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淘寶村已經廣泛分布于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江西省、安徽省、上海市、四川省、陜西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遼寧省、山西省、云南省、吉林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黑龍江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甘肅省。2020年上半年,淘寶村已超過5000個。 |
位于鎮政府駐地東面3.9公里,白石山西北。東與祥芝鎮蓮坂交界,西與石湖、錦里相接。1949年屬永寧區,1952年屬雙湖區,1958年設置大廈大隊,1984年改稱為大廈。為石獅市扶貧路北面起點,沿海大通道從村北面穿過。地處泉州灣南岸濱海地帶,晉江出海口南畔,擁有大片沙灘。曾有“風來內蒙古,夏來火焰山”之稱。因該村土壤屬于沙質地,俗稱“漏沙地”,甚不利于耕耘。曾因田園土地易走水漏肥,而被稱為“大漏”,……。 |
位于石獅北郊,寶蓋山之東北麓。距蚶江鎮政府駐地南6.1公里,黃牛山之東南隅。村落北接古山、東連草柄。相傳明代中葉,有雜姓于此墾荒造田,曾建有簡陋茅屋(方言稱居屋為“厝”)。外鄉人視其房舍低矮、簡陋、村落凋敝,故而泛稱為“厝仔”。姓氏以許氏為主。厝仔村許氏系明初由“石龜許”移入,奉艷山公為開基始祖,距今已600余年,歷廿六代。 交通四通八達,其南有石錦大道,東有東環路;西有學府路直通石湖碼頭,北有……。 |
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4.1公里。東連洪窟,南接塘頭、北與水頭相鄰,西與塘頭后廳緊鄰,聚落依小山丘呈長塊狀。據傳,有一-路過該村,歇于亭下。附近百姓因好奇趨而視之。-以為此方百姓熱情好客,遂對此亭子周圍百姓另眼相待。鄰近百姓就在亭子下的路旁筑舍而居,稱“亭下街”。故以此亭命名,曰“錦亭”。清代,錦亭屬龜湖二十四都。1949年屬石獅區,1952年屬港塘區龍塘鄉。1958年曾與洪窟、洋井合為促進大隊,后析……。 |
位于鎮政府駐地西南3.5公里,坐落于泉州灣的濱海地帶。西北臨海,東接洪尾,西與西濱農場交界,南與塘頭后廳相鄰。古時注入泉州灣之水可經該村,灌溉雪上、浦內、港塘等地。因村落位于水流之首,故稱“水頭”。宋為安仁鄉江陰里所轄,元、明、清屬廿三都,民國屬石獅鎮龍塘保,1949年屬晉江縣第九區(永寧區),1952年屬雙湖區,1956年屬蓮塘鄉,1958年設置水頭大隊。1984年改稱水頭村,轄有水頭、洪尾2個……。 |
1987年從蓮厝析出。相傳,林氏移民原先計劃擇于古盤山下建村,后來看到其西南面有一片平坦滋潤的園地,便在園地東畔建村,取名“東園”,雅稱“錦林”。明代中期,又有胡氏遷入。清代《金丘邱氏族譜》稱,邱下邱則貫(1630—1677年),娶“胡氏,東園人氏”。境域面積1.93平方公里,人口1800余人。 (王明篇)……。 |
《西山雜志》記載,相傳,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伍姓漁民壘石搭篷居住于此,故稱“伍堡”。后來,伍姓遷往他處,王、邱、黃、許等姓相繼遷入。因晉江金井亦有一“伍堡”,為區別起見,按其地理方位稱鴻山伍堡為“頂伍堡”、稱金井伍堡為“下伍堡”。 第二種說法認為,明末清初,鄭成功部將王默、薛祖武在此地濱海之處設立5座堡壘,派兵戍守,以接應蚶江、烏龜嶼的守軍,故稱“五堡”、“伍堡”。《西山雜志》作者蔡永……。 |
位于永寧西隅,距鎮區3公里。南臨深滬灣,東鄰子英,西與龍湖前桿柄交界。相傳元末明初,有王氏與施氏遷入永寧西邊的海濱小山坎地建居,濱海小山坎,閩南方言稱之為“岑”,故名“西岑”。 村中有大溪,此溪流發源于寶蓋山,東南流向,環村而過,流入深滬灣。全長約500米,流域面積2萬平方米,因位于西岑,故稱“西岑溪”。漲潮時,水勢浩蕩。立于姑嫂塔上,放眼遠眺,西岑溪有如一條白色玉帶,在陽光下熠熠閃亮,故又稱“……。 |
一、自然概況前蔡村,位于晉江市安海鎮東南方向,離鎮區2.5公里,總面積0.8平方公里,西北與后蔡村接壤,東南與莊頭村接壤,東與前林、下山后村相鄰,南與東石鎮井林村隔溪相望。全村耕地面積475畝(水田190畝,農地285畝),農作物有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全村262戶1019人,支部黨員37名。二、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2009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55億元,人均純收入超萬元,上繳稅收4000多萬……。 |
