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遠街道辦事處位于昆明市東南部,宜良壩子中部,是縣城所在地,距離昆明52公里。東與石林縣交界,南與狗街鎮接壤,西與湯池鎮為鄰,北與北古城鎮相連。整個地域呈城區、壩區、半山區和山區分布。屬中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日照充足,氣候濕潤,平均海拔2335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6.4℃,年平均降雨量898毫米。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平均風速為3.8米/秒。森林96743畝,覆蓋率33%,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境內河流有南盤江、賈龍河、擺衣河、石牛河、木渣箐河、西門河、文公河、英雄溝。蓄水10萬立方米以上小(二)型水庫31個,抽水站139臺。境內交通便利,域區有昆石高等級公路、昆石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宜馬、宜狗、昆明—那發、嵩明—宜良公路交錯相連。昆河鐵路、南昆鐵路穿境而過。是宜良縣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匡遠街道辦事處舊稱匡州,明朝洪武年間設鄉鎮行政機構,2006年3月原蓬萊鄉和原匡遠鎮撤并為匡遠鎮;2009年9月原南羊鎮又并入匡遠鎮;2011年4月26日撤鎮設街道辦事處。全辦事處轄4個社區居委會,26個村委會,181個自然村,195個村小組,總人口達 164930人。行政區域面積30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20公頃,其中:田3560公頃,地1160公頃,主產水稻、蠶豆、玉米、小麥,經濟作物有蔬菜、烤煙、花卉、水果、茶葉等。 匡遠街道辦事處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資源優勢,培育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2011年全辦事處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302459萬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5681元,同比增長10%;完成財政稅收22044萬元,比上年增33.1%;鄉鎮企業(含工商個體戶)鄉鎮企業(含工商個體戶)完成營業收入470256萬元,比上年增24%;增加值81750萬元,增16%;現價工業總產值404445萬元,增14%;上繳稅金3175萬元,增6%;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1371.78萬元,占任務數的133.57%。 匡遠街道辦事處傳統加工業和旅游業資源豐富。鴨系列加工初具規模,烤鴨、板鴨、白條鴨、鴨腳、鴨翅、鴨舌、鴨肝、鴨毛已形成市場,樹立了品牌。土特產中的寶洪茶,色、香、味俱佳,曾評為全省高香型名優綠茶,曾獲美國芝加哥“十里香”金獎。具有民族特色的巖泉公園、萬家凹生態公園兩個公園及麗雅德、渡竹軒等農家樂和南羊烤麻鴨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帶動了我街道辦旅游業的發展。尚未開發利用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靖安哨7公里68道拐、古驛道、九芯十八辨的靖安哨茶花、七星的啟文塔山水、瑞星的松山溶洞群、金梅的乾龍寺、永豐的寶洪寺、溫泉的搖金山以及木興、溫泉地熱水等。
匡遠街道辦事處在“強花卉、興旅游、擴蔬菜、增奶牛、穩鴨子、育名茶”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緊緊抓住建設現代新昆明次級城市的歷史機遇,利用區位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圍繞一區兩圈的經濟發展思路(縣城建設商貿文化經濟區,城郊建設城市農業經濟圈,轄區外沿建設觀光旅游經濟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鎮域經濟,著力推進城市化,積極探索具有匡遠特色的“建設城市、管理城市、服務城市、強農、富農”路子,做大做強城市經濟。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把全鎮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推上發展的快車道。 |
北古城鎮位于宜良縣城東北部,距縣城8公里。東南與匡遠鎮、石林縣接壤,西連接嵩明縣、匡遠街道辦事處、湯池鎮,北接馬街鄉、耿家營鄉,東北連接九鄉鄉。國土總面積25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全鎮壩子、山巒、丘陵交錯分布,地形復雜,溝壑交錯,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一般海拔在1600至1700米。全鎮下轄2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社區居名委員會,共有129個自然村,有人口61586人。全鎮耕地2901公頃,其中水田1593公頃,地1308公頃。鎮內交通便捷,道路四通八達,有南昆鐵路、宜馬公路、宜九公路、古柴公路從境內通過。2011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7.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04元,鄉鎮企業總收入達22.11億元,完成稅收1389.4萬元。
