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新發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簡莊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大寨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中心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關嶺縣人民政府三區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并村中柏寨村與打鼓村合并,合并后沿用柏寨村名。 |
1950年屬關嶺縣人民政府三區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并村中上寨村與隴古村合并,合并后沿用上寨村名。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納馬田村與谷目村合并,谷目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中丙壩村與木城村合并后命名為丙壩村。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壩灣村與毛草坪村合并,毛草坪村保留原村名。 |
1950年屬關嶺縣二區崗烏鄉管轄;1958年至1984年人民公社時期為生產大隊;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并村中后壩村與小盤江村合并,合并后命名為小盤江村,形成自然村寨5個,村所在地原小盤江村移民搬遷點,總面積14.8平方千米。 |
1950年屬于關嶺縣人民政府永寧區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為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于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鎮制,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時沿用;2013年9月納卜村與磨石田村合并,改為納磨村。 |
1950年屬關嶺縣人民政府三區永寧公所管轄,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成生產大隊,1958年12月關嶺縣與鎮寧縣合并為鎮寧縣,屬鎮寧縣管轄,1961年8月恢復關嶺縣,屬關嶺縣管轄,1984年3月,撤人民公社建鄉制,生產大隊改村民委員會,1991年撤區并鄉是沿用,2013年9月并村中崗聯村保留原村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