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屬夷地。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歸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境域為東關練、北關練、南關練屬地。 1929年,改置第一區。 1945年9月,建立城廂區;1946年6月,改為城郊區。 1958年2月,改置城關鎮,9月,成立紅旗公社。 1959年,改稱城關公社。 1982年12月,改置城關鎮。 2001年2月,撤銷城關鎮,設立密州街道,轄原城關鎮扶淇河以東的65個村(居)委會,駐興華東路。 2007年2月,撤銷朱解鎮,并入密州街道。 |
古屬夷地。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歸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境域為東關練、北關練、南關練屬地。 1929年,改置屬第一區第三區龍溪鄉。 1945年9月,建立城廂區;1946年6月,改為城郊區。 1958年2月,改置城關鎮,9月,成立紅旗公社。 1959年,改稱城關公社。 1982年12月,改置城關鎮。 2001年2月,撤銷城關鎮,設立龍都街道,轄原城關鎮扶淇河以西的66個村(居)委會,駐龍興路。 2007年2月,撤銷呂標鎮,并入龍都街道,辦事處駐地由市區遷至東呂標村。 2013年4月,將孔戈莊社區、郝家村社區、土墻社區劃歸南湖開發區,現轄20個社區,66個自然村居。 1951年,屬第四區呂標鄉。 1958年,與枳溝鄉合并成立先進公社,后更名呂標公社。 1976年,分設呂標、枳溝公社。 1984年,撤公社建呂標鄉。 1994年9月,撤鄉設呂標鎮。 2001年4月,城關鎮以扶淇河為界分設2街道,河西部分稱龍都街道。 2007年1月,撤呂標鎮并入龍都街道。 |
古屬夷地。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歸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屬相州練。 1912年后,屬一區、二區。 1945年由諸莒邊縣劃為諸城縣城北區。 1951年,屬第五區。 1958年,屬解留公社。 1984年,改置萬家莊鄉。 1996年,改置萬家莊鎮。 2001年2月,改置舜王街道,撤箭口鎮并入舜王街道。 2007年,撤九臺鎮并入該街道,辦事處駐地由萬家莊遷新九臺村。 2007年下半年,拆分程戈莊鎮,部分村莊并入舜王街道。 |
古屬夷地。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歸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置枳溝練。 民國12年(1923)1912年后,屬第三區;1945年,置枳溝區;1947年4月,劃歸莒北縣。 1950年1月,復歸諸城縣,1951年更名為第六區。 1955年4月,復為枳溝區。 1958年2月,改置枳溝鄉。 1958年9月,屬先進公社,1959年先進公社更名為呂標公社。 1976年3月,改置枳溝公社。 1984年4月,改置枳溝鎮,至今。 |
古屬夷地,周為莒子國封地,春秋屬魯國,戰國屬齊國,西漢屬東武縣,隋后屬諸城縣。 清屬枳溝練,民國1912年后屬第三區,1944年秋屬諸莒邊縣,1945年劃歸諸城縣,1947年4月改屬莒北縣,1950年1月復屬諸城縣。 1958年2月建賈悅鄉,1958年9月成立賈悅公社。 1984年4月撤社改制賈悅鎮。 1989年4月范家官莊鄉并入孟疃鎮。 2001年4月,原程戈莊鎮小程家莊子劃歸馬莊鎮。 2007年8月撤銷孟疃鎮、馬莊鎮,并入賈悅鎮。 |
古屬夷地。 周時,為莒子國封地,春秋、戰國時,屬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屬諸城縣石橋子練。 1929年,置石橋子鄉,屬諸城縣第二區。 1945年,屬莒北縣清河區。 1950年,撤銷莒北縣劃歸諸城縣。 1951年,清河區改為第十一區。 1958年成立石橋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置石橋子鎮,2001年區劃調整,吳家樓鄉歸并石橋子鎮,2007年區劃調整,將原程戈莊鎮所轄西部部分村莊劃歸石橋子鎮,現轄18個農村社區,102個行政村,1.7萬戶,6.4萬口人,轄區面積158平方千米。 |
