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陸豐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陸豐市各街道鄉鎮情況介紹

東海街道位于廣東汕尾市陸豐市。下轄:

441581001001 111 紅衛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2 111 桃園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3 111 東風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4 111 向陽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5 111 南堤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6 111 新光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7 112 金龍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008 112 長輝社區居委會

441581001201 112 紅光村委會

441581001202 112 紅星村委會

441581001203 112 寬塘村委會

441581001205 112 龍光村委會

441581001206 112 深埔村委會

441581001208 112 白?村委會

441581001209 112 崎砂村委會

441581001210 112 烏坎村委會

441581001211 220 上海村委會

441581001212 112 頭肖村委會

441581001213 112 龍口村委會

441581001214 112 炎龍村委會

441581001215 112 六驛村委會

441581001216 112 神沖村委會

河西街道位于廣東汕尾市陸豐市。下轄:

441581002001 111 湖田社區居委會

441581002202 220 竹林村委會

441581002203 220 石山村委會

441581002204 220 大務村委會

441581002205 220 湖畔村委會

441581002206 112 湖口村委會

441581002207 112 山腳村委會

441581002208 220 新陸村委會

441581002209 112 香校村委會

441581002210 220 夏隴村委會

441581002211 220 后坑村委會

441581002212 220 臥龍村委會

441581002213 220 汾河村委會

城東街道位于廣東汕尾市陸豐市。下轄:

