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經考核評審和公示,2017年12月,省愛衛會決定命名灌云縣城、灌南縣城為“江蘇省衛生縣城”,命名南京市江北新區泰山街道等71個鎮(鄉、街道)為“江蘇省衛生鎮(鄉、街道)”,命名南京市江北新區泰山街道大橋社區等872個村(社區)為“江蘇省衛生村”。 |
盤王村原村名磨盤王,據清嘉慶年間,安徽靈璧縣王老漢帶五個兒子到雙溝西北黃河岸邊捕魚謀生,有一天狂風大雨、河水猛漲,他們突然發現一個磨盤大小的圓形土墩子,爬上去得救了。此后,他們在此地開荒耕種,安家落戶,為了紀念搭救過他們性命的土墩子,就把莊名叫磨盤王。解放前屬銅山縣,1949年屬雙溝區白灣鄉,1953年屬雙溝區大趙鄉,1958年屬雙溝人民公社第二大隊,1959年屬雙溝公社為盤王大隊,1983年屬雙……。 |
園西村:位于觀音機場北2公里處。……。 |
相傳明朝年間,魏山村有喬山、小洪山和大魏山三座山相連。由于山與山之間比較低洼,雨水常年累月沖擊,將山與山之間淤成平地,于是就陸續搬來許多人家居住,隨著魏姓人口增多,而得名魏山村,因村委會駐地自然村魏山村,因而得名大魏村。新中國成立前屬黃山鄉,1958年屬王集公社四山大隊,1961年屬王集公社魏山大隊,1975年屬嵐山公社魏山大隊,1983年屬嵐山鄉為魏山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屬嵐山鎮為大魏村村民……。 |
明朝萬歷年間,胡集街北胡姓富戶的長子胡來安,為人機智聰明,富有經濟頭腦,胡來安帶領村民組成集市,后稱胡集。1945年屬國民黨睢寧縣第五區,1950屬王集區胡集鄉,1962年屬嵐山公社,1983年屬嵐山鄉為胡集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屬嵐山鎮為胡集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胡集村:位于嵐山鎮西南4公里處。……。 |
因當地村民以胡姓居多,而得名胡莊。1954年屬胡集鄉,1956年屬嵐山鄉,1958年屬王集人民公社胡莊大隊,1959年屬王集人民公社胡集大隊,1959年3月屬王集人民公社胡莊大隊,1983年屬嵐山鄉為胡莊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屬嵐山鎮胡莊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胡莊村:位于嵐山鎮以南3公里處。……。 |
由于清末社會治安混亂、匪患較多,為避亂防搶,清朝時期,族人捐款捐糧挖圩河、建圩墻、筑炮樓,留有四座圩門故稱袁樓,該村以此取名。1958年屬五星大隊,1962年分為袁樓大隊,1983年屬嵐山鄉為袁樓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屬嵐山鎮為袁樓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袁樓村:位于嵐山鎮東南6公里處。……。 |
當地黃姓人丁興旺,發展很快,占據前大半個村莊,故名。解放后隸屬官山區,1958年為黃圩鄉前黃大隊,1983年為黃圩鄉前黃村村民委員會,2000年屬官山鎮為前黃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前黃村:位于官山鎮以南5公里處。……。 |
以境內有楊懷自然村而得名。1957年前屬劉廟鄉,1958年屬官山鄉為楊懷大隊,1979年屬官山鎮為許廟大隊,2001年屬官山鎮為楊懷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楊懷村:位于官山鎮以南6公里處。……。 |
源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最早成立的后劉生產互助組,同時又處在村中部,劉姓家族居多而得名。清代屬高景鄉浪子社,民國三十六年屬第二區金塘鄉,1950年屬高作區金塘鄉,1954年屬東升社第六大隊,1958年屬高作公社東升大隊,1962年屬高作公社金塘大隊,1975年屬高作公社小劉大隊,1982年屬高作公社后劉大隊,1983年屬高作鄉為后劉村村民委員會,1993年屬高作鎮為后劉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后劉村:位……。 |
清道光十六年,夏氏家族集資在中渭河西側,即夏莊東頭,修建了夏氏宗族祠堂,人們簡稱夏廟。清代屬子仙鄉辛興社,民國十七年屬高作市,民國三十六年屬第二區金塘鄉,1958年屬高作公社石墩大隊,1976年屬高作公社夏廟大隊,1983年屬高作鄉為夏廟村村民委員會,1993年屬高作鎮為夏廟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夏廟村:位于高作鎮東南2公里處。……。 |
因2002年官汪村與散楊村合并,取名官楊村。清代屬子仙鄉辛興社,民國三十年屬睢寧縣第二區官汪鄉,1950年屬高作區官汪鄉,1957年屬高作鄉,1958年高作公社第六大隊,1960年高作公社新華大隊,1966屬高作公社官汪大隊,1983年屬高作鄉為官汪村村民委員會,1993年屬高作鎮為官汪村村民委員會,2002年官汪村與散楊村合并,改為官楊村,2012年屬高作鎮為官楊社區居民委員會。官汪村:位于高作……。 |
因家家戶戶打鐵生爐故名陶爐。新中國成立初屬凌東鄉,1958年屬凌城公社為光明大隊,1983年屬凌城鄉為陶爐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屬凌城鎮為陶爐村民委員會,2012年屬凌城鎮為陶爐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陶爐村:位于凌城鎮以東1公里處。……。 |
當地李姓為望族,清代有兩個曾考取過翰林和廩生的功名,該莊很有名氣,有高高的圍墻和深深的護圩溝,以防盜匪,故稱李圩莊。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凌南鄉,1958年屬凌城公社為紅旗大隊,1978年屬凌城公社為李圩大隊,1983屬凌城鄉為李圩村村民委員會,1987年屬凌城鎮為李圩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李圩村:位于凌城鎮以南4.5公里處。……。 |
康熙四年,有個叫陳榜眼的在京城為官,后以訛傳訛,便稱該村為邦彥村。1949年屬夏圩鄉,1961年屬邱集公社為邦彥大隊,1983年為邱集鄉為邦彥村,2001年屬邱集鎮邦彥村村民委員會。邦彥村:位于邱集鎮西南2.5公里處。……。 |
明末清初,山西太原王氏七兄弟游學至此,定居成莊。雍正三年,王士作在村西頭建三層樓房,時稱王家樓,王樓故而得名。1958年屬邱集公社為王宇大隊,1963年屬邱集公社王樓大隊,1983年屬邱集鄉為王樓村,2001年屬邱集鎮為王樓村村民委員會。王樓村:位于邱集鎮以東3公里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