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營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2]

營山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2]

2019年,撤銷法堂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店鎮管轄,新店鎮人民政府駐新政街47號。

新店鎮,因治地新店場而得名,位于營山縣城東北部13.5公里處,是縣內中心地帶。始建于康熙四十年間,已有300年發展史。鎮東鄰大廟、鹽井鄉,南接東升鎮、濟川鄉,西靠朗池鎮、法堂鄉、福源鄉,北連安固、安化、通天鄉。幅員面積53.81平方公里。全鎮轄18個村,171個社,6251戶,23150人,其中農業人口21355人。

1933年10月3日紅九軍攻占新店,設立了紅九軍政治部,指揮了著名的營渠戰役、豐竇鋪阻擊戰和鳳凰寨伏擊戰,建立了新店區、鄉蘇維埃政府。解放后歷建區政府、區公所、區工委、督導辦、人民公社、鄉政府,1992年建制調整設新店鎮至今。

鎮內地勢東、南、北高,西南低,屬淺丘寬谷地貌。儀隴河由西北安固下磴子河流入,途經4、10、9、12、11、14、15等八個村,向東南流入鹽井黃渡,全長23.7公里,流量28.8立方米/秒,水能資源豐富。1959年元旦倒魚灘電站建成正式送電,結束了營山無水電的歷史,照珠灘建有1000千瓦發電站,形成了梯級開發。

境內有營新油路7.5公里,形成了新店至大廟、通天、安化、法堂鄉的公路網。全鎮村村路通、電通、郵通、光纖通、電話通。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有收34個頻道的閉路電視;有中學1所,完小2所,村民小18所,幼兒班(園)24個;中心衛生院和鎮衛生院各一處,衛生所(醫療點)45處。場鎮建設成效顯著,新修街道兩條,總長500米,場鎮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人口達1500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場鎮內供水、供電、電視、黨校、醫院、環保、文化等基礎設施齊全。2000年被列為著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糧食主產水稻、小麥、紅苕,年產糧10500噸。經濟作物以油菜、水果、花生、黑瓜子、蓮藕為主,其中種油菜4500畝,產量480余噸,水果(梨、柑桔、柚、桃、李、杏)3000畝,產量3000余噸,花生5000畝,產量600余噸,黑瓜子1000畝,產量120余噸,藕2000畝,產量2400余噸。養殖業發展迅猛,養豬、牛、羊、雞、鴨、鵝、鴿、蜂已初具規模,年出瘦肉型商品豬23500余頭,商品肉牛1800余頭,肉鴿10萬余只,肉禽20萬余只,禽蛋1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2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

2019年,撤銷增產鄉和豐產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回龍鎮管轄,回龍鎮人民政府駐文昌巷1號。

回龍鎮位于營山縣城近郊。全鎮幅員面積42.81平方公里,轄3個辦事處,1個街道居委會,19個村,216個社,共有人口36153人(其中農業人口30215),耕地面積24068畝。

[農業]全鎮糧食總產達到16140噸,水果總產40萬公斤,水產品15萬公斤,生豬出欄25000頭,初步建立了包括優質果品、畜禽、蠶桑、水產、蔬菜、糧油生產等六大產業基地。

[鄉鎮企業]全鎮共有村社企業72個,戶辦、聯戶辦企業1739個,實現產值5740萬元,完成銷售收入4853萬元,實現利潤120萬元,完成稅金84萬元。全鎮共組織勞務輸出5500人,實現收入2000萬元。

[市場建設]新建聯建了農貿市場和糧食、畜禽、木材等專業市場以及綜合批發市場,形成了以回龍鎮和幸福集市為中心,以村、社小商店為網絡的多功能市場體系。

[能源]電力容量達11千伏安和35千伏安的兩座變電站已經投入使用。

[交通運輸]日客運量6000人次,日貨運吞吐量0.5萬噸,各種車輛通行1000多輛次。

[通訊建設]完成了從縣城到回龍的光纜工程,全各村和農戶共安裝程控電話850部。

[小集鎮建設]修訂完善了回龍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日產3000噸的自來水廠投入使用,舊城改造、新街硬化、綠化、公廁、市場、文化娛樂等公共設施已初具規模。

