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居委會,轄12個組,663戶,3248人,勞動力1281人,黨員54名。幅員面積3.8平方千米,耕地1175畝,其中田605畝,地570畝,是我鎮場鎮規劃及政府駐地。場鎮騎龍大街、團堡街等街道、鎮中心小學、部分小微企業也分布在新街居。其產業構成如下:農業以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比較有特色的是油菜種植達千余畝,以及新街8組范有勝的豪豬養殖,養殖規模達到110余頭。工業則以小微企業為主,明峰服裝廠等坐落在新街居。零售業較為發達。 |
老街居委會,轄10個組,779戶,3210人,勞動力1406人,黨員59名。幅員面積3.7平方千米,耕地1158畝,其中田858畝,地300畝,是我鎮場鎮規劃所在地。鎮衛生院、鎮初級中學等分布在老街居委會。其產業構成如下:農業主要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和順祥米業簽約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居全鎮前列,另外王文建養豬規模較大,年生豬出欄量達到160余頭。場鎮建設推進速度較快,市場活躍。 |
峽馬村委會,轄7個組,369戶,1496人,勞動力745人,黨員32名。幅員面積3平方千米,耕地966畝,其中田579畝,地387畝。峽馬村位于龍王路沿線,處于丘陵地段,其支部是我鎮的示范黨支部。產業結構如下:農業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比較有特色的是油菜種植和花生種植,另有養豬大戶吳碧容的康宏養殖場坐落在峽馬村,年生豬出欄量達500余頭,創造利潤15萬余元。今年村支部向供電局申請增設變壓器一臺,以解決峽馬村群眾的用電難問題。其村村民和睦,矛盾糾紛少,社會和諧穩定。 |
境內有一溪水自巖頂傾瀉而下的小溪,故名。1958年公社化時,由4個社組成巖河管理區,1962年改為巖河大隊,1967年改為勝利大隊,1975年復名巖河大隊,1984年巖河大隊改為巖河村,2020年5月15日,根據《鄰水縣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王家鎮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批復》(鄰府復〔2020〕23號),將大灘村和巖河村合為巖河村。 巖河村委會,轄10個組,485戶,1904人,勞動力931人,黨員29名。幅員面積3.4平方千米,耕地1098畝,其中田721畝,地377畝。巖河村處于丘陵地段,產業主要傳統種養殖業為主,轄區內有專業合作社一個,種植露天蔬菜300余畝。其村民風淳樸,矛盾糾紛較少,社會比較穩定。 |
寒安村委會,轄8個組,417戶,1614人,勞動力821人,黨員38名。幅員面積4平方千米,耕地1237畝,其中田827畝,地410畝。寒安村位于興(仁)王(家)路沿線,處于丘陵地段,其產業結構主要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2012年進行水稻制種試點種植,成效顯著。村轄區內有頁巖磚廠一座。青壯年勞力多數外出務工。 |
松林村委會,轄7個組,280戶,1163人,勞動力593人,黨員30名。幅員面積4.5平方千米,耕地1266畝,其中田653畝,地613畝。松林村處于山區,轄區內有松林水庫一座(面積100余畝),是我鎮的備用飲水源,其村支部今年新建了支部活動室。產業結構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比較有特色的是山區板栗100畝、紙皮核桃100畝,種植柚子120畝。 |
傳說境內應龍和地龍在此處曾經相會,故名。1958年公社化時,組成會龍管理區,1962年改為四大隊,1981年更名會龍大隊,1984年將大隊改為村,2020年5月15日,根據《鄰水縣人民政府關于同意王家鎮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的批復》(鄰府復〔2020〕23號),將石佛村和會龍村合為會龍村。 會龍村委會,轄7個組,208戶,883人,勞動力489人,黨員20名。幅員面積2.6平方千米,耕地667畝,其中田280畝,地387畝。會龍村地處山區,其產業主要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2012年發展南江黃羊150頭,養牛1500余頭。轄區內森林面積較大,是我鎮的主要林木產區之一。 |
雙龍村委會,轄12個組,468戶,1719人,勞動力907人,黨員47名。幅員面積5平方千米,耕地1264畝,其中田503畝,地761畝。雙龍村地處山區,是我鎮面積最大的村,轄區內有石橋水庫一座,森林6321畝。其村產業結構主要以傳統養殖業為主,比較有特色的是養牛和養羊,2012年養牛180余頭,波爾山羊300頭,南江黃羊100余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