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鎮位于晉江市東北部,境域大多屬晉東平原。面積35.6平方公里,人口7.3萬。陳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溝渠縱橫交錯,水域星羅棋布,自古素有“晉江糧倉”的美譽,盛產水稻、海蟶等。 陳埭企業起步早、發展快,已形成以制鞋業為龍頭,五金機械、日用塑料、印刷包裝等行業競相發展的格局。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制鞋業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立的專賣店、商場專柜已多達6000多個,其中安踏公司多達200……。 |
晉江市轄鎮。古稱海灣,宋以后稱安海。1958年成立五星公社,1985年改安海鎮。位于市境西南部,面積67.7平方公里,人口11.8萬。福廈高速公路、石廈公路過境。轄興勝、海東、鴻塔、復興、東鯉5個居委會及西安、型厝、安東、靈水、曾林、大山后、可慕、西畬、西門、梧山、山兜、橋頭、菌柄、上安、社壇、壩頭、赤店、前湖、新店、坑邊、瑤前、前林、下山后、莊頭、后蔡、水后、曾埭、西柄、桐林、前埔、庵前、仁壽、……。 |
水頭鎮位于南安東南部,地緣濱海,東與晉江安海鎮隔“安平橋”相望,西與同安馬巷鎮以嶺分界,南連石井,北接官橋。地理位置重要,是漳廈通泉州、晉江、石獅必經之地。面積127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海岸線11公里。國道324線及福廈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碼頭直通外洋。全鎮劃為1個社區居委會和28個行政村。居民漢族,人口10.8萬,海外僑親4.5萬。主要姓氏有黃、李、呂、林、吳、蔡、王、陳、高、鄭。水頭鎮經濟……。 |
灌口鎮位于廈門特區的西北部,廈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段。 324 國道與 319 國道就在灌口鎮腹地的中心地段交匯,距廈門島僅 10 公里 ,距廈門國際機場 13 公里 ,距東渡貨運碼頭 15 公里 ,交通十分便利。鎮域面積 70 多平方公里,轄區內有 12 個村, 5 個居委會,常住人口 37634 人,流動人口 26026 人。.……。 |
角美工業綜合開發區地處漳州開放城市與廈門經濟特區連接口,系由原角美的一個建制鎮和角開、龍池兩個省級開發區整合設立而成。全區總面積163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2個鎮辦農場,常住人口近12萬人,流動人口約7萬人。先后被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授予“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全國文明鎮”和“全國重點鎮”等28個榮譽稱號。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努力,角美已經逐漸形……。 |
英林鎮位于晉江市南部沿海,面積29.8平方公里,人口4.4萬。英林的優越地理位置,擁有獨特的僑鄉優勢,目前已發展成為璀燦的“閩南服裝名鎮”。服裝紡織業和礦產業是英林經濟的兩大支柱產業。全鎮現有服裝加工、紡織化纖以及其他服裝產業相關企業1100多家,成為晉江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服裝加工基地和原輔料集散地。全鎮形成了西裝、西褲、T恤、茄克等十多個中、高檔服裝系列產品,。共獲得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5家……。 |
晉江市轄鎮。1952年屬涵坂鄉,1958年屬蘇厝公社,1961年析置池店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改鎮。位于晉江下游南岸,市境北部。面積29平方公里,人口5.2萬。324國道、306省道、福廈高速公路過境。轄池店、浯潭、新店、錢頭、洋茂、赤塘、霞福、溜石、溪頭、古福、東山、大洲、華州、霞美、清磎、柴塔、御輦、唐厝、舊鋪、茂厝、嶼崆、營邊、仕春、潘湖24個村委會。主要企業有制鞋、陶瓷、建材、家……。 |
鎮位于福建省著名僑鄉石獅市的西南方,介于石獅市和晉江市的結合地段,是石獅陸上交通的必經之地,也是石獅市的城鄉結合部。全鎮面積16.27平方公里,人口2.6萬,海外僑胞3萬多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3年建鎮十年來,靈秀人民緊緊抓住難得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僑臺、地理優勢和“敢拼愛贏”精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外引內聯工作,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逐步形成了以服裝業為支柱產業的新興……。 |
