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鎮座落在靈渠之畔,地處"湘桂走廊"要沖。面積195.7平方公里,總人口8.7萬人,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興安縣政治、經濟、文化旅游中心。區位優勢明顯。興安鎮距桂林市57公里,國道322線一級公路和湘桂鐵路縱貫全境,交通十分便捷;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無線通訊齊全,連通五洲四海。
資源優勢雄厚。境內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毛竹、白果、柑桔、生豬生產基地。葡萄為華南最大的生產區,白果全國質量第一。礦產、水力能源蘊藏量大。探明有黃金、鎢、錳、銅、錫、銻、石英礦、花崗巖、大理石、石灰石、高嶺土等十多種品位高、開采價值大的礦產;蘊藏的水力能源達8.8萬千瓦,能源優勢深為海內外客商所看好。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前景喜人。世界最古老的人工運河——靈渠,被譽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紅軍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已成為國家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臺商巨資興建的現代歡樂之都——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更是景上添花,成為廣西旅游圈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該鎮堅持"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方針,工業整體水平和實力顯著增強,形成了以食品、化工、機械、電子、礦產、建材、農林產品加工等七大支柱產業。今后五年將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高新科技技術產業,壯大現有建材、機械、食品行業三大產業,依托桂北工業園區,積極推進新產品開發與利用本地資源的工業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新突破。 |
湘漓鎮位于桂林市興安縣城東部,西與興安鎮隔江相望,北鄰界首鎮,南接漠川和崔家鄉,東界全州安和鄉,地處北緯25度36分至25度41分,東經110度40分至110度49分。總面積163平方公里,轄14個村委會,199個自然村,253個村民小組,13618戶,51927人。
湘漓鎮名稱,是由于秦始皇所鑿靈渠之分水堤壩在鎮境內,靈渠是引湘江水入漓江之水利工程,分水處有“湘漓分派”四個大字石刻,因以此命名。
全鎮有耕地面積53000畝,其中水田44000畝。境內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富,是桂北糧食、葡萄、柑桔、白果、桃李、蔬菜、豬、牛等農副產品的的主要生產基地,被列為桂林市唯一一個副食品生產基地鎮。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鎮政府所在地與縣城僅一江之隔,交通方便,通訊發達,境內14個村委會村村都通了四級公路,村村都通了程控電話,電力供應充足,生產生活便利,經濟發展環境優良,是經濟開發的理想之地。全鎮有大小企業1200多家,其有投資3000多萬元的萊茵生物制品公司,投資800萬元的桂林云峰食品公司等規模企業,工業總產值每年達3.6億元以上。
2000年,湘漓鎮被列為國家級旅游資源開發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該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不久,鎮政府駐地將被建成具有桂北民族特色、高品味,有旅游價值的小城鎮。
近幾年來,湘漓鎮兩個文明建設飛速發展。一是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種植名特優新品種、創建"三路黨建軍示范長廊",樹立示范樣板,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全鎮以南方豐水梨、葡萄、銀杏、優質桃李、羅漢果等名優品種種植面積達3.9萬畝。二是加大投入,制定和實行"低門檻"政策、筑巢引鳳、吸引客商投資,經過努力,全鎮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形成了以桂林萊茵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桂林云峰食品公司為龍頭的高科技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群。食品加工業、藥物提煉、飲食等行業形成較大規模,加快了湘漓經濟發展步伐,被評為2001年桂林市農村和農村干部工作先進鄉鎮、2001年度興安縣雙文明建設一等獎、自治區先進科技鄉鎮。
0興安縣委二次全會為興安縣今后幾年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和發展框架,湘漓鎮及時調整全鎮規劃,提出抓住四大發展主線,加快湘漓鎮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思想,以發展工業化富鎮、以發展城鎮化強鎮、以發展農業產業化興鎮、以發展第三產業活鎮,促進湘漓鎮兩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