[教育事業]全鎮共有中小學校3所,村民小學19所,投資310多萬元,共建教學樓5194平方米。

[農村初保]各種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強,衛生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在社會事業方面,新建了一座衛星地成接收站,村村建起了廣播室,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6%。

2019年,撤銷柏坪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星火鎮管轄,星火鎮人民政府駐百街8號。

營山縣星火鎮位于營山縣東南部,距縣城20多公里。全縣幅員面積2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轄11個行政村、100個社、4286戶、16131人,其中農業人口14013人。現有耕地9542畝,森林覆蓋率50%。

星火鎮種植業以糧食為主,兼種各種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糧食以水稻、小麥、紅苕、玉米、高粱、大豆為主,糧食總產量4270噸;經濟作物以花生、油菜、芝麻、甘蔗、土煙為主,總產量達390噸,蔬菜種植面積1950畝,產量達2450噸水果主要以柚、柑、梨為主,總產量達100噸,其中冰糖柚栽植面積2000畝,10多萬株。畜牧業主要以養殖生豬、牛、羊及小家禽為主,全鎮出欄生豬9000頭、家禽91萬只(其中水禽達78萬只),陣上成立了水禽養殖協會,有萬只水禽養殖大戶6戶,百頭生豬養殖大戶1戶。目前,全鎮糧經比例4∶6已初步形成了糧食、水禽、果品、生豬、蠶桑、蔬菜6大主導產業。

星火鎮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是營山中心鄉鎮之一。場鎮建設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多人,個體工商戶240戶,民營企業4家。新建燎原小區1個,硬化街道4條5000多平方米,建下水道2000多米,凈化沼氣池2個,鎮內有初級中學中心小學各1所,有教職工164人,在校學生2813人,學生住讀率、小學初中普及率及適齡兒童入學率均為100%。鎮內有中心衛生院、鎮衛生院各1所,有醫護人員40人,村村建有醫療站。

星火陣建成柏油路,陣內村村通公路,總長30公里,85個社通公路。全鎮屬聯升水庫主灌區,有小二型水庫2座,保證灌面4000畝,有效灌面7000畝。全鎮已有6個村45個社完成了農網改造。全鎮都使用了光纖通訊,部分農戶實現了寬帶上網,移動、聯通網絡實現完全覆蓋,570多戶居民安裝了有線電視,建有35千伏變電站和日供水100立方米的供水站,正在建設天然氣供氣站。場鎮建有4000多平方米綜合農貿市場1個,1800平方米的畜禽專業交易市場1個及耕牛交易市場1個。

2004年,全陣實現生產總值12017萬元,財政一般經濟收入79.66萬元,財政支出301.91萬元農村勞務輸出3462人,勞務收入15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8元。

2019年,撤銷七澗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西橋鎮管轄,西橋鎮人民政府駐得勝街5號。

西橋鎮位于南充以東、營山東南部。東靠渠縣龍鳳鄉,南接渠縣宋家鄉,西臨星火鎮,北界柏坪鄉、七澗鄉。幅員面積23.05平方公里。轄10個村、91個社;總人口14145人。該鎮地理、資源優勢突出。

【交通優勢】 有營渠公路和西宋公路從該鎮經過,已有4條鄉道貫穿7個村。

【集鎮優勢】 場鎮覆蓋面積1-2平方公里,現有街道4條,全部硬化;木材、畜禽,糧油和商業市場十分規范。

【通訊優勢】 已開通程控電話,村村社社通電話。

【宣傳優勢】 開路、閉路電視形成網絡,能自行攝影、制作和編播。

【水域優勢】 有較好的水域優勢,養殖業發展很快,被列為營山縣的畜禽養殖基地。

近年來,開展了以脫貧致富為重點的扶貧攻堅,實行鎮級機關、部門重點幫扶村社,機關干部和職工對全鎮的950多戶貧困戶實行對口幫扶。經過兩年的努力,已使752戶完全脫貧。

該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決心帶領全鎮人民在縣委縣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振奮精神,迎難而上,艱苦創業,把西橋鎮建設得更新、更富、更好,促進兩個文明再上臺階!.。

