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廣東省愛衛會授于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羅溪村等4400個村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
竹園村竹園村包括竹園、宮前、大東埡3個自然村。主村竹園,以盛產竹子得名,張姓,先輩張仲信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從福建興化蓮花石璧村遷來,宮前為陳姓;大東埡為巫姓。該村盛產橄欖和茶葉。2005年全村共有193戶、753人;耕地121畝,山地10610畝。農業主產為竹木、橄欖、茶葉等。……。 |
1949年后稱石柱坑,1958年后并入西社大隊,1978年拆出自立大隊,原名為“鋼石大隊”,1988年改名為石柱坑管理區,1999年改稱石柱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石柱坑村石柱坑村原稱石頭坑,因村前后多石頭得名。1958-1988年稱鋼石,1989年改稱石柱坑。廖姓,先輩廖六一(得安)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從福建永定遷此。2005年全村共有176戶、712人;耕地307畝,山地1706……。 |
1958年公社化,轄地處于公社南部,取名“南社大隊”,1999年改稱南社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南社村南社村包括埔上、寨頂、寨下、庵前、嶺后曾5個自然村。主村埔上,創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江姓,先輩江必財從福建汀州淮陽遷來。因村處平埔之上得名。庵前為江姓,寨頂、寨下為李姓,嶺后曾為曾姓。2005年全村共有111戶、423人;耕地313畝,山地4678畝。農業主產為橄欖、楊梅。……。 |
1958年劃入文祠公社屬赤水大隊,1976年以村命名“下赤大隊”,1999年改稱下赤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下赤村下赤村包括赤水陳、坑仔李、洋洞和下赤水4個自然村。赤水陳創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先輩陳懂家從福建莆田石榴花腳遷來。洋洞、坑仔李都為李姓,下赤水因處赤水之下方得名,有陳、李2姓。該村盛產橄欖、青梅。2005年全村共有210戶、830人;耕地350畝,山地1125畝。……。 |
原屬“歸湖”叫“上赤鄉”,1958年公社化劃文祠公社,由8個自然村聯合成立“赤水大隊”,1976年以村名命名“上赤大隊”,1999年改稱上赤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上赤村上赤水村包括曾厝、桐樹下、長美3個自然村。這3個村位于赤水上方,故統稱上赤,又稱上赤水。曾厝又稱赤水曾,曾姓,先輩曾振明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從興寧遷來。桐樹下為廖姓,長美為張姓。2005年全村共有173戶、772人;……。 |
中社村中社村包括寨下、樟培、石門、山下、西寮、柴橋、長背山、后徑、文和坑、蘇山、上江、下江、上珂、下珂14個自然村。寨下創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溫姓,先輩溫一世從山西太原龍化遷來;樟培為翁姓;石門為巫姓;山下有鐘、張2姓;柴橋為謝姓;長背山為曾姓,曾姓先民從福建莆田輾轉遷來,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定居文青徑山坳(今中社村域內),后遷現址;后徑為劉姓;文和坑為張姓;西寮為翁姓;蘇山為……。 |
1961年劃歸文祠公社管轄,拆出后為沙塘大隊,1978年單村列為銀潭大隊,后稱銀潭管理區,1999年改稱銀潭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銀潭村銀潭村創于明代,有黃、郭、張、魏、楊5姓。主姓黃,先輩饒氏(女)從饒平道韻遷來。該村昔稱饒韻潭,意在紀念饒氏從道韻遷此,村前有一深潭承納北來之水。銀潭含有流銀堆金、弱水歸潭之意。該村盛產水果、茶葉和竹木。2005年全村共有206戶、840人;耕地341畝,……。 |
片村,含白蓮,土頭2個自然村。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47.9千米,赤風鎮政府駐地西北6.3千米,處韓江東岸,西北與豐順縣隍鎮一江相隔,西北連接豐順縣東陷鄉。屬赤鳳鎮。人口562人。清乾隆間創鄉。原名割布,因村北地形似“美女穿梭”得名。后認為“布”被“割”義不利,后取吉祥.釋作“美女織白蓮”,故名。聚落呈混合狀分布,建筑為灰土磚木結構平房,1982年后始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有耕地249畝,主種水稻,山……。 |
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42.3千米,赤風鎮政府駐地東1.2千米。屬赤風鎮。人口424人。明朝中期,饒平張氏到此創村。因村落在峙溪東岸,故名。聚落呈階梯狀分布,建筑多為沙土磚木結構平房。有耕地65畝,主種水稻;山地922畝,主種橄欖、黃竹、青梅等。村民兼經營竹器制品。有小學l所。全村實現電燈照明。有簡易公路連接潭赤公路。……。 |
1958年以村命名“冬瓜坪大隊”,1999年改稱冬瓜坪村民委員會,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冬瓜坪村:位于林場東部,東南部與曾厝村相接,南部與望京坪村相接,西北部與徑仔村相接。轄冬瓜坪1個自然村,村民以姓魏、韋、文為主;全村總面積1425畝,其中耕地面積172畝,總人口159人,分43戶。……。 |
1951年設新霞鄉,屬第九區。1958年設新霞大隊,屬鳳江公社。1983年設新霞鄉,屬鳳洲區。1986年設新霞村委會,屬黃岡鎮。1990年設新霞管理區,屬黃岡鎮。1999年設新霞村委會,沿用至今。新霞村……。 |
因該村委會位于原霞饒鄉的北部,轄區山林較多,故名。于明洪武三年創霞饒鄉,1951年設山霞鄉,1958年設山霞大隊,1983年稱山霞鄉,1986年設山霞村委會,1990年稱山霞管理區,1999年設立山霞村委會,沿用至今。山霞村……。 |
1940年與山上合稱為山楚鄉,1951年屬第六區山楚鄉,1952年由山楚鄉分出并定名為楚巷,稱第二辦事處,1958年稱楚巷大隊,1983年稱楚巷辦事處,1986年稱楚巷居委會,19990年稱楚巷街道管理辦事處,1999年稱楚巷居委會,沿用至今。楚巷社區……。 |
1951年稱黃都嶺鄉,1958年設黃都嶺大隊,1983年黃都嶺鄉,1986年設黃都嶺村委會,1990年稱黃都嶺管理區,1999年設黃都嶺村委會,沿用至今。黃都嶺村……。 |
1951年稱徑中鄉,1958年設徑中大隊,1983年徑中鄉,1986年設徑中村委會,1990年稱徑中管理區,1999年設徑中村委會,沿用至今。徑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