441581003001 111 城-區居委會

441581003201 111 軍潭村委會

441581003202 220 高美村委會

441581003203 112 水乾村委會

441581003204 220 雙寨村委會

441581003205 112 磨海村委會

441581003206 220 雙山村委會

441581003207 112 上陳村委會

441581003208 112 東埔村委會

441581003209 220 炎圍村委會

441581003210 220 淡水村委會

甲子鎮是一個古老、發展較早的粵東古鎮,原稱甲子門,因港口有大石壁立排列如門,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字相符,故稱甲子。甲子鎮地處陸豐市南部,東隔瀛江與甲東鎮相望,北與揭陽市惠來縣交界,西與甲西鎮相接,南臨南海。全鎮總面積18平方千米,總人口10.8萬人,轄有14個村(居)委會。是陸豐較大的漁業鎮。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2億元。甲子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帶。地質表層以黃土為主,含沙量較多且堅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2℃,溫和多雨,陽光充足。水產和土產資源十分豐富。該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甲子港介于汕頭、汕尾之間,為兩港之“腹地”。該港東可達汕頭、廈門諸港,西可通香港、廣州等地,是全國一級漁港。鎮內開通了沿江路、西河路,開辟了50m復元道和40m寬的瀛新大道、花園大道,實現道路水泥化。省道內隆公路貫穿全境,沿海公路穿過規劃建設的深水碼頭。甲子鎮工、漁業發展迅速,商貿發達,素有“金甲子”之稱。工業主要有輕工、食品、服裝、塑料、機械、漁具、電子五金、工藝美術等八大行業,出口產品品種達數千種。其中,甲子裕贏寶石工藝廠生產的寶石地球儀以其獨特的顏色寶石和精湛的藝術創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深受中外顧客的青睞。漁業穩步發展,全鎮擁有各類漁船500多艘,各類水產品養殖面積近700公頃,2000年漁業總產值達3.5億元。甲子鎮風光迷人,旅游資源豐富。待渡山,南宋端宗二年(1277),宋帝登甲子門待渡山,漁民鄭復翁揭竿扶主復元,后人在待渡山建甲秀樓、進食亭、將軍廟以作紀念。宋代名人、清代進士、舉人等刻石留下墨跡,使待渡山形成自然的風景區。紅樓,建于1925年,-、-等老一輩革命家率軍東征時,曾在該處運籌革命斗爭。甲秀書院,為甲子鎮第一中學校址。清嘉慶十年,省制憲那公(佚名)來甲視察,自已拿出一部分薪俸,著令紳士、殷戶捐資建造書院,為當時培養考取秀才、貢生、舉人等人才之所。此外,還有“潮來人字水”、“鸚哥啄鯉”、“木石奇觀”等古八景。甲子盛產海鮮,優質海產品有馬鮫、鰻魚、石斑、丁魚、魷魚、大蝦、龍蝦等。
碣石鎮歷史悠久,歷來是海防重鎮,自宋代起已經在此設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與著名的天津衛、沈陽衛等齊名。故其海岸地貌特征而稱碣石,是陸豐市三大鎮之一。碣石鎮位于陸豐市南部,東臨碣石灣,與金廂鎮隔水相望。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3千米,總人口17多萬人,轄41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碣石鎮歷史上是依托碣石灣而發展起來的漁商城鎮,交通運輸方便,水路距香港和汕頭都是115海里,距澳門和廣洲分別155海里和213海里。陸路距陸城45公里、廣汕公路25公里,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通往各地的客車每天150多班次。碣石鎮是陸豐發展較早的濱海城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能源充足,供電、供水豐富,通訊發達。該鎮資源豐富,經濟形成以工業、漁業、旅游業為主,商貿、農鹽業并舉的產業結構。全鎮擁有各類集體、私營工業企業1200多家,主要產品有圣誕系列產品、竹桂扇、玩具、麥秸貼畫、家具、服裝、揚聲器、生日蠟燭等,遠銷國內外。200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億元。漁業連年獲得豐收,碣石漁港是廣東十大漁港之一,漁港魚場廣闊,資源豐富,其海產品主要有龍蝦、對蝦、鱸魚、魷魚、鰻魚、膏蟹等,2000年漁業產量達6.5萬噸,產值4.4億元。該鎮還是一個重點的產鹽區。現有鹽田面積25702畝,年生產優質海水原鹽3500噸以上。碣石是陸豐市重點集市,擁有10個專業化為主的大市場和5000噸級成品油專用碼頭、2.4萬噸的碣石灣油庫、容量2500立方米的液化氣庫等,客商云集,商貿活躍,購銷兩旺。碣石鎮文物古跡眾多,玄武山元山寺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配殿等建筑99間和氣勢古樸優雅的“三星壘塔”一座,其建筑和裝飾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具有強烈的宗教氣氛。有800多年的歷史,蜚聲海內外。 是省級旅游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粵東旅游勝地,年接待游客140多萬人次。碣石名產眾多。碣北紅江橙,是新開發優良果品,果實皮薄光滑、內色橙紅、汁多渣少、酸甜適中、橙香味濃,表現出正宗紅江橙的優良性狀,被稱為“國宴佳果”。碣石海馬養殖場年產海馬2萬多條,產品出口,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是一種珍貴藥材,具有清肝明目、健身補腎等功效,利用海馬生產的海馬養顏酒供不應求,稱為“南國一寶”。
