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水街道位于高密市南部,版圖面積135平方公里,轄86個村居。省道平日、沂膠、青濟路穿越境內,交通便利。農業初步形成了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釀酒葡萄、蔬菜成為兩大產業。工業基礎雄厚,已形成機械制造、紡織服裝、皮革制鞋、木器加工、建筑建材等主導產業,2007年,被省命名為“山東省制鞋業基地”。服務業迅速崛起,擁有五金建材、電子電器、小商品等四大專業市場。
密水街道位于高密市區之陽,版圖面積31.8平方公里,下轄25個居委會,8.2萬人 口,是一個以國際化農業為基礎、科技化工業為支柱、創稅三產和民營經濟為網絡的高密市最大的工貿園區。 農業穩區是密水街道的鮮明特色。該街道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農業國際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現已成為國家級節水農業示范區、國家級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和國家級無公害葡萄標準化示范園。擁有以萬畝優質釀酒葡萄、美國加州無核鮮食葡萄、韓國黃金梨為主導的創匯農業基地,產品質量均達到國家質量監督局規定的無公害標準,并已建成了容量達5000噸的釀酒葡萄加工龍頭企業,年產“向華”牌高檔干紅葡萄酒10萬余瓶,由外商投資2000萬元生產高檔果酒飲料的中美韓合資公司業已形成,容量達萬噸的鮮食葡萄恒溫庫正在建設。以“高效、訂單、含稅、創匯、觀光”為鮮明特點的現代農業框架已成雛型。 - 密水街道-建制沿革
2001年3月,以原高密鎮(交通路以東娘娘廟等11個村居除外)人民大街以南的行政區域設立密水街道辦事處,轄南關、東關、農豐、碾頭、東三里、西三里、張家埠、梓童廟、毛家莊、韓家屯、解家村、初家村、張吉村、倪家村、城西、梨園、大胡蘭前、小胡蘭前、卞家莊、幸福村、薛家村、劉戈莊、趙戈莊、譚五屯上村、譚五屯下村25個村(居),人口8.75萬人,面積23.2平方千米,辦事處暫駐長豐街(現駐密水大街中段)。 [2006年代碼]370785003(25居):~001東關社區 ~002梓童廟社區 ~003張家埠社區 ~004毛家莊社區 ~005東三里莊社區 ~006農豐村社區 ~007碾頭社區 ~008西三里莊社區 ~009南關社區 ~010梨園社區 ~011大胡蘭前社區 ~012小胡蘭前社區 ~013城西社區 ~014張吉村社區 ~015倪家村社區 ~016南韓家屯社區 ~017解家屯社區 ~018初家村社區 ~019卞家莊社區 ~020幸福村社區 ~021薛家村社區 ~022劉戈莊社區 ~023趙戈莊社區 ~024譚伍屯上村社區 ~025譚伍屯下村社區 附:高密鎮位于高密市中部。市政府駐地。膠濟鐵路橫貫東西,平日公路縱穿南北。1953年設城關區,1957年設鄉,1958年建公社,1981年置鎮,1984年改高密鎮。1996年1月,將荊家莊、許家莊、秦家嶺、單家屋子、羅家莊、小墓田、高家嶺、黃山塋、魯家廟、東觀音堂、西觀音堂、邱家洼12個行政村劃歸朝陽街道辦事處管轄。1997年,面積58.6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南關、東關、北大王莊、西關、交通村、農豐村、城里、東小莊等50個行政村和6個居委會。2001年3月,撤銷高密鎮,將高密鎮交通路以東娘娘廟、前埠口、后埠口、葛家莊、東欒家莊、東小莊、卣坊、張家八里、李家八里、沈家八里、候家八里11個村(居)劃歸朝陽街道辦事處;以原高密鎮人民大街以北的行政區域為行政區域(交通路以東娘娘廟等11個村居除外)設立醴泉街道辦事處;以原高密鎮(交通路以東娘娘廟等11個村居除外)人民大街以南的行政區域為行政區域設立密水街道。[1] - 密水街道-工業發展
工業立區是密水街道的成功之路。現已形成輕工、紡織、橡膠化工、木器制作、食品飲料、建筑建材、冶金鑄造農副產品加工七大行業,擁有768家企業、3.6萬名員工、年銷售收入近30億元的企業群體。近年來,該街道充分發揮高密傳統制鞋業這一優勢,力促鞋業上檔升級,計劃總投資4.5億元啟動占地800畝的中國北方最大鞋城建設,經過進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請世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題字命名“中國北方密水鞋城”和“密水之履,走遍天下”等各種方式宣傳推介,已經在全國亮出了“南有溫州,北有密水”的金牌。已有美、英、俄、日、韓等八個國家和臺灣、香港、溫州等地區的客商開始參與鞋城的建設和經營,中國北方最大鞋城正在密水大地上迅速崛起。 - 密水街道-經濟發展
