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廣東省愛衛會授于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羅溪村等4400個村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
倉前村位于位于可塘鎮西南部,距離可塘墟約3公里,區域面積1.76平方公里,總人口1900多人,310戶,為林姓聚居。全村共有耕地面積716畝,其中水田484畝,水果種植面積237畝,淡水養殖面積120畝,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行政村。因初建村時,谷倉多建于村前,故名“倉前”村,歷來沿用。左鄰上達村,背倚山岡,有果園樹林,村前有池塘,平坦的耕地成片,水稻種植面積300多畝。村民出外多從事工商業,在……。 |
隴東村位于可塘鎮西南部,距離可塘墟約4公里,區域面積3.4平方公里,總人口3800多人。西南面與陶河鎮接壤,依山傍水,村后側是宋王山,宋溪從村前流過,民居建筑以平房式巖石瓦木結構為主。轄有宋溪頭、笏仔、蘭頭、白町、新鄉、內鄉6個自然村,以王姓為主,少數為蔡姓、吳姓等。隴東村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及革命史跡。人才輩出,有王曼、王文魁等名人。南宋景炎三年,宋端宗南逃到此,開鑿東西兩溪,后人稱為“宋溪”,宋溪……。 |
明萬歷間年分別由福建省福州御史街河漳州府漳潭縣媽祖巷人遷此立村,取名“厚仁家”,1950年簡稱為仁家村。屬六區青坑鄉。1953年屬赤坑區青坑鄉。1975年間社尾、仁家、上埔三個村從原青坑大隊析出,設置三聯大隊。1987年5月設立仁家村委會,1996年1月從三聯大隊(管區)析出設仁家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復設為仁家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仁家村委位赤坑鎮南側,仁家村有人口1430多人,耕地面積430……。 |
大化村委位于赤坑鎮東側,下轄堯厝鄉、大鄉、老厝場3個自然村,總人口近4000人左右,耕地面積1900畝左右大化村委會距離海豐縣城30公里處,交通方便,有公路通赤坑鎮等地,聚落沿山麓自東—西向呈長方形狀分布。建筑為巖石瓦木結構的平房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經濟來源以農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等糧食作物,廣闊山地造林種果,部分村民兼以養殖業,有部分村民從事采礦業。……。 |
1958年設置新平大隊。1974年屬平東公社。1984年改為平東區公所新平鄉。1987年改為平東鎮新平村委會。1989改為新平管理區辦事處。1998年復設為新平村委會,一直沿用至今。新平村屬平東鎮西北部僻偏地區移民村,距平東鎮政府3公里,全村有8個自然村,535戶,3380人,其中有貧困戶135戶,五保戶23戶,耕地面積有2500畝,其中水田800畝,主要家庭收入以農為主,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為主要收……。 |
豐田村委位于黃羌鎮東北部毗鄰陸河縣新田鎮,全村面積約3.5平方公里,下轄有6個自然村,150多戶,615人。是黃羌鎮最偏遠的村委會。豐田村委距離鎮政府有15公里,離縣城48公里,只有一條黃新公路連接到鎮,地緣優勢非常薄弱,地處之面環山,交通不便的村莊。豐田村委擁有山地面積2000多畝,有豐富的花崗巖石材尚未開發,主要經濟發展模式山地出租種植速生桉、水田種植水稻、農家飼養肉雞。……。 |
下寨村委位于黃羌鎮西部,全村面積4.6平方公里,有242戶1425人,轄下9個自然村,唯一與外界通要道是于2005年建成的村村通水泥路3公里,與X126線相連可通縣城,村委會距離鎮政府11公里,沒有地緣優勢,是一個偏僻的山區村莊。全村主要種植水稻。黃豆、黑芝麻等作物。經濟來源渠道困難,發展經濟項目在探索之中,下寨村委蘊藏有可觀的白瓷土尚未開發。……。 |
圍寮村委位于聯安鎮南西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約6公里,與梅隴農場相鄰,區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村委下轄有4個村民小組,人口1700多人,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95畝村提留田承包款及村民一事一議經費。村民主要靠農業耕植作為主要經濟收入,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番薯,經濟作物以辣椒、豆角、青瓜等蔬菜為主,養殖上有小面積淡水養殖和三鳥的飼養。近些年來,村通過主要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給群眾提供一個交通便利的運輸平臺,……。 |
