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公布授予全省83個鎮、4400個村“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衛生村”榮譽稱號,興寧市共有7個鎮,77個村榜上有名。 |
地理人口:寧中鎮位于興寧市興城北面,東與永和,南與寧新,西與興田(辦事處)、新陂、葉塘,北與龍田、石馬相鄰。總面積42.45平方公里,轄23個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35666人,其中農業人口34052人,占96%。鎮機關干部職工305人,離退休干部 73 人,村干部106人,鎮黨委下設42個支部,1590 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874 人。農林業:地處寧江平原,全鎮共有常用耕地16405畝,土壤肥沃……。 |
徑南鎮位于興寧市東部,距市區26公里。東鄰梅縣,南接新圩,北靠石馬,西連永和,205國道貫穿境內,興建中的河梅高速路途經徑南10.92公里。人口3.5萬人,轄24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總面積135.8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萬畝,全鎮“三高”農業面積3.8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面積1.5萬畝,茶葉5170畝,水果1.1萬畝,茄子、毛瓜3000畝。2004年末,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9億元,農村人均收入……。 |
水口鎮地處興寧市最南端,由原水口、下堡、宋聲三鎮合并而成,素有“南大門”和“司城”之美譽,是梅州三大古鎮和省中心鎮之一,屬紅色革命老區。鎮政府距市區約28公里,行政區域總面積230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人。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興畬高速、S120線、S225線和梅華公路橫跨全鎮,梅江、琴江、寧江交錯貫穿而過。境內山水資源、礦產資源相當豐富。隨著大水口的合成,新的黨政班子憑著水口特有的區位優勢、……。 |
新圩鎮位于興寧南部,地處寧江下游,距市區21公里,屬半山區。東鄰梅縣畬坑,西靠坭坡,南接水口,北連永和、徑南、東部為山丘地帶,總面積117.79平方公里,轄19個村,一個社企居委會,總人口41696人。鎮機關干部職工105人。全鎮共有37個黨支部,黨員994人。廣梅汕鐵路橫貫新圩南部。農業生產:我鎮共有耕地21895畝,其中水旱田17457。二00二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3915畝。全鎮共有水果面……。 |
泗水鎮位于平遠縣東北部山區,東鄰蕉嶺縣;西接上舉鎮;南連東石、茅坪鎮;北毗福建省武平縣。界域面積137平方公里,轄9個村民委員會,140個村民小組,全鎮耕地面積9256畝,山林面積21萬畝。年末全鎮總戶數2765戶,10545人,其中農業人口2538戶,10062人。2003年,泗水鎮因地制宜,勇于實踐,是開拓創新,與時具進的一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887萬元(現行價,下同)比上年增長5.6%;工……。 |
八尺鎮地處平遠縣西北部,東鄰仁居、河頭鎮、南連中行鎮,西北分別與江西省尋烏縣留車鎮、南橋鎮接壤,206國道貫穿其間,界域面積108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18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有3832戶,14888人,其中非農825戶,2903人。全鎮有耕地面積16957畝。其中,水田面積14787畝;旱地2170畝。 2003年,八鎮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努力三大自然災害(雪災、……。 |
【 地理位置 】新鋪鎮位于蕉嶺縣南部,橫跨石窟河東西兩岸,東接梅縣白渡鎮,南臨石扇,北與本縣三圳、華僑農場相連,西界平遠熱柘鎮。新鋪鎮距蕉城 19km ,距梅州 35km ,距汕頭 220km ,距廣州 470km ,距福建龍巖 215km ,是珠三角、潮汕經濟區連接內陸腹地的重要通道。【 歷史沿革 】 新鋪鎮古為百越之地,南朝以后屬程鄉縣的龜漿都第二圖,明崇禎六年后隸屬鎮平縣, 1971 年徐溪……。 |