一、農業 北古城鎮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量充沛,適宜耕作。全鎮廣泛應用農業科技,水稻旱育達90%,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花卉,主要特色經濟林果有:小沖梨、桃、李、板栗、棗、楊梅、櫻桃等。2009年,糧食總播種面積61740(復種)畝,糧食總產量達2171.3萬公斤。作物間套種玉米、小雜糧、蔬菜等特色農業16300畝,蔬菜產量2173.6萬公斤。馬鈴薯、玉米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成功,大春生產種植水稻17000畝,玉米21000畝,玉米地膜覆蓋1500畝,大豆800畝,完成了水稻高產創建10076畝?緹熗瓿闪110萬公斤的收購任務,收購均價達18.09元,中上等煙比例95.34%,實現煙農收入1990萬元。畜牧以養殖戶增收、創收為最終目的,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疫病防控,生豬存欄56210頭,出欄122800頭,鴨子飼養量為7312000只,出欄商品鴨5465776只,飼養奶牛2322頭,累計牛奶產量8750噸,飼養肉牛7900頭,出欄肉牛2400頭,羊存欄14007只,出欄9300只,出欄肉雞227500只。畜牧業總產值達1.58億元。 二、工業企業 北古城鎮是宜良縣工業園區的所在地,轄區內聚集了紅獅水泥廠、甲醛廠、耐火材料廠、金珠水泥廠、盤江水泥廠、越興鋼鐵廠、巨利達鋼鐵有限公司、宜良申態鋼鐵爐料有限責任公司、宜良縣雄蜂酒業有限公司、宜良縣小平洞煤礦、宜良縣小凹子煤礦、宜良縣新平洞煤礦、宜良縣大松棵煤礦、宜良縣大橋溝煤礦、宜良縣大橋煤礦、宜良縣草海子煤礦等重點工業企業,成為了宜良工業發展的重鎮。在園區企業的輻射帶動下,北古城鎮逐漸走上了一條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走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發展的道路。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現有鄉鎮企業41家,從業人員5070人。年產值超100萬元的企業有17家,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有3家。屬建材、建筑、冶金、釀酒、煤炭等工業企業。到2011年營業收入已達22.11億元。 三、旅游、教育 北古城鎮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鎮內有百年古剎土主寺、溫泉寺、魁閣、柴石灘水庫景區等,其中溫泉寺地下熱水資源流量較豐富,水溫達到50度以上,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美容、理療、健身之功效。每年正月初八舉辦古城“大香會”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活動中有大香、鐵滾、高蹺、舞龍、耍獅等傳統節目,吸引縣內外近4萬人。在縣委“旅游活縣”思路的指導下,隨著南盤江古城大壩上游“苗王谷”農家樂和漂流項目的開發和雄蜂生態園、紅棗園等部份農家樂的建成,古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逐漸顯現出它特有的風貌,是休閑度假旅游的好地方。 全鎮有3所中學,10所完小,在校中學生2762人,小學生4490人,教職工383人,近年來,黨委、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借助標準化學校建設的機遇,先后投資7000余萬元新建了北羊街小學,整合了北羊街片區的教學資源。新建了古城一中(現已更名為宜良八中)、古城小學、車田小學、大薛營小學等標準化學校。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兩基教育成果顯著,綠證培訓、農函大、成人夜校等農村文化科技教育得到有效開展。 |
一、自然狀況
狗街鎮在宜良縣城南部17.6公里處。東臨石林縣板橋鎮,西南與澄江縣隔南盤江相望,西與南羊鎮相連,南與竹山鄉接壤,北界匡遠鎮。鎮政府駐地狗街,鎮內主要河流南盤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程37.4公里。國土面積21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最高海拔2248.4米,最低海拔1519.4米,年平均降水量948.2毫米,平均氣溫16.3度,全年無霜期226天。狗街為宜良縣鄉鎮較大集鎮之一,轄狗街、龍華、龍山、化魚、小馬街、玉龍、槽溝、馬軍、中營、西村、高古馬、章堡,里營、龍保、河溝、化所、蓮華、新江、雙龍、孫家營、小哨21個村民委員會,110個自然村。致2008年底,總人口有 18182戶,64341人,其中彝、回、苗、白族等8種少數民族2466人。耕地面積37530畝(田26085畝、地11445畝),糧食總產3058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為4226元。 二、狗街的特色 (一)產業特色 狗街鎮是宜良縣的農業大鎮,氣候溫暖,雨量充足,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主產水稻、玉米、蠶豆、小麥等,主要經濟作物為烤煙、蔬菜。山區多松樹,主要為云南松、華山松。經濟林以板栗為主,品質優良。狗街鎮以農為主,按照建設“一村一品,多村一品”高效型農業的思路,全鎮分三個片區形成經濟帶,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上片形成了團蔥、芥菜、茭瓜、小玉西瓜的規;a,中片形成了早玉米、早茄子、早芋頭花、淺水藕、人工食用菌的連片栽培基地,下片發展成花卉、葡萄、板栗、大棚蔬菜規模化種植區域。2004年成功申報了龍華5000畝“無公害團蔥”生產基地和小馬街5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8年,全鎮種植蔬菜12672畝,總產4.5萬噸,其中,冬早蔬菜1.26萬畝,實現總產3萬噸,創經濟價值達3000余萬元;烤煙1萬畝,總產26萬擔。土特產有駱家營板栗,遠銷港澳;狗街烤鴨,馳名滇中;小哨干巴菌,純天然綠色食品。林地面積10374.3公頃,森林覆蓋率40.8%,退耕還林988.2畝。地下熱能豐富,初步開發沐浴和溫水養魚的有玉龍、毛家營、馬軍,中營、谷家營、灣子、里營等。 (二)商貿旅游特色 近年來,狗街鎮黨委政府確定全力打造商貿旅游四個亮點的戰略,一是“一江一水”,致力于南盤江兩岸農業觀光、水上漂流和小狗公路沿線10公里地熱水資源項目開發;二是“一林兩寺”,以小哨野生菌生態村開發為起點,加大力度修復云泉寺、高明寺等名勝古跡;三是“一豬一鴨”,重樹狗街烤鴨品牌,以鴨引路,帶客入鎮,創立狗街烤乳豬品牌;四是“一主兩副”,以狗街小城鎮為中心,帶動小馬街、白蓮寺集市的基礎設施建設。2003年成功開發了小哨野生菌生態旅游村,每到出菌季節,各方游客到小哨采菌子、賞野花、觀瀑布、劃竹筏、探險、騎馬、垂釣、欣賞和參與民族歌舞。2004年私人投資1280萬元,在狗街集鎮以西建成占地130畝,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集休閑、度假、會務諸功能為一體的小山凹農家樂生態農莊,主營馳名省內外的狗街“京都烤鴨”,從養鴨到烤鴨全部恢復舊有傳統,把狗街鴨文化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三、狗街鎮集鎮建設情況 狗街集鎮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農副產品加工,畜、禽、水產養殖、食品加工等多種產業為輔,鄉鎮企業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村小城鎮。在建設布局上,狗街鎮按照集鎮自然地形及用地情況,規劃確定主要向東發展,適當向南發展,形成“兩軸、一心、六團、兩片”的生態組團的結構布局形態。
“兩軸”是以東西向的主要道路作為集鎮建設發展軸,以南盤江沿線景觀綠化帶作為集鎮的景觀綠化軸,形成“一江兩岸”的城鎮形態。
“一心”是指集鎮中部依托現有設施,充實強化集鎮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成為以公共服務、集市貿易為主,兼有生活、居住等功能的“集鎮公共中心”。
“六團”指圍繞集鎮公共中心形成六個設施配套,環境良好的生活居住組團。
“兩片”指在集鎮的西部以真龍紙廠、云江化工廠為中心形成一個工業園區;在集鎮以南小工地片區,布置一個占地120畝的南部工業片區。
目前,狗街集鎮人口8760人,已具備一定規模,道路、交通、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基礎設施較完善。特別是近年來,狗街鎮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先后投入了近600萬元進行“三路一園”建設(云泉路、鐵池路、望江路市政道路改造,江邊公園建設)和綠化亮化工程,使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極具自然特色的“鎮邊有江,鎮中有綠,鎮中有水”的綠色生態集鎮格局。下一步,狗街鎮將依托集鎮建設,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商鋪向市場集中、居住向小區集中、先富起來的農民向城鎮集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四、產業發展情況 2009完成農業生產總值8.39億元,同比上年7.6億元增長10.3%;第一產業2.71億元,同比增長4.4 %,第二產業3.26億元,同比增長10.3 %,第三產業2.42億元,同比增長11.9 %;完成財政稅收1440萬元,同比增長13.6 %,其中:地稅完成980萬元,國稅完成460萬元,狗街建筑公司繳納稅金418萬元,是歷年來納稅最高的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469元,同比增長10.7%。 狗街鎮產值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宜良縣狗街建筑公司等5家,三級企業有745個;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7 億元,同比增長11.5 %;工業增加值達7600 萬元,同比增長7.4 %;農產品加工銷售產值1.37億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710人。 狗街鎮堅持以抓工業理念來抓農業,大力開展農產品企業招商引資工作。2009年狗街鎮的招商引資任務是3800萬元,實際完成4097萬元,占任務數的107.8 %。在昆明川達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青美農產品有限公司、云南華潤啤酒麥芽有限公司、方德波爾格玫瑰花卉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了企業+基地+合作社(協會)+農戶的產業合作化,現在全鎮共有農業生產合作社12家,生產協會3家,農產品生產發展迅速,效益普遍較好。宜良縣食品工業園區和再生紙加工片區規劃在我鎮建設,已進行開工建設。 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工作思路 狗街鎮2009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8.3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71億元,第二產業3.26億元,第三產業2.42億元,完成財政稅收1440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469元。 按照“五為主五突破”工作思路,狗街鎮經濟工作的重點為:以工業為主導,優先發展工業,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在建設工業強鎮,打造實力狗街上實現新突破;以農民增收為主攻,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在農業增效、打造綠色狗街上實現新突破;以發展生態旅游為主題,整合資源優勢,挖掘發展潛力,在突出亮點、打造生態狗街上實現新突破;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加快城鎮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魅力狗街上實現新突破;以平安創建為主抓,健全群防群治防控網絡,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狗街上實現新突破。 六、主要榮譽 狗街鎮于2005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云南省生態鄉鎮”。于2005年10月榮獲“全國文明鄉鎮”稱號,于2009年再次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鄉鎮”的稱號。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全國優美鄉鎮”的申報工作。 |
