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村鎮位于昌平的西北部山區,地域遼闊,所轄面積257平方公里,自然風光與文物古跡眾多,環形旅游線路長達百里,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獨特。流村鎮位于昌平的西北部山區,距昌平衛星城約20公里,距北京市區約45公里。流村鎮現有民俗村9個;民俗戶182戶,其中131戶取得營業執照,具備市級接待條件的戶達到95戶;被區旅游局確定為觀光采摘園的有13個,掛牌為星級民俗賓館的有14個。目前該鎮有白羊城民俗旅游服務中心……。 |
南口鎮,北京市昌平區下轄鎮,地處昌平城區西北部,東臨城南街道、十三陵鎮,南連馬池口鎮、陽坊鎮,西毗流村鎮,北接延慶區八達嶺鎮。鎮域面積201平方千米。南口地區在北魏時期形成村落。明代及以前,南口村及以北部分地區屬延慶州(縣),以南地區屬昌平州(縣)。民國元年(1912年),昌平、延慶兩縣經過協商,以南口火車站、南口機廠為中心設立南口鎮,鐵路以南歸昌平縣,鐵路以北歸延慶縣,兩縣共管一鎮。1949年4……。 |
昌平縣轄鄉。1956年置太陵園鄉,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82年置十三陵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1公里。面積67.9平方公里,人口1.4萬。108、110國道過境。轄澗頭、石牌坊、南新村、仙人洞、大宮門、康陵園、王莊、泰陵園、胡莊、西山口、小宮門、悼陵監、萬娘墳、德勝口、果莊、長陵園16個村委會和北新村1個居委會。北京市果品生產十強鄉鎮之一,特產磨盤柿、山黃杏、紅富士蘋果。名勝古跡有明十三陵神……。 |
長陵鎮地處京北,距德勝門40公里,世界聞名的明十三陵有十二座陵寢在其轄區內。鎮政府位于十三陵之首―長陵所在地,“長陵鎮”因此得名。全鎮鎮域面積150平方公里,轄區內共有30個行政村,15000口人。具有京郊民俗旅游第一鎮稱號的長陵鎮,空氣質量一級,植被覆蓋率85%以上,環境優雅,景色宜人,人文、歷史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即有明陵的壯麗景觀,又有碓臼峪自然風景區、雙龍山森林公園、延壽寺、金珠峽、臥龍峽……。 |
昌平縣轄鄉。1958年建興壽公社,1983年置興壽鄉。位于縣境東部,距縣府15公里。面積35.4平方公里,人口1.3萬。京密引水渠過境。沙通鐵路、昌懷公路、麥辛公路、柳興公路、湯秦公路過境。轄桃林、秦城、興壽、香屯、東莊、沙坨、辛莊、肖村、象房9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電爐、服裝、造紙、印刷廠、石粉加工、鑄造等廠。農業主產小麥、豆芽,兼產蘋果、柿子、桃等。……。 |
昌平縣轄鎮。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61年建小湯山公社,1983年置小湯鄉,1990年建鎮。位于縣境中部偏東,距亞運村17公里,距首都機場19公里。面積38.1平方公里,人口1.5萬。有沙順路、立湯路等城區道路。轄后牛坊、大湯山、小湯山、大柳樹、葫蘆河、阿蘇衛、官牛坊、馬坊、講禮、尚信10個村委會和市場街1個居委會。有地熱(溫泉)資源。有旅游、度假、康復、療養等行業。有特菜種植、羅非魚養殖等。亞洲……。 |
崔村鎮位于昌平區東部,距縣城10公里,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西部與百善鎮毗鄰,北倚軍都山支脈翠花山,是典型的半山區鎮。全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全鎮坐落在翠花山腳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南北走向的長方形。鎮轄區內北部山區有名的山峰是翠花山、玉珠山、馬村山等,西南處有1座東西走向的孤山,長約4.5公里,稱之九里山。-平面位置鎮內有山地54096畝,最高海拔786.3米,山區村海拔90米左右,平……。 |
馬池口鎮,北京市昌平區下轄鎮,地處昌平區中南部,東鄰南邵鎮、沙河鎮和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中心區,南接海淀區上莊鎮、昌平區陽坊鎮,西臨南口農場,北接南口鎮和昌平衛星城。鎮域面積61.67平方千米。1949年4月16日,昌順縣分為昌平、順義2縣,馬池口地區屬昌平縣一區。1953年7月,改制小鄉,設馬池口、白浮、百泉莊、上念頭、橫橋5鄉。1956年8月,5鄉合并為馬池口鄉。1958年8月,屬十三陵公社,……。 |