2019年,撤銷涼風鄉和茶盤鄉,設立望龍湖鎮,以原涼風鄉和原茶盤鄉所屬行政區域為望龍湖鎮的行政區域,望龍湖鎮人民政府駐水風村3號。

涼風鄉位于秦巴山系的龍王寨,地處山區,平均海拔約為800米,全鄉轄9村72社,7969人,耕地面積6448畝。

涼風鄉距營山縣城17公里,分布于營星公路兩側,前接茶盤鄉,后靠星火鎮,左臨蓬安縣,右傍渠縣,村村通公路、電話、有線電視,交通運輸極為方便快捷,移動通信差轉臺開通,信息靈通,民風純樸,治安環境優良。

涼風鄉森林資源豐富,居全縣首位,有國有森林1500畝。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晝夜溫差較大,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質條件,適宜栽桑養蠶,開發藥材和干果。鄉黨委政府積極投入,已于2001年開始籌建,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建成蠶桑基地鄉,育苗面積達500畝,擬在我鄉插旗、開山、金鼓村種植藥材600畝,在新橋、鳳頭村種植核桃800畝,在開山村種植黃花梨400畝。

涼風鄉1500畝國有森林,位于涼風鄉古佛村羅家山,山勢雄偉,風光秀麗,觀光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為避暑、休閑勝地。鄉黨委政府正大力招商引資,積極開發,擬建成集旅游、餐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最優秀的旅游勝地。

為確保招商引資見效,我鄉-積極的招商引資政策:一、堅決執行縣委縣府的優惠政策,結合涼風鄉實際情況,土地以最優惠的價格轉讓、出租。投資第1-2年減免稅費,第3-5年減半征收;二、為開發龍王寨旅游資源,鄉黨委政府成立旅游資源開發領導小組。組長由-擔任,副組長由紀委-擔任。三、為投資商保駕護航,并大力協助開發,保證投資商得到豐厚的回報,歡迎各界有志之士來涼風鄉投資開發龍王寨旅游資源。

2019年,撤銷三興鎮和青山鄉,設立青山鎮,以原三興鎮和原青山鄉的行政區域為青山鎮的行政區域,青山鎮人民政府駐原正南街2號。

青山鄉位于營山縣城北部,距縣城30公里。全鄉幅員面積22.6平方公里,轄10個村,78個社,2615戶,總人口10130人。

該鄉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和稻谷為主,農副產品名目繁多,主要以本地黑瓜子和花生為主。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大搞治水、改土、筑路工程,全鄉新建村道公路4條,全長11公里;新建蓄水池350多口,山平塘50口,囤水田50畝,新增灌溉面積1500多畝;投資11萬元,安裝了自來水管道,并整治了場鎮衛生井,徹底解決了場鎮3000人的飲用水問題。

該鄉還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0多萬元,安裝程控電話,發展場鎮閉路電視,用條石硬化了場鎮街道2公里。為拓展市場,他們還在離場鎮3公里遠與蓬安縣茶亭鄉交界處興建了一條農民街,現已初具規模。

該鄉狠抓扶貧攻堅,堅持“一鄉一品,一村一項”長遠規劃,以貧困戶為對象,以村為單元,規劃了養殖業、林果業、蠶桑業,有效地發展長效覆蓋工程。今年,該鄉計劃在鳳王村試點,堅持以(蓄水)池(果)園配套為模式,推廣到全鄉各個村社,要求人均種植優質果樹30株,戶均達到1個園,池園結合,形成特色。

近年來,該鄉以出色的成績受到上級的表彰和獎勵,分別被縣委、縣府授予“農村工作先進集體”、“畜牧工作先進集體”、“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先進集體”“民營經濟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鄉黨委、政府“一班人”決心乘十五屆六中全會的春風,再鼓干勁,齊心協力,帶領廣大群眾奮勇拼搏,將該鄉的兩個文明建設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2019年,撤銷清源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木頂鄉管轄,木頂鄉人民政府駐旭陽街1號。

