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附近峨嶺關而得名。 |
以原龍津書院而得名。龍津書院是明萬歷年間由印江知縣張镕始創,是印江最早的教育文化基地。 |
中興街道民國中期名“中正”鄉,1950年2月,取隔河相望的“夫子壩”的壩字,更名為“中壩”。2015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中壩鄉新設中興街道。 |
因板溪鎮境內半溪河名稱演化而得名。 |
因沙子坡鎮駐地山巖為頁巖,易風化,形成沙質地,由此得名。 |
因天堂鎮人民政府駐天堂村而得名。 |
合水鎮因木黃河與清水江在此匯合而得名。 |
相傳漢成帝初年,牂牁郡守陳立滅“夜郎王興”于此地,取“郎凄”地名以示紀念,后因“郎凄”用字不雅,改為“郎溪”。明正統三年(1438年)“郎”演化為“朗”。 |
纏溪鎮原名浸材場,后因河流蜿蜒曲折,取名纏溪。 |
洋溪鎮因境內水源豐富、樹木茂盛,取名洋溪。 |
新寨鎮因民國初年名印南鄉,1952年設鄉更名“新寨”,寓意建設新村寨。 |
杉樹鎮因人民政府駐地有杉木樹而得名。 |
刀壩鎮因鎮因人民政府駐地似鐮刀狀而得名。 |
原永義鄉原名昔土壩,因當地文人推崇“道義”,提倡誠信”,故取名“永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