣梅隴、龍華兩公社。 1984年3月就社設鄉,恢復原名梅隴鄉、龍華鄉,轄區分屬梅隴鄉的牌樓、隴興、隴南、和平和龍華鄉的張塘5個行政村。 同年9月,梅隴鄉的和平村及隴興、隴南兩個村的部分地區,包括龍華鄉的張塘村等部分地區和長橋新村街道一起劃歸徐匯區,于次年6月正式成立徐匯區長橋街道辦事處。 1985年4月,梅隴鄉的牌樓等村亦從上海縣劃出歸漕河涇鎮管轄,1992年7月改屬從漕河涇鎮劃出另建的康健新村街道。 1996年7月,轄區從長橋街道劃出單獨成立凌云路街道,辦事處設在凌云路400號,當時有22個居委會。 至1999年增至30個居委會。 2000年8月又增設興榮苑、書香苑兩個居委會,次年6月撤銷朱行居委會。 2001年、2003年分別增設華理苑、陽光綠園、陽光新景3個居委會。 2003年辦事處遷至今址。 2004年3月,配合鐵路上海南站的建設和管理,把原康健新村街道所屬的滬閔路以南部分(即原牌樓村西南部)劃出歸屬凌云路街道。 2005年10月,境內原由華涇鎮代為管轄的和平村委會建制撤銷。 同年12月,居委會撤銷并減少至28個。 地名沿用至今。 |
明代萬歷年間正式建鎮,萬歷十六年(1588)刊刻的《上海縣志》中已有“龍華鎮”一名出現。 清宣統二年(1910),龍華鎮劃入上海縣漕河涇鄉。 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成立,次年龍華鎮隨漕河涇鄉劃歸上海特別市,并改漕河涇鄉為漕涇區。 1939-1945年一度與漕河涇鎮合并,稱龍漕鎮。 抗日戰爭勝利后屬上海市第二十六區,1947年4月改稱龍華區,區公所設在鎮內后馬路177弄3號。 1949年5月底,成立龍華區軍事接管委員會,下設第一至第五5個辦事處,第一辦事處又稱龍華鎮辦事處。 次年1月,與管轄漕河涇鎮的第二辦事處合并為龍漕鎮辦事處。 同年6月撤銷龍漕鎮辦事處,成立龍華區龍華鎮人民政府,鎮政府設在龍華區公所舊址,下轄龍華鎮和甲申、勝利、前進、聯合、自然、石家巷6個行政村。 1951年12月,常熟區的陸家堰村、民航宿舍等居民區劃入龍華鎮。 1954年,沈家宅由漕龍鄉劃歸龍華鎮。 1956年3月合并龍華、新涇、真如3個區為上海市西郊區,龍華鎮屬之,改稱龍華鎮人民委員會。 1958年8月撤銷西郊區,龍華鎮劃入徐匯區。 10月復劃出歸上海縣七一人民公社。 次年9月七一公社析為七一、虹橋、梅隴、龍華4個公社,龍華鎮并入龍華公社。 1961年10月從龍華公社劃出,改為上海縣直屬鎮;1980年10月恢復龍華鎮人民政府名稱。 2001年2月撤銷龍華鎮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龍華街道辦事處。 地名沿用至今。 |
漕河涇鎮在元初尚無集市。 老街地區(原漕河涇鎮大街)在元代稱王家宅,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立縣。 明正德年間(1506-1521),開始以港名稱鎮。 清末至民國初期屬江蘇省滬海道,改漕河涇鄉。 漕河涇一名原先作曹烏涇。 至萬歷元年(1573),曹烏涇已改作曹湖涇。 漕河涇鎮名首見于清康熙《上海縣志》卷一,至乾隆、嘉慶、道光年間三次重修原曹湖廟所樹碑記,均已改稱漕河廟。 1928年7月屬上海特別市,改稱漕涇區,轄地包括漕河涇、龍華、朱家行、長橋、梅隴五鎮十一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于12月屬滬西區,設漕河涇辦事處。 1939-1945年與龍華鎮合并,稱龍漕鎮。 抗日戰爭勝利后,屬上海市第二十六區(1947年5月改稱龍華區),全鎮劃分為4個保,并設聯保辦事處。 1950年6月成立龍華區人民政府,漕河涇地區成為龍華區下屬一個鄉,鄉政府設在漕河涇大街191號。 1953年12月鄉改鎮,仍屬龍華區。 1956年3月,龍華區建制撤銷,漕河涇鎮改隸西郊區。 1958年8月撤銷西郊區,漕河涇鎮一度劃歸徐匯區。 同年10月復從徐匯區劃出歸上海縣七一人民公社。 1959年8月七一公社劃分為梅隴等4個公社,漕河涇鎮劃歸梅隴公社。 1960年增設小閘鎮居委會。 1961年10月又從梅隴公社劃出,成為上海縣直屬鎮。 1981年1月,恢復漕河涇鎮人民政府建制,鎮政府仍設在漕河涇鎮大街191號。 地名沿用至今。 |
元代(1292),隸屬于華亭、上海兩縣管轄。 明弘治時期,稱華涇為華涇鋪,處于烏泥涇市之南端,后清初烏泥涇市被倭寇燒毀,華涇聚集成市,并以華涇港而得名。 華涇鎮前身是龍華鄉淀浦河以南部分,隸屬上海縣。 1992年7月,龍華鄉劃入徐匯區。 1998年5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龍華鄉,建立華涇鎮。 地名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