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為兗州之域,西周屬齊國之地;春秋初屬譚國,公元前684年,齊滅譚,后為齊國正卿晏嬰采邑,故得名“晏”。 |
街道駐地位于縣城“晏城”北部而得現政區名。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相傳唐代名將尉遲寶林在村內修寶林寺,因人們常去寺中表白,久之村名改稱表白寺。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明朝初年,分前、中、后三村,前村為閆堂,中村為張莊,后村為焦廟,當時有一焦氏因經商致富,修廟一座,故明末三村合并稱焦廟村。 |
趙官鎮的由來眾說不一,其一,明末因趙姓成為當地望族而改名趙官鎮;其二,北宋時期,有一次宋朝將領駐扎在錦川鎮,認為“錦”與“金”諧音,助長了金國的威風,隨改大宋國姓為“趙”,派人張貼告示,將錦川鎮改為趙官鎮;其三,明朝洪武年間,一位趙姓官吏到錦川鎮負責管理移民安置、部隊屯田等事項,他勤奮工作,日理萬機,最終積勞成疾,死在離任的路上,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趙姓官員,于永樂年間奏請官方將錦川鎮改稱趙官鎮。 |
因鎮政府駐地歷史地名而得名。據出土文物考證,約在四五千年前祝阿鎮境內就有氏族聚居。夏商為兗州之域,周朝屬祝國地。春秋稱?拢置綏。秦朝置?驴h,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稱祝阿縣。后沿用“祝阿”一詞。1995年更名為祝阿鎮。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明初洪武(1368-1398),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到此,見此地雖人煙稀少,但水草豐茂,榆樹、白楊樹多而高大,野鵲成群,搭窩棲息,隨在此聚集而居,將此村取名野鵲窩。清朝末年,改名仁里。“仁里”語出《論語·里仁》:“里仁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因仁里設有集市,遂稱仁里集。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據1992年版《齊河縣情》記載,唐初有潘氏在此開店坊,故取名潘家店,民國后漸簡稱潘店。 |
鎮政府駐地位于胡官屯村而得現政區名。明永樂年間,胡、尹兩姓由諸城縣遷此建村定居,因胡姓人多,且有官職,故命村為名“胡官屯”村。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明朝燕王掃北時,宣戰兩家來此立村,因此處屯過兵馬,得名“宣戰屯”。后來張氏人口逐漸興旺,戰氏人口稀少,民國十二年曾更名為“宣張屯”,由于世代沿化“張”字改為“章”字,即“宣章屯”。 |
鎮政府駐地位于馬集村而得現政區名。明朝永樂年間,馬集村始祖馬闡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后人人丁興旺,并在此設立集市,故取名為馬集村。 |
因鎮政府駐地村名而得名。明朝末年,此地從諸城遷來諸多姓氏,是當地最大的村莊,后華、國兩大姓人家開店為業,各占一街,古稱國、華二街,因華姓所開之店規模較大,故村名為華店,華店之名由此而來。 |
一說明朝初年,有一大戶牛姓人家,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村莊被稱做牛家橋,因牛、劉發音近似,隨時間推移,改名為劉橋。二說明朝洪武年間,劉氏自山西洪洞縣遷至趙牛河東岸建村,并在趙牛河上架起一座小橋,取村名劉橋。 |
鄉政府駐地位于安頭村而得現政區名。明永樂二年,姓安的頭領在此住過,故得名安頭。 |
鄉政府駐地在大黃村而得名。明永樂年間,有黃氏從黃縣遷此定居,后人們逐漸稱該村為大黃村,1984年成立大黃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