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濱州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濱州市各縣市區轄區面積排行榜

1、沾化區 [山東省濱州市] 2218平方公里

沾化區是國家命名的“中國冬棗之鄉”。2014年11月實現撤縣設區,版圖面積2219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辦事處,438個行政村,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總人口39萬。先后獲評“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區)”“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經濟林示范縣(區)”“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9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2022年一季度,全區GDP增速5.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64億元,同比增長8.12%,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20.5%,列全市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9%,列全市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8%,列全市第2位;實現進出口總額6.49億元、同比增長15.1%。

沾化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唐垂拱四年(688年)設置招安鎮,宋慶歷二年(1042年)升鎮為縣沿名招安縣,金明昌六年(1195年),借漢代渤海郡太守龔遂治郡有方“復沾圣化”之義更名沾化縣。大禹治水九河之一的徒駭河縱貫南北;周初姜太公履足之地留下千古佳話;春秋時期鹽業發達,故有詩贊“管子(管仲)煮鹽處”。明清兩代被譽為“濟北詩書之藪”,“一科四進士”傳為佳話,“父子二鼎甲”延譽四方。宋中成為一代著名乒乓外交使者。

沾化區位獨特,交通便利。位于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是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境內大高機場為4C級通用機場,2020年開通短途運輸;境內創業大道、濱海路,20分鐘向北直達北部沿海,向南直達高鐵京滬二線濱北站,是濟南都市圈最近出海通道;G228丹東線、環渤海高等級公路聯通環渤海地區,5條高速縱橫交錯,2條鐵路穿境而過,高鐵京滬二線、濟濱高鐵規劃建設,屆時形成“半小時到濟南、1個半小時到北京、3小時到上海”的便捷交通圈。百里徒駭河直通渤海,1000噸級船舶可直達城區,是全省獨一無二的河海聯運黃金水道;與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濱州港遙相呼應,套爾河沿岸建成3000—5000噸級碼頭泊位13個。當下的沾化,鐵路、公路、水運、機場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加速形成。

沾化資源豐富,物阜民豐。沾化區地廣人稀、土地寬滿,北部海岸線長77.28公里,全區擁有未利用地41.6萬畝、海域面積179.34萬畝。境內有鹽鹵、油氣、地熱、貝殼砂等30余種礦產資源。“中華奇果”沾化冬棗經過30余年的精心培育,被譽為“世界第一果品”、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躋身全國地標產品100強,產業產值突破45億元。利國鄉是國家級“肉羊繁育示范基地”,洼地綿羊年出欄100萬只,年出欄生豬50萬頭。久負盛名的渤海梭子蟹、渤海毛蝦和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盛產于此;亞洲最大的海蜇交易市場位于沾化,全世界45%的海蜇、全國75%的海蜇在這里交易,鹽田蝦每年產出2.3萬噸。

沾化集約發展,產業興盛。沾化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精細氧化鋁、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醫藥農藥、食品加工、航空7大產業發展鏈條。全區規模以上企業達115家,10余家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落戶發展。沾化經濟開發區城東園區——規劃面積13.47平方公里,其中省級化工園區起步區面積5.1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商貿物流、食品加工等產業。城北園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皮革深加工、裝備制造、飼料加工、食品藥品等產業。臨港園區——規劃面積43.0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材料生產及其產業鏈下的循環利用、港口物流、新材料、高新技術及裝備制造、醫藥、農藥中間體以及改性(可降解)新材料等產業。該地區是魯北(濱州)鹽堿灘涂地風光儲一體化基地建設主要承接地。大高航空高新產業園——核心區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大高機場跑道規格2000米×45米,停機坪面積3.6萬平方米,是全國唯一的A1類4C級通用機場。渤海智能制造產業園——總規劃面積1200畝,重點發展高新技術、智能制造、電子設備、機械制造產業,可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研發、試驗、生產、倉儲、展會、孵化、輔導上市等專業化服務。

沾化生態良好,宜居宜業。連年實施林水會戰,打造了思源湖萬畝林場、濱海大道綠化、徒駭河水系綠化等一批精品工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2%,徒駭河思源湖水利風景區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城區建成面積達到30.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57.15%。民間藝術異彩紛呈,渤海大鼓、東路梆子、沾化剪紙、鴛鴦嫁老雕等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沾化漁鼓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全國小戲展演“七連冠”。沾化營商環境優良,幫辦代辦中心提供保姆式“全領域、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幫辦代辦,制定一對一“菜單式”幫扶措施,實現重點項目幫辦全覆蓋;創新審批流程精簡再造,深入推動“一窗受理”“并聯審批”“一業一證”“一鏈辦理”“多證聯辦”改革舉措,以審批效能為企業賦能,以效率提升為企業助力,同時,成立企業家協會,設立企業家旗幟廣場,舉辦年度企業家大會,表彰功勛企業家、行業領軍企業家、創新成長企業家,展示出了沾化政務服務的態度、力度、速度和溫度。