竹山鎮地處宜良縣最南端,距縣城55公里。位于“三州五縣”節點,具有“東經石林達曲靖,南接彌勒通紅河;西經華寧、澄江達玉溪,北鄰狗街往昆明”的獨特區位優勢。全鎮轄19個村(居)委會,177個村小組,總人口28166人,國土總面積251.3平方公里,農用地總面積34.2774萬畝,耕地2.5721萬畝,林地18.1589萬畝,森林覆蓋率63%。境內山高谷深,坡陡林密,山脈橫亙西北,長嶺崗綿延東南,南盤江、巴江奔騰于峽谷之中,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有“一山分四季,五里不同天”之說。竹山鎮農特產品豐富,主要有柑橘、葡萄、云參、花椒、枇杷、三七、山葵、洋芋、野生菌、刺腦包、土蜂蜜、路納米、香椿、核桃、板栗等無公害食品。竹山1957年前屬路南(石林)縣,1958年宜良縣與路南縣合并,為竹山公社,1963年宜良與路南分設,劃屬宜良縣,為竹山區,1970年改區為公社,1983年又改公社為區,1987年改為竹山鄉,2009年12月撤竹山鄉設立竹山鎮。
立足鎮情,竹山鎮鎮黨委、政府把轉危為機謀發展作為全鎮干部群眾謀事創業的主題。按照縣委、縣政府旅游文化二次創業“一條龍”的發展思路,緊扣“富民強鎮”的目標,立足竹山鎮地處“三州五縣”中心的獨特區位優勢,依托得天獨厚的立體氣候環境、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品質上乘的生態山珍野味,定位打造“生態旅游和山地生態農業特色鎮”。制定“12345”發展思路(即:咬定打造生態旅游和山地生態農業特色鎮,建設和諧富裕新竹山一個總目標;夯實生產生活的硬件基礎和生態環境兩項基礎;實現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和鎮域經濟發展模式三個轉變;牢固樹立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思想,轉危為機、務實創新的思想,大干快上、跨越發展的思想,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思想;著力建設總山神休閑文化旅游風景區、徐家渡垂釣健身體驗片區、巴江濕熱大峽谷養生休閑露營基地、班莊仙子洞旅游景區、祿豐商貿特色旅游小鎮五條旅游主線。)和“文化搭臺、基礎承載、特色打造、宣傳引領、開門迎客”二十字工作方針,堅定信心,下定決心,為打造竹山生態旅游和山地生態農業特色鎮而作堅強不懈的努力!。 |
馬街鎮位于宜良縣北部,東經103度,北緯25度,地處宜良、嵩明、馬龍三縣交界結合部,東鄰耿家營鄉,南與北古城鎮交錯相連,東面與馬龍縣馬鳴鄉接壤,西北與嵩明牛欄江鎮交界。距縣城37公里,距省城昆明90公里,嵩宜公路、宜馬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運輸便利,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7.13公里,地勢北高南低,中部開闊,東西山巒起伏。海拔2226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冬夏無寒暑,春秋氣候長,早午溫差大,一雨變成冬”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雨量充足,年降雨量為1000—1200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全年日照時數為2121—2154小時,全年無霜期246天。
全鎮總面積114.8平方公里,轄馬街、前衛、西邊、馬家沖四個社區居委會和興隆、平田、洋喜、華家營四個村民委員會。2013年全鎮共有5575戶,人口20361人,漢族人口19010人,少數民族人口1351人,占全鎮總人口的6.6%;其中彝族897人,苗族272人,回族43人。有耕地14655畝,水田8430畝,旱地3915畝,人均占有耕地0.8畝。森林覆蓋率52.8﹪。 馬街鎮歷史悠久,屬革命老區,1949年8月成立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邑和鎮人民政府,1987年正式建鄉,其間沿革數次2009年12月撤鄉設立馬街鎮。主要支柱產業為烤煙,2013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16.1%;農民人均純收入6091元,同比增長15.7%,有鄉鎮企業456個(含個體工商戶),實現鄉鎮企業收入8640萬元,同比增長23.11%。 馬街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一是水資源豐富,有小庫塘29座;水庫2座,其中:。ㄒ唬┬退畮1座,小(二)型水庫1座。2014年計劃蓄水192萬m3,新山水庫。ㄒ唬┬陀媱澬钏150萬m3,高田水庫。ǘ┬陀媱澬钏12萬m3,27座小庫塘計劃蓄水40萬m3。 二是地下熱水、褐煤、石膏、山砂、陶土資源豐富,其中褐煤儲量5001.6萬噸,煤礦開采區儲量457萬噸,鄉鎮龍頭企業——馬街煤礦年產煤15萬噸。堡子村金崖山山砂儲量為300余萬方。 馬街鎮有萬畝高效綠色蔬菜基地。馬街鎮萬畝高效綠色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是市政府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第一期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按照要求,宜良縣于2011年2月底完成了《宜良縣馬街鎮萬畝高效綠色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及可研報告》和《宜良縣馬街鎮萬畝高效綠色蔬菜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的制定,3月通過了市級專家評審,4月完成了土地流轉農戶協議簽定工作, 10月1日正式開展土地流轉。