寶蓋鎮是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石獅市的重鎮之一,與臺灣隔海相望,擁有聞名中外的寶蓋山——萬壽塔(俗稱姑嫂塔),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鎮土地面積26平方公理,常住人口3.5萬人,港澳臺及海外僑胞2萬多人,外來人口4.5萬人,下轄20個行政村(居)。1993年建鎮以來,在各級黨委0的領導下,在寶蓋鎮人民的努力下,經過1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初顯出四大優勢:一是區域優勢。寶蓋鎮北鄰“中國休閑西褲名鎮——蚶江……。 |
晉江市轄鎮。東晉升平元年(357)始稱東石,唐宋先后稱東安鄉、舟建鄉、仁和里,1958年置東石公社,1984年改鎮。位于市境南部,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9.4萬。轄東石以序數命名的5個居委會和井林、肖下、金甌、平坑、龍下、永湖、東埕、檗谷、郭岑、埔頭、白沙、許西坑、大白山、大房、潘徑、潘山、張厝、光渺、塔頭劉、塔頭孫、三鄉、梅塘、梅峰、洪塘、坑園、清透、柯村、金澤、湖頭29個村委會。企業有紡織、制……。 |
金井鎮位于晉江市東南沿海圍頭灣畔,距金門島僅5.6海里,面積56.7平方公里,人口5.8萬。金井的農業綜合開發有較大發展,海水養殖面積超萬畝,建立了一批糧食、蔬菜、林果、畜牧和水產基地。金井的工業企業蓬勃發展,以服裝、針織、玩具、電子、皮革為主,擁有多元化的服裝織造及輔料工業企業近千家,其中有榮獲全國馳名商標的福建七匹狼集團公司。創造了“七匹狼”、“大永日”、“黑太狼”等一批名牌產品。民間對臺貿易……。 |
港尾鎮位于龍海市東南部,地處漳州市南太武經貿協作區中心腹地,毗鄰廈門經濟特區。面積69.6平方公里,人口4.5萬,轄16個村(居)。境內有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漳州后石電廠、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等大型項目,擁有天然優良的深水港灣。工業和海洋水產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了水產品加工、工藝品制造、機械制造、碼頭倉儲等七大行業。建立了萬畝“貝、藻、魚”淺海灘涂養殖區,擁有400多艘漁船組成的外海捕……。 |
惠安縣轄鎮,縣府駐地。1958年設城關鎮,后并入紅旗公社,1962年復置城關鎮,1981年更名螺城鎮。位于縣境中部。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5.2萬。轄新霞、霞東、霞張、前型、南洲、梅山、王孫、溪南8個村委會和西北、北關、中新、東南、東關5個居委會。主要企業有商貿、運輸、建筑、建材、鋁加工和飲食等業。農業主產小麥、花生、紅薯。名勝古跡有宋代的科山寺和后梁的平山寺。.……。 |
磁灶鎮地處晉江市西北部,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8.7萬,蘊含著豐富的瓷土資源。 磁灶陶瓷業,源于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到宋代時已遠播世界,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我國陶瓷發源地之一。磁灶因南朝晚期1500多年來延續不斷煉制陶瓷而得名,該鎮生產陶瓷花色品種數以千記。年產石材在1000萬平方以上,成為全國四大陶瓷石材生產銷售基地之一。 目前,磁灶鎮現有建陶企業350多家,其中34家企業采用國際標準生產……。 |
蚶江鎮位于泉州灣南岸,是著名僑鄉,享有“中國燈謎藝術之鄉”和“北獅王之鄉”之稱。土地面積38.4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7公里,耕地2萬畝,人口5萬多人,海外華人、華僑及港澳臺胞3萬多人。蚶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海濱風光旖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上航標”宋代六勝塔和唐代林鑾渡。宋元時期,蚶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