霞埔村委位于聯安鎮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海梅公路由村委邊通過,交通十分便利,區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村委下轄有13個村民小組,人口4500多人。村民主要靠種養作為主要經濟收入,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番薯,經濟作物以辣椒、豆角、青瓜、西紅柿等蔬菜為主;養殖以漁塭為主,其產品有魚、蝦、蟹、蠔等。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發包漁塭。近些年來,村通過主要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整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
友愛村委位于聯安鎮中部,與鎮政府所在地渡圩相鄰,隨著不斷建設發展現已和渡圩融合成一體,海梅公路由村委邊通過,交通十分便利,區域面積約5平方公里,村委下轄有11個村民小組,人口2500多人。村民主要靠種養作為主要經濟收入,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番薯,經濟作物以辣椒、豆角、青瓜、西紅柿等蔬菜為主。近些年來,村通過主要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的整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村莊水清樹綠、環境整潔,村……。 |
山腳村位于大湖東部,地處偏僻,緊靠東溪及螺河出海口,580戶,其中困難戶110戶,3400多人口,耕地面積2000畝,其中水田面積100畝,山林2700畝,海灘林面積600畝,魚塘面積260畝。人口居住分散,外出居住人口2400多人,人均收入1500元,村民生產經營模式主要有農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捕撈養殖種苗業等方面。1、農業山腳村耕地面積都屬沙質土地,當地人叫旱澇不保“望天田”,主要春種水稻和秋……。 |
紅衛社區居民委員會,地處廣汕公路穿城路段,陸豐市城區中心位置,建立于1954年4月,轄內有原陸豐市市委、市政府署址,有較大型的陸豐貿城、金華來商貿大廈、金星苑、紅衛、紅星商貿市場、紅星新商場等,有公交車分流站點以及玉照公園、文化中心,有五所中小學校,有機關單位40個、醫院2個,個體商業網點130個,居民住宅樓390棟,是東海鎮最大的一個居民社區,現有干部和工作人員21人,分設迎霞、城內、油車、六社……。 |
金龍社區居民委員會成立于1988年7月10日,東面與城東鎮軍潭村相鄰,南面東河邊,北面馬街路,西面毗鄰本鎮新光社區,有金碣路東海段,紅光市場場地,下轄三個居民小區(龜山、后壁洋、洪厝圍);五個農業小組(馬街村、后圩村、前圩村、菜園村、彩園村),總戶數2500戶,總人口11000人,社區定編兩委9人,其他干部6人,經濟依靠定編下發工資收入,市場收取適當管理費上入。……。 |
建國后成立珠保居民區,1965年“四清”期間分為向陽、東紅二個居民區,1969年再合并為向陽居民區,1987年4月改為向陽居委會,1994年改為向陽居民管理區,1999年改為向陽居委會,2002年改稱向陽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向陽社區成立于二OO五年五月,轄區面積2.1平方公里,現有4個居世小組,1852戶,總人口10580人,轄區內單位10個,其中機關單位4個,學校2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 |
原為神沖村委會長坣頭村民小組,2008年5月從神沖村委會劃出設立更名為長輝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長輝社區位于陸豐市新行政區中心,東至陸豐市新市政府四十米大道,西至新市政府六十米東海大道,南至新市政府運河八十米大道,北至市新行政區規劃環城四十米大道,面積約1.6平方公里,總人口1550多人,長輝社區是新成立居委會,也是新發展的社區,主要經濟收入以商貿和市場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