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愛國衛生運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把創建衛生鄉鎮村社區單位作為助推鄉村振興、改善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衛生創建工作取得較好成效。經考核評審和公示,市政府決定命名武都區甘泉鎮等17個鄉鎮為“隴南市衛生鄉鎮”、武都區石門鎮下白楊村等193個村為“隴南市衛生村”、武都區鐘樓街道舊城山社區等12個社區為“隴南市衛生社區”、武都區八一中學等46個單位為“隴南市衛生單位”。 |
自然環境:甘泉鎮位于縣城東部,總土地面積12.51萬畝,總耕地面積2.32萬畝,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全年無霜期240天。 行政區劃:轄1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484戶,鄉鎮總人口10987人,鄉鎮從業人員6395人。 六通情況:17個村通電、通郵、通電話,15個村通公路,10個村通自來水,8個村通有線電視。 文教衛生:有各類學校1……。 |
自然環境:兩水鎮位于縣城西北部,總土地面積5.91萬畝,總耕地面積1萬畝,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5℃,全年無霜期280天。 行政區劃:轄3個居民委員會,1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6590戶,鄉鎮總人口28014人,鄉鎮從業人員15134人。 六通情況:18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公路,11個村通自來水,12個村通電話,4個村通有線電視。 文……。 |
武都縣轄鄉。1956年康縣龍壩、麻榃2鄉劃歸武都縣。1958年并入隆興公社,1961年分設龍壩公社,1983年置龍壩鄉。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城64公里。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0.6萬。有公路接略(陽)武(都)公路。轄龍家壩、秦家河、莊窠里、馬家河、袁塄、下陽坡、魚關兒、天池眼、田家山、胡家河口、下寨子、白果樹、張家莊、廟花山、馮坪、鐵山里、麻榃陽山、榃子溝、紅石莊、上寨子、下斜坡、李家溝里2……。 |
康縣轄鎮。北魏置蘭皋戌,清改為大蘭驛。1961年設大南峪公社,1983年置鄉。位于縣境東北部,窯坪河兩岸,距縣城40公里。面積122.4平方公里,人口1.1萬。四(溝門)長(壩)公路過境。轄大南峪、萬家山、李灣、李莊、寺溝、安房、新院、宋家河壩、潘家山、焦家溝、新莊、李溝、大南溝、李通溝、鄭灣、趙家溝、后溝、窯坪、賀家溝、李家溝2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松花蛋久享盛譽,經濟作物核桃、……。 |
康縣轄鄉。1952年設中節鄉,1955年更名為店子鄉,1958年并入豆壩公社,1961年分設店子公社,1983年置鄉。位于縣境西部,解板河上游兩岸,距縣城33公里。面積113.6平方公里,人口0.5萬。有公路接康(縣)小(河口)公路。轄王家河、店子、馬家莊、孫家莊、董家河、九元溝、謝家壩、安子河、莫家溝、張家溝、寺壩、陳家莊、吳家山、松樹壩、中壩子、蹇家溝16個村委會。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盛產生漆……。 |
康縣轄鎮。1949年設望關鄉,1958年并入長壩公社,1961年析設望關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于縣境西北部,平洛河兩岸,距縣城34公里。面積85.1平方公里,人口0.7萬。江(洛)望(子關)、略(陽)武(都)兩條公路在境內交會,交通方便。轄葉灣、貫上、寨子、塄上、沈家灣、李家壩、亂石山、徐羅、平架梁、中莊、鷂子灣11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盛產核桃、花椒。.……。 |
自然環境:大堡鎮位于縣城北部16公里處,總土地面積7.62萬畝,耕地面積0.94萬畝。平均海拔1013米,年平均降雨量690毫米,年平均氣溫14.2℃,全年無霜期250天。 行政區劃:轄1個居民委員會,11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1774戶,鄉鎮總人口7242人,鄉鎮從業人員3997人。 六通情況:11個村全部通電、通郵,7個村通電話,9個村通公路,6個村通自來水,1個村通有線電……。 |