密水街道辦事處葡萄種植業發展較快,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種植戶各自為政,盡管種植面積較大,但產生不了規模效益。針對這種情況,我局有有關部門聯合制定了無公害葡萄栽培標準,先在示范區內建起有帶動力的樣板田,然后派駐技術人員幫助果農在土壤、育苗、栽培、剪枝、追肥、病蟲害防治、采摘、加工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按無公害標準化要求種植,生產出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綠色產品,有效提高了農業的產出效益。他們投資110萬元在無公害釀酒葡萄科技示范園建成占地100畝、年育苗能力1000萬株的育苗基地,引進法國赤霞珠、蛇龍珠和梅鹿輒等世界著名脫-種,并實行統一區域種植面積、統一提供良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提供技術信息、統一簽訂購銷合同、統一采摘加工的“六統一”規范管理模式,使葡萄生產很快形成了該街辦的主導產業。全區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種植戶達到2500戶。被批準為國家級標準化無公害葡萄示范園。以此為基地建起來的葡萄加工企業——山東密水釀酒葡萄有限公司產品供不應求。國家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忠海實地視察該示范園時,給予了較高評價。 密水街道通過采取龍頭企業聯合農戶的方式,積極搭建農民致富平臺。依托密水葡萄酒廠、永盛食品、超大集團、福匯工貿等龍頭企業,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拉長了產業鏈條,現已發展訂單蔬菜基地2萬畝,釀酒葡萄1萬畝,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同時,利用協會帶農戶方式,采取“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參與”的方法,成立了各類種植和養殖協會。協會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養、統一培訓、統一銷售”的原則,增強了農民的市場競爭力。梁家屯村苗木協會帶動農民新發展苗木基地1200畝,培育的綠化苗木由協會統一銷售到各個城市。另外,實行了中介組織牽手農戶經營方式。該街道從優化社會服務入手,大力加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引導農民“化零為整”進入市場,增強了群眾抗風險能力。 - 密水街道-特色農業
高密市密水街道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福建超大集團卷心菜園內,30多名農民正熱火朝天地忙著收菜、裝車。該街道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已帶動起32個“經濟特色村”,使3600多家農戶受惠于現代農業,年均增收3000多萬元。 該街道通過典型示范、政策扶持、搞好服務等措施,使32個有特色農業種、養基礎的村莊逐漸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這些村子通過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有效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苗家屯村瞅準城市建設綠化苗木需求量大的機遇,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產業,培育出的玉蘭、小龍柏等360畝苗木全部被園林部門和大企業訂購,畝均收入6000元。梁家屯、周家屯等6個村發展成為綠色苗木基地,共發展綠化苗木1200畝,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720萬元。 該街道還抓住福建超大集團在高密市設立蔬菜基地的機遇,引導轄區內的苗家屯、曹家屯、新民莊等6個村大力發展精細蔬菜產業,主要種植西蘭花、甘藍等蔬菜,就地收購加工包裝,遠銷日本、韓國,現已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年均增收1500萬元。 - 密水街道-鄉鎮文化
密水街道通過補助、扶持、引導等措施,在村居、社區組織舉辦了一場場形象生動的節日文化活動,從而讓群眾飽享了多姿多彩的節日文化“盛宴”。 該街道為充分組織開展好節日文化活動,為文化活動中的每部彩車補助1500元,每盞組合燈補助400元,每支表演隊補助750元,大大激發了各村居參與春節期間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蒔戈莊、南關等村居春節前投資2萬元,新購買了服裝、大鼓等道具,自編自演了反映計劃生育和新農村建設的小品,大大豐富了節日文化活動。同時,明確了任務,制訂了《密水街道2009年春節文化活動實施方案》,明確了各社區和教管辦的活動分配任務,并以表格的形式下發到各個村居和學校。南關、碾頭等10個村居組裝了彩車,梓童廟、立新中學制作了12盞形式多樣的彩燈,東關、蒔戈莊等村居組成了高蹺隊、婦女健身隊、秧歌隊等9支表演隊在城區街頭演出。另外,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村居表演隊自編自演節目。街道自編自演的節目《游鳳城》榮獲市春節文藝晚會演出一等獎,并在碾頭、梓童廟、拒城河等村居的活動中心及街道中心敬老院巡回演出。由蒔戈莊、北王柱、姜家屯、大尹村等村居組織的高蹺隊在春節期間巡回各個村居演出拜年;結合文化下鄉活動,劉戈莊、姜家屯、梁家屯等村居邀請了市鴻展茂腔劇團到村居、社區巡回演出,為群眾送上了喜聞樂見的節目。 - 密水街道-旅游資源