2、無棣縣 [山東省濱州市] 2090平方公里

無棣縣地處山東省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7°4'~38°16'東經117°31'~118°04',東北瀕臨渤海灣,東南連沾化區,南靠陽信縣,西接德州市慶云縣,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海興縣、黃驊市為鄰。南北最長70公里,東西最寬60公里,版圖面積2089.77平方千米。

【地型地貌】無棣縣地貌屬華北平原魯西北泛濫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在海豐街道西部,高程8米(黃海高程,下同),以萬分之一的坡降向東北傾斜。沿海的大口河,高程為1.9米;沿海的三里臺、五里臺高程僅1米左右。境內自西南向東北依次為黃泛平原、濱海平原和渤海灣海岸。縣境北部黃泛平原和濱海平原的分界線上有濱州市黃河以北唯一的一座山丘——碣石山。

【河流】無棣縣境內有漳衛新河、馬頰河、德惠新河、徒駭河、秦口河五條骨干河道,有泊埕河、山子河、王山支溝、郝家溝、仝家河、朱龍河、小米河、青波河、白楊支溝、白楊河10條支流河道。自西北向東南依次分屬于漳衛新河水系、馬頰德惠水系,徒駭河水系。三個水系統屬于海河流域水系。干流河道建有攔河大閘4座,支流河道小型節制閘15座。由于地處諸河最下游,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無棣縣旱澇交替、水旱災害頻繁而嚴重、生態系統脆弱的基本縣情,特別是防洪排澇任務相當繁重。

2020年底,全縣有2街道10鎮,即:海豐街道、棣豐街道、水灣鎮、碣石山鎮、小泊頭鎮、埕口鎮、信陽鎮、車王鎮、柳堡鎮、西小王鎮、佘家鎮、馬山子鎮,共有574個行政村。

3、惠民縣 [山東省濱州市] 1363平方公里

惠民縣位于東經117°17′至117°49′,北緯37°6′至37°35′之間。地處山東省北部,北與濱州市陽信縣接壤,東鄰濱州市濱城區,南隔黃河與淄博市高青縣、鄒平市相望,西與濟南市商河縣、濟陽區交界。縣域南北長度51千米,東西長度46.5千米,總面積1363.42平方千米。

【地質】 惠民縣在地質構造上屬于華北陸臺的下坳地帶,由于歷史上黃河的遷徙、泛濫,大量泥沙沉積、填充,地質結構松散(地表層為透水層,中層為含水層,下層為隔水層),對儲藏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地貌】惠民縣地屬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8~20.7米,平均地面高程一般在12米,地面坡度為1/5000~1/10000之間。地貌有平地、坡、崗、洼地等交錯分布,其中以緩平坡地面積最大,占全縣總面積的50%;決口扇形地占23.7%;洼地占10.3%;河灘高地占16%。由于坡地和決口扇形地及洼地交錯分布,洼地地面坡降緩,而且有沙崗阻隔,不利于排除地面水和地下水,因此,易澇易堿。

惠民域地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氏族部落聚居。夏屬兗州域,商為蒲姑國地,周為齊國境,秦始置厭次縣,北宋筑城。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因城東南20里有惠民溝而定名)。至2016年,惠民建縣已有2200余年,歷為郡、州、府治所,專署駐地。惠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曾長期為山東省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魯北首邑”“燕津門戶”之美譽。縣域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兵圣孫武,漢代大文學家、智圣東方朔,開一代畫風先河的隋代著名畫家展子虔,元代杰出劇作家康進之,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之芳,清末鐵路工程師陳西林,現代植物學家李中憲,新時代青年科學家的楷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可心,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魏炳波等名人先賢都誕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傳統文化】惠民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勞動人民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創造的大量優秀文化成果依舊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惠民縣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至2020年底,全縣有胡集書會、惠民泥塑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東路梆子、清河鎮木版年畫、武定府醬菜、惠民制鼓、杜橋豆腐皮、鼓子秧歌、魏集驢肉、蓮花燈制作技藝10個省級非遺項目,32個市級非遺項目,累計公布5批97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史跡遺存】惠民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史跡遺存較多。至202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6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魏氏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其中沙窩戰斗遺址及烈士墓、吳洪英殉難地及烈士墓、毛岸英大商舊居、夾河戰斗遺址被認定為第五批(革命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歸化烈士陵園、淄角烈士陵園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革命遺址遺跡保護單位。