湖東鎮地處陸豐市東南部,東鄰甲西、甲子兩鎮,西接碣石鎮,北靠南塘鎮,南臨南海,海岸線長16公里。全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總人口8萬人,轄20個村委(居)會。是陸豐市主要的漁業產品集散地。湖東鎮自然資源豐富,其盛產的石斑、龍蝦、馬鮫、魷魚、帶魚等供應全市各大市場,是陸豐較為聞名的“漁米之鄉”。湖東海灣沿岸礁石叢生,明暗交錯,海水流暢清晰。湖東港是陸豐五大漁港之一。咸度適中,經省市有關部門實地勘查論證,適宜養殖鮑魚、海膽、西施舌、翡翠貽貝等。湖東鎮依照“依港立鎮,以港興鎮”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堅持走農工貿一齊發展的路子,積極發展具有湖東特色的“三高”農業,以廣東騰湖集團公司為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蔬菜、荔枝、鮑魚、蝦、蟹種養等生產基地,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的經濟發展。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億元。湖東鎮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四季常青,港灣風景如畫,旅游景點頗多。主要有:湖東海甲山,位于湖東鎮東側約4公里,這里山嶺自北向南蜿蜒入海,浪濤洶涌而來時,受山勢所阻,與群石相撞,為“陸豐八景”之一。此外,還有后海仙人踏掌,天然十二湖,港灣金沙灘,古國寺等景點。鎮內天后宮被列入《陸豐文物》,當年老一輩革命家賀龍、葉挺等曾率南撤部隊來到此地。
大安鎮歷史悠久,今轄之陸軍村環珠寨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所置安陸縣之縣治。因鎮內各寨門、巷口的名稱均帶“安”字,后人取“大家安居樂業”之意,而得名“大安”。大安鎮位于螺河中下游,陸豐市北部,東接八萬鎮,西鄰西南鎮,南連河東鎮,北靠陸河縣。全鎮總面積93.5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人,轄17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7489萬元。大安鎮交通方便,省道陸五公路橫貫全境,實現村村通公路,水、電充足,通信發展迅速。集市貿易興盛,是陸豐市與陸河縣間的商品交流中轉站。 商品農業發展迅速,是一個農業較為發達的農村大鎮。全鎮擁有糧食、水果、林業、大蒜生產基地。其中,作為廣東省“一鄉一品”的大安蒜頭以“粒大肉厚質白、辣味適中、易脫皮、含油量高”的特點而名聞遐邇。此外,大安鎮炎城剪刀廠生產的正正上牌剪刀,具有刃口鋒利、造型美觀、實用大方、不需電鍍、不易生銹等特點,遠銷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6個省、市。該鎮自然資源豐富。有牛角隆、三溪水兩座中型水庫,蓄水量4656萬立方米。高嶺土儲藏量達4000萬噸,且品位高,各種元素成份齊全,極具開發價值。 大安鎮文物古跡多。靈泉寺,位于大安鎮壓東南的石崆峒山,距鎮城區3公里,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此處山水清幽,古木怪石多,是游人的好去處。唐代安陸城故址,位于大安鎮環珠寨村。
博美鎮地處陸豐市東部,東鄰內湖鎮,西連城東鎮,南隔烏坎港與橋沖鎮相望,北靠陂洋、八萬兩鎮。全鎮總面積66平方公里,總人口6.7萬人,轄12個村(居)委會。是陸豐市的主要糧食產區之一。博美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自西而東橫貫全境,碣(石)博(美)河(口)公路自南向北貫穿全鎮,距陸豐市中心城區只有14多公里,離甲子港、碣石港30公里。郵電通信、電力事業發展快。架設了11萬伏輸變電站,全鎮實現了照明、工業用電化。博美鎮農業生產持續穩步發展,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的農村大鎮。農業在確保糧食穩步增產的前提下,大力調整生產結構,扶持發展“三高”農業,使全鎮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糧食、果林、蔬菜、養殖等生產基地具有一定規模,其中蔬菜果林種植面積2000公頃,年收入4000萬元。先后興建了蔬菜批發市場等,深圳等地客商紛至沓來。同時,博美鎮發揮公路沿線優勢,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企業,有力推動了全鎮經濟向前發展。目前,全鎮有餅干廠、霞繞手袋廠以及博美貿易城等一批集體、合資、獨資企業。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 1.1億元。 博美鎮文物古跡有革命烈士紀念碑,1957年冬,0博美區委員會、區人民委員會為紀念大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中在溪碧、田仔、內洋等地犧牲的革命烈士,在博美墟東側建烈士紀念碑,供后人瞻仰紀念。博美天后宮,坐落在博美墟內的南端,建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是陸豐規模較大,適宜大型戲劇演出的一座大型古代戲臺。
內湖鎮是1994年元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博美鎮劃出東部地區6個管理區新設置的建制鎮。該鎮東鄰汕尾市華僑管理區,西連博美鎮,南接南塘鎮,北靠銅鑼湖農場。全鎮總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2.9萬人,轄有內湖、西陂、軍湖、頭陂、三陂、赤嶺6個村委會。內湖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陸豐市東、中、南部的交通樞紐。廣汕公路、省道內隆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深汕高速公路全線最大的綜合性出入口設在鎮南郊區。鎮區東南至甲子港、碣石港和湖東港僅30公里。陸路東距汕頭115公里,西往深圳、廣州分別為170公里和300公里。素有“金三角”之美稱。