木頂位于營山縣東北角,周邊與老林、清源、陡坑、黃渡、玲瓏等鄉鎮毗鄰,幅員面積22.34平方公里,轄10個村,8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總人口11396人。

木頂鄉強力推進了以興水改土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木高橋水庫的天然優勢,實現了場鎮飲用自來水。大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攻堅戰,使人畜飲用水和生產用水差的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同時,他們依托川中項目中低產田土改造工程,新建蓄水池17口,蓄水量達8萬方,可保證400多畝田旱澇保收,穩產高產。

農村經濟碩果累累。木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盛產水稻、小麥、紅苕、豆類等。木頂鄉黨委、政府從實際出發,提出了“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小康”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科學種田、綜合開發,極大地推動了木頂農村經濟的發展。

交通通訊設施日趨完善。他們先后投資8萬元,對木頂——玲瓏段公路進行了維修整治,使路面平整,車輛暢通。同時投資27.5萬元安裝了容量為124門的程控交換機,緩解了滯后的通訊對經濟發展的牽制矛盾。

木頂由于基礎薄弱,發展速度較慢,但勤勞、智慧的木頂人民在今后的前進道路上一定能克服種種困難在穩中求進,在進中求快,力爭盡快跨入小康行列。

明德鄉位于營山縣東北部,與平昌.渠縣相鄰,深丘地形,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轄13個村,1.4萬人。

   綠色經濟發達,森林資源豐富。該鄉現有林地5516畝,木材儲量51.03萬立方米。境內有全縣面積最大的國有林,有上百年的參天大樹,森林覆蓋率達43.6%。鄉內有遠近聞名的明德香茶上千畝,杜仲、黃柏等中藥材遍布山坡田邊。

   豬羊發展勢頭強勁,畜牧生產尤具特色。該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飼養山羊10500只,成為四川省山羊基地之一。生豬發展尤為突出,年出欄肉豬17206頭,人平增收400元,為國家創稅收16萬元。

   交通運輸方便,郵電通訊暢通。該鄉近年來不斷加大公路建設力度,鄉道公路得到了較好維護,運輸暢通。鄉村公路基本做到村村通。郵電通訊發展迅速,村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廣播電視普及率達98.5%。

   邊際優勢突出,場鎮商貿活躍。明德與渠縣、平昌兩縣接壤,與木埡、龍伏、雙林、普嶺、六合、福樓(平昌)、大義(渠縣)、柏林(渠縣)八鄉鎮相鄰,山水相連,輻射面廣,商賈云集,場鎮貿易十分活躍,特別是方便的交通通訊,優美的場鎮環境為繁榮的商貿市場提供了良好條件。

   明德鄉黨委、政府一班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求發展,富民興鄉為己任,團結全鄉人民艱苦創業,致富奔小康。

2019年,撤銷三元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太蓬鄉管轄,太蓬鄉人民政府駐玉環街1號。

太蓬鄉位于營山縣東北部,距縣城50公里,幅員面積26.22平方公里,北鄰儀隴。轄11個村,79個農業合作社,9340人。深丘低山地貌,山林繁茂,果木豐富,土地肥沃,適宜水稻、玉米、紅苕、小麥、油菜、花生、煙葉、藥材等各種糧經作物種植。

太蓬山——蜀北名山,奇峰羅列,云繚霧繞,狀如海中蓬萊;山上有正殿、藥樓、古建筑、石建筑、石刻、摩崖造像等文物古跡;洞府幽深,松茂林秀;朝拜者,絡繹不絕;旅游者,接踵而至;清嘉慶年間,發生的“白蓮教會戰”,1933年-將軍于此指揮的“營渠戰役”,使名山更具文化底蘊。

干旱給全鄉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為了戰勝旱災,現已修山平塘21口,石河堰13處;蓄水池485口,人工井853口,基本解決了生產、生活用水的困難。

近年來,全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大大提高,發展了以生豬為龍頭的骨干產業,人均出欄肉豬1.3頭。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經濟,現已辦四家初具規模的酒廠。年勞務輸出2100人次,創收入300萬元,鄉鎮企業收入達340萬元。通訊、交通、“普九”建設已見成效,程控電話村村社社通。

