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布第四批高級版“綠盈鄉村”、“綠盈鄉鎮”名單,共有26個鄉鎮和419個鄉村入選。各設區市均有多個鄉村上榜,包括福州市、廈門市、漳州市等。此次評選旨在推動鄉村振興和生態振興,促進鄉村綠色發展。 |
北江村位于霞美鎮南部,東臨舊鎮港,隔海與六鰲半島相望,北鄰董門村,西鄰前梧村,南鄰后寮村。有鄉村公路,北經白石至上黃與省道漳東線相接,南通下蔡林場。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全村有耕地2118畝(水田264畝,農地1854畝),主要種植番薯、花生、豆類、蔬菜。農業收入舊地全部收入的20%,80%靠漁業。漁業有近海捕撈,有掛機小漁船500我艘,有定置網、海水及灘涂育殖。養殖種類主要是牡蠣和海帶,其中吊養太平……。 |
因村在東山尖北麓,命名東山,因與角美東山同名,故稱東珊。1939年屬龍溪縣古林鄉東山保,1951年屬龍溪縣第一區上洋鄉。1951年與上洋村合并成立上洋鄉。1958年9月屬勝利人民公社洪塘耕作區。1960年并縣稱龍海縣顏厝公社東山大隊,1980年改稱東珊大隊,1984年改稱龍海縣顏厝鄉東珊村委會,1992年顏厝鄉改鎮,1993年改稱龍海市顏厝鎮東珊村委會并沿用至今。東珊村……。 |
蔡坂村、古稱琵琶坂,位于福建漳州南門外的圓山腳下,東經24°29′,北緯117°36',海拔38m。全村共有500多戶2050人,耕地面積1000畝,人均收入6000多元。由13個村民小組組成。 蔡坂村特產水仙花,是水仙花的原始故鄉,村民充分利用水仙花天然特需的水土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培育著千畝花香。馳名海外,取冠于中華,被列之于中國十大名花之一。 蔡坂村歷史悠久,相傳明朝景泰年間(公元……。 |
雙山管區生活區是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域。區劃代碼為350622500505。 |
河市鎮溪井村在鄉駐地西北向4.9公里,東至溪山村,西至南安市四村,南至馬甲彭殊村,北至南安四都,是洛江區河市鎮,位于河市鎮西部,距鎮區5公里,東與溪山村相鄰,西與南安市洪瀨三林村交界南至四透山(海拔416米)北至烏潭水庫與馬甲鎮彭殊交界。溪井村舊屬晉江縣四十四都,現有全村居住三姓,洪氏(400多年),林氏(250多年),丁氏(500年),泉州文物考古根據府志記載,二次到我村路亭考古挖掘磚瓦,在五代……。 |
洛江區羅溪鎮廣橋村委會概況 [地名含義]:原有木拱橋,清末武狀元黃培松重建龍潭橋,俗名拱橋,拱與廣諧音,以橋名為村名,故曰廣橋村。 [歷史沿革]:明、清代為晉江縣四十七都,民國為大羅溪鄉鐘山保,解放初為晉江縣第一區鐘山鄉,一九五八年為羅溪公社鐘山大隊,一九七一年為泉州市羅溪公社鐘山大隊,一九七一年由鐘山大隊拆出鐘山、廣橋二大隊,一九八四年改為羅溪鄉廣橋村委會,村委會設在廣橋村。 [人口、土地面積]……。 |
東張村位于泉港區西北部,處于界山鎮鎮區規劃框架內的中心位置。全村718戶,總人口2888人,黨員63人,村兩委干部7人,地域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1200多畝,省道201和南楓公路兩條市、區主干道貫穿全境,人口居住集中,地理位勢平坦,交通便利,資源豐富。2010年為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006年起連續三屆獲“泉州市文明村”,2011年6月獲泉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9月獲泉州市農……。 |
