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城關鄉、興隆鄉、大侯鄉、四董鄉、李家坪鄉、周陳鄉為一區,區公所在南關,1956年6月,廢區并鄉,為周陳鄉、張家坪鄉、城關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城關鎮改為城關人民公社,同年11月本縣與聞喜縣合并,城關人民公社改稱夏鎮人民公社,1961年5月,聞(喜)、夏分縣,成立城關公社、郭道公社、大廟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改為城關鎮、大廟鄉、郭道鄉,2001年4月撤并鄉鎮時,將大廟鄉、郭道鄉和城關鎮合并,設立瑤峰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南關村。 |
1953年成立廟前鄉政府,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廟前人民公社,1961年5月夏縣聞喜分開后劃出,仍為廟前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時,更名為廟前鎮。 |
1953年實行區鄉制,裴介鄉屬夏縣三區,區公所在廟前,1955年更名為大呂鄉,仍屬夏縣三區,1956年6月廢區并鄉,為大呂鄉,鄉治設在大呂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與廟前合并,成立廟前人民公社,社治在廟前,1961年與廟前公社分離,又改為大呂公社,社治遷回大呂村,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改為裴介鎮。 |
1945年水頭屬縣政府管轄的四區治村,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水頭鄉屬四區,區公所在曹張,1956年6月,廢區并鄉,成立水頭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水頭公社所轄包括現在的上王鄉(運城市)和七里坡鄉(聞喜縣),1961年,聞(喜)、夏分縣,6個公社分為15個公社,保留了水頭公社,1971年5月,上王公社劃歸運城縣,七里坡公社劃歸聞喜縣,1984年,13個公社改為6鎮7鄉,水頭公社更名為水頭鎮。 |
1953年屬夏縣五區,區公所在胡張,設埝掌鄉,1956年廢區并鄉,共21個鄉,為埝掌鄉,1958年21個鄉1個鎮并為6個人民公社,屬胡張人民公社,1961年聞(喜)、夏分縣,6個公社分為15個公社,為埝掌公社,1984年13個公社改為6鎮7鄉,名為埝掌鎮,轄28個行政村,2000年4月原埝掌鎮分離為南大里鄉和現在的埝掌鎮,轄11個村。 |
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西溝鄉、溫峪鄉、唐回鄉、曹家莊鄉、磚廟鄉、太寬河鄉屬夏縣二區,區公所在泗交,1956年6月廢區并鄉,設立泗交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泗交鄉更名為泗交人民公社,1961年5月聞(喜)、夏分縣,泗交公社仍屬夏縣,1984年,公社改為鄉鎮,泗交人民公社更名為泗交鎮,2001年4月,撤并鄉鎮開始進行,將泗交鎮與曹家莊鄉合并,成立新的泗交鎮。 |
1953年3月實行區分制,禹王鄉、其里鄉屬夏縣一區,區公所在南關,1956年6月廢區并鄉,60個鄉合并為21個鄉,為禹王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合并于夏鎮公社,1961年聞(喜)、夏分縣,從夏鎮公社分出,為禹王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為禹王鄉,下轄16個村民委員會。 2021年撤鄉設鎮,將禹王鄉改為禹王鎮。 |
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尉郭鄉屬一區,區公所在南關,1956年尉郭鄉與中衛鄉合并為新的尉郭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尉郭鄉與郭道鄉合二為一,成立燈塔公社,半年后尉郭與城關、禹王、大廟、郭道合并為夏鎮公社,在尉郭設生產管理區,1961年5月,聞(喜)、夏分縣,單獨成立尉郭人民公社,1984年5月,恢復行政區劃,復名尉郭鄉,轄18個行政村。 |
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夏縣設立5個區,共60個鄉,胡張鄉屬第五區,1956年6月,廢區并鄉,60個鄉合并為21個鄉、1個鎮,仍保留了胡張鄉,1958年,21個鄉1個鎮合并為6個人民公社,胡張鄉更名為胡張人民公社,1961年5月,聞(喜)、夏分縣,6個公社分為15個公社,胡張人民公社被保留,屬于夏縣,1984年,在上王公社劃歸運城縣、七里坡公社劃歸聞喜縣后,剩余的13個公社改為6鎮7鄉,胡張鄉下轄25個村民委員會。 |
1949年屬夏縣五區,1958年屬夏縣胡張公社,1959年屬聞喜縣胡張公社,1961年屬埝掌公社,2000年3月南大里從埝掌鎮分出成立南大里鄉。 |
1953年3月實行區鄉制,祁家河鄉、西北莊鄉、馬莊鄉、東莊鄉屬夏縣二區,區公所在泗交,1956年4月6月廢區并鄉,為祁家河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祁家河鄉改為祁家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祁家河人民公社改為祁家河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