【風景名勝】惠民縣圍繞旅游富縣戰略目標,大力實施“1234”旅游發展戰略,傾力培植“孫子故里•智慧惠民”旅游城市品牌,加快孫武古城、魏集古鎮2個核心旅游區建設,啟動濱惠大道、大濟路、沿黃風情帶3線鄉村旅游發展,構建北部孫武古城兵學體驗、南部魏集古鎮民俗風情、東部溫泉康體養生、西部森林公園天然氧吧全域旅游格局。至2020年底,全縣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2處(孫武古城旅游區、魏集古鎮旅游區)、AAA級景區7處(孫子兵法城、魏氏莊園、武定府衙、武圣園、鑫城現代農業示范園、渤海革命老區兵器博物館、孫子故里森林公園)。魏氏莊園是中國北方唯一現存的城堡式莊園。惠民縣成功創建首批山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魏集鎮魏集村、麻店鎮五牌村入選全省首批景區化村莊。魏集鎮入選山東省旅游民宿集聚區。惠民縣獲評“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游名縣”“中國最佳紅色體驗旅游名縣”等稱號。

4、鄒平市 [山東省濱州市] 1252平方公里

鄒平市位于濱州市最南端,轄11個鎮、5個街道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858個行政村,2021年常住人口77.35萬人,總面積1252平方公里。

鄒平區位優越,東接淄博,西鄰濟南,南依膠濟鐵路,北瀕黃河,濟青高速橫穿全境26公里,距濟南遙墻國際機場62公里,距青島240公里。

鄒平歷史悠久,夏朝立鄒侯國,西漢置縣,是歷史上有名的齊魯上九縣之一;1991年境內發現屬龍山文化的古城遺址,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800年。

鄒平人杰地靈,秦末伏生口傳《尚書》名聞天下;魏晉數學家劉徽為《九章算術》做注;隋末著名的王薄起義在鄒平發起;宋代名相范仲淹在鄒平度過了青少年時代;20世紀30年代,著名學者梁漱溟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開展了為期七年的鄉村建設實驗活動。

鄒平文明開放,是中美建交后全國第一個對美國學者開放的農村調查點,先后訪問的外國學者達3800多人次;1997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專程到鄒平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訪問。

鄒平資源豐富,擁有“魯中生態明珠”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齊魯小靈巖”佛教寺院唐李庵、丁公遺址、王薄起義遺址、范公祠等景點80余處。

5、濱城區 [山東省濱州市] 1043平方公里

濱城區地處黃河下游魯北平原,濱州市中心城區。東臨東營市利津縣,南與博興縣、淄博市高青縣毗連,西與惠民、陽信兩縣交界,北與濱州市沾化區接壤。濱大高速與205國道縱穿南北,220國道橫貫東西,德龍煙鐵路穿境而過。全區境域橫跨黃河下游兩岸。2019年,全區總面積1043.29平方千米(含小營街道和青田街道)。

濱城區是是濱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濱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屬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主要旅游景點有AAAA級杜受田故居、AAA級三河湖風景區、中海風景旅游區、秦皇臺風景旅游區、懷周祠、蒲湖風景區、渤海革命紀念園等。

截至2021年末,濱城區(不含開發區)常住人口63.25萬人。2021年,濱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5.3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91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7.3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50.1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35:31.25:65.4。

6、博興縣 [山東省濱州市] 900平方公里

博興縣位于東經118°03′~118°23′,北緯36°58′~37°23′。地處山東省濱州市東南部,東鄰東營市的東營區與廣饒縣,南接淄博市的臨淄區與桓臺縣,西與淄博市的高青縣接壤,北與濱城區相連,并隔黃河與東營市利津縣相望。春秋置博昌邑,后改置博昌縣,五代后唐,為避獻祖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全縣總面積900.7平方公里,轄9個鎮、3個街道、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429個行政村、31個城市社區、63個農村社區。常住總人口50.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69‰。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優秀縣、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全省雙擁模范縣。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73.42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2.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5.8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0%,其中民間投資增長5.5%。,工業技改增長69.2%,制造業技改增長45.6%,四新投資增長58.6%。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43.29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12億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35億元,進出口總額實現356.63億元,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8.58億元。

糧食播種面積112.82萬公頃,糧食總產49.94萬噸,水產品總產5.6萬噸。合格造林2.56萬畝,新建農田林網2.5萬畝;高質量完成4.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林木覆蓋率達30%以上。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255家。其中:年營業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37家,過50億元的企業5家,過100億元的企業2家(獨立法人企業)。