2019年,撤銷合興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柏林鄉管轄,柏林鄉人民政府駐青松村5號。

柏林鄉位于營山縣最北邊,北鄰達縣,西靠儀隴,距縣城86公里,面積30.61平方公里。有11個村,100個合作社,人口4211人。

全鄉七溝八梁,有史以來鄉民靠天吃飯,稍遇干旱,吃水困難,干死禾苗、莊稼、竹木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為了戰勝旱魔,現已修山平塘103口,石河堰8處,挖蓄水池86口,打機井850口,人工井163口,基本解決了人畜用水。

近年來,全鄉發展了以蠶桑為重點的經濟產業,以生豬為龍頭的畜牧生產,人均出欄肉豬1.1頭。在狠抓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的同時,還開發利用豐富的剩余勞動力資源,鼓勵其經商辦企業,發展個體經濟,現己辦四家初具規模的酒廠和一家紙廠。同時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年勞務輸出1800人次,創收260萬元,鄉企收入達460萬元,對該鄉貧致富奔小康起了重要作用。

該鄉通訊、交通、普九建設已見成效,現已實現程控電話村村社社通。縣道公路長15公里,貫通全鄉直達儀隴。村道公路 投資100萬元,投勞30000個,長24公里。普九建設己投資115萬元,建成了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村、社、戶完全通電,促進了山鄉的發展。

鄉黨委、政府帶領一班人,以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斗志,堅定的信心,努力奮斗,為順利奔小康和實現“十五”目標,邁出堅定的步伐。同時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歡迎社會各界朋友來柏林投資、經商、辦企業,其同建設美麗的柏林鄉。

悅中鄉位于營山縣城東北部,距縣城85公里,幅員面積30.82平方公里,與巴中地區平昌縣的金山、龍崗、新民、佛樓四鄉相鄰。轄10個村,7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該鄉為市級貧困鄉。為了摘掉貧困帽子,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大戰窮山惡水,先后新修了石河堰3處,山平塘2口,蓄水池142口,可蓄水27300立方,新增灌面410畝;打機井、衛生井、微形水池共283口,基本解決了人畜飲用水和生產用水的困難。在此基礎上,計劃新建山平塘10口,新修塘、堰或大中形蓄水池156個,石河堰2個,每戶村民都能飲用上衛生水,徹底解決缺水的矛盾。

  為了改善投資環境,該鄉加強了通訊、交通、場鎮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鄉村村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同時加強了場鎮建設,注重了場鎮的環境衛生,社會治安良好,逢場天與該鄉相鄰的平昌縣的四個鄉的村民也來悅中趕場,活躍了農村經濟。

2019年,撤銷通天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廟鄉管轄,大廟鄉人民政府駐萬通街1號。

大廟鄉地處營山縣腹心地帶,地屬丘陵,最高海拔630米。幅員面積34.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370畝。全鄉轄12個村,117個社,4523戶,15631人。

大廟是典型的農業鄉,也是省定貧困鄉。近年來,大廟鄉黨委、政府為了改變該鄉的落后面貌,大力推進以興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著重解決人畜用水和生產用水,組織發動群眾新建山平塘11口、石河堰4處、水池1100口,打手壓機井1300口,全鄉生產用水和人畜用水困難已基本解決。

該鄉黨委、政委抓住浙江省蘭溪市對口幫扶的大好機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扶貧先扶智,把科教興鄉列為當務之急,共投資174.2萬元,新修教室15間1200平方米,教工宿舍2000平方米,廚房100平方米,廁所80平方米,綜合運動場1個500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教學環境和條件,為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該鄉黨政還大力抓好集鎮建設,對場鎮進行了重新規劃,并-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到場鎮建房落戶,經商辦企業。現在,一華里多長的集貿新街已經形成;街面硬化,街道兩面一幢一幢的大樓拔地而起,集市十分活躍。全鄉建起了酒廠、糖果廠、預制板廠、豬鬃廠,個體經營戶已達346戶,鄉村企業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大廟鄉熱忱歡迎社會各界共同投資開發建設大廟這片熱土地!.。

