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根據(jù)《云南省愛衛(wèi)辦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創(chuàng)建國家和省級衛(wèi)生城鎮(zhèn)工作管理程序的通知》、《云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檢查評比辦法及標準》和《云南省衛(wèi)生村檢查評比辦法及標準》要求,省愛衛(wèi)辦于2021年9月至12月對各州市2021年度新申報創(chuàng)建云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村進行了考核驗收,經(jīng)省愛衛(wèi)辦綜合復核評估,有139個鄉(xiāng)鎮(zhèn)、2165個村分別達到了省級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村標準。 |
原名為“魯喝甸”,彝語,“魯”為大村,“喝”為小兵,“甸”為小壩,意為駐兵的小壩。后演變?yōu)椤奥浼t甸”。1950年至1958年設落紅甸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設落紅甸管理區(qū),屬幸福(則黑)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落紅甸管理區(qū),屬龍慶中公社。1963年至1972年設落紅甸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73年至1983年設落紅甸大隊,屬龍慶公社。1984年至1987年設落紅甸小鄉(xiāng),屬龍慶區(qū)。1……。 |
轄區(qū)內有大山黑、小山黑村。1949年至1950年屬龍普鄉(xiāng),1950年至1951年屬龍慶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2年至1953年設山黑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4年至1958年設龍慶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8年至1960年設龍慶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山黑管理區(qū),屬龍慶小公社。1963年至1972年設山黑公社,屬龍慶區(qū)。1972年至1983年設山黑大隊,屬龍慶公社。1984年至1987年設山黑……。 |
轄區(qū)內有大杜吉、小杜吉村,原名“杜祭”,為彝語,意為在有豹子出沒的地方形成的村落,后“祭”演變?yōu)椤凹薄?949年至1950年屬龍普鄉(xiāng),1951年屬龍慶鄉(xiāng),隸第三區(qū)。1952年至1958年設杜吉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設杜吉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杜吉小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3年至1972年設杜吉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73年至1983年設杜吉大隊,屬龍慶公社。1……。 |
原名“歇米甸”,彝語“歇”為樹,“米”為地,“甸”為小壩子,意為有樹有米的小壩子,后改為“束米甸”。1949年至1950年屬梅山鄉(xiāng),1950年至1957年設束米甸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設阿梅者管理區(qū),屬幸福(則黑)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束米甸管理區(qū),屬則黑公社。1963年至1972年設束米甸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73年至1983年設束米甸大隊,屬龍慶公社。1984年至1987……。 |
原名“補納勒”,為壯族語,“納”為田,意為在水田多的地方形成村落,清朝康熙年間演變?yōu)椤鞍⒛呛凇敝两瘛?949年至1950年為普太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1年至1957年設阿那黑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8年至1960年設阿那黑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阿那黑小管理區(qū),屬黑爾中公社。1963年至1972年設阿那黑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73年至1983年設阿那黑大隊,屬龍慶公社。1984年至19……。 |