南塘鎮位于陸豐市東南部,東鄰甲子、甲西鎮,南連湖東、碣石鎮,西靠內湖鎮,北接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全鎮總面積141。5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人,轄24個村委會,是陸豐市主要的農業重鎮。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5億元。南塘鎮地理位置優越,是陸豐東南部的交通樞紐。南托“三港”(甲子、碣石、湖東)一路(沿海公路),北靠“兩路”(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一站(220KV輸變電站)。交通便利,商貿繁榮。 “三高”農業發展迅速,成為全市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南塘鎮名產多。南塘花生種植歷史悠久,其特點產量多,殼薄仁大,質地清脆可口,含油量高。南塘鎮是粵東花生生產、加工、集散地之一;南塘白薯片,選用當地優質番薯為原料加工精制而成,色澤潔白,質地松脆,清甜可口,含有人體必需的淀粉和有機物質,具有清熱解暑,助消化之功能;南塘牛肉丸,味香,可口不膩,為居家、飲食行業常年不衰之菜式,馳名遠近。 南塘文物古跡多。主要有華山寺,位于南塘鎮華山北麓,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前,此處古榕翠竹,同氣連根,殿塔亭榭,相映成趣,還有“仙人腳印”。環田古寺,位于南塘鎮環林石佛村,建于明萬歷已丑年(1859)。古寺老樹參天,四季常青,泉清水甜,有古葬遺跡,“環山石穴”、“虎空行”、“中角尖”等勝景。此外,還有四柱湖豐湖寺、南湖游樂園、湯湖溫泉度假村、五峰山怪石松林等,令游客留連忘返。
陂洋鎮位于陸豐市東北部,東接惠來縣,西連八萬鎮,南與銅鑼湖農場為鄰,北依陸河縣、普寧市。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陸惠縣委和解放前夕陸豐縣委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59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人,轄14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完城工農業總產值5105.8萬元。陂洋鎮交通方便,廣汕公路越境而過。水、電、高嶺土資源豐富。境內擁有市屬、鎮屬大小型水庫近10座,總庫容量1.13億立方米。擔負著陸豐、惠來15個鎮(場、區)1.29萬公頃農田灌溉任務和陸豐東南部30多萬人民的生活用水供應,是國家大型蓄水工程之一;水電資源極其豐富,現已建成中型水力發電站2座。高嶺土礦品位高,可供開采面積達7000公頃。陂洋鎮確立以水電、陶瓷和果林為三大支柱產業,帶動其它產業的全面發展。近年來,該鎮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做活水果生產大文章,先后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種植各種水果上千公頃,全鎮水果面積達2400多公頃,人均種果面積0。06公頃。同時,該鎮立足高嶺土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引進外資,辦好陶瓷業,促使全鎮經濟出現一個快速增長的新局面。陂洋鎮陶瓷生產始于清雍正年間,至今已有240年的歷史。鎮兩座陶瓷廠產品有仿古工藝瓷及日用瓷兩大類,所生產的產品工藝精美,色彩光潤,主要有石榴花瓶、四鮫瓶、金魚瓶、粉彩祝壽瓶、生鼓等47個花色品種仿古工藝瓷和少量日用瓷,產品遠銷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八萬鎮地處陸豐市東北部,東鄰陂洋鎮,西連城東、河東鎮,南接博美鎮,北靠陸河縣,全鎮總面積126平方千米,總人口近3萬人,轄1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是一個山多田少的農業山區鎮。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836萬元。該鎮有著豐富的山地資源,適宜發展各種“三高”農業。近幾年來,八萬鎮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在保證糧食生產平穩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帶領全鎮人民開山拓荒,先后種植了1100多公頃優質荔枝、菠蘿、香蕉、柑桔等嶺南佳果,并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進一步改善工業投資環境,促使全鎮經濟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礦產蘊藏量豐富多樣,旅游業發展潛力大。境內礦產有錫、鐵、稀土、高嶺土和花崗石等,具有品位高,易開采的特點。旅游資源有全市第一高峰的羅經嶂山脈,該處森林茂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我市發展森林旅游業的最佳選擇,創建于清朝雍正二年(1725年)的上葫紫龍洞育善庵,其建筑古色古香,游人賓客,絡繹不絕。
