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因境內群峰環峙,城北有許多山,總稱宜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宜山,府城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獨卑小,下臨龍江,宜于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復以此名縣。”先后以山名置宜州和宜山縣。1993年,改宜山縣為宜州市。2017年7月26日撤市設區,宜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
宋元豐三年(1080)置羈縻南丹州,因盛產朱砂(亦稱丹砂)和地處南方而得名。該地由土官世襲統治。元至元末年,升為南丹安撫司。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設南丹衛。英宗時改為南丹土州,清因之。民國六年(1917)改土歸流,稱南丹縣。 |
天峨一詞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在縣內向陽天鵝賜福的傳說,后把天鵝改成“天峨”,得名天峨圩、天峨鄉;另一說是天峨源于壯話,“天”意為“地方”,“峨”意為“蘆葦”,因最初縣治向陽境內多蘆葦而得名。 |
鳳山縣因境內的山“環山似鳳,環鳳皆山”,因此得名。據民國《鳳山縣志》記載:“環山似鳳,環鳳皆山……今治之得名以此。”清雍正八年(1730),以境內鳳山之名置鳳山土州,州治鳳山腳前,由土官世襲統治。民國八年(1919)改土歸流,更名鳳山縣。 |
東蘭縣因治所在舊文蘭州之東而得名東蘭州。東蘭縣原屬羈縻文蘭州地,由土官世襲統治。據民國《東蘭縣紀要》記載:元朝置東蘭州,明、清稱東蘭土州。民國元年(1912)改土歸流,改東蘭州為東蘭縣。以治所在舊文蘭州之東而稱東蘭州。東蘭縣以東蘭州而得名。 |
羅城縣以羅城鎮而得名。宋代縣境有羅城堡,其后并入融水縣,改為羅城鎮。明初,以堡名、鎮名設置羅城縣。另一說,縣治四周群山環繞,羅列如城,故名羅城。因縣境有仫佬族居住,1983年改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環江縣古稱環州,因境內環江和環洲得名。據民國《思恩縣志》記載:“環江繞縣城如帶,縣城西外江中有洲,唐環州以此得名。”唐貞觀十三年(639),以環江之名置環州。1951年,將宜北、思恩二縣合并,改為環江縣。 |
巴馬原寫作“岜馬”源于壯語,“岜”壯語譯意為山坡之意,“馬”壯語譯意為馬,“岜馬”意為馬形之山。后改“岜”為巴。明朝以岜馬山之名置岜馬巡檢司,清朝因之,民國置岜馬鄉,為萬岡縣治所。后改“岜”為巴。因該地有瑤族居住,1956年在原萬岡縣地域基礎上置巴馬瑤族自治縣,因巴馬山、巴馬巡檢司、巴馬鄉而得名。 |
都安縣由都陽土司與安定土司合并而成,取都陽土司、安定土司首字為名,稱都安。明、清兩朝在今都安瑤族自治縣地置都陽土司、安定土司,由土官世襲統治。民國五年(1916)改土歸流,將兩土司合并,取都陽的“都”字和安定的“安”字為名,稱都安縣。縣境是瑤族聚居之地,故于1955年更名為都安瑤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以大化鄉、大化水電站而得名。境內水資源豐富,紅水河縱貫全境,故修建大化水電站于此地。1987年,析都安、巴馬、馬山三縣的部分地置大化瑤族自治縣。以大化鄉、大化水電站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