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自古為縣城,城池共置南、北、西三門,城門之外的村莊稱為關,故有西關、南關、城關之分,故此鎮為城關鎮;2001年1月,將城關鎮更名為臺城鎮,取五臺縣城之意。1949年屬一區。 1956年設城關鄉。 1959年設城關星火人民公社。 1965年設城關公社。 1984年設城關鎮。 2001年更名為臺城鎮至今。 臺城鎮是縣政府所在地,是五臺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臺城鎮東與茹村鄉相鄰,南與溝南鄉接壤,西與陽白鄉毗連,北靠東雷鄉。全鎮有行政村26個,人口10050人,勞力4400人。 |
古時稱上耿家莊,因姓氏得名耿家莊,后成為貿易集鎮,民國年間建鎮后始稱耿鎮。1949年屬二區。 1953年仍屬二區轄,設耿鎮鄉。 1959年設耿鎮上游人民公社。 1983年設耿鎮人民公社。 1984年秋,鎮社分開,耿鎮人民公社改為耿鎮鎮。 2001年撤鄉并鎮,仍設耿鎮鎮。 2001年1月,屋腔鄉并入耿鎮鎮。 2021年5月,五臺縣撤銷靈境鄉,整建制并入耿鎮鎮。 耿鎮位于五臺縣城東,南與高洪口相連,東與門限石鄉接壤,西與蔣坊、高洪口毗鄰,北與靈境鄉為鄰。全鄉有行政村49個,人口15830人,勞動力3791人。耿鎮為沿清水河中、上游地區貨物集散中心。耿鎮為縣內交通要沖,有公路經此通往五臺山,河北阜平。森林植被較好,每年有大量木材生產。 |
豆村鎮位于五臺縣北部峨盂山之東南,泗陽河河西岸,豆村盆地的中心。下轄68個行政村,人口24720人。地控五臺縣北關山要沖,鄉下各村,以此處為交通要道,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該鎮于農歷七月進行牲畜交易約一月,俗稱“七月騾馬會”。有公路通往五臺山、繁峙、代縣、原平等地,交通方便。境內有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光寺,為唐建寺廟。境內有豐富的鐵、銅、金礦資源。農業以玉米、土豆、小雜糧為主,玉米蛋白含量高于其它地區。;.。 |
相傳古時肇基于王氏,名王進。后來白氏大戶遷入,改名為白家莊。1958年,白家莊與溝南鄉合并為大公社。 1959年下半年,白家莊改為白家莊小公社。 1984年10月25日,白家莊人民公社改設白家莊鎮至今。 白家莊鎮位于縣東南部,東南與陳家莊鄉相鄰,西與神西鄉毗連,北依溝南鄉。全鄉有行政村26個,人口12963人,勞力4132人。有煤炭資源。 |
東冶鎮相傳古為冶煉銅鐵之地,因此得名。鎮址位于滹沱河北岸,小銀河東畔,西鄰槐蔭村,東緊連五級村,與建安鄉隔河相望,占地5平方公里。分東、西、南、北四街,鎮下轄21個村,總人中38755,非農業人中3000多,耕地42400多畝。東冶為縣境門戶,自古為交通樞紐,為縣內第一大鎮,是貨物集散地,貿易發達。東冶鎮歷來為東冶地區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東冶土壤肥沃,以種植蔬菜為主,為全縣蔬菜主產區。旱地多種玉米、高粱、小雜糧。東治歷史名人較多,如清代徐繼畬、民國年間趙戴文,建國以來亦有多人在中央、省任職。 |
唐時此地建有建安寺,因此得名。相傳唐初,這里就有大建安寺,唐文宗開成二年(838),有日本高僧圓仁慈覺到五臺山朝佛,路居此寺而得名。 1949年,屬五臺縣第四區。 1956年,分屬建安鄉、青風鄉、檀村鄉。 1959年,屬東風人民公社。 1983年,屬建安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建安人民公社,設立建安鄉。 2021年撤鄉并鎮將原神西鄉與原建安鄉合并設立建安鎮。 五臺縣撤銷神西鄉、建安鄉,合并設立建安鎮。以原神西鄉和原建安鄉的行政區域為建安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大建安村。 |