龍山位于密水街道西部的,這里峰巒疊嶂,山勢峻峭,古木參天,林草豐茂。龍山依西北山勢而建,前有觀景亭、承雨池。前院為鐘樓、鼓樓、萬民傘樓、筆劍樓、四座八角0;左右為山神土地廟,正中為四披頭的李白紀念館,知名人士的書畫牌匾懸于廟宇周圍,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院內環境優雅,綠樹成蔭。中院正殿為李白寢宮,左右分別為文昌宮、楊六郎廟。后院為全館的主建筑,雄偉高大的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的實木塔形建筑,均出角架斗,八角造型,雕梁畫棟,粉壁畫墻,顯現出古建筑師的非凡功力。左右兩座為三霄、圣母殿。2005年新建三樓現代樓房,供館內管理人員和書畫交流人員使用。 鳳龍山每年六月六日為定期廟會,會期三天,參會人員涉及高密市南部六個鄉鎮及安丘市石埠子鎮,人數高達6萬人之多。廟會期間或參觀書畫交流、或旅游觀光、或賣風味小吃、或許愿求平安,大小車輛綿延長達1公里,充分體現了當地群眾對中國唐宋年間文能治國的詩仙李白的崇拜之情。
。 |
山東省高密經濟開發區設立于1992年,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朝陽街道辦事處于2007年8月31日與原姚哥莊鎮合并成立新的朝陽街道辦事處,轄區共有100個村居,9.8萬人。開發區位于高密市區東部,與朝陽街道合署辦公。區內規劃了輕工紡織、機電建材、食品加工、綜合工業、化工產業、科技金融、文化娛樂等十幾個功能分區。開發區基礎設施累計投資38億元,規劃區內實現了供水、排水、排污、供電、供熱、通訊、寬帶、有線電視、道路和土地“九通一平”。區內電力裝機容量160萬千伏安,具備三路供電能力,供水能力60萬噸/日,供氣能力980噸/小時。建區以來共批準進區項目590個,總投資128億元,其中外資企業32個,總投資8億美元。2006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97億元;實現稅收8.2億元。區內形成了紡織、機械制造、木業、鞋業四大主導產業。 |
醴泉街道是0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版圖面積22平方公里,下轄14個居委會,16507戶,人口6.3萬,耕地面積7388畝。醴泉街道是一個以民營經濟為基礎、工業企業為主導、第三產業為補充的新型街道。
醴泉街道成立于2001 年3月,2007年9月鎮街行政區劃調整后,地域面積達到146 平方公里,人口11 萬人,下轄 69個村(居)。地理位置東起市中心的夷安大道,西與昌邑接壤;總體占據高密市中心及西北城郊,既有物流、人流、信息流集中的都市優勢,又有地域廣闊的發展空間優勢。境內膠濟鐵路、濰膠路、市西處環路、高雙路、蔡初路、高蔡路等鐵路、高級公路縱橫貫穿、四通八達,距青島、濰坊等大中城市不足1小時的車程;街道69個村(居)實現了“村村通”和縣鄉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醴泉街道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統籌兼顧、加快發展,注重產業結構的轉化升級,實現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平穩健康發展,先后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濰坊市平安建設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單位、高密市模范公務員集體、高密市經濟工作、工業發展、招商引資先進街道等榮譽稱號。街道財政總收入實現5461.3萬元,國稅完成3427.5萬元,地稅完成1785.7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 - 工業發展
200 醴泉街道1年3月,街道成立后,確立了“招商引資興街道,發展工業強街道,經營城市活街道,誠實守信立街道”的發展思路,投資1億多元,大搞“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轄區投資環境,進一步拉長區位優勢和環境優勢,吸引了美、日、韓等外資企業和國內客商落戶。現有魯源紡織有限公司、金利針織有限公司等247家企業,培植起紡紗織布、針織服裝、機電化工、建筑建材、精密鑄造、木器加工、電子樂器等八大支柱產業群體,形成了電子樂器、針織服裝、木制家具、兒童玩具、機電建材等6大類產品為主導的出口創匯企業群體;建設了一批以投資3億元、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的醴泉花苑小區為代表的現代化城市住宅工程;構筑起了以投資1.3億元、營業面積6萬平方米的密水商場為主的第三產業服務網絡。 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特色鮮明。堅持工業強街道不動搖,共發展企業23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72家。形成了以魯源紡織、真又美制衣、信德機電、三德暖通、強強玩具、海天木業等骨干企為龍頭的紡紗織布、針織服裝、機電設備、精密鑄造、木器加工、玩具制作六大主導產業。06年,街道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35.8億元、利稅3.4億元。抓住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形成了大棚櫻桃、冬棗、桑蠶、葡萄四大種植產業,生豬、肉雞、肉牛等傳統養殖和藍狐、水貂、貉等多項特色養殖業,培植起存旭食品、恒義恒溫保鮮等多家農業龍頭企業。 - 城鎮建設
