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廣東省愛衛會授于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羅溪村等4400個村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
因村北有一小石橋,故稱“橋仔頭”,本村因屬“四鄉陳”,創鄉最慢,故又稱“尾鄉”,雅稱“美鄉”,故名。1958年公社化屬隴頭大隊,1975年以村命名“美鄉大隊”,1999年改稱美鄉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美鄉村……。 |
1958年公社化屬郭隴大隊,1975年拆為四個大隊,以村名首字命名“郭三大隊”,1999年改稱郭隴三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郭隴三村……。 |
宏安二村俗稱橫隴。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6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西南l千米,潮汕公路西側,西面靠大桑浦山,為宏安一、二、三、四、五、六管理區駐地。屬彩塘鎮。人口13133人。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許氏來此定居,其先有周、林、鄭3姓,其后有李、陳2姓,因村建在橫一高阜上,故俗稱橫隴。清順治二年(1645年)建寨.始稱宏安寨,取宏大安定之義。聚落呈蓮花形,以巷隔開,把群落分隔成30塊,似蓮花瓣,建筑皆磚……。 |
和平村片村,含隴頭、龍喉、聚寶宮3個自然村。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6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北1千米,潮仙公路西側。屬彩塘鎮。人口2696人。1956年合作化時,3個村合并稱和平,取和平團結之義。聚落呈帶狀分布,建筑為磚木結構平房。有耕地673畝,農業主種水稻、蔬菜。副業主要為建筑,還有小型企業20家,生產小五金。有小學、幼兒園各1所。潮汕公路在村東。……。 |
仙樂二村 在潮安縣緘庵埠西北7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北1.5千米,西北靠潮汕公路。為仙樂一、仙樂二兩管理區駐地。屬彩塘鎮。人口7028人。原名山瀝。元朝梧州路照磨楊氏太始祖達夫公之次子(號仙樂,字復古)遷本縣古樓,明初遷此定居,傳至第八代孫楊鐘岳中進士(清順治辛丑科),康熙元年選翰林庶吉士,鐘岳之父昌時,倡建圍寨,遷界光復之后,遂申報府司請準,以始祖名字命名仙樂圍。后簡稱仙樂。聚落呈帶狀分布,建筑多……。 |
金砂三村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東6個管理區駐地。屬彩塘鎮。人口21503人。原名砂隴。南宋紹興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嶺,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設四門三關,歷稱金砂寨。金砂寨西門遺址尚存。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筑為磚木結構平房。有耕地5376畝,農業主種水稻。盛產淡水魚。有村辦企業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裝、采石……。 |
金砂四村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3千米,彩塘鎮政府駐地南3.5千米。金砂一、二、三、四、南方、金東6個管理區駐地。屬彩塘鎮。人口21503人。原名砂隴。南宋紹興廿八年(1158年)建寨于松嶺,元末明初移居平川,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寨,設四門三關,歷稱金砂寨。金砂寨西門遺址尚存。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筑為磚木結構平房。有耕地5376畝,農業主種水稻。盛產淡水魚。有村辦企業75家。主要有五金、服裝、采石……。 |
