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廟頭村位于萊城東北24公里處,金鐘山、o南麓。北靠原山,南與上崔村相接,東鄰嗇泉村,西面與下佛羊村接壤。全村有333戶,1054口人,耕地858畝。村東西長約l華里左右,呈東高西低狀,因村東首有座名為草廟寺的小廟,后以廟名村。草廟頭村,明朝中前期立村,先有高、袁、翟姓來此居住,其他姓氏陸續遷來。現在村0有12姓,其中袁、翟二姓居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常莊保•草廟頭”。民國時期……。 |
申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西北14公里,口鎮政府駐地西南8公里處。南接馬陳村,北連劉陳村,東鄰郭陳村,西與羊里鎮孟中榮村接壤。耕地面積301畝,186戶,536口人。 申陳村(原名申家陳村),村莊由來之久遠。據村人口碑相傳,村東早年曾有一“陳村莊”。先人明朝中后期立村時亦以“陳村”名村,但區別于“陳村莊”的打頭名號無考。始遷戶無稽。據《申氏族譜》考證,明萬歷年間,申氏杰奎由吐絲口徙于馬陳村不……。 |
劉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西北14公里,口鎮西南6公里處,北鄰許家洼,東鄰陶陳村和郭陳村,南鄰申陳村,西界羊里鎮孟中榮村,匯河自村北蜿蜒流過。土地面積697.5畝,310戶,1030口人。 據村碑記載:“元初村人劉禹,世祖時授鎮國將軍都元帥之職。足見始建村當在元朝之前。因鄰陶陳村,冠以姓氏,故名劉陳村。”另據村中現存古碑記載:“元初村人劉禹曾授鎮國將軍左副大元帥之職。夫劉氏萊蕪土人也,前五世……。 |
郭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口鎮西南6公里處。東臨陶南村,西靠劉陳村,北沖河路,南與方下鎮亓官莊接壤。土地面積950畝,320戶,1036口人。 據村碑記載:“郭陳村,明朝初年郭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陳村取名,冠以姓氏,故名郭陳村。”清朝末年李姓從牛泉鎮八里溝遷來,隨之張、王、孔遷于此,郭、李兩姓成為多戶。 郭陳村從初級社時就為一個行政村,1956年加入高級社,1958年10月萊蕪……。 |
陶南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口鎮西南6公里處,平原地帶,東與張家洼街道辦事處張高莊、片鎮等村接壤,西與郭陳村、劉陳村為鄰,南靠長埠嶺與方下鎮的臺頭、韓官莊相望;北與陶北村緊連。村莊占地面積0.8平方公里,耕地3166畝,現有人口2801人。 陶南村與陶北村原屬一個村莊,原名陶家陳村、陶鎮。據陶、胥、趙幾家祖譜記載:始祖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冀州棗強遷來定居的。 村中姓氏有十四,其中陶、胥二家人口……。 |
小洼村是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370116005249。 |
野槐峪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北21公里,口鎮東北部10公里,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小山村。東臨五色崖,南接桃花村,西臨國營吉山林場,北靠黑山頭。耕地面積163畝,山場面積2537畝。居住著張、李、景、高4姓人家,67戶,188口人。 野槐峪村在1947年以前屬茶葉區;1947年以后,屬口鎮(二區)桃林鄉;1947年設桃林鄉,地址在陳林村;1958年屬龍角鄉;1959年至今屬口鎮。 解放前,野槐峪……。 |
棲龍灣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北21公里處,南距于口鎮政府6公里,北鄰狂山,東接林家莊,西連谷堆山,南接上毛家圈,120戶,356人,耕地面積460畝,山場面積3500畝。 據《鄭氏族譜》記載,在明朝萬歷年間鄭氏由河北棗強遷居于此建村,與高氏搬遷于此相差無幾。其中有高、鄭、李、張、董、魏、劉等7姓氏,其中高氏居多。無論宗族大小,皆和睦相處,民風淳樸。 棲龍灣村在民國初年屬方山保;解放戰爭時期……。 |