農業部門投資2350萬元實施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國土部門投資1611.23萬元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溝、渠、路基礎設施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式與“廣西豐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青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云南盛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源漢投資有限公司”,“正大嘉泰”5家公司及87戶種植大戶簽定了6000余畝土地承包協議書,并有計劃進行蔬菜園藝設施建設和蔬菜種植。截至2013年11月底,蔬菜基地蔬菜播種面積29560畝,產量6.06萬噸,產值8484萬元。由于馬街鎮農業生產屬傳統農業,大春種植水稻,小春種植蠶豆,畝產值3500元左右,除去生產成本及工時費,純利潤不超過500元。通過流轉土地每畝收入土地租金1800元,幫助企業做工每年每人收入上萬元,平均每天用工量不低于800余人,流轉種植7680畝土地可增加農民收入1380萬元。據馬街信用社統計2012年底農民在農村信用社存款1.4億元,截止2013年12月10日存款達2.3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馬街鎮正在建設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顧人畜飲水和防洪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海馬箐水庫。水庫設計壩高59.2米,總庫容1610萬立方米。工程建設工期為3.5年,水庫建設淹沒區、樞紐區、渠道區涉及嵩明、宜良兩縣,需搬遷安置移民159戶共480人。其中涉及馬街鎮海馬箐村82 戶238人(外遷安置)和鎮小新村9戶36人(后靠安置)。為做好海馬箐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工作,馬街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抽調鎮機關、馬家沖村組干部40余人組成9個工作組,主動找到移民家中和移民面對面交心談心,耐心細致的講政策、做工作,任勞任怨,百折不撓,通過40多天的努力,現海馬箐水庫建設涉及的2個村(海馬箐村和小新村)90戶移民,共272人,舊房基本已全部撤除,大部分移民已搬入新居,并享受與當地村民同等待遇,安居樂業。 馬街鎮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始終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思路,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大力實施“生態引領、基礎夯實、產業突破、平安和諧”和“生態立鎮、農業穩鎮、產業富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成績顯著,2009年至2013年,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省級“衛生鄉鎮”稱號、創建“五號”基層關工委優秀組織獎和“五好”基層關工委先進集體等稱號。目前正在積極開展全國衛生鄉鎮的申報工作。 |
一、耿家營彝族苗族鄉概況
耿家彝族苗族鄉位于宜良縣境東北部,東鄰九鄉鄉,北與馬龍縣接壤,西鄰馬街鄉、南鄰北古城鎮。占地194.33平方公里。全鄉下轄9個村民委員會,72個自然村,共有人口18983人,少數民族人口6352人,占全鄉人口33.5%。居住著漢、彝、苗、回、哈尼等多種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集聚的少數民族山區鄉,山多地廣,土地肥沃,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經濟作物是烤煙,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馬蹄河由北向南貫穿全鄉,為全鄉主要水源。馬蹄河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沿岸喬灌木叢生,多為峽谷、峭壁、巖石林立,風景秀麗,森林資源、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很高的水能及旅游綜合開發價值。201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4506萬元,比上年增11.5%;農民人均純收入3624元,比上年增10%;實現地方稅收1058萬元,比上年增48%。 二、“四群三深入”活動與“一對一”聯村包戶工作和“四創兩爭”工作有機結合,促耿家營全面發展 為認真貫徹落實“四群三深入”工作,耿家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障改善民生和滿足群眾利益為重點,以“一對一”聯村包戶為主要形式,切實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服務群眾,進村入戶積極幫助群眾解決問題。 為改善農村群眾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我們把“四群三深入”活動與“一對一”聯村包戶工作和“四創兩爭”工作結合起來開展,有效推進了我鄉生態建設,美化、凈化了群眾生活環境,實現全鄉河道、水庫、壩塘“水清、坡潔、岸綠、景美”,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保障了人民群眾身心健康。