泉港區涂嶺鎮黃田村位于洛江、惠安、仙游三縣(區)交界點。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民小組523戶,2051人口,共有黨員37名,其中預備黨員2名,劃分5個黨小組。全村總占地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3383畝,耕地1111畝,是泉港區最邊遠的老區山村,跟泉港區28公里、涂嶺鎮18公里。全村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常年農作物以水稻、地瓜為主,還有黑山羊,兼作花生、大豆、芋頭、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這里四……。 |
西偏 位于永寧西北部,距鎮區3.1公里,東連塔石,南鄰洋厝。明初,沙堤名宦龔名安之孫龔培遷移至此定居。當時虎岫寺在泉州南門外一帶頗為聞名,因村莊建于虎岫寺西畔,閩南方言“畔”與“偏”諧音,故稱“西偏”。主要姓氏為龔。 西偏東隅原有一個村落。因處于西偏與塔石的山巒峽谷之間,故稱“山墩”。據說,山墩原居有蔡、徐、陳三姓,10多戶人家,以農耕為生。后因生計貧乏、人丁稀微,先后遷徙他鄉。今惟存有山墩橋……。 |
原屬祥芝大隊。1961年,從祥芝大隊析出。以村民多從事海洋捕撈和與漁業有關的行業,稱為“祥漁大隊”,后改為村。漁業生產規模與年產量均居全國村級之首,被譽為中國漁業第一村。現有人口1萬余人,是石獅人口最多的基層轄區。 開埠歷史久遠,是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商貿繁榮,運輸發達。明清時,大量居民遷徙到南洋和臺灣。主要姓氏為蔡姓,另有曾、洪、胡、葉、朱、周、陳、吳、盧、邱、林、呂、丁、柯、謝、王、郭、史、……。 |
上垵村位于安海鎮東南部,是晉江市革命老區基點村。宋時,安海港開闊,港內有好幾個可避風浪的小港灣,稱“垵”。為區別其位置,按方位取名,上垵在港之上部,故得其名。解放戰爭時期,杰出的地下黨人許集美任安海區特派員,在許集美的影響下,我村涌現出許書協、許書猜、許書長、許書雄、許紅綢等杰出地下通訊員,革命烽火如火如荼,發生了震動海內外的“攻打安海”等重大歷史事件。早在30年代,0地下黨員顏再生、鄭焦允來上垵……。 |
新店村位于安海鎮東部,北瀕浯厝、壩頭,南臨內透、青石山。宋為安仁鄉仁和里管轄,元、明、清屬九都,現人口1400人。新店村僻在壩頭溪南側。溯其江(古稱壩江)于唐宋時,乃是晉南水上交通要道,舟舸往來頻繁。斯時,為應貿易之需,于江邊附近之流域旁,設立售貨場所(新店市)。后因水上交通驟變,此集至南宋時已成館驛,元明之時,則為農村,即今安海新店村也。新店亦稱新里,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村人許鳳賓中舉人,……。 |
晉江市陳埭鎮岸兜回族村,位于泉州灣東平原南畔,是陳埭回族社區的主要行政村之一。周圍與其余六個回族村相鄰。轄區范圍分后角、新厝前、后街三個角落。全村總戶數為1116戶,常住人口4750多人,其中丁姓回族人口占95%,外來人口有2.5萬多人。岸兜因濱海,且海岸在尋東凹入一灣,閩南語“兜”狀,即“口袋”狀,故稱。水體得名。歷史沿革,據史料記載及專家學者考證,丁氏祖先在宋元時期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我國經商……。 |
福全村位于福建省晉江東南的金井鎮海邊,北距泉州八十里,東臨臺灣海峽,北接深滬,南連圍頭。 福全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早在筑城之初,先輩即設朱子祠,設私塾,文化教育獨樹一幟。在文明開化的明代,福全人在科舉考試上,出了不少人才,有“無姓不開科”之說。據載,明清兩代,福全村考上科舉、進士的多達20人。明萬歷年間,福全人蔣光彥和后山王三陽,曾在福全許家巷圓通庵讀書,兩人先后中進士;明天啟二年,福全……。 |
福林村位于龍湖鎮西部,有檀林、粘厝埔2個自然村,人口2657人。元、明屬晉江縣十七、八都,以陳氏最早開基于山林而名“陳林”。又因檀樹成片,而稱檀林;又弘一法師,曾至該村福林寺隱居,今改名福林村則取自福林寺名。大多為許姓,陳氏次之。粘厝埔則全部姓“粘”,為滿族。即古代女真族。其裔分衍港澳臺、菲律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