德修村德修村位于韓江下游西岸平原,地處東鳳、彩塘兩鎮的交界處,西南與大寮村接壤,西連彩塘鎮,北接天寧村,距東鳳鎮人民政府4公里。西南面有東彩路經過,西距潮汕公路2.7公里,東距護堤公路4公里;村道德新路鎮道與德寧路相連接,通向府前路;并有廣梅汕鐵路穿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2013年村總戶數206戶,常住人口1058人,建筑面積315畝,工農業年總產值約2億元,屬經濟較發達的鄉村。德修村始……。 |
儒士村儒士村位于東鳳鎮中部,東鄰省道護堤公路,西臨溝邊村,南臨黃厝尾村,北鄰下張村,村落距鎮政府4.5公里,交通運輸便利。2013年全村有124戶,523人,耕地176畝(水田147畝,旱園29畝,池塘14.2畝)。儒士村創鄉于明朝成化3年(丁亥公元1467年),從鰲頭鄉寨墻遷居于此,筑舍成村,繁衍后代,至2013年歷546年。儒士村是鰲頭十八鄉之一,歷史上屬南桂都下桂第一里(保),復員后列南桂鄉……。 |
文路村文路村位于東鳳鎮北部,東與博士村接壤,西與文路張村毗鄰,南鄰禮陽鄭村、詩陽村,北近東鳳一村、東鳳二村、東三鳳村,距鎮政府約一公里。據2013年統計,全村共有228戶,人口1000多人,耕地面積183畝,池塘11畝。該村主姓卓(其中2戶姓程)。始祖卓西陵原籍福建省莆田縣諸林鄉義井巷人,明朝洪武后期(公元1378年)移居來此創鄉。鄉名先為云路,俗稱橫路,清中改稱文路,意為斯文,文雅之鄉。文路村向……。 |
新光村新光村位于東鳳鎮西北部,與彩塘、金石、龍湖三鎮相接壤。面積三十八萬平方米,人口一千五百多人。是潮汕地區革命老區之一。新光村,原名新鄉,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由鳳塘南隴陳氏先祖達生公創是鄉。1949年以前歸屬隆津都,1949年至1952年屬潮安縣第十區(區公所在浮洋),1954年至1956年劃屬潮安縣第十區(區公所在金石),1957年改屬龍湖鄉。1958年更名新光村,并改屬東鳳鎮。公社化期……。 |
村頭村村頭村,原名僊邨鄉,創村時間較長。全村有陳、林、楊、黃、柳、趙六姓,陳是主姓,有史可查,其他姓氏來此,資料殘缺。陳氏是宋南康郡王陳洪進后裔,至十四世陳古谿定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打鐵巷,因元末兵亂,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古谿帶松嶺、松崗二子及眷屬遷徙入潮,定居海陽縣東廂都(現磷溪鎮)福鄹村。松嶺公之次子陳東陽于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再遷徙江東都僊邨定居創業,時有林姓先輩自元代從潮城……。 |
獨樹村獨樹村創于宋慶元年間(1195—1200),至今八百余載,傳裔引世,皆黃姓。肇基祖 公,字東萌,號煥青,宋 經尚書、朱門理學名儒淵公之子。幼自閩倚舅父廖槎溪判潮,遂筑館卜居此地。斯時,館旁有一樟樹,根深葉茂,“蔭蓋四鄰,干可參天”,“柔條拂地,剛干凌空”,“凌而上之,十有丈許,蒼翠陰翳,高搴遐舉,手可摘星,耳通天語”,俯臨長江,寵尊百卉,挺拔傲然,“獨出眾類”[引語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9……。 |
渡頭村一、概況渡頭村是江江鎮的一個村落,位于江東島的西南端,西胯韓江,北連仙洲付,南靠樟厝洲,東鄰謝渡村。人口753人,(居住在外約有200多人)。耕地面積180畝,魚塘15畝。渡頭村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土地為沙質土壤,地熱較高,排灌條件良好,適宜種植旱園作物及水稻。渡頭村的經濟,是純農業結構的村莊。二、解放前的渡頭村渡頭村的李氏先輩是在明朝中期由東鳳鎮禮陽村遷來定居的。明朝初期(約1436年……。 |
上水頭村上水頭與下水頭二個自然村過去同屬水頭自然村。村因地處江東最北端,當韓江東西二溪之沖,曾叫江頭。清末又將村名易為水頭。以后又把居于上游的稱為上水頭,居于下游的稱為下水頭。全村有蔡、李、林三姓,主姓蔡。先輩從浙江遷福建莆田,再遷澄海漁洲。明萬歷年間(萬歷元年為公元1573年)先輩蔡松軒、蔡蘭軒兄弟再從漁洲遷此創村。上水頭村創村先輩蔡松軒,時村中另有鄭、游二姓,至解放初期,鄭、游二姓他遷。現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