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2021年淘寶村、淘寶鎮名單。 |
洛江區馬甲鎮新建村委會概況 [地名含義]:新建(角落名)黃井后新屋,1958年拆隊,曰“新建隊”簡稱“新建”,故名為新建村。 [歷史沿革]:1958年公社化時分開建政,叫新建大隊。1984年改為馬甲鄉新建村委會。[人口、土地面積]:全村現有總人口3420人,886戶,轄10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村落面積約1.6平方公里。 [概況]: 1、行政轄域:新建村位于馬甲鎮駐地西北4公里處,西打石嶺與南……。 |
新民村位于馬甲鎮西北部,全村總人口3918人,1094戶,由13個自然村組成,分為17個村民小組。新民村是個比較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小山村,現有耕地765畝,山地1350畝,全村占地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2002年至2007年,人口自然出生率始終保持在8‰——10‰以內。新民村三面環山,村里的道路蜿蜒崎嶇,雜亂無章,基礎設施落后,人才資源缺乏,市場信息滯后。幾年來,村委會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著力對全村的……。 |
前垵村委會概況 [地名含義]:以地形命名,該村在建興山西麓,因地形起伏,形成一條溝谷。溝即垵之意,杜氏居民在溝谷前面建筑,村落定居,即稱“前垵”。 [歷史沿革]:解放前屬大同保,解放后為前垵鄉,公社化時叫前垵大隊,1984年叫“前垵”村委會,駐地南埔村,村委會駐南埔村。 [人口、土地面積]:全村現有總人口2345人,610戶,轄10個村民小組。村落面積約3.05平方公里。 [概況]: 1、行政轄域……。 |
河市鎮白洋村位于鎮駐地北向2公里,東與山邊村交界,西至南塘村,南至河市村,北至馬甲鎮新庵村,是洛江區河市鎮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鎮中北部,距區政府約14公里,距鎮政府3公里,公共汽車經村通過。解放初,白灶與官洋合為一個鄉,稱白洋鄉,清朝屬泉州府晉江縣四十四都玉泉鄉仙溪里弼佐社。民國屬泉州府晉江大猷鄉白灶保。1961年分開建隊,白灶仍叫白洋大隊,有白灶、后佘、坑仔、大路邊、深邊口、土嶺、嶺田、坂頭、……。 |
河市鎮梧宅村在鎮駐地南向4.1公里,東至溪頭村,西至琯河公路北霞溪村,南雙陽前洋北與林坑村交界,是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一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鎮南部,在泉州市區通往羅馬河主干道萬虹公路之側,東與溪頭村接壤,西與霞溪村交界,北連浮橋村至河市鎮區3公里,南鄰雙陽社區距泉州聞名的旅游景區清源山10公里。據傳,很早以前這里的居民,都姓吳,稱為吳宅,后因戰亂曾一度廢村若干年后,其他姓氏搬來這里定居,他們忌諱用吳字……。 |
南埔村位于泉港區東南沿海北部,與界山鎮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依山傍海,內有風光明媚的太白峰山巔,連接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光寺,虎空口吾公山、太白峰山上的壹尖山、貳尖山、公背婆等山巔留有諸多名勝古跡。南埔村村落面積11平方公里,全村人口8844人,2891戶,分布在19個自然村,有21各村民小組,耕地面積近1260畝,主要農作物有紅薯、花生等,山地面積1760畝,主要種植龍眼、柑橘等果樹。南楓路……。 |
獅東村位于界山鎮東北側。全村人口分布較集中,全村以吳姓人口居多,部分蔣姓人口。 古時,吳氏村民從莆田東吳村遷此建居,仍以原祖居地村定史東吳。獅東村依山伴水,沿海大通道沿村而過,交通便利。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村民主要收入是靠海里和山里,獅東村民的勤勞是鎮里出了名的。獅東村還是華僑的主要故鄉,村里的海外華僑聯誼會每年都為村里的學校、老協會捐錢捐物。整個村子集中在獅山腳下,村前與村后分別有兩個大門,那是……。 |