因鄉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溝南村而得名。1949年屬一區,1953年設五臺縣溝南鄉,1956年設松臺鄉,1959年設城關星火人民公社,1960年設溝南人民公社,1983年設溝南公社,1984年設溝南鄉,2001年撤鄉并鎮,溝南鄉和劉家莊鄉合并組建為新的溝南鄉。 溝南鄉位于縣城南部,東與茹村鄉相鄰,南與白家莊鎮接壤,西與東冶鎮北接臺城鎮。全鄉有行政村34個,人口26289人,勞力5721人。 |
因東西雷村有雷公殿,雷聲發源于此,故名。1949年屬九區所轄,1953年屬一區轄,1956年分設西雷鄉、團城鄉。 1958年設團城鄉,1959年屬城關星火人民公社,1983年設團城公社,1984年將團城公社更名為東雷鄉至今。 東雷鄉位于縣北部,東與豆村鎮、茹村鄉相鄰,南與臺城鎮接壤,西與陽白鄉毗連,北靠代縣。全鄉有行政村28個,人口12414人,勞力3955人。是五臺的產糧大鄉。 |
因明萬歷年間(1573年至1620年),洪水將村沖為兩段,始有南北高洪口之分,故此得名。1956年設高洪口鄉。 1983年改公社。 1984年復設鄉。 高洪口鄉位于縣城東南,南與陳家莊鄉相連,東與與耿鎮接壤,西與茹村鄉毗鄰,北與蔣坊、耿鎮為鄰。全鄉有行政村22個,人口8189人,勞動力2000人。境內有水晶礦。 |
因村南清水河中有一青石,橫亙于清水河中,像一門限而得名。1919年,門限石屬第二區公所(耿鎮)。 1939年,門限石屬第一區公所。 1949年,劃二區管理。 1953年,仍二歸二區管轄,門限石分五個鄉。 1956年劃為橫嶺鄉,三岔鄉。 1958年設門限石紅專人民公社。 1983年,設門限石公社。 1984年,政社分開,更名為門限石鄉至今。 門限石位于五臺縣城東面,南、東與河北省相連,西與耿鎮接壤,北與石咀鄉毗鄰。全鄉共有行政村51個,人口10450人,勞動力4168人。門限石境內的大理石礦,儲量極大。鐵礦亦非常豐富。 |
因陳姓人居多而得名。1949年屬三區,1956年設鄉,1959年成立陳家莊高峰人民公社,1983年為陳家莊公社,1984年改設陳家莊鄉,2001年撤鄉并鎮將東峪口鄉并入陳家莊鄉至今。 陳家莊鄉鄉位于縣城東南,東、南與河北省相連,西與白家莊鎮、神西鄉接壤,北與茹村鄉、高洪口鄉毗鄰,全鄉有行政村47個,人口14766人,勞動力3316人。境內特優品種為東峪核桃,分夾、綿兩種,以綿為最佳。其以皮薄、個大、仁香脆可口,為大眾所愛。 |
因相傳古時屬制醬之地,有作坊,有一將軍住該地,由此得名。1949年至1955年屬七區;1956年至1958年為蔣坊鄉;1959年至1982年屬豆村前進人民公社;1983年為蔣坊公社;1984年為蔣坊鄉至今。 蔣坊鄉位于縣城南部,東與耿鎮相鄰,南與茹村鄉接壤,西與豆村鎮毗連,北接靈境鄉。全鄉有行政村22個,人口10920人,勞力3080人。境內有魚塘許多,著名的五臺十景之一“龍灣煙云”即在蔣坊鄉。 |
因每逢仲春果樹開花,漫山遍野雪白一片而得名。1949年屬十區;1950年屬六區;1953年設立陽白鄉;1959年置陽白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陽白紅旗人民公社將紅表地區劃出,改成陽白人民公社;1984年改陽白鄉;2001年撤鄉并鎮,紅表、陽白合并為現在的陽白鄉至今。 陽白鄉位于五臺縣城東部,東與臺城鎮相連,南與東冶鎮接壤,西與原平相連,北與代縣相連。 共有行政村28個,人口24329,勞動力6231人,是五臺的梨果主產區。境內鐵礦資源、金礦資源豐富,土地廣闊,開發前景可觀。 |
濮子坪原有茹湖,故名茹村。1961年設立茹村人民公社。 1983年為茹村公社。 1984年改為茹村鄉。 2001年撤鄉并鎮將天和茹村合并為茹村鄉。 茹村鄉處于茹村盆地,位于縣城東面。西有閣子嶺,北有四棱山,南接大凹,東望惡山,通往五臺山的旅游公路貫穿全境,是本縣的糧食主產區。茹村鄉氣溫較低,海拔1190米,,地勢平坦肥沃,耕地5萬余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