園區設 醴泉街道--發展施完善,發展勢頭強勁。街道擁有軟硬發展環境一流的醴泉業園,也有極具開發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康莊社區“三大經濟園”。共有8個項目落戶園區,實際利用資金4.61億元。其中:凱創機械制造、智高橡膠等3個項目投資過5000萬元。盛仁街道、裕豐紡織、真又美制衣、全進鏈輪等30余家企業實現了增資擴產,增資額達7億元。特別隨著醴泉大街、蔡站大街、蔡初路、康莊大街西延、濰膠路等園區道路的開通、改造,園區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發展潛力、承載項目能力將大大增強,是客商投資興業的首先之地。 城建工作亮點紛呈,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突出了舊村改造。通過實施村心西苑小區、桃園小區一期、醴泉新新家園、站北街西通順河路綜合改造、金孚隆大廈等工程建設,拆遷總面積30 多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康莊社區重點加快公益事業建設。主要抓了三個“村村通”:道路“村村通”,將實現40個村硬化道路52公里的目標;安全水“村村通”,年底前55個村將全部喝上干凈、衛生的安全水;有線電視“村村通”,確保康莊社區 開通光點的個村,入戶率達到70%以上。此外,加快后毛、蔡家莊等社區12個新農村建設帶頭村的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 農業發展
醴泉 小流域綜合治理街道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堅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的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的路子不動搖,全民動員,人機結合,村村開花,大打一場梯田建設的‘人民戰爭'”的要求,結合本街道實際,對梯田建設做了規劃及實施。 為確保全街道梯田建設的順利實施,街道上成立了由街道長為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農林水保站工作人員為組員的梯田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年的梯田規劃、施工監督及丈量驗收等工作,確保梯田建設保質保量全面完成任務。街道黨委、街道政府高度重視梯田建設,確定人員成立梯田建設宣傳隊,通過召開群眾大會,散發宣傳單,送達梯田修建通知書,簽訂梯田修建協議書等多種形式,一邊深入村組廣泛開展宣傳,一邊及時發現排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妥善解決各種疑慮。對涉及梯田點內不同意修建梯田的農戶,通過開動員會、對比算帳、逐戶做工作的辦法,最終使群眾主動配合,自覺籌資。全街道的規劃,由街道水保員按照“等高線、沿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灣就勢、小灣取直”的要求,打破地界、組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做到一次規劃,一步到位,整體推進。為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機修梯田任務,各村村委會與農戶簽訂了梯田修建協議書,確保了梯田任務面積,街道上分別與機主簽訂了合同,對工程進度、質量做了明確的要求,努力做到修一塊,驗一塊,農戶滿意一塊。為確保資金到位,各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由村民理事會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發動群眾通過自籌、聯系協調貸款、勞務輸出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為全街道梯田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加快了梯田建設進度。為靠實各級干部責任,明確任務,街道黨委、街道政府討論制定了《醴泉街道梯田建設獎罰辦法》 ,對各級干部的責任和所應完成的任務進行了細化,明確了責任,對完不成任務的責任人要嚴肅兌現處罰。 - 經濟發展
