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社區位于金龍村,又取群眾會像金鳳凰一樣飛黃騰達的寓意,故名。自2009年成立得名,沿用至今。 金龍鎮金鳳社區位于金龍鎮東部,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2個居民小組,總戶數864戶,總人口3140人,其中農業人口2756人,城鎮384人,外出務工1500人。 |
以當地一古廟居金龍寺故名。住于此村的群眾通過選舉產生的基層自治組織。1955年合作化時,取名石華總社,1967年文革期間。 取名戰旗大隊,1981年以村駐地名,經縣政府批準,名金龍大隊,1983年為金龍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金龍村位于金龍鎮西北部,距鎮政府1公里,東與本鎮柏楊村接壤,南與本鎮金華村接壤,西與本鎮白山村接壤,北與本鎮海棠村、泉水村接壤,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轄區有七個社,總人口826人,總戶數316戶,其中農業人口826,常年外出務工340人,耕地面積1174畝。 |
金華村寓金光燦爛的中華之意,表示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建成幸福生活的決心,故名。該村1955年農業合作化前,屬金龍八一村所轄1956年從八一、金龍分出成立金華社,1958年大躍進為四區隊,1962年恢復金華大隊,1983年為金華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金華村位于金龍鎮南部,北鄰金龍村,西鄰江油市戰旗鎮,東鄰金龍鎮八一村,南鄰金龍鎮八一村,轄區面積3.2平方公里,村至場鎮0.5公里,所轄8個社,全村總耕地面積1313畝,總戶數269戶,總人口842人,其中農業人口842人,外出務工310人。 |
青光村境內青杠樹多,而取其杠諧音光而得名,故名。該村1955年辦社時,叫青光社,大躍進為八區隊。 1982年取名青光大隊。 1983年為青光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青光村位于金龍鎮東部,北鄰金龍鎮松花村,西鄰金龍鎮八一村,東鄰仙鵝鄉,東鄰仙鵝鄉,轄區面積5.2平方公里,村至場鎮8公里,所轄10個社,全村總耕地面積2084畝,總戶數420戶,總人口1199人,其中農業人口1199人,外出務工500人。 |
以該村境內有一地名龍鳳場故名。該村1955年農業合作化時,叫龍鳳社。 大躍進時名九區隊。 1958年公社化時,名叫龍鳳大隊。 1956年文革中破“四舊”,改為紅衛大隊。 因重名,1981年10月,經縣府批準,恢復龍鳳大隊,1983年為龍鳳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龍鳳村位于金龍鎮東部,轄區面積3平方公里,村至場鎮7.5公里,全村總耕地面積1529畝,轄區6個社,總戶數369戶,總人口1042人,其中農業人口1042人,外出務工420人。 |
因盛產蓮花再加上古代傳說而得名。傳說有一口大埝,大埝中生長蓮花產出的果實像金子一樣,故名金蓮村,故名。1955年辦社時,叫金蓮社。 1958年大躍進時,叫十一區隊。 1962年取名金蓮大隊。 1983年為金蓮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金蓮村位于金龍鎮東部,東鄰雙板鎮菱角村,轄區面積2.1平方公里,村至場鎮8公里,全村總耕地面積1924畝,轄區 7個社,總戶數385戶,總人口1160人,其中農業人口1160人,外出務工426人。 |
該村有一山名為鳳凰山,傳說有鳳凰在此山棲棲,故名。該村1955年辦農業社時,屬金華社,大躍進分出。 1962年取名鳳凰大隊。 1967年文化大革命為先鋒大隊,因重名,于1981年10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恢復鳳凰大隊,1983年全縣大隊改村,名鳳凰村,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與柏楊村合并更名棲鳳村。 金龍鎮棲鳳村位于金龍鎮西北部,東鄰龍鳳村、金連村,西鄰金龍村、龍泉村,南鄰金華村,北鄰江油福嚴村。轄區面積6.5平方公里,村至場鎮0.8公里。全村總耕地面積3584.54畝,轄7個自然社,總戶數639戶,總人口1789人,其中農業人口1789人,外出務工984人。 |
泉水口河有兩股泉水流入河中,象龍一樣故名。該村1955年辦社時,名叫新二村。 1958年大躍進時,叫二區隊。 1962年更名泉水大隊。 1967年破“四舊”改名紅旗大隊。 1981年10月,報經縣府批準,恢復泉水大隊。 1983年為泉水村,沿用至今。 金龍鎮龍泉村位于金龍鎮北部,距場鎮2公里,東鄰柏楊村,南鄰金龍村,西鄰江油市新興鄉,北鄰全民村,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轄區有5個社,總人口701人,總戶數223戶,其中農業人口701,常年外出務工259人,耕地面積1166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