可慕村系晉江市安海鎮一個行政村,位于安海鎮東北部,南接丙厝、菌柄二村,北接靈源街道,東靠大山后村,西臨山兜村,距鎮區三公里,公路直通晉江市區九公里,地理位置優越,道路四通八達,交通便捷。【村落與居民】村落轄區面積1.87平方公里,現全村1173戶,人口5000多人,旅居海外華僑2000多人。泉安公路從村中中穿過,將可慕村劃分為東西兩側,東側為村民居住的村莊,西側為可慕皮革工業區。【物產經濟】改革開……。 |
據傳北宋時,橋頭原名內市。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刺桐港第一支港的安海港,海上通貿已開始興發,安海地方經濟也相當發達,陸路交通得到發展,擁有周邊內市、甘棠、佳坂和皇恩四條橋梁。其中內市橋自內市直抵安海東北郊星塔村邊,長里許,寬七尺余,傳為宋政治改革家、鄉賢呂惠卿所建。橋建成后,內市即以位于該橋的特殊方位而習慣稱之為橋頭。村委會以所轄自然村橋頭命名。宋為開建鄉修仁里管轄。明清屬八都。民國33年(1……。 |
村委會以所轄自然村后蔡得名。相傳古時有富戶蔡銑于此建居,稱為蔡內。后蔡氏所生三子分居于妙峰山溪流前,并以溪流及大路之前后依次劃分,長子居前,稱前蔡,次子居中,稱中蔡,三子居后,稱后蔡。又因村南有片雜樹,蒼郁濃綠,故亦稱南林。宋為安仁鄉仁和里管轄。明、清屬晉邑南關外九都后蔡鄉。民國33年(1944年)屬安海鎮玉屏保,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屬東石區玉浦鄉;1959年屬安海公社后蔡大隊,1984年屬安……。 |
前埔村系晉江市安海鎮的革命老區基點村,為安海鎮與內坑鎮交界處,位于安海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加塘溪西側,安海至內坑公路邊,屬下配套單位有:老年人協會、計生協會、治安大隊。【地名含義】因以前村莊前面皆為赤土埔,故后改為前埔村。【歷史沿革與人文】前埔村位于安海鎮西北部,先民有個規定:凡新婚者,每逢正月十五日要到許氏宗祠點燈,以后子孫興盛,燈數增多,宗祠容納不下,改在宗祠前面的埔地上賽燈比美。因每盞燈都串……。 |
庵前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晉江安海鎮中部,據說村的北面有座庵堂,曰“龍興堂”。宋時,李氏在庵的前面興建民居,村遂取名為“庵前”。后尤氏等姓相繼入居,村名仍沿襲“庵前”之稱。【歷史沿革】 明、清屬八都。民國33年(1944年)屬安海鎮前塘保。建國后,1956年屬內坑區黎山鄉;1961年為庵前大隊;1984年屬安海鄉;1985年屬安海鎮庵前村委會。【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庵前村委會位于安海鎮政府駐地東北2……。 |
下官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晉江市磁灶鎮政府駐地北2公里。北臨324國道,336縣道經該村與324國道相連接,九十九溪(梅溪)從該村中間貫穿而過,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是福建陶瓷建材產品的集散地。區域面積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0多畝,下設13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4550人,1035戶,旅居海外僑親有5000多人,外來人口2000多人,黨總支部現有黨員80名,設梅里、橋南、橋北三個支部。 下官路……。 |
【地名含義】我村有5個自然村,其中井邊自然村,位于5個自然村的中心點,固命名為井邊村委會。【歷史沿革】井邊村歷來隸屬于泉州府,晉江縣,明、清改鄉及里為四十三都錢坡屬第一都。1944年,屬梅溪鄉前坡保,1949年共和國成立建政時,成立“蘇前鄉人民政府”隸屬于晉江第六區(磁灶),1956年屬池店區磁灶鎮,1961年屬磁灶公社井邊大隊,1984年改磁灶鎮井邊村委會。【行政隸屬與地理位置】井邊村位于晉江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