醴泉街道按照“小城鎮、大戰略”的指導思想和全力打造一流小城鎮的奮斗目標,堅持“合理規劃、重點突破、分步實 醴泉街道--蔬菜市場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根據《醴泉街道總體規劃》,積極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到5700多萬元。重點實施了醴泉街道道路及排水工程項目,同時完成了百貨批發市場、飲食蔬菜市場、三角路中藥材批發市場、牲畜木材綜合市場、東升中藥材飲片加工市場等五個專業市場的建設,并采取道路與道路兩邊開發帶土地-儲備、整體出讓的辦法,籌措資金對過境段2.5公里進行拓寬改造。為了更多的吸引外商,醴泉街道發揮在馬鈴薯、中藥材、畜牧、旅游等方面的優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進各種加工項目,為外商來醴泉街道開發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使街道經濟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路子。 該地區種植的當歸質量達到國家標準95%以上。已成為該鎮及周邊七鄉鎮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以上。醴泉街道內有占地37畝的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一處,市場管理規范、環境優雅,秩序良好,交易紅火,日交易量在200噸以上。醴泉街道 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熱忱歡迎您來醴泉街道實地考察,立項,投資辦基地,進行定點收購。 位于高密市醴泉街道的馬鈴薯良種繁育示范園區,利用與馬鈴薯生長規律非常吻合的地理氣候特點,在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引進、試驗、示范和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為建設“中國有名的馬鈴薯良種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中心年生產原原種3000萬粒、原種1.5萬噸,并逐步建立完善了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種薯質量監測體系。 鎮上按照區域、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建成了以半陰坡、棉柳坪、和平為主的良種油菜種植基地,以新城、楊莊、哈地窩為主的良種洋芋基地,以大莊、沈家灘南溝為主的中藥材種植等三大基地,并建成了占地2000畝的醴泉街道 馬鈴薯科技示范園區,其搭建網棚150座,原種日光溫室2棟。街道種植良種洋芋達4.6萬畝,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馬鈴薯良種之鄉。位于醴泉街道境內的黃香溝植被良好,大力發展南山放養蟲草雞,放養量發展到50萬只,為群眾架起了一道致富奔小康的“金橋”。街道產業化經營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742元。 - 自然資源
大理石礦 位于本 醴泉街道--大理石礦市東四十里鋪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巖體寬度100米—— 200米,長420米,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供開采的約1.26萬立方米(165萬噸)。磨光后,有深灰色和淺灰色2種,年產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 石灰石礦 位于市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工程控制長度達500米,礦體剖面平均厚42.3米,遠景儲量約300萬噸。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豐富,年產石灰10萬噸,可滿足本市工業和民用建筑之需。 砂和粘土 諸河的細砂質量最佳,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建筑要求;粘土全市均有分布,觀禮及宇陽地區的較好,燒制的磚瓦、瓦器,質量上乘。全市有20門以上輪窯磚瓦廠20多家,已形成年產1.5億塊機制磚、300萬塊機瓦生產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壓強度高而暢銷市場。 水資源 地表水、入境水9750萬立方米,自產水8012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78 億立方米,年總開采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城區人均占有水資源65.8立方米,年開采量為1700萬立方米,僅占可開采量的50%。渭河流經市內46.1公里,南北7條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區位于諸河川區,地下水資源可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
