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大姚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大姚縣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大姚縣金碧鎮相傳東漢時期有“金馬碧雞”之幻影出現,故有“金碧”之稱,鎮內三塔聳立,三水環流,國土面積176平方公里,轄1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56916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接龍街鄉,南連倉街鄉,西與新街鄉相鄰,北靠六苴、趙家店鄉。2002年末有耕地面積29880畝(其中水田18258畝),有農業人口42920人,非農業人口13996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5.4%,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4.5%,人口出生率為10.7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6‰,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白、傣、納西、蒙古、藏、壯、哈尼、傈僳、土等13種民族,是全縣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
石羊鎮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縣城大姚35公里。東與曇華、新街兩鄉相鄰,南接七街,并與姚安縣左門鄉接壤,西連三岔河鄉,北接三臺,總面積407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240個村民小組。全鎮有農戶6905戶,總人口28164人,其中:農業人口26938人,婦女1477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1‰,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基諾、土11種少數民族,共5919人,占總人口數的20.7%。2002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122.7萬元(90年不變價),糧食總產量1036萬公斤,鄉鎮企業總收入達12910萬元,財政自收收入達3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28元,人均有糧323公斤。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包谷、豌豆、蠶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經濟林果有板栗、核桃、蠶桑等;主要工商企業有制鹽、汽車配件、建筑、食品加工、個體企業等。
六苴鎮位于大姚縣北部,距縣城45公里。東北與永仁縣宜就鄉毗鄰,南與趙家店鄉、金碧鎮相鄰,西與曇華鄉和新街鄉接壤。境內銅礦資源豐富,是滇中重點銅礦區。地勢西部高東部低,海拔最高點光頭山2756.4米,最低處咪吃博海拔1507米,有簸箕河、六苴河、者納么河,三條河流由西向東貫穿全鎮。全鎮國土面積26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14畝,其中水田2917畝、旱地7097畝。轄8個村委會,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935人,彝族占總人口的5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8‰。縣級西六公路縱貫波西、簸箕、六苴3個村委會,全鎮8個村委會都已通車,8個村委會都已架通程控電話,有移動電話基站2個、聯通電話基站1個、流動市話基站42個,固定電話703部,移動電話用戶1372戶,寬帶上網201戶。“十五”時期以來,六苴鎮黨委、政府在0大姚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努力克服地震、非典、干旱等自然災害,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力以赴謀發展,開創了全鎮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嶄新局面。

-農村經濟

六苴鎮

全鎮農業總收入4470萬元;,鄉鎮企業316個,從業人2255人,全鎮主產水稻、小麥、蠶豆、烤煙、玉米雜糧等,糧食總產量397.0萬千克,農民人均有糧333.4千克;烤煙總產量45萬千克,核桃總產量118.6噸,畜牧肉類總產量達1116.5噸;財政自收收入19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農民人均純收入,是指經國家統計局批準;農業部制定的農村經濟收益分配統計報表中的"農民人均所得"。其計算公式是: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村經濟總收入-總費用-國家稅金-上交有關部門的利潤-企業各項基金-村提更多>>

1669元。全鎮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促進了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人口衛生

六苴鎮

全鎮總人口13925人, 其中農村家庭3230戶、農業人口11359人,占總人口的81.6%,非農業人口2566人,占總人口的18.4%,勞動力7411人。分布有彝、漢、等民族,彝族7701人,占總人口的55.3%,彝族主要分布在紅光村委會、者納么村委會。漢族6224人,占總人口的44.7%,主要分布在外期地、六苴、簸箕、波西、石房、雙河六個村委會。全鎮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224人,彝族7701人,到2008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732人,參合率94.5%;享受低保432人。有鄉村醫生8人。全鎮有衛生機構2個、村衛生室7個,個體醫療門診1戶、專業技術人員36人、醫療床位52張、藥品銷售店3個;農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00平方米。

-人文地理

六苴鎮

六苴鎮距大姚縣45公里,總面積267.9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常住人口13925人,其中農業人口11359,轄8個村委會,90個村民小組,是一個由漢、彝族組成的半山區鎮。六苴原系彝語倮著,含義是石頭多的地方,后變音為六苴。清道光年間,六苴村包括六苴、菖蒲塘兩個小村,計140戶人家,人口702人,民國時期屬中和鄉。解放后,屬者納么區,1956后設六苴鄉。1958年,置六苴人民公社。1962年置六苴區。1965年并新街公社,1971年復置。1988年設鎮,轄10個辦事處。2003年,稅費改革后,合并為六苴村委會。現全鎮轄8個村委會。全鎮耕地總面積6.67公頃,林地面積221.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4%,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六苴村委會北邊,鎮機關設黨政綜合辦公室、文化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村鎮規劃建設所、畜牧獸醫站、水管站、中心衛生院、計生辦等事業單位。到2008年末,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9792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6885萬元,鄉鎮企業316個,從業人員2255人完成財政總收入198.2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1669元。全鎮完成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122畝,產量397萬噸, 其中玉米種植2876畝,產量 1033噸;小麥3418畝,產量703 噸;大麥1462 畝,產量243噸,馬鈴薯359畝,產量200噸。

