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該居委會位于印江城的南部,故而得名城南社區居民委員會。 |
因該村附近有山名為峨嶺關,故而得名峨嶺村。 |
因居民委員會駐地在坪興寨,故而得名坪興村。 |
因該村位于峨嶺關大山的山腳下,故而得名巖底村。 |
2019年10月15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政府關于同意峨嶺街道巖底村、峨嶺村、坪興村、普同村”村改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批復(印府函〔2019〕184號,將普同村村民委員會改為普同社區居民委員會。 |
同心,因早期村內的群眾分三派系各自為政,行政區域變化后大家合在了一起形成為一個集體,取同心為集體名,意為同心協力之意。1984年機構改革后更名為同心村。 |
黔:是貴州省的簡稱,因此地的村寨大多建在一處山坡上,村寨的前面有一條小溪,當地人將小溪稱為前溪,后因諧音演變為黔溪,故得名。 |
因該地村內有一條小溪名為小澤,故而得名為小澤村。 |
因該村處于縣城平壩之南山上,仰視如處云天之半空,整體地名就成為云半,又根據面積大小可分為大小云半,該村較小,得名小云半,故而得名為小云村。 |
因該村處于縣城平壩之南山上,仰視如處云天之半空,整體地名就成為云半,又根據面積大小可分為大小云半,該村較大,得名大云村。 |
1984年1月11日,中共印江縣委批準《印江縣農林綜合改革方案》,“對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改為鄉(鎮)政權。全縣原來的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4年3月16日,成立。 |
此地生長有很多青杠樹而得名。 |
1984年1月11日,中共印江縣委批準《印江縣農林綜合改革方案》,“對原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改為鄉(鎮)政權。全縣原來的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4年3月16日,成立。 |
因該地建有四重貞節牌坊,故得名唐祠。又稱牌坊,后唐祠演變為塘池。 |
過去村內多有張姓人家居住,故而得名張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