金廂鎮位于陸豐市東南部,碣石灣畔。東南與碣石鎮接壤,東北、西北分別與橋沖鎮、城東鎮毗鄰,背山面海,海岸線長18.7km。全鎮陸地面積48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轄13個村(居)委會,是一個漁農鹽并舉、商貿活躍的濱海鎮。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620.9萬元。金廂鎮水陸交通方便,陸金碣公路穿越境內,陸上距陸豐市中心城區14km,離南部重鎮碣石15km,海上距香港140海里。水、電、通信各項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金廂鎮丘陵坡地多,適宜造林種果,開發綜合性農業商品生產的潛力較大。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遼闊,灘涂眾多,海淡水養殖前景廣闊。金廂港是全市五大漁港之一,盛產石斑、鮑魚、對蝦、魷魚、膏蟹、紫菜、牡蠣等海產品。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加強農村經濟建設,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形成以水產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為三大支柱產業的經濟格局。全市現有水產養殖面積733.3公頃,水果種植面積202.1公頃。金廂鎮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風景名勝多。以“神、海、沙、石”兼備而被譽為“粵東旅游黃金海岸”的金廂灘,沙灘細軟連綿,海水浪小潔凈,奇礁異石千姿百態,摩崖石刻歷史悠久,觀音嶺上水月宮建筑古色古香,香客絡繹不絕,遍地生香,是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得天獨厚的旅游勝地。還有革命史跡“-總理渡海處”和歷代名人石刻題字,為粵東旅游黃金海岸金廂灘增添了勝景。金廂特產有味道獨特、香甜兼備的“玻璃魷魚”,個肥肉嫩、香脆鮮美的“望堯牡蠣”,“金鉤蝦米”更是遠近聞名,曾在全國水產品評比中獲金質獎。
潭西鎮地處陸豐市西南部,螺河下游。東鄰上英鎮,西連海豐縣,南依-,北靠星都經濟試驗區。全鎮總面積75平方千米,總人口6.8萬人,轄14個村(居)委會。地理位置較好,交通方便,廣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橫跨全境,氣候溫和,一年四季如春,自然資源豐富,土地平坦肥沃,農業較為發達,是陸豐市的主要產糧區之一。潭西鎮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林、牧、副、貿工商得到了全面發展,出現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局面。200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34億元。 潭西鎮大力發展“三高”農業,擁有各類蔬菜、水果、水產、三鳥等種養基地數千公頃。工業方面,近年來引進了金峰山莊、錦泰紙制品廠、鋁合金鑄造廠等一批項目。教育、文化事業不斷完善,全鎮現有中小學10多所,先后注入資金興建、擴建教學樓、校舍一批,改善了教育環境,教育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鎮內有各類電影放映室和業余劇團等。潭西鎮名勝古跡多。法留山,位于潭西鎮北部。山峰形狀秀美,陰天層云從山腰飄過,猶如仙界,名稱“法岫騰云”,是陸豐八景之一。清峰寺,建于明代,綠樹成蔭,風景如畫,是獨具一格的宗教旅游圣地。
甲東鎮地處陸豐市最東端,西與甲子鎮隔海相望,北連惠來縣,東、南瀕南海,海岸線長22公里,是一個三面環海的美麗半島。全鎮總面積75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人。轄15個管理區。鎮人民政府設在石清。甲東鎮投資環境日臻完善、陸路西有甲東大橋與甲子鎮相連。投資2億多元,連結陸豐市沿海9鎮直通惠來縣的沿海公路甲東路段即將峻工。鎮府通往麒麟山旅游區的孤米大道已經修通。水路距香港120海里,國際航運線在甲東海面經過;全鎮電力充足,實現村村照明、工業用電化;各管理區均開通了程控電話。新建了一批綜合市場,總面積達65O0平方米。鎮自來水工程和擴容2000門程控電話及通信大樓等項目已相繼動工上馬。甲東鎮產業以工、農、漁為主,鹽、林、牧、副等全面發展。全鎮擁有毛織、絲花、建材,農副產品加工、五金機械,服裝等工業企業30多家;耕地面積1667公頃,年產糧食1.2萬噸,水果種植面積100多公頃;擁有各類漁船363艘,年產量1300噸,海淡水養殖面積607公頃,年產量715噸;鹽田面積1.1萬公畝,年產原鹽20多噸1994年全鎮社會總產值1.0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745萬元,人均年收入932元。甲東鎮海洋資源豐富,旅游景點頗具特色。半島沿岸盛產龍蝦、石斑、鮑魚、鰻魚、海膽等優質海產品,甲東紫菜具有清肺消痰、補腎利尿等作用而聞名于世。鎮西南端的麒麟山,風光旖麗,美不勝收。她連接獅地、象地、通天三山,總面積1平方公里。山上奇石林立,樹林蒼郁,登高遠眺,水天一色,船桅如林,蔚為壯觀;山下海水環抱,空氣清爽,沙灘柔軟潔凈,是一處天然的海濱浴場和旅游的好地方。為了更好地開發映群山旅游資源,甲東鎮與深圳金大地投資發展公司簽訂了合作開發麒麟山旅游區的協議,擬建成集度假、娛樂、商貿于一體的新型海濱旅游區,為四方來客,提供輕松舒適、優美的旅游環境。甲東鎮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98.1%,近年來群眾和港胞集資700多萬元新建了甲東中學和鐘山中學。甲東鎮確立了以濱海旅游業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大辦商業、港口運輸業,致力開發海洋資源的發展戰略,力爭至2010年以前,把甲東鎮建成對外開放的新興旅游城市。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区 | 亚洲综合在线香蕉 | 天天看在线视频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