龍街鄉地處大姚縣城東部,屬壩區,距縣城36公里,地處東經101°22′--101°38′,北緯25°33′--25°44′之間,東鄰元謀縣新華、牟定縣戌街,南接姚安縣適中,與三個縣八個鄉鎮接壤。東西最大縱距26.75公里,南北最大橫距21.25公里,國土面積323.914平方公里,2002年末人口25313人,彝漢雜居,漢族人口占69.4 %,少數民族占30.6%。 龍街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地貌、氣候生物都具有立體型特征。年平均氣溫14.7℃,年均降雨量871.7毫米,干燥度1.8°,平均霜期40天。土壤肥沃,多為棕壤、黃棕壤、暗棕壤、水稻土。日照、雨量充足,水利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龍街河、大龍箐河、鼠街河、石關河、打廠河。有小一型水庫三件,小二型水庫5件,壩塘及水池、水窯總容量893.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4200畝,水利化程度達60%。 鄉內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麥、蠶豆、薯類;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藥材、甘蔗、花生、梨、桃、桔子等;土特產有松茸、牛肝菌、核桃、板栗、天然優質蜂蜜;地下礦藏有金礦、銅礦、花崗巖、無煙煤、白云巖礦、高嶺土、石梯礦、鐵礦。石英沙是全縣獨有的優質建材。 200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12734.7萬元;工農業生產總值達9456萬元,其中農業產值5591萬元;糧食產量達1222.3萬公斤,人均有糧497公斤;畜牧業產值156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0元;鄉鎮企業總收入11941萬元,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61戶,從業人員達1548人;財政總收入591萬元;煙葉產量93.7萬公斤,產值達763.7萬元;交通、電力、通訊、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元(謀)大(姚)公路橫跨全境,十個村委會都修通了公路。開通了移動電話。 龍街有著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刺繡挑花、泥塑、小樂器制作等藝術文學作品獨具特色,沁人心脾,龍街還是彝族左腳舞的發源地之一,曲目繁多,民族底蘊濃郁,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每年四月初八的“太子會”吸引八方賓客云集龍街,唱山歌,跳左腳,耍龍燈,曬“龍太子”,敬龍王爺,揮灑個性。
大姚縣轄鄉。1950年置新街區,1958年改新蘆公社,1961年復改區,1964年置新街公社,1984年復改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城16公里。面積216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新街、碧么、大古街、瓦房、小古街、錢禦、夏家壩、團山、蘆川、斑竹箐、大橋11個行政村。農產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烤煙、油菜。
大姚縣轄鄉。1958年置紅星公社,1959年更名公社,1962年改區,1970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414平方公里,人口1.6萬。南永公路過境。轄他利頗、小龍潭、麻街、茅稗田、北新街、團塘、趙家店、江頭、黃羊嶺、平地、小紅山、大紅山、黑什里、打左基14個行政村。農產有水稻、玉米、小麥、蠶豆、大豆、烤煙、土煙。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是彝族的火把節。1981年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將火把節正式定為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大姚縣轄鄉。1959年置三岔河公社,1962年改區,1964年復置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3公里。面積304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三岔河、他的么、直么、新田、達么、格谷、白泥田、蕎苴、馬鹿塘、背陰地10個行政村。農產有水稻、玉米、蠶豆、小麥、烤煙、油菜籽,土特產有核桃、板栗、木耳、香菌、松茸、蜂蜜。有石灰石礦。
在彝州屋脊百草嶺東麓,有一個彝族家居的山鄉,這里滿山桂樹,八月金秋,桂花盛開,香飄十里,因而得名桂花。桂花距大姚縣城86公里,轄國土面積352平方公里,全鄉10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11976個人口中,彝族占人口總數的74%。轄區內森林密布、泉水飛流、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核桃、板栗、白蕓豆、松茸、牛肝菌等農特產品久遠盛名,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銅礦資源。近年來,桂花鄉黨委、政府在大姚縣委、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克難奮進,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鄉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隨著曇華至桂花40公里公路干線彈石路面的鋪通,通往各村委會的32公里村組公路也全部貫通,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高壓輸電線路在通各村的基礎上,對鄉政府駐地實施了電網改造,規范輸電線路,降低了農電損耗和價格,實現了城鄉同價。通訊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全鄉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70戶,并開通了移動電話,使信息流通大大提速。立足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以“希望在山、出路在林”為發展定位,圍繞“財政增長、農民增收”這條主線,走“林畜富鄉”之路,結合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實行其它扶持政策調動農民發展核桃及其它經濟林果的積極性。