古屬夷地,周屬莒子國封地,春秋戰國屬齊,秦屬瑯琊郡。 西漢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初,屬諸城縣城陽鄉;后廢鄉置相州練,領67村;1929年改行七區制,相州屬第二區,境內轄10鄉;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成立,設相州區;1958年設相州鄉,同年改為相州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人民公社改置鄉鎮,相州分設相州鎮、曹家泊鄉。 1989年3月撤銷曹家泊鄉,將其所轄32個村并入相州鎮。 1994年9月,北部的前宋崗、丁家沙浯等11個村劃歸郭家屯鎮。 2007年5月,撤銷郭家屯鎮,將其所轄29個村劃歸相州鎮。 2009年5月將北部尚家莊等8個村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 |
昌城古屬夷地,《禹貢》青州之域。 周屬莒子國封地。 春秋屬魯,戰國歸齊。 秦屬瑯琊郡。 西漢初年置昌縣,東漢被廢,縣地入東武。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昌城屬之,沿革歷代封建王朝,皆無變更。 清至民國初期時屬逄戈莊練。 1929年置昌城鄉,屬第七區。 1946年6月置昌城區,1951年春改為第十六區。 1958年2月撤區并鄉,改置昌城鄉。 1958年9月,昌城與芝靈合并,成立先鋒人民公社。 1959年更名為昌城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昌城人民公社,分為昌城鎮、芝靈鄉,1989年4月,昌城鎮、芝靈鄉合并為昌城鎮至今。 |
古屬夷地。 周時,屬莒子國封地。 春秋、戰國時,屬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昌縣。 東漢時,屬東武縣。 隋后,屬諸城縣。 清時,置百尺河練。 1929年,置百尺河鄉,轄于諸城縣第七區。 1945年,屬埠頭區。 1958年2月,撤區置百尺河鄉。 1958年9月,百尺河、仁和2鄉合并為勝利公社。 1959年,更名為百尺河公社。 1984年4月,改置百尺河鎮和大仁和鄉。 1989年4月,撤大仁和鄉并入百尺河鎮。 |
1929年設立辛興鄉,屬第七區。 1946年,屬仁和區、障北區。 1944年,屬諸膠邊縣;1947年,劃歸膠河縣。 1958年2月撤區并鄉,設立辛興鎮鄉。 1958年10月24日,成立前進公社。 1959年,更名為辛興公社。 1984年春改為辛興鎮。 1989年5月,仁和鄉9個村并入辛興鎮。 2013年,大楊家莊子、蘆水2個社區的6個自然村劃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劃延續至今。 |
古屬夷地。 春秋時,屬魯國。 戰國時,歸齊國。 秦時,屬瑯琊郡。 西漢時,屬東武縣。 隨后,屬諸城縣。 清時,屬石門練。 1912年后,民國屬六區。 1944年,屬諸膠邊縣。 1945年,改屬諸膠縣,10月復屬諸城縣。 1947年12月,劃歸膠河縣。 1953年3月,復歸諸城縣。 1958年2月,置林家村鄉,9月成立林家村公社。 1984年4月撤公社改置林家村鎮。 2007年8月,撤銷瓦店鎮、桃園鄉,劃歸林家村鎮,轄167個行政村。 2008年12月,撤銷轄區167個行政村,成立林家三、瓦店、石門、桃園、石河頭等29個農村社區。 2010年,撤銷馬家莊子、鄒家溝兩個社區,合并成27個農村社區至今。 |
據明萬歷《諸城縣志》八鄉里社和清康熙《諸城縣志》八鄉里社載:明代以及清前期本鎮境村莊分屬諸城縣雩泉鄉的朱趙社、徐家莊社、永城社、九山社,信陽鄉的大仙社。 據清乾隆《諸城縣志》疆域考和清道光《諸城縣續志》疆域考載:清代中期以后,本鎮境村莊分屬諸城縣南關練、石門練、皇華練、許孟練、高哥莊練。 1929年后,諸城縣實行七區制,本鎮境村莊分屬諸城縣第一區的新民鄉,諸城縣第三區的仁里鄉,諸城縣第四區的皇華鄉、李園鄉,諸城縣第六區的大同鄉。 1943年,屬諸城縣常山區。 1947年,劃歸五蓮縣。 1956年2月,復歸諸城縣常山區。 1958年12月,成立皇華公社。 1984年2月,改設皇華鎮。 1989年3月,撤銷朱家村鄉,并入皇華鎮。 2007年5月,撤銷郝戈莊鎮,并入皇華鎮。 |
清至民國初期時轄于南石橋練。 公元1929年,屬諸城縣第四區。 1944年7月,劃歸藏馬縣。 1956年4月,復歸諸城縣。 1958年2月,置桃林鄉。 1958年9月,與馬家莊子、理務關三鄉合并成立繁榮人民公社。 1959年6月,改稱桃林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社置桃林鄉和山東頭鄉,2001年,山東頭鄉并入桃林鄉,2010年6月撤鄉設鎮。 |
諸城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于2013年4月經諸城市人民政府批準,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