昌平縣轄鄉。1956年置北七家鄉,1958年先后屬紅旗公社、小湯山公社,后屬中越友好公社,1962年析設北七家公社,1982年復置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32.5公里。面積21.4平方公里,人口0.7萬。城區道路有平泗路、定北路、東北路等。轄八仙莊、羊各莊、東二旗、溝自頭、嶺上、北七家、曹碾、魯疃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服裝等廠。農業主產小麥、玉米,特產京白梨。……。 |
沙河鎮,北京市昌平區下轄鎮,地處昌平區南部,東與百善鎮、北七家鎮接壤,南與東小口鎮、回龍觀街道相鄰,西與陽坊鎮相接,北臨南邵鎮、馬池口鎮。鎮域面積54.7平方千米。1949年2月,沙河地區屬昌順縣。1949年4月,屬昌平縣二區。1953年7月,成立沙河鎮,轄1街、6村。1956年2月,沙河鎮并入大鄉,改稱沙河鄉。1958年8月,屬紅旗公社。1958年11月,沙河鄉改沙河工作站,屬小湯山公社。195……。 |
位于北京城區外西北,太行山支脈駐蹕山下,距頤和園20余公里,毗鄰海淀中關村及上地信息產業基地。鎮域面積40.52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近3萬人。京密引水渠貫穿鎮內。沙陽路、溫南路、頤陽路和沙三鐵路交匯境內,六環高速公路掠域而過。7路、20路、911路、914路公交車連通市區及四面八方。鎮內各村柏油路相連,暢通的交通和優美的自然景色為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2001年2月,陽坊……。 |
百善鎮位于昌平區東南部,總面積35.14平方公里,人口1.5萬,轄13個行政村。百善鎮北倚燕山山脈、京密引水渠,南瀕溫榆河。交通便捷,六環高速路橫穿境內,順沙、立湯路連接成網。基礎設施完備,電力充足,通訊、郵電可直接辦理國際國內業務。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百善鎮成為理想的興業之地。在改革開放的20年里,勤勞智慧的百善人民,充分展示了富于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了全鎮經濟……。 |
昌平縣轄鄉。1956年置南邵鄉,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61年更名南邵公社,1982年復置鄉。位于縣境中部。面積33.4平方公里,人口1.4萬。京密引水渠過境。轄姜屯、景文屯、張各莊、南邵、張營、紀窯、金家墳、東營、辛莊、四合莊、何營、小北哨、北邵洼、營坊、三合莊、官高16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磚瓦、砂石料加工、水泥、模板、鋼管廠,還從事建筑等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兼產蔬菜、水果!。 |
東小口地區為北京市昌平區轄鎮(地區),位于區境東南部,距亞運村8千米。辦事處(鎮政府)駐中灘村386號。京包鐵路、立湯公路于此交會。1958年由昌宛縣劃入海淀區。1959年劃入昌平縣,與沙河、北郊農場、北七家合并改沙河公社,1961年析設東小口公社,1983年改小東口鄉。1996年,面積15.5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東小口村、中灘村、陳家營村、太平莊村、賀家村、蘆家村、單家村、路莊村、店上村……。 |
城北街道,為昌平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地處昌平新城的功能核心區,東鄰南邵鎮,西、南與城南街道毗連,北與十三陵鎮接壤。街道面積18.9平方千米。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此建永安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昌平縣治所由城西舊縣遷來。明正德八年(1513年),昌平縣升州,縣城改為州治所。明末為昌平道治所。清初為霸昌道治所。民國二年(1913年),州改縣,為縣政府駐地,稱昌平鎮。1990年5月至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