到2002年年底統計,全鄉已有核桃16062畝,已掛果面積達到了2363畝,產量329651公斤。花椒達到10090棵,加大了林果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核桃、板栗、花椒的年產值達442萬元。在發展經濟林果的同時,大力發展白蕓豆、小雜豆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產品,使常年白蕓豆產量達到350噸,小雜豆產量150噸,二項總產值150萬元。境內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國家探明貯量22萬噸金屬銅,品位2.4,桂花銅選廠年產-電銅300噸,浮選車間日處理原礦60噸。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百草嶺山鄉以全方位開放的姿態、彝家人的熱情好客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投資開發,娛樂休閑。
在大姚境內中部,有一個因林境而秀麗、因山花而浪漫、因民族而火熱的彝家故土,那就是曇華。曇華位于縣境中部,距縣城43公里,東臨六苴,北上桂花,南走祥云,西北毗鄰三臺,東南經通新街。轄七個村民委員會,郡:曇華、赤石巖、小興廠、菜西拉、麻秸房、子米地、卡拉地、,共有56個村民小組。全鄉以盛產蔥木、脫毒洋芋、薄皮核桃、野壩子蜂蜜而聞名,四季山花不斷,其中以茶花、馬纓花、月季花最為嬌艷。綠樹成蔭、山水秀麗,民族文化底蘊豐厚,彝族風情濃郁,是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風水寶地。境區森林覆蓋率高,冬暖夏涼,是休閑避暑的好去處。每年的茶花節,全國各地的游客云集曇華來觀賞美麗的山花,感受大自然的崇靜、參加民族歌舞。全鄉國土面積152.4平方公里,總人口為7000多人。曇華地處大百草嶺南麓,地勢中高,四周漸低。最高海拔3117米,在曇華鄉政府駐地后約600米的曇華山頂,最低海拔1149米,在曇華赤石巖的芹菜沖村。境內山地面積廣大,地勢起伏、群山連綿、立體氣候顯著。全鄉耕地面積小,僅有9000余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7.6%。年平均溫度11.4℃,日照2847小時,是云南省日照最長的鄉之一。常年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可達1149毫米,四季多霧,空氣潮濕。全鄉主要河流共有六條,徑流量為 立方米。自然資源:曇華有豐富的特產蔥木、花椒、核桃和松子、板栗、香椿,珍貴的藥材黃山藥、木香、何首烏、半夏,有珍稀的樹種紅豆杉、羅漢松、白楊木、鐵杉、紅梨木、毛竹,同時還有豐富的農作物特產,如水果型紅葉蘿卜,全順88和紫花大西洋脫毒洋芋,無毒-,是全縣包谷和豆類的主產區,曇華還是養殖業的重要基地,為全縣乃至全省提供了無毒無病的生態野味和生態綠色食品。歷史文化:曇華是彝族人口聚集的鄉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彝族文化,團結進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八千多年前,居住在彝居的祖輩們為了觀察天象,記算時間,便發明了太陽十八月歷,在人類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被稱為人類文明標志的西方瑪雅文化早4500多年,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新源頭,現在曇華松子園仿古復建了十八月歷太陽碑。
位于大姚縣城邊遠的金沙江南岸,百草嶺北麓的灣碧傣族傈僳族鄉,是一個聚傣、傈僳、彝、白、苗、漢6種民族為一體的“民族大家園”,在557平方公里的鄉域面積上,分布著13個村委會,轄14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581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200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854萬元,財政總收入442.3萬元,其中自收收入81萬元,糧食總產量613.5萬公斤, 烤煙8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6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02元。
鐵鎖鄉位于大姚縣西北部,地處百草嶺西北側,一泡江流入金沙江的交匯處,距縣城104公里,東與三臺鄉為鄰,南與三岔河鄉接壤,西與大理州賓川縣古底鄉隔一泡江相望,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地區永勝縣東風鄉相望、與灣碧鄉為鄰。全鄉轄7個村委會,79個自然村。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349畝。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3.8%,居住著漢、彝、傈僳、傣、苗、白六種民族,總人口1052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1人,少數民族人口7590人。
中國核桃之鄉——三臺鄉位于彝州之巔大小百草嶺的崇山峻嶺間。全鄉有國土面積 455 平方公里,轄 9 個村委會 116 個村民小組, 2003 年末總人口 11945 人。鄉內居住著彝、漢、傈僳、傣等多種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 89% 。鄉政府所在地距大姚縣城 77 公里。三臺鄉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是彝族"十月太陽歷"的發祥地,一年一度的民族傳統節日"賽裝節",吸引著大批中外專家、學者及客商觀光旅游和采風。            在黨的領導下,三臺鄉人民用勤勞的雙手改變著彝鄉的面貌,向著小康生活邁進。梯田,結束了刀耕火種時代,照明實現了光明夢想;交通,改變了人背馬馱狀況;教育,托起了民族的希望;改革,加速了經濟的發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發展中的三臺將在創新中不斷前進,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色八a级在线视频品尚网 |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素人 | 永久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