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14日陽城縣城解放后,為陽城縣第一區。 1946年至1949年太岳行署駐此,城區改為3個編街:城內為十字街、東關為通濟街、西關、南關為崇薰街。 1946年,由十字、東關、順興、南關、西關組成城關鎮,十字行政街隨之撤銷。 1956年改設城關鄉。 1958年,以革命烈士李應朝命名為應朝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改為城關鎮人民委員會,1967年改為城關鎮革命委員會,1981年8月成立城關鎮人民政府。 2001年1月,原城關鎮與原尹莊鄉、八甲口鎮(原名為鳳城鎮東城辦事處,獨立行政)合并成立鳳城鎮。 |
歷史沿革:清稱北留墩,雍正二年(1724)曾于此設“官鋪”。 1946年改稱廷章鄉,因抗日戰爭時期為紀念革命烈士程廷章而命名。 1949年,屬陽城縣第二區。 1956年,分屬郭谷鄉、章訓鄉、廷章鄉。 1958年,為北留人民公社;同年10月,和潤城公社合并,屬東方紅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分為潤城、北留兩個公社,為北留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北留人民公社,設立北留鎮。 |
清為潤城都,轄潤城等6個里。 1949年,屬陽城縣第二區。 1956年,分屬下伏鄉、潤城鄉。 1958年,為潤城人民公社;同年10月,和北留公社合并,屬東方紅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分為潤城、北留兩個公社,為潤城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銷潤城人民公社,設立潤城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五區。 1956年,分屬黃巖鄉、町店鄉、孔寨鄉。 1958年,為町店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町店人民公社,設立町店鄉。 1994年12月,撤銷町店鄉,設立町店鎮。 |
1945年屬第五區;1953年為芹池鄉;1958年由羊泉、寺頭、芹池合并為劉村公社;同年11月分為芹池、寺頭兩個公社;1961年又分為芹池、羊泉兩個公社;1971年歸屬沁水縣管轄;1972年恢復原隸屬關系;1984年改為芹池鄉。 2001年1月,撤銷芹池鄉、羊泉鄉,設立芹池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四區。 1956年,分屬次營鄉、周壁鄉、蘇村鄉。 1958年,為次營人民公社。 1984年8月,撤銷次營人民公社,設立次營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六區。 1956年,分屬橫河鄉、南門鄉、桑園鄉。 1958年,屬橫河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橫河人民公社,設立橫河鄉。 2001年1月,撤銷橫河鄉,設立橫河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六區。 1956年,分屬松樹鄉、振華鄉、楊嶺鄉、桃河鄉、顯明鄉、沐坪鄉、梁城鄉。 1958年,為河北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河北人民公社,設立河北鎮。 2021年3月撤銷駕嶺鄉,并入河北鎮。 |
解放初屬陽城三區。 1953年建臺頭鄉。 1958年為臺頭人民公社。 1984年復為臺頭鄉。 2001年1月,撤銷臺頭鄉、桑林鄉,設立蟒河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三區。 1956年,分屬西冶鄉、東冶鄉、孤山鄉、江河鄉、新潤鄉、降區鄉。 1958年,為東冶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東冶人民公社,設立東冶鎮至今。 |
1949年,屬陽城縣第四區。 1956年,分屬演禮鄉、獻義鄉。 1958年,為演禮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演禮人民公社,設立演禮鄉。 2021年行政區劃調整后,撤銷演禮鄉,設立演禮鎮。 |
1949年,屬陽城縣第一區。 1956年,分屬洪上鄉、白桑鄉、五瑞鄉。 1958年,為白桑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白桑人民公社,設立白桑鄉。 2021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白桑鄉,設立白桑鎮。 行政區劃。 |
解放初為寺頭村。 1949年,屬陽城縣第五區。 1953年以革命烈士許霄鋒定名為霄鋒鄉,屬劉村區。 1956年,分屬大樂鄉、張莊鄉。 1958年,為寺頭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寺頭人民公社,設立寺頭鄉至今。 |
1949年,屬陽城縣第一區。 1956年,屬西溝鄉。 1958年,屬應朝人民公社。 1961年,為西溝人民公社。 1983年,因重名,將西溝人民公社更名為西河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西河人民公社,設立西河鄉。 |
1949年,屬陽城縣第四區。 1956年,分屬董封鄉、巖山鄉、臨澗鄉、次灘鄉、柴圪塔鄉。 1958年,屬次營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董封人民公社,設立董封鄉。 2001年1月,將李圪塔鄉并入董封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