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福建省特色現代農業“五千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閩農綜﹝2019﹞27號)和省農業農村廳等六部門《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閩農綜﹝2018﹞28號)的要求,在各地推薦申報基礎上,經嚴格遴選,246個村符合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標準,32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符合省級示范聯合體標準。 |
相傳舊時原是一片水竹林地,有天然形成的樟樹墩、曬谷墩、黃泥墩、筧頭外墩、筧頭里墩、砥上山墩、獅形厚布墩、坑尾山墩等形成的龍脈體。入居者結合地形龍脈,取倉盈里的滄字而得名滄龍村。滄龍村,明、清屬倉盈里,1945年屬復興鄉梓龍保;1951年屬一區梓龍鄉,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1年為嵩口公社滄龍大隊,1984年為嵩口鎮滄龍村成立滄龍村委會。嵩口鎮滄龍村位于嵩口鎮南面,距鎮區10公里,有7個村民小組……。 |
西際村是一個典型的半高山型行政村。全村有農戶186戶,人口700多人,耕地1280畝,山林7416畝,其中果園3600畝,人均5.3畝,是三明市遠近聞名的柑桔專業村。改革開放以來,西際村黨支部一任接著一任干,帶領村民開荒種果、科技興果、市場旺果,走上了一條以果興村、強村富民的小康路子。2006年全村水果總產量500萬公斤,全村實現農業總產值600萬元,工業總產值300萬元,村財收入50萬元,村民人……。 |
樓前自然村與曹源村各一字,故名。解放前為曹源堡。1952年改為曹源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隸屬于莘口公社,改為樓源大隊。1983年改為莘口辦事處,設樓源村。1987年改為莘口鎮,樓源村改為樓源村民委員會至今。樓源村……。 |
沙陽村地處市郊,距三明市城關和集鎮所在地分別是2.5公里和13公里,是市區千畝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重要基礎,全村現有3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460余戶,1870多人,黨員58人,山林面積25229畝,其中毛竹基地2786畝,柑桔基地3123畝,用材林基地3600畝,耕地1638畝,全村共有勞動力1121人,其中從事非農業生產的有365人。2005年全村經濟收入總量達2205萬元,其中糧食65萬……。 |
地處群山環抱的中心盆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原與陳大的大源同名,更名為富源,故名。歷史上曾隸屬永安管轄,1950年元月解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隸屬于巖前公社,成立富源大隊。1983年改為巖前辦事處,設富源村。1987年改為巖前鄉,富源村改為富源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1992年至今為巖前鎮富源村民委員會。富源村……。 |
原名桖洋,村形似虹,方言“虹”、“桖”同音,又“桖”屬生僻字,改同音字“慶”,表吉利。明屬三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為鄭湖鄉桖良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為高砂區,后為南陽區高地鄉管轄,1958年為南陽公社高地大隊,1961年成立鄭湖公社桖洋大隊,1964年隨杜并入南陽,1979年恢復。1984年改為鄭湖鄉慶洋村村民委員會。慶洋村全村共劃分5村民小組,180戶,總人口765人;耕地面積836畝,山……。 |
泰寧縣大田鄉壘際村,區域面積15平方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6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205戶,總人口796人,其中黨員27名;全村90%村民從事筍竹產業,年產銷售筍制品6000余噸。扮靚村容。以村容村貌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改造作為后進薄弱村轉型突破口,把新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所在地壘際組作為重點,拆除附屬房734平方米,主房拉毛粉刷1913平方米,修建標準籃球場,規劃新建休閑公園、戶外運動健身路徑,……。 |
小陶鎮五一村地處我鎮東北部,毗鄰205國道,距集鎮中心7公里,現有許厝、新黃坊、甲頭和青水盂等4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共有265戶、876人,黨員24名;全村耕地1100畝、林地3780畝,村內許厝河邊擁有20多棵百年歷史的香樟樹,永安著名風景區甘乳巖風景區就座落于該村。該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建“生態村”建設為抓手,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注重自身特色,把村莊生態建設與新村建設、……。 |
龍吳村是青水畬族鄉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有光坑、龍塘、吳教三個自然村,十四個村民小組,467戶,總人口2256人,黨員64名(其中預備黨員3名)。全村土地面積15748畝,其中林業用地10920畝,耕地面積2200畝,竹林面積630畝。保留有閩王王審知之母徐氏夫人墓,羅兜祠、崇德祠、龍興祠、長慶堂等古民居,古建筑文化、開閩文化等保存較好,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多年來,我村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為目標……。 |
槐南鎮洋頭村地處槐南鎮西華片,距槐南鎮政府6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貞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溯源祠、萬金厝位于洋頭村,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675戶、3076人,黨員45名,村民代表49人,分四個片區居住。【物產經濟】全村土地總面積6682畝,其中耕地1044畝,山地1635畝,是個典型的人多地少村莊,境內有較為豐富的煤礦資源,農民主要以商貿、采礦、外出務工和種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 |
龍大村地處205國道邊,毗鄰永安市桃源洞風景名勝區,南距永安市區13公里,是貢川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現有人口1260人、8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擁有耕地面積2323.5畝;山林面積28000多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0412畝、生態公益林面積3900畝、桃源洞風景林面積7300多畝、果樹林面積800多畝,茶山1500畝。 近年來,龍大村堅持以生態發展為準則,以被列為國家農業部新農村建設示范聯系村和三……。 |
內爐村系我省革命老區之一,距西洋鎮10公里,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320個農戶、1186人口,土地總面積47849畝,其中:耕地面積2323畝、林地面積34805畝、果園面積4254畝、毛竹林面積10273畝,用材林面積20314畝。主要產業有糧食、水果、煙葉、毛竹、小水電、養殖業。現有電站三座1650千瓦,華融禽業有限公司種苗基地1家。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1360萬元,其中(工……。 |
新寨村平均海拔280米,屬亞熱帶氣候,為丘陵地帶,年平均氣溫18℃,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小陶鎮東北部,距鎮中心6公里,是大陶片的中心所在地,東面山場與蘇地村鄰接,北部和寨中村相連,南面緊靠五一村,西鄰八一村。【村落與居民】全村面積4.5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人口258戶951人。全村擁有耕地面積1259畝,山林地面積5329畝。【村風村貌】歷史以來,該村居民以農業種植為主,村所轄耕地地勢平坦……。 |
洪田鎮大科畬族村位于洪田鎮西南部,距洪田鎮政府所在地14公里,與永安市小陶鎮毗鄰,交通便利。【村落與居民】轄半嶺畬族自然村和大科、大乾、黃焦等4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109戶,481人,其中畬族人口33戶、141人,占全村總人口的29.3%。全村土地總面積11183畝,其中耕地642畝、林地10046畝、果園1860畝、毛竹3241畝、生態公益林900畝,是一個林木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行政村。【村風……。 |
后樓村位于尤溪縣洋中鎮西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業,食用菌、甌柑產業是后樓村的主導產業,主要是規模化栽培香菇、木耳、杏鮑菇、金針菇、繡球菌和甌柑種植,后樓村現已形成集食用菌、甌柑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截止2012年底,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4321萬元,村財收入2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41元。全村共轄42個村民小組,1845戶農戶,7120人,占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