1、地理位置東風村地處林輞溪北支上游,為螺陽鎮第一行政村。位于縣城南2.5公里,從屬縣城新區規劃范圍,東連城南工業區和火車站戰前公路,國道324街福廈公路和惠安世紀大道南北貫通,交通便捷。 2、村容村貌 ①東風村由山前、前窯、嶺下、沈厝、山村、前宅、厝斗、前吳、后厝,蔡莊等10個自然村組成,轄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26人,1643戶。324國道,世紀大道,南環路,西苑路和各自然村水泥村道構成四……。 |
接待村,明萬歷年間,御史陳荊碧死后葬在峰帽山,相傳時有各方官員曾到此祭奠,因人馬眾多,故設場搭尞接待。后逐漸形成村落,故名。宋朝時期隸屬于惠安民安里十七都;1949年至1974年,為接待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接待村;1985年改為接待回族村,并成立村委會。接待村……。 |
后西村基本情況 后西村位于黃塘鎮西部,是一個人群聚集、街道交融、交通便捷、環境優美、人文薈萃、古跡名勝、歷史悠久、經濟發達的村居行政村。轄8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3552人,其中黨員103人。2013年工農業總產值2.2億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達5萬,人均收入達6800元。在支部建設方面。我村通過各種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黨員示范性教育,發揮了黨員在村的模范帶頭作用。全年黨員開展了形式多……。 |
亭林村東鄰洛陽鎮群山村,西至黃塘溪,南到洛陽鎮錦峰村,北至省吟村。亭林村位于黃塘鎮南端,三面依山,一面臨溪,(黃塘母親河—黃塘溪),距惠安縣城約13公里,黃塘鎮人民政府約4公里,境內有城西大道,泉三高速通過,與324國道連接,交通便捷。【人口、土地面積】全村共有402戶,人口1610人,耕地面積2200畝,山林面積1500多畝。【村容村貌】幾年來通過舊村改造,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村容村貌……。 |
省吟村,明朝時期,汪姓村民從洛陽鎮井吟遷此建居,仍沿用祖籍地村名井吟。后因繁衍速度較快,村落不斷拓展,諧音為省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霞青鄉,后屬后殿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先后屬東紅人民公社、黃塘公社省吟生產大隊;1985年改為省吟村民委員會。省吟村……。 |
咸淳七年,元兵大舉伐宗,祖先立攸公,宗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討使領兵抗元壯烈,封為抗元英烈、太傅,公康太夫人及二子不肯降元,護駕皇太后及幼主南下,泉州泊于惠安海港象浦,皇太后為報護駕之恩,親自贈送錦霞玉璽于康太夫人,汪氏為入閩始祖,后分支各村,遂以錦霞為燈號,清期間,祖先入鄉開基,故名。清朝時期屬惠安縣霞殿鄉,民國時期屬惠安縣谷口埔十七都,霞殿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屬惠安縣黃塘七區,霞殿鄉……。 |
林口村,因村后有榕樹群,林旺草密,置村于林外,故名。明朝時期屬信義鄉同信里18都;清朝時期屬黃田鋪;民國時期先后屬第八區、三民保、碧溪聯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由第九區、黃塘區、黃塘公社、黃塘鄉、紫山鎮管轄,先后稱林口鄉、杏林大隊、林口大隊;1984年改為林口村委會。林口村……。 |
古時候,村民遷此建居在海灘旁安坂地,因村前為海洋,故取名前洋,后因村民圍海作埭,而改稱前園。解放前屬惠安縣十九都,解放后成立樂耕鄉、鷹溪鄉。1958年惠安縣成立上游公社厚埭鄉,1964年與錦莊、呂內、村口、山仔、前園5個自然村合并建前園大隊,1984年10月改為洛陽鎮前園村委會至今。前園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