【 概述 】 廣福鎮在蕉嶺縣城北端 20 公里 處,是閩粵兩省的接合部。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巖前鎮,南鄰本縣文福鎮,西接平遠縣泗水鎮,北連福建武平縣中赤鄉。清康熙年間,里人在黃竹溪畔建有廟宇一座,因地處廣東福建交界處,故取名廣福寺,廣福鎮由此而得名。 全鎮共轄有 10 個村委會 124 個村民小組及 1 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 14121 人,總面積 107.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1.03 萬畝,……。 |
三圳鎮行政區域面積 91.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965 公頃,山林 5066 公頃,轄九嶺、芳心、招福、福北、河西、順嶺、臺塘、鐵西、東嶺 9 個村 144 個村民小組和 1 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 4316 戶 16831 人(其中農業人口 3916 戶 15763 人)。是蕉嶺縣現代農業示范鎮,也是省無公害生產基地。轄區內有萬畝良田,千畝蔬菜、千頭瘦肉豬場、千畝淮山、千畝水果和百畝魚塘,三圳人……。 |
藍坊鎮位于蕉嶺縣城東部,距縣城6公里。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776公頃,山地面積10319公頃;轄11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2004年末人口1.8萬人。境內物產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鎢、稀土、鐵、鉛、鋅、錫、花崗巖等;旅游資源主要有蕉嶺八景之一的“文峰插漢”、“龍潭飛瀑”和“會仙洞”等自然景觀。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772.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180萬元,農業總產值5……。 |
大埔縣轄鎮。原稱烏嶺村,1957年設光德鄉,1958年并入高陂公社,1961年析設光德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23公里。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3萬。通公路。轄上漳、下漳、九社、雷峰、砂坪、上磜、澄坑、上澄、富嶺、上坪10個管理區(村委會)。瓷土資源豐富,陶瓷業始于宋初,素稱“陶瓷之鄉”。有各類工藝、美術、仿古、日用瓷二千多種產品。三高農業同步發展。1995年總收……。 |
大埔縣轄鎮。因境內多產瓷土,故清以前稱泥源,后稱黎源。明、清屬古源甲。民國時屬高陂區,1949年仍屬高陂區,1957年析設桃源鄉,1958年屬高陂公社,1961年分置桃源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冬建鎮。位于縣境最南部,距縣府30公里。面積77平方公里,人口1.6萬。有公路通高陂、縣城和 ? 饒平縣。轄桃星、新東、桃鋒、團結、上墩、上坪6個管理區(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茶葉和蜜柚。鄉鎮企業……。 |
大埔縣轄鎮。明、清時稱虎頭沙、清溪社、坪沙社。明嘉靖四十一年在境內虎頭沙,設置巡檢司署。1949年為埔北區,1957年析出青溪鄉,1958年并入埔城公社,1961年析設埔北公社,同年更名青溪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復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北部,北接福建省永定縣。距縣府22公里。面積166平方公里,人口2萬。汀江自北向南過境。轄青華、坑、虎市、河背、青溪、青峰、桃林、蕉坑、長豐、……。 |
大埔縣轄鎮。因處汀江、梅江、梅潭河匯入韓江處,故名。明代曾筑三河城,明、清稱三河社,1949年稱三河區,1958年建三河公社,1978年析出梓里公社,1983年改區,梓里公社并入,1986年建鎮。位于縣境中部偏西,距縣府14公里。面積150.2平方公里,人口2萬。古為粵、閩交通要津。現有省級公路過境,梅江、汀江、韓江通航。轄匯城、先覺、舊寨、匯東、五豐、余里、陳金、梓里、白石、小坑、良江、源坑12……。 |
大埔縣轄鎮。清稱銀村,屬-社。民國時稱銀江鄉,屬-區。1949年析設銀江區,1958年并入-公社,1962年析設銀江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復改鄉,1993年建鎮。位于縣境西南部,東臨韓江。距縣府27公里。面積209.8平方公里,人口2.5萬。省道1936線穿境而過。轄勝坑、坪上、車上、李子坪、明德、明新、磜頭、冠山、銀村、坑口、河口、昆侖、坑頭13個管理區(村委會)。礦產資源有輝綠巖、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