界首鎮猶如-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興安的北面,是-個農業基礎好、工業蒸蒸日上、商貿業繁榮的古鎮。在這塊擁有1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4.6萬人, 其中鎮城區內及流動人口 8000多人。該鎮依江而造,地理位置優越,是興安、全州、灌陽、資源四縣以及湖南通往廣西的交通樞紐,交通條件十分發達,湘桂鐵路、國道322線貫穿南北,資百公路、百灌公路東西相連,村級公路村村通達。
該鎮資源豐富,有大量品位高的方解石、石英、黃金礦等礦產;農副產品有南豐蜜柑、白果、甜橙、西瓜、毛竹、杉木等,銷往全國各地,成為界首人民發財致富的搖錢樹,幾代人精心打造的骨傷醫院享譽全國。美麗富饒的界首,在歷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勤勞勇敢的界首人民團結拼搏,充分發揮各自的智慧和創造性,生活有了質的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就。到2002年全鎮共調整水田8000多畝,占全鎮水田面積的30%;到2003年底水田調整面積將達到1.2萬畝,占全鎮水田面積的50%,確保農民增收。工業企業蒸蒸日上,到2002年投資500萬以上的骨干企業3家,100萬元以上企業12家,開辟了稅源,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2002年人均收入2633元。由于該鎮工作成績的突出,得到了縣委、政府的高度肯定。2002年獲各項工作綜合二等獎。黨建精神文明、能源等獲得全縣單項一等獎,這都凝聚了全鎮人民智慧和汗水。
當地黨委、政府認為各項實際工作必須始終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切實提高全鎮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要批準切入點,而且要配合強有力措施抓落實,按照"-"重要思想要求統覽各項工作,那么就一定能取得輝煌成就。黨的-吹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角,界首不失時機,認真總結,尋找差距,想辦法,按照縣委二次全會精神,在新一輪經濟大建設中,找準定位,學習周莊、烏鎮的先進經驗,并結合界首的特點,解放思想,鑄就希望,走一條適合界首經濟發展的道路。
界首將以農業農村發展為基礎,以工業發展為龍頭,以加快小城建設為重點戲的發展思路。界首將在1年內將公路沿線200米以內的所有水田全部調整為以南豐蜜柑、甜橙、馬蹄等名特優水果為主的示范帶。通過抓黨建工作,把沿線15個自然村幾年內建成富裕生態文明村長廊,發展鄉村旅游,切實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企業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力爭每年引進1-2個投資500萬以上的骨干企業,增強界首財力。鄉鎮是農村和城鎮的結合點,界首小城鎮建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黨委、政府將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出臺高視角、高品位、高質量的規劃設計方案,以紅軍堂為基點,把界首古街建成了獨特的"紅軍街",使之成為全國有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紅色"品牌。
|
興安縣高尚鎮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東北部,是湘江源頭的第一鎮,距桂林市59公里,縣城2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全鎮總面積296平方公里,4.8萬多人。銀杏、生豬、蔬菜是該鎮的三大支柱產業,素有"銀杏之鄉"的美稱。
高尚鎮物產豐富,是全國最大的銀杏產區之一,也是廣西銀杏的種植基地和交易中心。全鎮共有掛果銀杏樹4萬多株,矮嫁速生銀杏樹300多萬株。年產銀杏1000多噸。該鎮也是桂北最大的乳豬交易市場,年銷售乳豬近30萬頭。近年來,全鎮大膽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堅持長效與短效相結合的道路,調整水田1萬多畝種植名、特、優水果及蔬菜。目前,全鎮主要農產品有果、生豬、乳豬、西紅柿、辣椒、豌豆、大白菜等幾十個品種,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歐州等國及國內的廣東、湖南、江蘇等省份。該鎮礦產資源豐富,有鉛鋅礦、硫鐵礦、方解石礦等十多個礦產品。
高尚鎮政府所在地位于桂海公路旁,二級公路直通縣城。全鎮村村通四級公路,交通十公方便。該鎮水資源豐富,全鎮有中小型水庫12座,其中上桂峽水庫是興安縣第二大中型水庫,總庫容量1860萬立方米,水庫水面1200多畝,年平均發電量3000萬千瓦時,該鎮電訊事業發展迅速,村村通電話,電話覆蓋面達到100%。高尚鎮集鎮市場繁榮,集鎮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
該鎮企業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共有集體、個體私營企業上百家,其中骨干企業8個,特別是銀杏制藥有限公司是該鎮的"龍頭"企業,有固定資產580萬元,每年為國家創稅100多萬元。近年來,高尚鎮黨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加大投入,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良好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政策,歡迎廣大有識之士前來洽淡投資。該鎮將為你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
