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鎮都縣改名天等縣,以駐地天等鄉為縣名。 1958年,先設天等鄉,后設天等公社,屬天等縣。 1958年12月,天等、大新2縣撤銷合并置新英縣。 1962年,設天等區。 1984年,天等公社撤銷,原天等鎮改為鄉級,并分設改華隆鄉。 |
1949年12月,龍茗縣解放,屬龍州專區。 1951年,置龍茗區(第四區)。 1952年8月,龍茗縣撤銷,與鎮結、向都2個縣合并置鎮都縣。 1958年,先設龍茗鄉,后改設龍茗公社,屬天等縣。 1961年,龍茗公社改龍茗區。 1968年,龍茗區復改為龍茗公社。 1984年,設龍茗鎮。 |
清雍正七年(1729年),結倫土州改名佶倫土州。 1951年1月,鎮結縣改屬龍州專區。 1952年8月,鎮結縣撤銷,與龍茗、向都等縣合并置鎮都縣。 1953年,設第七區,屬鎮都縣。 1958年,設進結公社,屬天等縣。 1961年,進結公社改進結區。 1968年,進結區復改進結公社。 1984年8月,進結公社改進結鎮。 |
清初,向武土州均改隸思恩府。 清雍正七年(1729年),向武三土州又改隸鎮安府。 1950年1月,向都縣解放,屬百色專區。 1958年,設向都公社,屬天等縣。 1961年,向都公社改向都區。 1968年,向都區復改向都公社。 1984年8月,向都公社改向都鎮。 |
清代,屬向武土州。 民國時期,設洞平鄉,屬向都縣。 1953年,置第六區,屬鎮都縣。 1958年上半年,分東平、平貫鄉,屬天等縣;同年8月,設東平公社。 1961年,屬進結區。 1962年,東平公社改東平區。 1968年,東平區改東平公社。 1984年8月,東平公社改東平鄉。 2012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改為東平鎮。 2013年6月3日,掛牌為東平鎮。 |
清朝,屬龍英土州。 民國時期,設福隆、三加和稱茗鄉,屬龍茗縣。 1953年,設第五區,屬鎮都縣。 1958年,分設福新、江岸、松山和救漢等鄉。 1961年,屬龍茗區。 1968年,福新區改福新公社。 1984年,福新公社改福新鄉。 2016年,福新鄉撤鄉建鎮。 |
清朝初期,都康土州改隸思恩府。 雍正七年(1729年),都康土州又改隸鎮安府。 1957年,設都康區,屬天等縣。 1958年3月,分設都康、多信、伏德、寧干4個鄉。 1961年,設都康區。 1968年,都康區改都康公社。 1984年,都康公社改都康鄉。 |
清朝時期,寧干鄉境域屬向武土州。 民國時期,屬向都縣。 1957年,屬天等縣都康區。 1958年,先設寧干鄉,后相繼屬天等縣都康公社、都康區。 1984年,都康公社改都康鄉。 1985年,分設寧干鄉。 |
清朝時期,馱堪鄉境域屬結安土州。 民國時期,屬鎮結縣。 1951年,屬鎮結縣。 1957年,設馱堪區,屬天等縣。 1958年,設馱堪公社。 1961年6月,馱堪公社改馱堪區。 1968年,馱堪區改馱堪公社。 1984年,馱堪公社改馱堪鄉。 |
元朝時期,進遠鄉境域改鎮遠羈縻州為鎮遠土州,屬太平路。 1953年,設第七區,屬鎮都縣。 1958年,設進遠鄉,屬天等縣。 1959年,設進遠公社。 1961年,屬進結區。 1968年,屬進結公社。 1984年,設進遠鄉。 |
明洪武五年(1372年),上映州廢改為峒,屬鎮安土府。 1953年,設第九區,屬鎮都縣。 1958年,先分設上映、廣聯等鄉,后改設上映公社,屬天等縣。 1961年,上映公社改上映區。 1968年,上映區改上映公社。 1984年8月,上映公社改上映鄉。 |
清朝,屬向武土州。 新中國成立前,為向都縣把荷鄉。 1958年,屬上映公社。 1959年,設把荷公社。 1962年,把荷公社改把荷區。 1968年,把荷區改把荷公社。 1984年,把荷公社改把荷鄉。 |
清朝,屬茗盈、全茗土州。 1953年,屬鎮都縣龍茗區。 1958年,先設寧干鄉,后屬龍茗公社。 1959年,設寧干公社。 1961年6月,屬龍茗區。 1968年12月,屬龍茗公社。 1984年,屬龍茗鎮。 1987年,從龍茗鎮分置小山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