" 夏莊鎮 位于高密市東北部,面積65平方公里,轄51個行政村,1.1萬戶,人口4.5萬,耕地面積5.5萬畝。2005年,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90萬元,比上年增長84.6%;工業實現銷售收入 21.8億元,利稅29000萬元,分別增長277%和18.5%。第三產業增加值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08元。 夏莊鎮境內規劃建有12.2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園內達到了“七通七平”的標準要求,入園項目213個,合同利用外資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7億元。民營經濟規模膨脹,規劃形成了相對集中、各具特色的“鑄造、刀具、紅紙對聯、鋼筘、石膏建筑裝潢材料、花生加工、木器加工、橡膠制品、紡織、機械制造”十大主導產業區域經濟;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3200戶,建有華夏紅紙對聯第一生產基地;山東石膏建筑裝潢材料第一生產基地;江北鋼筘第一生產基地。農業進一步優化提升,建有4萬畝無公害優質蔬菜等生產基地。主產韭菜、細香蔥、園蔥、辣椒、土豆、大蔥等,建有農字號龍頭企業36家,蔬菜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 ".。 |
" 柏城鎮位于高密市東南部,面積54.3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1萬戶,人口3萬,耕地面積4.4萬畝。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1411萬元,比上年增長84%;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8億元,利稅12981萬元,分別增長64.6%和48%。農民人均純收入5295元。 柏城鎮把引大項目,做大骨干企業,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作為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新戰略。培大做強現有企業,使玻璃行業和紡織行業兩大產業鏈得到膨脹發展。2005年全鎮引進項目30個,其中,建成項目3個,合同利用外資8.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 4.2億元。 環境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實施了白羊山工業園整體綠化工程,為客商投資興業打造了良好的基礎。依膠河新建了銀月公園,成為東南方向進入高密標志性園林景觀。晏子路柏城段綜合改造后,已建成了高密市連接外部縣市標志性過境路段。柏城大街、三真大道高標準綠化,建成了景-人的景觀大道。完成了膠河鎮區排污系統建設,沿河鋪設了水泥道路,按裝了路燈,把膠河打扮的更加靚麗。配合國家級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建設項目,把生態農業納入項目區建設,開發規模10000畝。利群超市開門納客。老年公寓落成接納老人人住。鎮區納入城市化管理,擺脫臟、亂、差現象,加快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 |
" 姜莊鎮 位于高密市北部,版圖面積75.6平方公平,轄47個行政村,11354戶,人口3.5萬,耕地面積7.5萬畝,是山東省中心鎮。2005年,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27萬元,比上年增長16%,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4億元,利稅3.6億元,分別增長36%和 5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46元。 姜莊鎮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著稱于世的高密“三絕”發源地,撲灰年畫、剪紙和聶家莊泥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生產業戶800多家,從業人員3000人,產值8000萬元。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五金、紡織、橡膠、化工、鑄造等多業并舉。現有民營業戶 3200多家,其中五金業為主導產業,擁有廠家300多家.日產建筑用瓦棱釘、合頁、拉手、插銷、風鉤及其他五金配件200余噸、300多個品種,部分產品走向東南亞、非洲等國際市場。紡織企業80家、織機4000臺,年紡織棉布1億米,紡紗能力16萬紗綻,年產值 4億元;鑄造企業50家,化工企業20家;其中金達集團、三聯紡織、宏昌紡織、三合紡織、萬順達紡織、華慶經編、瑞福祥紡織是該鎮的骨干龍頭企業。 ".。 |
山東省高密市柴溝鎮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東臨風景秀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西依馳名世界的風箏都濰坊,該鎮政府網站顯示引,該鎮轄區面積125.53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