嚴關鎮位于興安縣西南面,自古為湘桂走廊的交通要塞,為兵家必爭之地,湘桂鐵路、國道322線南北縱貫,鎮北有“東方迪斯尼”之稱的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交通十分便利。
嚴關鎮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氣勢雄偉的古嚴關城墻,有宋窯窯址,有風光旖旎的太平寨水庫,有洞奇石美的梳妝巖。將其開發得用,是興安旅游景點的重要補充,是興安秦文化旅游區的完善和延伸。
|
溶江鎮地處興安縣西南部,全鎮轄11個村委,一個街委,行政區域面積246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溶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是靈渠注入漓江的結合部,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筑城戌疆,至今還保存著秦城和古漢墓群遺址。這里四面環山,中間平川,322國道和湘桂鐵路縱貫全鎮,成為溝通湘桂的咽喉要塞。溶江北距興安縣縣城25公里,南距桂林市中35公里,兩江國際機場60公里,西距旅游勝地華南第一峰貓兒山40公里,是桂北地區商品運輸及旅游觀光的必經之地。2002年,全鎮完成國民生產總值3.24億元,比上年增長8.8%,財政收入560萬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是廣西首批“百強鄉鎮”之一。1995年被列為自治區小城鎮建設示范鎮;1998年被列為自治區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列為自治區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2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星火計劃農村現代化小城鎮建設示范鎮”,是廣西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溶江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寶庫,蘊藏著金、銀、鐵、鋁、銅、大理石等礦產資源以及毛竹、杉木、雜木等森林資源。其中金礦的儲量大,極富有開采價值;每年可生產毛竹300多萬根,原木6000立方米,是興安縣最大的竹木生產、集散地。水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漓江、珠江二大水系之源,素有“九江八水一條河”之稱。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溶江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名、特、優水果,形成了百里長廊花果飄香的特色。僅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畝,年產量4.25萬噸,是華南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享有“南方吐魯番”的美譽,葡萄已經成為全鎮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發展以三元雜瘦肉型豬花為主養殖業已成規模;修建沼氣池3500多座,沼氣入戶率42.7%,其中蓮塘村委被列為全國生態能源示范村。初步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格局。
從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溶江就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并逐步形成了以竹木、食品加工為龍頭的工業體系,是廣西竹木加工和食品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數十個國家。目前,全鎮逐步形成了鷂子坪、黃泥坡兩個工業園區,擁有企業1650家,其中投資3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家,外資企業12家,出口型企業8家,成為興安工業第一鎮。
企業和其他經濟以及海外客商到溶江投資興辦各種實業,當地政府本著擴大開放,加快溶江經濟發展的原則,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溶江將為前來投資的外商在土地使用、水電及通訊設施的使用、企業產權的轉讓等方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溶江鎮積極參加自治區“南珠杯”競賽活動,采取多元化投資策略,搞好了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小城鎮城市化步伐。相繼對鎮區進行了大規模舊改、高標準的規劃建成了新開發區大街,使新、舊城區連為一體,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的目標,連續兩屆榮獲“南珠杯”競賽先進鄉鎮。同時認真抓好了農村新村建設,相繼建起了“黃茅壩、大凸”等八個聞名區內外的小康文明示范村,-、曹伯純、李兆焯等中央、區有關領導都曾前來新村視察,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國家領導人-到溶江視察、自治區領導曹伯純參觀大棚、自治區領導李兆焯田間考察
