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淘寶村已經(jīng)廣泛分布于28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包括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江西省、安徽省、上海市、四川省、陜西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重慶市、遼寧省、山西省、云南省、吉林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黑龍江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南省、甘肅省。2020年上半年,淘寶村已超過5000個。 |
原屬容卿,由“赤坑”和“水坑”合并而成,以毗鄰靈秀山而得名。 赤坑 東與大侖相望,南與塘園相鄰,西與強房連接,北與古宅交界。因村前有一片地勢低洼的坑地,村后又有一個小赤土埔而得名,雅稱“策卿”。 水坑 東與塘園相望,南與彭田相交,西依靈秀山,北與二房為鄰。因有一片地勢低洼、常年積水的坑地,鄉(xiāng)民在此建居而得名。 (張德偉)……。 |
包括“前廊”、“古宅”、“洋下”3個村落,距靈秀鎮(zhèn)區(qū)1.5公里。 東邊與鳳里的華南連接,南邊與古宅相望,西邊與靈獅交界,北邊與華山為鄰。因地處成片溪灘,自然地貌形似走廊而得名。 前廊蔡氏一部分由山兜(華山)、一部分由古宅遷來定居,陳氏由晉江金井福全遷來定居。 古宅 早期亦稱“許宅”。“古宅”系其俗稱。東邊與洋下相連,南邊與靈山相望,西邊與靈獅交界,北邊與前廊為鄰。因蔡氏始祖“博卿公”在北……。 |
原名山兜。東邊與前廊相望,南邊與靈獅連接,西邊與晉江荊山交界,北邊與茂廈為鄰。由于依臨大北山,村民依山建居而得名。又因山地上有層層的云母片,在陽光照射下發(fā)出閃閃的金光,古時故稱“金山”。原隸屬前廊,后獨立為“華山”。位距靈秀鎮(zhèn)1.5公里。山兜蔡氏始祖,明朝時由龜湖鄭厝遷來定居。 大北山 原名“大鳥山”。位于華山北面。主峰海拔84.7米,山體由沙、泥巖、紅土組成,植被小雜木為主;因是軍事要地,-上……。 |
雅稱“錦塘”、“錦堂”。東邊與庵前相望,南邊與塔前、茂廈連接,西邊與晉江塘市交界,北邊與玉浦一里相隔為鄰。曾有一港道(后垵澳)通往泉州灣,西側(cè)又有泉州南門外著名的七首塘之一“洑田塘”,故取名“港塘”。 港塘原先有鄉(xiāng)官厝、里透、后垵、東庭、歐厝、莊厝、黃厝、蔡厝等村落。姓氏有陳、張、王、歐陽、莊、黃、蔡等,后來歐陽氏、莊氏、黃氏、蔡氏等逐漸外遷,如今尚有三大姓氏:陳氏始祖在元末明初由河南省固始縣潁……。 |
村在一片大松樹茂艷不衰,王氏分部分族在此地定居,取其意稱“茂廈”俗稱茂下。茂廈村村民委員會,是由茂廈村村民選舉產(chǎn)生的,可實現(xiàn)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組織。明清時期屬十九都,1953年屬塔前初級合作社,1990年屬靈秀鎮(zhèn),2000年設茂廈村委會。俗稱“茂下”。東邊與庵前相望,南邊與塔前連接,西邊與晉江塘市、荊山交界,北邊間隔香江路與港塘為鄰。村落依臨在一片茂盛樹林建居而得名,又因……。 |
亦稱“長園”。位于靈秀山東麓的低洼塘地,東邊與鈔坑相望,南邊與彭田連接,西邊與靈峰交界,北邊與靈山相鄰,為靈秀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村民在塘畔成片的園地建居而得名。塘園有黃、蔡兩大姓氏。黃氏乃泉郡黃守恭之后裔,蔡氏系洋坑(容卿)遷來定居。 塘園宋代石塔 位于村北。北宋年間,建有一座玄壇宮(今已重建)。石塔乃玄壇宮的驅(qū)邪鎮(zhèn)煞之塔,為石構三層方形實心塔,高3.76米,底座邊長2米。每面雕刻著力士承托圖。第三……。 |
原名“平田”。其東與加曾寨相連,南與晉江東茂交界,西與晉江湖內(nèi)相望,北依靈秀山。相傳隋唐時期,原是沼澤海灘地,潮水一退,整個地面猶如一片平平的耕田而得名。后因“平”的閩南方言與“彭”諧音,故改為“彭田”。又因后面依臨一山,其狀似一鵬鳥,故也有“鵬山”之稱。轄“彭田”、“加曾寨”2個村落。 加曾寨 東邊與鈔坑相望,南邊與晉江火輝埔連接,西邊與晉江湖內(nèi)交界,北邊與大侖分界為鄰。清咸豐年間,蔡、林、李……。 |
