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鎮是正藍旗政府所在地,因元上都而得名。元上都遺址位于上都鎮東20公里處的金蓮川草原上,是中國元代都城系列中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獨特、保存最完整的遺址,2012年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因境內桑根達來淖爾而得名;“桑”系蒙古語的外來詞,即漢語“倉”的音譯,“達來”系蒙古語,譯為“海“;桑根達來”即指“滄海”(亦作“倉海”)。 |
因曾設側驛站而得名;該地原名“哈叭嘎”,系蒙古語“哈畢日嘎”的轉音,譯為“肋骨”,引申義為“側面、旁邊”。 |
因境內有寶紹岱淖爾而得名。 |
對于那日圖蘇木地名來歷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那日圖”是面朝陽面的大草原,所以叫做那日圖,另一種說法是,“那日圖”是日本侵華時期的名稱,日本國稱自己為太陽國,在侵華戰爭時期,那日圖是日本的一個衙門所在地,當地牧民都稱其為“那仁兀魯斯”意為“太陽國”后慢慢變成了那日圖而命名。 |
因有水源豐富的井而得名;“賽音呼都嘎”系蒙古語,譯為“好井”。 |
扎格斯臺系蒙古語,“扎格斯”意為“魚”,“臺”意為“有”。因政府所在地位于扎格斯臺淖爾北沿而命名。 |
黑城子地名來源于李陵臺。明初朱棣將李陵臺驛改為威鹵驛。蒙古民族把這座城堡呼為波羅河屯,意為青色之城。清康熙九年(1670年),開始稱為博羅城,《口北三廳志》記載:御馬廠即太仆寺右翼牧廠,亦名上都牧廠。在獨石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博羅城。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七里。專供皇室養馬。民國時期,漢民族來到了閃電河畔的金蓮川草原,通過蒙古譯音,由于蒙古語將“黑”“青”“灰”三字通意,所以開始把博羅城叫做“黑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