柴溝鎮位于高密市西南部,共有124個村,8.5萬人口,轄區面積210.73平方公里,20萬畝耕地。位于高密、諸城、安丘、膠州四市交界處。轄區面積209.83平方公里,村莊124個,林場1個,人口8.5萬,是山東省“中心鎮”,國家計委命名的“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建設試點鎮”。先后榮獲“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濰坊建設先進鄉鎮”等稱號。2006年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會、山東“財富論壇”組委會等單位聯合評為“最具成長性的鄉鎮”。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平(度)日(照)公路、膠(州)王(村)公路、沂(山)膠(州)公路在鎮區穿行交匯,下(營)海(青)公路縱貫南北,膠(州)新(沂)鐵路橫穿東西。 - 地理位置
距機場(青島、濰坊)70公里、海運港口(青島、黃島)80公里、濟青高速公路和高密火車站20公里、膠新鐵路經過鎮區南部(設有土莊貨運站)、平日公路、膠王公路、沂膠公路在鎮區交匯穿行,是山東半島的重要交通樞紐。位于高密、諸城、安丘、膠州四市交界處。是清朝乾隆年間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故鄉。 - 地理氣候
柴溝鎮位于北緯36度,東經120度,在半島都市一小時經濟圈之內。暖溫帶東部季風區,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期。全年平均氣溫11.7℃,無霜期平均197天,日照總時數28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17.4毫米。東臨海濱城市青島,西依世界風箏之都濰坊,位于膠萊平原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溫帶季風氣候);有17條河流經過,水源充足,且有后備水源。春旱秋澇,全年降水量約600——800mm,降水變率較大,以夏秋降水為主。地勢總特征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地勢較高,丘陵地形明顯,水質較好;北部地勢低洼,含氟較高,是全國著名的高氟水區之一;南北方由于地形差別明顯有“南山北洼”之說。東部地區有膠河流過,土壤肥沃,水質優良;西部地勢低平。 - 自然資源
高密地域開闊,自然資源豐富,地下礦藏品類種多,主要有重晶石、花崗巖、鈉長斑巖、玄武巖、粘土、膨潤土和型沙等幾十種。其中鈉長斑巖儲量1500萬立方米,重晶石儲量500萬立方米。野生中藥材歷史悠久,質地良好,共有99科219種,經濟價值較高,有著較好的發展前途。 - 獲得榮譽
該鎮是山東省“中心鎮”,國家計委命名的“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項目建設試點鎮”,該鎮榮獲“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濰坊建設先進鄉鎮”等稱號。2006年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會、山東“財富論壇”組委會等單位聯合評為“最具成長性的鄉鎮”。 - 農業概況
柴溝鎮農業基礎地位穩固,有萬畝具有“世界十大名菜”、“抗癌蔬菜之王”美稱的蘆筍生產基地,有萬畝桑蠶基地、萬畝板栗基地,并盛產花生等糧油作物。 - 工業概況
柴溝鎮工業基礎雄厚,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鄉鎮企業示范區,有機械鑄造加工、服裝及機繡服裝飾品、建筑建材、橡膠輪胎及化工、制鞋、膠合板等十大門類400多種產品,銷往國內外。 - 城鎮建設
柴溝鎮小城鎮建設興旺發展,是國家建設部命名的 “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市級“重點小城鎮”“新型小城鎮”,鎮區內商貿繁榮活躍,有大型綜合交易市場、活牛交易市場、花生批發市場、木材市場,有百余家飯店,2004年個體私營業戶達幾千戶。 - 區位優勢
柴溝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位于膠東半島和山東內陸的結合部,東臨旅游名城青島,西依世界風箏都濰坊。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境內膠濟鐵路、膠新鐵路、濟青高速公路縱橫貫穿,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連接濟南、青島、濰坊、煙臺、日照等開放城市和港口城市,距青島、濰坊機場不足70公里,是山東沿海地區通往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 柴溝鎮 柴溝鎮與旅游名城青島、世界風箏都濰坊各機場、港口距離較近。濰河、五龍河穿越鎮區,有“淮沙落雁”、城陰城舊址、五龍河公園等著名景點。 城陰城舊址:城陰城位于今高密市井溝鎮西北部,是一座方城,西南東北的長度都是2公里,周長8公里。始建于戰國時代,其創立之初即為山東半島的大城。城西是有名的大河——濰河,濰河以東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原,城周圍的道路四通八達。