通過歷屆黨委的努力,2007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為云南省生態鄉鎮。2010年創建國家級生態鄉的工作通過了專家組的審核驗收,為全市第一批,全縣第一家,現待正式命名。 ——創建市級生態村,美化鄉村環境。牢固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觀念,科學編制了各村委會的《市級生態村建設規劃》,生態村創建工作形成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全鄉九個村委會有七個通過了市級生態村的創建評審并命名。 ——整治無序建房,規范村容村貌。按照“拆除一批、規范一批、凍結一批”的原則,開展農村無序建房整治。把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緊密結合起來,全面完成了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村莊規劃,使村莊靜建設進一步規范化。 ——推進農村改廁,改善鄉村衛生。加大對改廁工作的組織領導、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完成了2365個三格式化糞池衛生廁建設工作, 使農村衛生環境大為改觀。 ——加大綜合整治,凈化鄉村環境。加大對馬蹄河流域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2011年我鄉共建成生態氧化塘43個,垃圾收集房80個,公廁17個,沼氣35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 ——加大園林綠化,恢復鄉村生態。推廣種植美洲黑楊24028株,美洲黑楊育苗6萬株;完成集鎮綠化、退耕還林、水源地非法定責任田和承包地退耕還林1390畝;完成縣水產立體養殖周邊綠化種植銀華樹種植、義務植樹、耿羊公路沿線補植、補造、植樹共15.35萬株;完成道路綠化40.5公里,水系綠化8.6公里,生態得到逐步恢復,鞏固了國家級生態鄉創建成果。 ——整治墳山墓地,轉變鄉村喪葬習俗。按照全面綠化、多措并舉、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三沿五區”視野可見范圍內墳墓進行了整治,實現了死者100%火花,100%入公墓安葬,進一步鞏固了我鄉殯葬改革工作成果,殯葬改革工作處全縣前列。 在“四群三深入”活動中,我鄉廣大黨員、機關干部職工深入村、組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以更加務實的作風推進發展,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服務工作,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通過“四群三深入”活動的開展,各級黨委、政府的有關政策得到落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成效;農村水源地、河道、壩塘水環境得有效保護;城鄉園林綠化和退耕還林工作得到加強;墳山墓地得到整治;有效控制畜禽養殖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基層黨建工作得到;各村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村規民約》,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有了創新;全鄉各民族和諧相處、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鞏固和推進了“一對一”聯村包戶工作和“四創兩爭”工作,為建設“幸福鄉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深入開展“三個發展”大討論活動,搶抓機遇,轉變觀念,全力推動耿家營鄉的跨越式發展。 根據市委、縣委的要求,在全鄉范圍內認真開展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大討論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深入學習領會和討論,把思想統一到“堅定不移地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加快建設美好幸福的耿家營,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全力推動耿家營的跨越發展”上。 推動耿家營跨越發展的關鍵是牢牢把握發展良機,轉變觀念,理清發展思路,創新工作。當前,耿家營鄉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一是宜九二級公路的全面通車和宜九二級公路綠色經濟走廊的建設,必將推動耿家營鄉對外開放的步伐;二是縣委“工業上山”、園區“啞鈴狀”發展的重大決策,把耿家營鄉由傳統的農業鄉變為工業發展的前沿陣地、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節點,全鄉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必然快速推進,也必將有力地促進全鄉農業現代化進程。 