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公示了2023年度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示范村創建名單。據長江云新聞記者統計,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名單共50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名單共500個。 |
“康家”指早年居住的康姓人家,在清朝末年,康家灣有一戶姓“康”的大姓人家,人丁旺盛勢力強大,康家灣也因此而得名。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康”氏家族兵敗如山倒,人員的流失和財勢落沒,康家后代越來越少,后代慢慢消失,然而至今沒有人改變他的叫法,隱藏著歷史的痕跡。明成化十二年(1476)設鄖陽府康家村屬鄖陽府鄖縣。清初,康家村屬鄖縣十堰鎮茅塔保。清光緒十年(1884)白浪域屬均州管轄,康家村屬均縣茅塔保! |
“小川”以前有兄弟2人,一個叫大川,一個叫小川,小川住在此地。明成化十二年(1476)隸屬鄖陽府鄖縣唐家保。清代初,沿用明制隸屬鄖縣十堰鎮。清同治(1866)隸屬鄖縣南鄉大川保。民國初隸屬黃龍區,后設十堰區,大川保。1949年隸屬鄖縣大川鄉。1952年小川村調之為小川甲。1954年改稱小川大隊,轄5個生產隊。1957年改為營子公社,轄8個生產隊。1958年改為大川公社小川大隊,轄8個生產隊;198……。 |
明成化十二年(1476)隸屬鄖陽府鄖縣。清初,沿用明朝建制,隸屬鄖縣十堰鎮大川保。清同治五年(1866)隸屬鄖縣南鄉大川保。民國隸屬鄖縣黃龍區、十堰區大川保。1952年隸屬襄陽專署鄖縣十堰區大川鄉。1949年后屬大川鄉。1958人民公社化,屬大川人民公社,設立浪溪大隊。1961年恢復區、鎮建制,屬鄖縣十堰市七區大川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隸屬大川公社。1984年設區建鄉,隸屬白浪區唐家鄉,原名浪……。 |
洋津畈村位于宜都市東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陸城6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647戶,2282人,版圖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33畝。洋津畈村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勤勞善良的洋津畈人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年產糧食1300多噸,成就了“枝城糧倉”的美譽;40多輛私家轎車向世人證明著村民的勤勞與富有;漂亮的樓房、庭院以及新潮的生活方式是城鄉一體的杰出代表;種糧能手、養豬大戶、成功商人成……。 |
江家灣村位于宜都市南部,距陸成42公里,與松滋市劉家場鎮相鄰,是著名的賀炳炎將軍的故鄉,也是宜都市最邊遠的鄉村之一。耕地總面積2025畝,其中:水田1448畝,旱田577畝。全村以種植水稻、柑桔、茶葉為主,油菜、小麥、玉米等為輔,共有水稻種植面積1448畝,玉米650畝,油菜1100畝,柑桔2500畝,其中:椪柑1900畝,茶葉600畝。年出欄生豬4800頭。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煤炭、石英……。 |
。ㄒ唬└艣r高壩洲鎮天平山村,位于高壩洲鎮西部,村委會駐地在二組,距市政府所在地陸城11公里,因境內一座山以前有一寺廟叫“天平寺”,各地到寺廟來求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天平寺也經歷了好幾個朝代,后來,這座山也隨寺名而定,叫天平山,村莊也因此山而命名。周邊與皓光,宋山沖,白鴨垴村接壤。天平山村60年代稱星光大隊,1978年劃出兩個生產隊專業種植蔬菜,稱工農大隊,1980年星光大隊改稱為天平山村,工農大隊……。 |
鄧家橋村由原鄧家橋、楊家棚和向家垱三個小村合并而成,村落面積1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00畝,人口現狀:轄8個村民小組,837戶,2510人。村級組織:村黨支部班子成員4人,黨員11人,其中入黨積極份子2人,60歲以上老黨員3人,37歲以下年輕黨員2人。村民委員會班子成員3人,村民代表25人。團支部、婦聯、民兵聯等群團組織負責人15人。產業發展:2011年鄧家橋村柑桔年產6142噸、茶葉年產……。 |
青龍山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清代屬宜都縣青泥鋪;1912年屬湖北省荊南道宜都縣;1930年屬宜都縣第四區;1944年屬宜都縣組建江北淪陷區辦事處白洋鎮;1946年屬于宜都縣第四區;1949年7月屬枝江縣白洋區。1955年7月屬宜都縣白洋區。青龍山村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長青高級農業社,屬宜都縣白洋指導組長崗鄉;1958年更名為長青生產隊,屬白洋公社長崗管理區;1961年5月改為長青大隊,屬白洋區長崗……。 |