兩漢時代,城陰城數次成為王國和候國的國都,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郡縣治所,及至北齊毀于戰火。 城陰城為西漢文帝十六年置。歷經800余年,該城遂廢,現僅存東城根殘墻10余米,南城根殘墻30米。城址地表曾發現漢磚、瓦、陶器。建國后曾有陶壺、盆、缸、瓦、貨幣及半兩錢模等文物出土。城陰城,歷史悠久,自古重鎮,自秦統一置高密縣起,一直到隋朝初年止,歷時800余年,其縣置一直在此 。 五龍河:五龍河全長56公里,面積358平方公里,縱貫鄂陜、地裂五河、水育五龍、山結五岳,素有“人類始祖、神奇峽谷、森林公園、天然氧吧”美稱,是陽春賞花、盛夏避暑、深秋觀葉、嚴冬詠雪的旅游、休閑、娛樂、療養、探險、考古勝地,可開發成AAA-名勝自然風景區,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
" 闞家鎮位于高密市西部,面積87.52平方公里,轄6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700戶,人口4.45萬,耕地面積8.68萬畝。 2005年,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13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04億元,利稅2848萬元,分別增長97.6%和 165.9%;第三產業增加值達16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809元。 闞家鎮工業發展迅速,發展潛力巨大。紡織、鑄造、面粉、橡膠、化工、皮革、新型建材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其中,船用索具產品達40多個系列,600多個規格,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望鄉面粉及系列產品,以質優價廉暢銷東北三省及沿海部分大中城市。個體私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目前全鎮從事木工、食品加工、精化飼料加工、刺繡等項目的個體私營業戶達1310多家。 鎮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鎮區內環境優雅,柏油路寬敞整潔,街道花樹互映,樓房建設規范整齊,實現了水、電、路、通訊、有線電視等“五通一平”。教育、衛生、娛樂、商貿設施一應俱全,系國內外客商投資創業的理想境地。
".。 |
" 井溝鎮 位于高密市最西端,處于高密市與諸城市交界處.面積100平方公里,轄62個行政村,13700戶,人口4.6萬,耕地面積 9.35萬畝。2005年,全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38萬元,比上年增長48%;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5.6億元,利稅1.8億元,分別增長 22%和20%;第三產業增加值達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84元。 木制板生產是井溝鎮的支柱產業,現有各種加工企業369家,年產各種木制板600多萬張,消耗木材50萬立方米,年生產總值 12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11.5億元。在果品、桑蠶、蔬菜生產方面,依托濰河東岸3萬畝農業開發項目,全鎮新發展名優特稀果品 3000畝;發展桑園2000畝;發展精細瓜菜3000畝。全鎮發展豐產林2000畝,營造寬幅林帶7000畝。目前全鎮樹木存活量500多萬株。引進冬棗、新川中島桃、中華福桃、青艷桃等名優果品新品種40多個;對全鎮果品統一注冊了“濰河香”商標,為該鎮果品走向市場搭建起了平臺,也激發了果農的積極性;全鎮年出欄肉蛋雞23萬只,生豬3萬頭,肉牛4.5萬頭。養殖業年實現收入2.4億元,占全鎮經濟總收人的11%。 ".。 |
" 大牟家鎮 位于高密市西北部,面積99.98平方公里,轄44個行政村,6785戶,人口2.8萬,耕地面積10.8萬畝。2005年,全鎮完成地力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36%;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9億元,利稅2600萬元,分別增長33%和29%;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96萬元;全鎮居民儲蓄余額達到0.85億元,比去年增長27%。農民人均純收入4891元,人均增收700元。 2005年,大牟家鎮黨委政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農業產業資源為依托,以平安建設為保障,傾力實施“公路通鎮、植樹綠鎮、招商強鎮、商業活鎮”四大工程,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初步實現了鎮黨委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美、人氣旺、物流暢、財氣盛”新型經濟強鎮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