安化鄉地處營山縣城以北25公里的深丘地帶,北高南低地貌。北靠蓼葉鎮,南臨新店鎮,東鄰通天鄉,西接安固鄉,幅員面積29.2平方公里。轄11個村,90個社,10734人。主產小麥、玉米、水稻、紅苕,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

  安化歷史悠久,古跡著名。安化從前叫燈籠廟,場鎮以北300米處的山脊有一似燈籠形狀10多立方米的石頭,人們稱它燈籠石。在封建社會時期,山巔修有一佛廟,并常年有人燒香拜佛,為此以燈籠廟得名。1708年,湖南省安化縣人移居來燈籠廟插戶為業,因其會說一種特殊語言--安化話,故又稱安化場,至今還有不少人會說安化話。1951年,全縣調整建制時,安化場調為安化鄉。燈籠廟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每年農歷的2月、6月、9月有數千人觀光旅游。

  安化有較好的水域優勢。轄區內有三座中二型水庫,可容4萬多立方米水,有62口山平塘,可容3萬多立方米。近兩年,又新建蓄水池70口,人工打井82口,全鄉農業用水和人畜飲用水基本解決,有36%的農戶已享用自來水。

  安化交通方便,場鎮繁榮,有兩條公路(營儀公路)橫貫該鄉,10多公里的鄉道直達通天,各村已通公路。600多米長的場鎮街道于1981年擴建、硬化,逢1、4、7趕場,安化、新店、蓼葉、通天、安固等鄉民均來趕集,每場約2000余人,市場流通額每場約2萬余元,十分熱鬧。

  安化人民淳樸、友善,熱忱歡迎各界朋友前來經商、投資、辦廠或觀光旅游。

2019年,撤銷福源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清水鄉管轄,清水鄉人民政府駐東陽街125號。

營山縣清水鄉是川北第二大水庫--幸福水庫所在鄉,是南充市市級蠶桑基地和良種漁苗基地。全鄉幅員面積25.67平方公里,轄7村84社,人口1.1萬,耕地8000畝。鄉駐地距縣城14公里,距火車站14公里,省、縣道四通八達。我鄉正在申請撤鄉設鎮,力圖建成川北旅游重鎮。

清水工業原來基礎差,底子薄。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一批獨具優勢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清水頁巖磚廠,年產優質頁巖磚2000萬匹,實現稅收5萬余元,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100多個,帶動運輸、建材行業的迅猛發展。清水福祿酒廠年產優質白酒100噸,實現稅收2萬余元。清水預制廠,可高質高效生產預制板,年產能力達10萬塊,實現稅收1萬余元。

清水農業獨具特色,旅游、水產、蠶桑猶如“三駕馬車”自由馳騁,為清水經濟發展撐起“半壁江山”。

 [場鎮建設 ]日新月異的清水場鎮,距縣城14公里,毗鄰營山幸福水庫,占地0.7畝,有門市120個,計劃3-5年場鎮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建成川北旅游小城鎮。

 [幸福水庫]碧水青山的幸福水庫,是川北第二大水庫,始建于1956年,庫區九曲十八彎,千里渠蜿蜒盤旋,富集名勝古跡,是旅游、休閑、養生的圣地。

 [梨花園]璀璨奪目的梨花園,尤以梨花埠為最,連片五百畝,堆雪十里岸,形成花的海洋、雪的世界。漫步梨花小徑,云蒸霞蔚,心曠神怡。

 [福祿酒廠]蒸蒸日上的福祿酒廠,采用先進的釀造工藝,年產優質酒200多噸。

 [蠶桑基地]十里千畝的蠶桑生產基地,年養蠶3000余張,產繭10萬公斤,實現稅收150萬元。預計2005年,建成7000畝蠶桑基地,發種5000張,產繭20萬公斤,突破收入300萬元。

 [水產示范片]規模宏大的特種水產養殖示范片,轄2村,面積500畝,品種涵蓋蟹、蝦、鱘魚等優質特種水產品,年產量300余噸,實現收入500萬元。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五月天婷婷亚洲熟女一区 | 在线鲁鲁视频免费观看 |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产一区 |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动图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