東邊與晉江龍湖歷山相望,南邊與晉江梧坑交界,西邊與大侖相連,北邊間隔南環(huán)路與林邊為鄰。距靈秀鎮(zhèn)區(qū)2.5公里。鈔坑現(xiàn)有1000戶,人口3680人。 鈔坑包括“舊鈔”、“新鈔”、“西溪”及“新墩”4個角落。 舊鈔 原名“蔡坑”。系元末明初由蔡氏族人擇于坑地建居而得名,清代初年,顏氏由永春桃園遷來定居。由于出洋謀生者甚多,經(jīng)濟日趨好轉(zhuǎn),村民逐漸富裕,故而改為“鈔坑”。 新鈔 由舊鈔坑部分村民遷于寬……。 |
亦稱“雁塔”。其東邊與五星庵前、龍華交界,西邊與華山相望,南邊與古宅連接,北邊與茂廈、港塘為鄰。 塔前王氏始祖王均疇隨王審知入閩,自明朝洪武年間開發(fā)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600多年前,一個姓王的貨郎到塔前做買賣,由于生意不錯,貨郎就在塔前定居下來。那時,居住在塔前的是張氏族人。據(jù)傳,塔前的一側(cè)是海灣,王氏族人在原來的一座古石塔(古航標)前面海灣沖積平原上建居而得名。貨郎到了塔前以后,王……。 |
塘后村位于龜湖塘之后,故自南宋時即依地理特征,取名“塘后”。轄塘后、東茂、梧園3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在塘后。塘后黃氏傳至六世四郎公,延請一地理先生勘察地形,選定鄉(xiāng)中“水尾庵”之后及西邊作為黃氏聚居之地。此后,黃氏家族振興,遂改“水尾庵”為“集福堂”。“集福堂”從此成為村中著名歷史古跡,并逐漸演變成為一處新的地名。“集福堂”奉祀玄天上帝,于清代隨著黃氏族人遷徙臺灣而傳入鹿港。東茂 原本村落四周樹林茂密……。 |
位于龜湖塘岸邊,故自宋代以來即取名“塘邊”。村中有一古跡,名叫“龍泉巖”,亦名“塘邊巖”,據(jù)乾隆版《泉州府志·樂善傳》記載,宋末元初,祥芝大堡慈善家劉君輔曾捐資重修。現(xiàn)塘邊村中尚保存一座宋代建筑風格的石塔,可見“塘邊”地名由來已久,且富有文化內(nèi)涵。宋代,濟陽蔡氏遷居于此。以村落頻臨龜湖塘,取“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意,稱“龜湖”為“龜水”,取“龍淵”為“塘邊”雅稱,該族也因此稱為“龍淵蔡氏”。據(jù)清……。 |
元初,晉江安海黃姓遷居于侖山之后,故取名“侖后”,雅稱“侖峰”。 轄侖后、院后兩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在侖后。院后 該地原有一座著名寺院“布金院”,村民在寺院后面空地建屋居住,故取名“院后”。村落附近小山丘亦名“院后山”,又稱“圓厚山”。清代《侖峰黃氏介石房譜》記載,侖后五世祖黃媽奴卒于明天順六年(1462年),葬于“本處圓厚山”。據(jù)乾隆版《泉州府志·寺觀志》記載,布金院位于晉江縣二十四都侖后,原名“……。 |
因位于象畔塘之前,故取名“塘頭”。轄塘頭、后廳兩個自然,村委會設在塘頭。雅稱“龍?zhí)痢薄K未跏弦恢нw居于此,稱為“龍?zhí)镣跏稀薄C駠睹耐跏献遄V》記載,“開閩三王”王審邽后裔一支于宋代遷居“晉江縣之錦塘茂夏里”。三世祖均疇公,“出贅二十四都龍?zhí)拎l(xiāng)吳良二家。吳氏無出,又娶周氏,生五子,開族龍?zhí)粒两褡訉O昌茂”。明初,陳江(陳埭)倪氏遷居塘頭。民國《龍?zhí)聊呤霞易V》記載,陳江倪仲泰,“成化八年(14……。 |
位于玉瀾浦下游而取名“下浦”,又稱“浦內(nèi)”,載于道光《晉江縣志·鋪遞志》。雅稱“玉浦”、“玉瀾”。宋元之時,蘇氏、高氏、金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龍津(蓮埭)、蓮塘等地蔡氏相聚遷入,稱為“玉瀾蔡氏”。清代《鋪錦新厝黃氏舊譜》記載,黃鐘業(yè)(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瀾蔡氏”。明代,又有錦塘(港塘)陳氏一支遷居玉浦,所居之地號稱“陳厝”。此外,壽昌宮、無尾宮既是歷史古跡,也已演變?yōu)椤?/div> |
古稱“索上”,并在“索”字加上“土”旁或“糸”旁。《康熙字典》記載,加“糸”旁之“索”,與“索”同音同義。“索上”得名由來不詳,其名載于道光《晉江縣志·鋪遞志》,并屢見于清代地方譜牒。《桃源黃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譜》記載,黃鐘祝(1659—1707年),字岳鼎,“妣張氏,名恬娘,號勤素,索上女”。“索上”又名“雪上”。據(jù)稱古時村落臨海,海潮漲落之時,白浪翻滾,猶如“卷起千堆雪”。村民在海灘附近之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