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查,本村建于北宋年間(960—1127年)。《徐水縣新志》載:“洪教寺在五及村北,北宋時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有碑記。”又據村民傳說,當初村中心伸出路五條,故起村名五及,后演變為伍級。 |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小興州移民遷此定居。據明萬歷年間在本村北修建的真武廟鐘文和村內碑文記載:“明嘉靖皇帝南訪路經此地”,其它記載文字不清。村民傳說,百姓為表示對嘉靖的敬仰,取村名敬上,后本村分為大、小敬上兩村。1939年建政時,兩村合并,故復名敬上。 |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蔚縣張、范、馬三姓移民最早遷此定居,村址位于漕河故道,屢年洪水泛濫,河道連年南北擴張,因本村處大東張以西,故得名大西張,清末大西張分為二村(大西張、范馬莊)。1984年將大西張一隊更名為“大西張前街”,大西張二大隊更名為“大西張后街”。 |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蔚縣張、范、馬三姓移民最早遷此定居,村址位于漕河故道,屢年洪水泛濫,河道連年南北擴張,因本村處大東張以西,故得名大西張,清末大西張分為二村(大西張、范馬莊)。1984年將大西張一隊更名為“大西張前街”,大西張二大隊更名為“大西張后街”。 |
本村建于清朝年間(1644—1911年),村民最早由山西蔚縣遷此定居,原和大西張為一村。清末分村,因此莊范、馬二姓居多,故取村名范馬莊。 |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小興州數戶遷此定居,因村址位于大東張以西,故定名小西張。 |
原名東張店。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小興州翟、王、張三姓移民最早遷此定居,村址緊靠漕河故道,屢年洪水泛濫,河道連年南北擴張,本村地處大西張以東,沿村南大道開設一店鋪,故得村名東張店。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該地分為兩村,民戶較多的定名大東張,民戶較少的定名小東張。 |
據《徐水縣新志》記載:“白塔在縣東南白塔村西南,傳系五代時建,今已圮。”本村故以此塔命名白塔村。后因村北二十五里處亦有白塔一座(即今白塔鋪),又改名南白塔。 |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小興州數戶遷此定居,村址南有龍王廟一座,廟內有四棵大楊樹,故名四楊莊。明末,因該處曾屯兵駐營,又東部(今安新縣)有村名小營,故此村改名西小營至今。 |
原名東張店。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小興州翟、王、張三姓移民最早遷此定居,村址緊靠漕河故道,屢年洪水泛濫,河道連年南北擴張,本村地處大西張以東,沿村南大道開設一店鋪,故得村名東張店。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該地分為兩村,民戶較多的定名大東張,民戶較少的定名小東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