林家莊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北約17公里,口鎮北8公里處。東與陳林村接壤,西為下毛家圈村,南為金牛山,北靠崮山,青陳公路從村南橫貫東西而過。耕地502畝。137戶人家,402口人。 據村人相傳,在此建村最早的當是元代藺姓人家,因此村名藺家莊,后藺姓逐漸失傳,村名演變為林家莊。現在村東仍有大片土地稱之為藺家林子,即為建村之藺姓家族的墳地。現在村中有王、張二姓氏,在1958年修建大冶水庫時,曾有……。 |
青石橋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西北20公里,口鎮西北6公里處。明(水)萊(蕪)公路從村中穿過。西北與南嶺子相鄰,東北與谷堆山接壤,臨棗園,西接山口村。耕地689畝,256戶人家,803口人。 青石橋村,原名趙家窩棚。據趙氏族譜考證,明萬歷年間趙姓由山口村遷此,先扎窩棚暫住,眾稱趙家窩棚,久住自成村名。清初張姓、馬姓遷此,改名為泉水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南小河修正圓三孔石洞橋一座。因……。 |
上毛家圈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口鎮北6公里處。北鄰柄龍灣村,東至谷堆山村,西為林家莊村,南與下毛家圈村接壤。上毛家圈村地處丘陵,東、西、北三面環嶺。耕地442畝,90戶人家,247口人。 傳說,上毛家圈村始建于明初。口鎮毛家莊村毛氏二兄弟到此放牧,每人各占一地,夜不歸家,久之,2人將牧地劃圈為界,后又舉家遷此定居,故名毛家圈。小河上游(北部)為上毛家圈,下游(南部)為下毛家圈。后毛氏失傳。現有李……。 |
下毛家圈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以北18公里,口鎮北5公里處,地處丘嶺。北為上毛家圈,東臨林家莊,村西和村南靠青陳公路。耕地656畝,531口人。180戶人家。 據毛氏墓碑記載,明初毛姓由毛家莊遷此建房修圈,以牧羊為業,眾稱毛家圈,久成村名,后因重名,該村居南,改稱下毛家圈。 下毛家圈村共有9姓:劉、韓、陳、張、亓、孫、李、王、宋,以韓姓人口居多。該村村風淳樸,村民和睦相處,諸姓之間有的互通……。 |
崔家莊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以北16公里,口鎮東北5公里處。南臨大冶水庫,北靠丘山、魚山、黃雞山,口(鎮)漫(道)公路由村西北穿過。地處丘陵,耕地642畝,328戶人家,1072口人。 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方山保•崔家莊”。據《崔氏譜》載,明代中葉崔姓由崔梁坡遷此建村,以姓名村為崔家莊。故址位于今大冶水庫中心。1958年,本村因建大冶水庫而遷今址。曾名“北崔家莊”。崔家莊……。 |
城子縣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于萊城區西北部20公里,羊里鎮政府東3公里處。東隔匯河與口鎮官水河相望,西與朱家莊村相接,南與大增、小增兩村接壤,北與北傅家莊村相鄰。姚口公路從村南穿過,地處平原,有880戶,人口2815人,耕地2601畝。有東、中、西五縱四橫九條大路貫穿東西與南北,是夏商以來今萊蕪境內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春秋贏邑(春秋桓公三年)公會齊侯于贏。(左傳哀公……。 |
辛莊子村位于萊城西北16公里,東北距羊里鎮政府駐地6.5公里,東靠賈洼村,西臨楊莊鎮冷家莊村,北與寨里鎮曹大下村相鄰。全村180戶,585口人,地處平原,耕地面積580畝。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辛冷鄉•辛莊子。”建國前后,屬儀封區辛興鄉轄;1956年10月歸大下鄉;1958年10月,歸紅旗公社;后依次隸屬羊里公社、寨里公社、羊里辦事處;羊里鎮。辛莊子村初建村時僅有20多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