興安作為大桂林旅游圈的次中心,其特色旅游內涵急需豐富和補充,溶江鎮現有的“鄉里樂”漂流,一甲村的大凸、黃茅壩等文明村生態景觀,金銀谷、古秦城黃城遺址等景點,以其明顯的區位優勢和濃郁的生態環境優勢以及古文化底蘊,成為烘托興安旅游文化,連接桂林旅游北環線的重要環節。
|
地處高寒山區的漠川鄉,過去因為經濟發展落后,山外人說漠川是“莫穿”,令漠川人十分尷尬;又因為交通不便,出門就要爬山涉水,一雙新鞋穿不了多久就磨穿鞋底,漠川人自嘲地說漠川是“磨穿”。
如今這一切都成為歷史了,沒有人說“莫穿”了,沒有人說“磨穿”了。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近三年以來,漠川鄉的建設日新月異,經濟實力逐年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穩定,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突出優勢抓工業,工業得到長足發展。漠川鄉三年內新上工業項目25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3980萬元,是歷史上新上項目最多的時期,形成了以林產品加工、礦產開發、水電開發為優勢的工業結構。
——突出特色抓農業,農業的基礎地們在結構調整中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寬。漠川鄉以市場為導向,校正了農業產業結構的主攻方向,采取教育、引導、示范、服務、扶持的方式,從村情民意出發,改革了運作體制,初步扭轉了水田改種徘徊不前的局面,群眾的市場意識、品種意識、風險意識、科技意識和效益意識不斷增強。至2002年底,全鄉農業產值達4002.2萬元。三年共興辦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基地31個,引進了種桑養蠶等一批新項目,水田調整420畝,拂手菜、茄子、香芋、桑蠶、西紅柿、辣椒等已初具規模,美國提子正開始引進,沿漠川河兩旁冬閑田種植蔬菜已成氣候,形成了漠川的特色。
——瞄準市場,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抓林業結構調整已見成效。漠川鄉注重發揮山區優勢,采取造、封、管、節的綜合措施,大力發展林業,松林套種毛竹和藥材,中、低海拔山區發展金銀花,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和白果早結豐產示范工程,下大力氣功發展沼氣建設,確保了漠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為漠川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三年來,造林8400畝,種毛竹5750畝,三木藥材4700畝,金銀花1760畝,名優水果3100畝,新引種獼猴桃300畝,白果1200畝,興建沼氣472座。林業的優勢、白果的優勢地位繼續得到鞏固。
——以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得到加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新的改善。五里峽公路和協興、保林、艷林、顯里4條通村公路的復工續建,馬竹塘、草子嶺等6條自然村公路的建設,以及保林、顯里公路三座橋梁建成,水毀橋梁的開工,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目標。移動通訊、BP機的開通,固定電話的增加,方便了漠川與外界的聯系;農網改造的啟動完成了34個臺區的建設,23個無電村通電工程逐步開工,漠川結束松槁照明的歷史;完成了村村通電視工程,漠川人足不出門便能了解世界各地,豐富了文化生活;啟動了衛生院、鄉政府、宣傳科技文化站、中心校、中學等單位的辦公用房工程,榜上集市漸成規模;橋頭、久中、財金、白面等村委辦公樓的建成,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以治理水患為主的河道疏峻、防洪堤、堰壩等水利工程的建設,為群眾提供了旱澇保收的條件;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實施進展順利。昔日“磨穿”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漠川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建設了一個充滿生機的今天,同樣,將以“爭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為目標,以開拓進取精神,契而不舍的毅力,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白石鄉位于興安縣東南部,總面積86.9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總人口1.2萬人,農業人口占絕大部分,居民以漢族為主,瑤、壯族為輔,交際操西南官話。有耕地面積13149畝。山上只能種植早稻、玉米、紅薯、山下水田種植水稻。盛產白果、有林面積53582畝。