全縣境內公路總里程2051.9公里(含國、省道及縣、鄉、村級公路),人均擁有公路量40.60公里/萬人,全縣公路密度2.28公里/平方公里。郵政業務總量1163.30萬元。博興縣成功創建山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是2020年濱州市唯一一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旅游景區6家,其中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3家,省級旅游強鎮(辦)3個,特色村14個,星級農家樂12個,工農業旅游點11個。山東省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2處,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1處,旅游特色村4個,好客山東星級農家樂11個。

7、陽信縣 [山東省濱州市] 798平方公里

陽信縣位于山東省北部,魯北黃泛平原,徒駭河、馬頰河下游,德惠新河東岸。東靠濱州市沾化區、濱城區,南接惠民縣,西臨濟南市商河縣、德州市樂陵市,北連無棣縣、德州市慶云縣。地理坐標北緯37°26′~37°43′,東經117°15′~117°52′。縣域東西長53.14千米,南北寬29.02千米,總面積798.47平方千米。205國道、濱博高速公路縱貫縣境東部,省道大濟路縱貫縣域中部,德龍煙鐵路橫貫縣域南部,設“陽信站”,濱德高速公路橫貫縣域北部,設“陽信”出入口。

【地質】 陽信縣地質構造屬華北地臺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自白堊紀末期,受泰山、燕山、太行山高地隆起影響,隨著大斷裂發生,平原部分相對下降,渤海凹陷初見規模。到第三紀中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平原繼續緩慢下沉,沉降到海平面以下。嗣后,以黃河為主的長期泛濫沖積,形成現在基本形勢。第四系沉積厚約300米左右,沉積為黃土及未固結的砂、泥巖。其下為新生界下第三系沉積為主洼陷,謂之陽信洼陷。洼陷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在區域地質構造上屬于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惠民凹陷的一個次級洼陷。北部緊鄰無棣凸起,南接林樊隆起構造,東與東營凹陷毗鄰。洼陷構造形態為一典型北斷南超箕狀式洼陷,即洼陷北部深,向南逐漸變淺。在縣城下面發育一條近東西向展布弧形基巖深大斷裂。上第三系厚約1000米左右,為河流相砂泥巖沉積。下第三系厚約4500米左右,屬湖相沉積泥巖及砂巖。洼陷基底為太古生界變質巖系——花崗片麻巖,局部殘留下古生界。在第三紀時期,商店地區發育有較大規模巖漿活動,該地區在地質史上為一地震活動區。

【地貌】 陽信縣地貌類型屬黃河沖積平原,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形成緩崗、微坡平地、淺平洼地相間的地貌特征。其中,緩崗海拔在8~10米之間,面積約占縣域面積24%;微坡平地海拔7~8米之間,占縣境面積56%;淺平洼地,低于周圍1~2米,海拔6~7米,分布在微坡平地之中,占縣境面積20%,澇年易澇,旱年泛堿。

【歷史人文】

歷史 陽信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境內就有人群聚居,境內發現古遺址10余處,據商店鎮小韓遺址出土文物與信城史家冢出土文物考證,屬大汶口文化。自夏朝進入階級社會之后,至今有4000年文字可考歷史。

據歷史記載,縣域夏、商為蒲姑國領地,周為齊國地,秦屬厭次縣,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五年)置陽信縣,迄今2200余年,幾經析并省復演變為當代境域,今屬山東省濱州市。

人文 陽信人民在勞動生存斗爭中,創造出燦爛文化。古代名人輩出,近現代更不乏其人,其中有著述《媿非文集》二十卷傳世的馬攀龍、著名戲曲教育家史若虛、中醫眼科名醫張皆春、詩人安謐、畫家陳維信等。名勝古跡有“春秋狩于郎之地”遺址狼丘冢、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廉頗衣冠冢、東漢末年合葬黃巾軍將士的黃巾冢、唐代名醫牛天齊之墓牛王冢、明代硬山式建筑玉皇廟,紅色遺址遺跡有張家集土改紀念堂等。

【傳統文化】 陽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馬河之陽而得名,距今有2200余年歷史,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薈萃,素有“農桑之地、鄉舞之鄉”美稱。作為黃河三角洲文化與齊文化發祥地之一,先人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不僅創造了豐厚物質文化,也創造了優秀精神文化。鼓子秧歌、木板大鼓、泥塑、水火流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國都有一定影響。至2020年底,全縣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個。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日韩在线一级还看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 午夜宅男永久在线观看 |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