白家崗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清代屬枝江縣第四都;1913年屬枝江縣北區;1930年屬枝江縣第二區署;1940年6月屬淪陷區偽宜昌縣中央治安維持會分會;1941年3月屬偽宜昌縣政府第五區署;1942年屬鄉政府暗組的江口區署;1946年屬董市鎮;1949年6月屬江口區署;1949年7月屬枝江縣仙女區。白家崗村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雙壽第二初級社,屬宜都縣仙女指導組拽車鄉;1956年改為幸福高級農業社,屬……。 |
秦家塝村位于枝江市東北部、瑪瑙河東岸,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枝江安福寺萬畝桃花園座落境內。全村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42畝,其中水田3841畝,旱地701畝,經濟林面積3645畝。轄8個村民小組,620戶,2357人,其中勞力1179人。秦家塝村被授予省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多次被授予枝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2007年來,秦家塝村依托豐富的生態、農業、民俗等旅游文化資源,以規……。 |
周場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清代屬枝江縣第三都、第四都;1913年屬枝江縣北區;1930年至1936年屬第二區署;1940年6月22日屬淪陷區偽宜昌縣中央治安維持會分會;1941年3月屬偽宜昌縣政府第五區署;1942年至1945年屬江北淪陷區縣政府暗組江口區署老周場鄉;1946年屬新政鄉;1949年6月屬江口區;1949年7月屬枝江縣仙女區;1954年2月屬枝江縣第七區;1955年屬宜都縣仙女區。周場……。 |
袁碼頭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清代隸屬枝江縣第八都,1913年屬東區;1930年屬第三區署;1940年6月22日屬淪陷區偽宜昌縣中央治安維持會分會;1941年3月屬偽宜昌縣政府第六區署;1942年屬鄉政府暗組江口區署;1946年屬共安鄉,駐地問安寺;1949年6月屬江口區署;1949年7月屬問安區;1955年屬宜都縣問安區。袁碼頭村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雙沖高級農業社、天炎高級農業社,屬宜都縣問安指導……。 |
此地位于沮河下游的河灣處,因土質條件好,人們在此地居住,以燒制、銷售磚瓦為業,形成集場,得名窯灣。清順治元年(1644)屬謝柏總。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謝柏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屬慈化鄉。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屬胡場鄉。1951年9月屬慈化區胡場鄉。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慈化指導組胡場鄉窯灣高級農業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胡場公社窯灣生產大隊。1984年2月撤社并區……。 |
因村附近的河流河床屬石灰巖層,易滲漏,秋冬季枯水季節干涸,被稱為干溪河。村以干溪河簡稱命名為干河村村民委員會。清朝時期屬干溪總。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干溪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為干鞏鄉第6保。1949年10月屬干溪區峽口鄉。1951年9月屬干溪區干河鄉。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干溪指導組干河鄉建新農業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長坂人民公社干河管理區建新大隊。1984年2月撤……。 |
清朝時期屬黑龍總。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黑龍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屬半月鄉黑花保。1950年屬半月區龍臺鄉。1951年9月屬半月區黑龍鄉。1956年12月農業合作化時為王店指導組龍臺鄉金星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為跑馬公社龍臺管理區金星大隊。1981年5月地名普查時金星大隊改為羅店大隊。1984年2月撤社并區時為半月區龍臺鄉羅店村。2004年2月合村并組時將羅店村、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