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稱為羊腦子,沿淮河北岸邊為老街。1949年解放后,對岸陳嘴孜傳說當地人愛吃羊腦子,后改為羊扶老街。隨著名稱的逐年演變成同音字楊湖鎮街道。后與劉臺村并入楊湖區,成立楊湖街道辦事處。之后更名潁上縣楊湖鎮街道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簡稱街道社區居委會。 |
我村起初有一座古樓,且村民以“趙”姓氏為主所以起名為趙樓,解放前阜陽地區人口生活貧困,地主富裕戶的家宅樓多數為地標建筑,群眾也習慣以地主姓氏加建筑名稱來得名居住地。趙樓分為前趙樓與后趙樓,又因前趙樓人多,后改名為前樓村,后又稱為前樓社區居民委員會。 |
因姓楊的家族多,當地地勢稍高,稱為“崗”,所以得名楊崗孜。 |
地名來自于汪,李兩大姓氏,汪李村內居民以姓汪、姓李人員居多,故名。 |
早年間,多樊姓人居住,故而得名。 |
早年間,杜姓人家在此地建立樓房(土樓),故取名杜樓。解放前阜陽地區人口生活貧困,地主富裕戶的家宅樓多數為地標建筑,群眾也習慣以地主姓氏加建筑名稱來得名居住地。 |
陳姓居住在先,其他姓氏居住在后。其他姓氏與與陳姓人家隔巷而居,故稱陳巷孜。“孜”是阜陽方言口語,無實際意義。 |
解放前有個叫李海樓的地主蓋有一座樓房,故名為郭樓。解放前阜陽地區人口生活貧困,地主富裕戶的家宅樓多數為地標建筑,群眾也習慣以地主姓氏加建筑名稱來得名居住地。解放后鎮府收回做為沫口鄉李臺大隊。 |
1958年以前原叫葉臺鄉,后因與葉橋鄉同專名,1978年改為魏臺大隊,后改為魏臺村。 |
2006年10月并村時,展洼是村人口最多的一個村莊,故而以“展洼”得名為村委會。 |
民國年間建村時,郭姓氏人員較多,且建有土樓,得名為郭樓。解放前阜陽地區人口生活貧困,地主富裕戶的家宅樓多數為地標建筑,群眾也習慣以地主姓氏加建筑名稱來得名居住地。 |
據葉氏族人口述,1718年5月10日,葉氏祖先從外地搬遷此地居住,故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