在“三個發展”大討論活動中,全鄉廣大黨員、干部清醒地認識到今后的一段時期,耿家營鄉將成為縣域經濟增長最為活躍的區域,在全縣的政治經濟地位必將大幅上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樹立時不我待的理念,攻堅克難,奮力拼搏,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為推動耿家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耿家營鄉黨委根據“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總體要求,結合耿家營鄉實際,確定了耿家營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市、縣、鄉-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緊緊抓住“工業上山”和園區“啞鈴狀”發展的契機,以新確立的“興工業、穩農業、美生態、活旅游、弘文化”為思路,圍繞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發展目標, 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重點,著力發展現代園區服務業、煙草特色農業和觀光休閑林果業,狠抓項目落實,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發展不放松,在挑戰中贏得新機遇,在破解難題中實現新的發展。 為實現耿家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今后一段時期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工作: (一)“興工業”, 實現耿家營鄉跨越發展 利用縣委、縣政府把耿家營鄉列為一類工業發展鄉鎮,以北部為市級特色產業園,南部為省級工業園區,宜九二級公路為主軸的“啞鈴狀” 園區布局建設為契機。遵循“工業園區化、園區山地化、山地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做好服務工業園區建設工作,通過工業化推進全鄉城鎮化進程,實現耿家營鄉跨越發展。 要按照“省級工業園區重要的生活配套區,九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部重要的旅游服務集鎮、宜良城市重要水源區生態小鎮、鄉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定位,推進集鎮開發建設。同時認真整合資源,在做好項目的申報、立項、實施和跟蹤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通過良好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使耿家營鄉成為一片投資興業的熱土。 (二)“穩農業”,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促進耿家營科學發展 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主題,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進農村改革,增強科技支撐,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要下決心穩定200萬公斤的烤煙生產任務,認真落實烤煙生產的各項政策措施,嚴把烤煙生產的每個環節,精心指導,讓廣大煙農真正得到實惠,促進農民增收。以新莊水庫建設為契機,徹底解決山區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產值的山地蔬菜和花卉苗木,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耿家營科學發展。同時加大對玉米、辣椒、蔬菜產業的規;I化建設,形成穩定的產業集聚,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抗御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礎條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中低產田和農田節水改造工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實現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目標。 (三)“美生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保耿家營鄉協調發展 要鮮明地亮出“國家級生態鄉”這一品牌,鞏固生態鄉創建成果,加大綠化苗木基地和以板栗、核桃等干果為主的林業經濟發展,推進楊樹桉樹產業培植,全鄉已種植經濟林35000畝(其中:核桃16000畝,綠化苗木4600畝,板栗5000畝,梨2000畝,其他7400畝),據初步統計,全鄉經濟果木林年產值達1500余萬元。讓生態產業化、生態效益化,變被動保護生態為主動的生態經濟發展,保耿家營鄉協調發展。狠抓鄉村綠化工作,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強化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環境執法水平和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積極做好省級衛生村、市級生態村的創建工作, 切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問題。 (四)“活旅游”,依托九鄉風景名勝區打造馬蹄河品牌 緊緊抓住縣委縣政府申報九鄉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景區、打造宜九二級公路休閑旅游走廊的契機,著力做好宜九二級公路沿線的休閑旅游景點的規劃及開發建設。同時充分利用馬蹄河豐富的旅游資源和馬蹄河沿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態資源,加大對馬蹄河開發力度;加大對馬蹄河沿岸獨特的自然風光、鄉村風貌、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漂流探險等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并充分發揮我鄉國家級生態鄉的名片效應,把馬蹄河品牌做大、做強、做響。 (五)“弘文化”,打造具有耿家營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0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強對我鄉紅色革命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一步培育和弘揚民族文藝品牌,做好“綠塘會議會址”、“宏山公社舊址”等紅色革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進一步保護和挖掘新莊村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背秋娃”的文化內涵;精心收集、整理、組織好獨具特色的苗族服飾文化展覽;為羊橋、恩腳、新石子等具有特色的彝族摔跤和苗族花山節、斗;顒哟罱ㄆ脚_、創造條件。力爭把這些民族文化打造成我鄉的民族文化精品。 (六)始終牢記“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全力以赴抓好當前的抗旱保春耕及森林防火工作。 2009年以來,受連續三年特大干旱的影響。2012年我鄉境內持續少雨、干旱、高溫,農作物大面積受災,地脈水、地下水位下降,庫塘蓄水嚴重不足,生產生活用水非常困難,抗旱形勢嚴峻。我鄉提前安排、及早部署,開展抗旱保供水保安全保民生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最大程度地減輕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目前全鄉人民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秩序、社會秩序穩定。 特大干旱同時也給森林防火工作帶來巨大壓力,面對壓力我們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做到了機構健全、宣傳到位、措施得當、經費保障、人員到位、應急高效、處置科學、管理嚴格、程序規范。 旱情還在繼續,災情還在擴大。但我們深信,有市委和縣委的堅強領導,有全鄉廣大干部群眾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戰勝這次旱災,取得抗旱防火工作的最終勝利。 機遇難得,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在市委、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鄉廣大人民群眾,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共譜耿家營科學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
九鄉鄉位于宜良縣東北部,距宜良縣城41公里,東與陸良縣相鄰,西接本縣耿家營鄉、北古城鎮,南與石林縣、北與馬龍縣接壤,全鄉轄九鄉、德馬、隴城、明月、月照、甸尾、鐵廠、小河8個村民委員會,70個自然村,4689戶,總人口18204人,其中:漢族13137人,彝族3990人,回族1072人,其它民族5人?偯娣e30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20米,全年平均氣溫115℃,干濕兩季分明,全年無霜期234天,光照時數2220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氣候特征,是理想的消暑避寒之地。
九鄉是一個農業大鄉,有耕地24365畝,其中:水田9811畝,旱地14554畝。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洋芋等,烤煙是主要支柱產業。2011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531萬元,人均純收入3698元,稅收1200萬元。 九鄉廣大干部職工創造性地貫徹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路,堅持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議大事、想大事、謀大事,結合山區民族鄉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各項工作要求,牢固樹立“熱愛九鄉,宣傳九鄉,建設九鄉,奉獻九鄉”的思想意識,緊緊圍繞九鄉與柴石灘自然生態旅游區開發這一條主線,堅持以集鎮建設為重點,走“黨建領鄉,糧食穩鄉,烤煙立鄉,畜牧富鄉,旅游活鄉,科技興鄉,資源強鄉,環境利鄉”的發展之路,全面實施科教興鄉戰略、小城鎮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對外開放戰略。 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夯實基礎、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發展后勁”列在議事日程:先后投資3000余萬元,搬遷復建麥田河電站,實施了集鎮二期工程建設;規劃建設1000畝連片的旅游觀光優質林果基地,支持省重點工程九石阿公路建設,建設小水窖和新建七個村委會完小教學樓,民族中學學生宿舍、運動場等。全面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和投資建設環境;始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列為當前工作重中之重。 九鄉是昆明市九個民族鄉之一,1995年被云南省委確定為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2000年被列為昆明市20個“明星集鎮”建設之一。多年來,得到省、市、縣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市、縣領導曾多次蒞臨我鄉檢查指導工作。九鄉鄉多項工作受到了國家、省、市、縣表彰獎勵: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被命名為“云南省生態鄉鎮”,被評為“明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先進集體和個人不斷涌現。
聯系電話:0871-67511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