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設建國鄉。 1968年設阜沙街道。 1983年設阜墟鎮(鄉級鎮)。 1986年12月改設阜圩居委會。 2001年更名為阜圩社區居委會至今。 |
1945年,該村隸屬九區建國鄉。 1952年改設3個小村、4個片。 1957年設立羅松鄉。 1958年并入阜沙公社。 1959年與牛角鄉合并,設立阜沙片第三營。 1960年復設羅松村。 1961年分設立羅松1、羅松2兩個大隊。 1962年將兩個大隊合并為羅松大隊。 1983年設立羅松鄉。 1986年設羅松村委會。 1990年設立羅松管理區。 2001年復稱羅松村委會至今。 |
阜沙村始于元末明初,阜沙鎮當時只有本地區的一座阜圩山,,周圍基本是汪洋大海,到明末清初淤積成洲沙,由順德人氏修筑成圍,抱沙叫同豐圍,橫逕叫連豐圍,阜南是借助大有和羅松堤成圍。 阜沙村組建于1952年秋,由當時的阜南村、抱沙村合并而成,兩村各取一字“阜”和“沙”而定名為阜沙鄉,人民公社期間成阜沙大隊。 1958年秋,阜南、阜沙村兩村合并,稱阜沙大隊。 1963年大南沙上南逕大隊歸入阜沙大隊至今。 1983年稱阜沙鄉,1986年設阜沙村委會至今。 |
1825年順德縣人遷此筑圍建村。 1949年前屬牛角鄉二十六保。 所轄各村是中山抗日根據地。 1950年因紀念在此為抗日犧牲的中共黨員譚衛民烈士而改稱衛民鄉。 1961年分設立牛一大隊。 1962年改稱衛民大隊。 后稱衛民鄉、衛民區、衛民經濟聯社。 1986年12月改稱衛民村委會至今。 |
清宣統二年(1910年),這里設立牛角鄉。 民國25年(1936年)為第九區牛角鄉。 1949年劃入中山縣鳳儀鄉。 1951年1月屬中山縣第九區鳳鳴鄉。 1957年2月為阜沙鄉牛角村。 1958年8月屬黃圃公社阜沙耕作區第三生產營。 1961年8月,第三生產營分設立牛一、牛二、牛三、牛四等4個大隊(俗稱四條牛)。 牛二大隊稱牛角大隊,牛四大隊稱南強大隊。 1984年2月改牛角大隊為牛角鄉,屬阜沙區。 1986年12月改為牛角村委會,屬阜沙鎮。 2001年12月南強村并入。 |
1957年為阜沙鄉牛角村。 1958年稱為黃圃公社阜沙耕作區第三生產營。 1961年第三生產營分設立牛一、牛二、牛三、牛四等4個大隊(俗稱4條牛)。 1966年牛三大隊改稱東升大隊,屬阜沙公社。 1981年全國地名普查時,因市境有4個東升大隊,遂改為阜東大隊。 1984年改設阜東鄉,屬阜沙區。 1988年設立阜東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
初屬中山縣九區。 1956年設立群英、光輝、豐年、聯豐4個高級社。 1958年設立阜沙鄉阜沙營,屬大黃圃公社。 1959年設立大有大隊。 1961年分設立群英、光輝、豐年、聯豐4個大隊。 1962年群英、光輝2大隊合并設立大有大隊,豐年、聯豐合設立豐聯大隊。 1983年稱大有鄉,屬阜沙區。 1986年設立大有村委會。 1988年設立大有管理區,1996年復稱大有村委會至今。 |
1954年屬大有村。 1958年豐年與聯豐合并,設立豐聯生產隊。 后稱大隊。 1982年設立豐聯鄉。 1986年設立豐聯村委會至今。 |
該村清末民初時期,屬香山縣第九區浮墟段。 1950年設立上南鄉,屬十區。 1957年設立上南集體農社,屬阜沙鄉。 1961年屬中山縣大南公社。 1964年分為上一、上二大隊,屬中山縣港口公社。 1966年合設立上南大隊,復屬阜沙公社。 1981年析出文安大隊。 1983年分別稱上南鄉、文安鄉。 1986年分稱上南、文安村委會。 2012年文安村委會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