白石是典型的丘陵巖溶地貌,人均水田不足0.5畝,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盆地、谷地為輔。山體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巖溶地貌奇特,境內有一公里之內就集四座天生橋于一體的世界奇觀,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水源頭古村秦家大院,保存完好。2000年,中科院劉少創博士以"唯遠"、 "唯大"為依據提出"湘江主源頭在興安白石"更是使白石鄉美名遠播。2001年,自治區旅游局規劃設計院組織精干的人力、物力為白石鄉做好了《湘江源——天生橋群旅游景區開發規劃》,為白石鄉今后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近幾年,白石鄉黨委、政府立足于本地實際,堅決貫徹學習“-”重要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發展白石經濟,制定了"自然資源+種養亮點=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的發展思路。既圍繞旅游規劃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綠色種養業。在"種"字上以白果種植為主,努力打造銀杏之鄉。“養”字上,以“塘口鵝”鵝種為突破口,打造品牌農業,同時對傳統農業則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主,利用當地溫差大的特點,積極發展反季節蔬菜生產,主抓白果高位嫁接,短抓西紅柿、辣椒、茄子生產,引導農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
崔家鄉位于興安縣城東南部,距縣城7公里,總面積94.7平方公里,有水田1.78萬畝,林地9.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125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瑤2個民族,總人口2.23萬人。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2002年GDP8618萬元,農業總產值4746萬元,財政收入19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2元。
崔家鄉是個典型的農業鄉。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直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縣委提出的 "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新縣、文化名縣"目標要求,立足崔家實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提出"突出效益抓農業,用足政策興企業,依靠科技求發展,逐步推進’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特色品牌農業。在鞏固發展白果支柱產業的同時,引進并創立了"神仙"牌大果枇杷、優質早蜜梨、豐水梨、香甜板栗等名特優水果5000多畝,無公害標準化稻田養魚示范成功,"枇杷之鄉"、"禾花魚之鄉"已現雛形,"二元雜"母豬養殖呈良好的發展勢頭。鄉境交通便利,電訊較為發達,礦產資源主要以銻礦為主,據地質勘測表明其品位較高,藏量豐富,極富開發價值。
崔家鄉政府旁有一具20畝的魚塘,四季水流充足,兩旁是山丘,交通便利,在興高三級公路旁,離桂林樂滿地僅有5公里。有志之士在此處建一個釣魚山莊是最佳選擇。
|
1、交通:
全鄉已建成升高、升資、主干柏油路面全長40公里,其中升資正擴建成二級公路,村級四級公路7條,全長80公里,其中上實現了“村村通路”。
2、通訊
全鄉已在升坪、千祥、同仁開通了程控電話,BP機已經普及,手機用戶超過300,華江近70%的地域可收到手機信號,通訊的進一步改善華江的投資軟環境。
3、電力
到2001年底,全鄉共建有小水電站17座,總裝機容量達13000千瓦,已架通華江——千祥東村、千祥——高寨近10公里的35KV輸電線路,修建了35KV變電站,解決了全鄉近95%以上的群眾的用電問題。
4、集鎮建設
以1公里長、24米寬的民族大街為標志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民族文化體育中心、民族農貿廣場等公用設施已建成使用,街道實現了亮化、綠化、美化。
5、村級建設
全鄉9個行政村,現有6個村建有辦公樓,剩下的三個村民委員會,高寨和升坪因旅游和公路建設的需要,賣了和拆除已建好的辦公樓,現已做好重建準備,小河村正在建設之中,可在2003年前,實現村村有辦公樓。
6、教育
全鄉有中學一所,教學班12個,共有教學樓和宿舍樓三棟,在校學生800人,初中學生入學率100%。
全鄉共有9個村級小學,7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13人,在校教師163 人,兒童入學率達100%。
7、衛生
全鄉有鄉級衛生院1個,已建成蛇傷、燒傷等多門類的治療中心。有醫院門診大樓一棟,醫院職工宿舍樓一棟,醫務人員20多人,擁有病床20張,年接診2萬多人次,1999年被評為區一等甲級醫院。全鄉擁有村級衛生所20個,實現了村村建有醫療點,解決了群眾的就醫問題,1999年被評為自治區衛生鄉鎮。
8、文化體育
華江鄉1997年建成了占地面積2888平方米的“華江民族文化體育中心”,該中心有能容納3000多觀眾且有固定看臺的燈光球場一座,室內文化活動室11間,簡易舞廳4個,參加業余文化體育活動的人達40%以上。建有文化廣播站,由廣播站定期利用電視節目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發生在本鄉內的大事。現全鄉共有文體娛樂場地129所,其中,藍球場78個(含2個燈光球場),乒乓球室13所,溜冰場2個,臺球室32個,有龍、獅隊8個,體育隊16支。華江是一個擁有體育優秀傳統的鄉,本鄉的李玲玲勇奪八運會、九運會女子柔道冠軍,我鄉的文化體育代表團在2001年的桂林山水旅游節上,一舉獲5個第一,成為全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