彝語,“扯”為谷,意為產谷子。1949年至1950年屬龍慶鄉(xiāng),1951年至1958年設扯寨鄉(xiāng),屬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設扯寨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扯寨管理區(qū),屬扯寨中公社。1963年設扯寨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73年至1983年設扯寨大隊,屬龍慶區(qū)。1984年設扯寨鄉(xiāng),屬龍慶區(qū)。1987年設扯寨村公所,屬龍慶鄉(xiāng)。2000年6月改為扯寨村民委員會,屬龍慶鄉(xiāng)至今。扯寨村……。 |
彝語原為“泥樶”,“泥”為牛,“樶”為溫暖,意即牧牛的溫暖之地形成的村落,后“撮”易為“槽”。1949年至1950年屬龍慶鄉(xiāng),1951年至1958年屬泥槽鄉(xiāng),隸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屬泥槽管理區(qū),隸龍慶公社,1961年至1962年屬泥槽管理區(qū),隸扯寨公社。1963年至1972年屬泥槽小公社,隸龍慶管理區(qū)。1973年至1983年屬泥槽大隊,隸龍慶公社。1984年至1987年屬泥槽小鄉(xiāng),隸龍慶……。 |
莊科村是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龍慶彝族壯族鄉(xiāng)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530323202205。 |
原名為“龍雜”,彝族語,“龍”為水塘,“雜”為溝,意為水塘畔,后演變?yōu)椤盎\雜”。1949年至1950年屬梅山鄉(xiāng),1950年至1958年屬路撒鄉(xiāng),隸第三區(qū)。1959年至1960年設籠雜管理區(qū),屬幸福(則黑)公社,1961年至1962年設籠雜小管理區(qū),屬龍慶公社。1963年至1965年設路撒小公社,屬龍慶區(qū)。1966年至1972年屬落紅甸小公社,隸龍慶區(qū)。1973年至1979年屬落紅甸大隊,隸龍慶公社……。 |
彝語“戈”為彎彎,“勒”為山麓,意即山麓的彎彎處。1949年解放,解放前屬蚌別鄉(xiāng)。1950年屬高良區(qū)高良鄉(xiāng)。1952年設戈勒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58年改為戈勒管理區(qū)屬納廈公社。1963年改為戈勒小公社,屬高良區(qū)。1973年改為戈勒大隊,屬高良公社。1984年改為戈勒小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87年改為戈勒村公所,屬高良鄉(xiāng)。2000年6月至今改為戈勒村委會,屬高良鄉(xiāng)。戈勒村……。 |
壯語原為“固白”,“固”為九,“白”為藤子,意即村旁有九根藤子,后演化為“科白”。1950年屬勝利鄉(xiāng)。1952年設科白鄉(xiāng),屬第五區(qū)。1958年改為科白管理區(qū),屬納廈公社。1963年改為科白小公社,屬高良區(qū)。1973年改為科白大隊,屬高良公社。1984年改為科白小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87年改為科白村公所,屬高良鄉(xiāng)。2000年至今改為科白村委會,屬高良鄉(xiāng)。科白村……。 |
1949年解放。1950年屬勝利鄉(xiāng)。1952年屬團坡鄉(xiāng)。1962年隸雨廈中公社,屬團坡小管理區(qū)。1973年設團坡大隊,屬高良公社。1984年設團坡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87年設團坡村公所,屬高良鄉(xiāng)。2000年至今設團坡村委會,屬高良鄉(xiāng)。團坡村……。 |
壯語,意即逢鼠日在此趕集。1951年屬勝利鄉(xiāng)。1953年設雨廈鄉(xiāng),屬五區(qū)。1958年設雨廈管理區(qū),屬納廈公社。1963年屬雨廈公社。1973年設雨廈大隊,屬高良公社。1984年按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復》云政函(84)301號,將雨廈、塘漢兩個大隊合并為雨廈小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87年設雨廈村公所,屬高良鄉(xiāng)。2000年6月至今設雨廈村委會,屬高良鄉(xiāng)。雨廈村……。 |
轄區(qū)內有上窩德、下窩德村,“窩德”,壯語,意為槽子。1949年解放前屬弄老鄉(xiāng)。1951年屬建設鄉(xiāng)。1952設窩德鄉(xiāng)。1958年改為窩德管理區(qū),屬高良公社。1963年設窩德小公社,屬高良區(qū)。1973年改為窩德大隊。1984年改為窩德小鄉(xiāng),屬高良區(qū)。1987年改為窩德村公所,屬高良鄉(xiāng)。2000年6月改為窩德村委會,屬高良鄉(xiāng)。窩德村……。 |
1949年屬第一區(qū)中和鄉(xiāng);1953年屬第一區(qū)宜卡鄉(xiāng);1958年屬紅旗公社中和管理區(qū);1960年屬圭山公社中和管理區(qū);1961年屬中和公社為中寨大隊;1970年屬羅雄公社為中和大隊;1984年屬羅雄區(qū)為中和鄉(xiāng);1988年屬環(huán)城鄉(xiāng)為中和行政村;2000年12月屬環(huán)城鄉(xiāng)為中和村民委員會;2004年屬羅雄鎮(zhèn);2014年屬羅雄街道,名稱沿用至今。中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