【概況】位于康縣城北17.2公里處。東鄰云臺鎮,南接大堡鎮,西北與豆坪鄉毗連,北臨西漢水與成縣搭界,面積116平方公里。人口6115。鄉政府駐楊灣村。 【歷史沿革】以壩臺上建有古寺一座而得名。原寺院早已拆毀,臺基至今殘存。建國前屬大堡鄉所轄。建國初設朝圣鄉,1953年更名寺臺鄉。1958年為大堡公社所轄。1961年分設寺臺公社。1983年改為寺臺鄉至今。2005年撤李山鄉2個行政村并入寺臺鄉。現……。 |
【概況】位于康縣城南部22公里處。東鄰銅錢鄉,北靠秧田、店子鄉,西與武都區五馬鄉接界,南與陽壩鎮毗連。面積221.2平方公里。人口6081人。鄉政府駐三河壩村。 【歷史沿革】以鄉政府駐地命名。建國前屬羅坪鄉轄。1957年鄉政府由羅坪遷于三河壩,遂改為三河鄉。1958年歸入銅錢公社,1961年分設三河公社。1983年更名三河壩公社,同年改為三河壩鄉至今。2005年撤秧田鄉并入三河壩鄉。現轄三河壩、大……。 |
【概況】位于康縣城東南25公里處。東鄰兩河鎮,南連銅錢鄉,西依三河壩鄉,北靠岸門口鎮。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6316人。鄉政府駐白楊灘村。 【歷史沿革】俗稱白楊灘,以河灘處生長有成片白楊樹而得名。建國前屬羅平鄉轄。建國后設白楊鄉。1958年成立白楊公社。1983年改為白楊鄉至今。現轄白楊灘、南城溝、朱家溝、賀家溝、吊石壩、靴壩、池家營、蒿地壩、汪家河、劉家梁、岡嶺、元曲河、王坪、竹園、金釵峪1……。 |
自然環境:平洛鎮位于縣城西北部30公里處,總土地面積17.71萬畝,耕地面積2萬畝。平均海拔1458米。年平均降雨量570毫米,年平均氣溫13.5°C,全年無霜期215天。 行政區劃:轄15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832戶,鄉鎮總人口11016人,鄉鎮從業人員5515人。 六通情況:15個村全部通電、通郵,12個村通電話,11個村通公路,14個村通自來水。 文教衛生:有各類學……。 |
禮縣轄鄉。1952年設湫山鄉,1958年并入羅壩公社,1961年設湫山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于縣境西北邊緣,湫山河下游兩岸,距縣城37公里。面積145.1平方公里,人口1.3萬。有公路接四(門)禮(縣)公路。轄豐池、包山、下坪里、新莊里、水晶、雙鄭、石洞、大盤、勿吳、上坪里、護林、高河、磨窠、雙碓、大青、白崖、高橋、小河溝18個村委會。境內森林密布,高寒陰濕。農業主產小麥、馬鈴薯、蠶豆,盛產當……。 |
禮縣轄鄉。1961年設紅崖公社,1965年更名江口公社,1983年置鄉。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20公里。面積64.4平方公里,人口1萬。禮(縣)馬(街)公路過境。轄新民、萊地、王臺、店門、八房、江口、謝莊、茨壩、塄上、崖底、掌官11個村委會。全境分布在西漢水和洮坪河西岸,水土容易流失。水力資源較為豐富,有小型水力發電站2座。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馬鈴薯,盛產花椒、核桃。.……。 |
禮縣轄鄉。1952年設固城鄉,1958年并入永坪公社,1961年設固城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208.4平方公里,人口1.3萬。有公路接徐(家店)禮(縣)公路。轄西山、張家、尖山、固城、單壩、草灘、小麥、北河、朱磨、景兒、新林、林山、蘆山、吊溝、茍河、南坪、李臺、蘆化溝18個村委會。地處高寒陰濕山區。農業主產馬鈴薯、洋麥、小麥。.……。 |
紅河鄉位于縣東北部,總面積62.62平方公里,耕地2.56萬畝,總人口9361,有行政村10個,鄉政府駐地紅河村(北緯34°24′,東經105°23′),距縣城59公里。該地北魏為陽廉縣轄地,明為橫河里,清為慕義里,1941年始置橫河鄉,1961年改建為紅河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紅河鄉建制。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為明顯的梁峁溝壑區,最高海拔2139米,平均海拔在1700米左右,多屬河谷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