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蒼溪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蒼溪縣各街道鄉鎮人口數量排行榜

陵江鎮,位于嘉陵江畔,是蒼溪縣城所在地,轄67個村(居)委會,472個村(居)民小組,41902戶1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937人),幅員面積175.75平方公里。是首批“全國重點鎮”,也是廣元市第一人口大鎮、經濟強鎮,先后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文化鎮”、“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省生態旅游百佳鄉鎮”、“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鄉村旅游示范鎮”等殊榮。

陵江鎮歷史悠久,人文積淀厚重。現有紅軍渡·西武當山、梨博園兩個國家aaaa級風景區和臨江寺、煙叢寺、少屏山等旅游景點。千里嘉陵第一渡——臨江寺,更是為杜甫、陸游等文人墨客所稱道,留下“自笑遠游心未已,年來頻夢到蒼溪”等佳句;“最憶蒼溪縣,送客一亭綠”更是對我鎮“生態綠色文化”的極佳寫照。

陵江鎮交通便利,新農村基礎強。蘭渝鐵路、南廣高速、國道212線、蒼劍線、蒼巴線在此交匯,全鎮通村公路硬化率達100%,現正向通組路、入戶路、田間作業道延伸。全鎮有“全國文明村”1個,省“環境優美村莊”6個,省“幸福美麗新村”1個。

陵江鎮產業優勢好,鄉村旅游勢頭強勁。全鎮企業總數(含個體工商戶)7400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近些年,陵江鎮把發展農村產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打造近郊休閑生態觀光中心,有江南、玉女、東方、孫坪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園區6個,已發展4星級酒店1家,3星級酒店2家,年收入超100萬元的星級農家樂6家。

元壩鎮位于蒼溪縣東南部,距縣城24公里,蒼(溪)巴(中)公路橫貫其境,宋江(東)河從北向南流徑而過。全鎮幅員90.7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2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830人,其中城鎮人口12560人,城區面積1.85平方公里。轄區內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是中石化天然氣開發利用的會戰地。鎮內“古鎮新貌、美麗鄉村、文化庭院、低碳橘鄉、元壩獅舞、文經公園、養生坑河、百年紫云、絕色產業、仙人洞庭”等享譽省內外。

近年來,元壩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部署,按照五個元壩(即興業元壩、宜居元壩、生態元壩、法治元壩、幸福元壩)的總體發展目標,強化“一鎮兩園”(即:全國重點小城鎮,小微企業孵化園,現代農業綜合園)發展戰略,始終保持發展定力,團結和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堅持攻重點、破難點、求落實,依托優勢資源,強力推進新型山區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奮力把元壩建成生態小康新農村建設先行鎮和商貿型、宜居型、山水園林生態文明小城鎮。目前,鑫大鑫、商混攪拌站、用成米業、滄閬物流、上海洗霸等企業已入駐小微企業孵化園,已建成三井、三九、大金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玉帶峽正在創建成為“四川蒼溪國家森林公園”,元壩氣田天然氣凈化廠一、二列裝置建成投產,元壩大橋順利通車,場鎮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全鎮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高位穩步增長。其中,一、二、三產業總產值同比快速增長,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提高,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我鎮先后成功創建為全國重點鎮、全省“百鎮”示范鎮、省級衛生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探索創新出的將軍村“一會六員”鄉村治理機制,被確定為2015年省依法治理特色創新工作。

龍山鎮位于大巴山南麓,蒼溪縣東部,地處廣南巴三市交界處,距縣城92公里,轄區面積100.5平方公里,現轄37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6萬。是全國庭院經濟“六個一+三配套”的發源地,中國西部最大的珍稀苗木生產基地、交易市場、物流中心,首批省級試點小城鎮,省環境優美鎮,省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百鎮建設試點鎮。龍游蒼山,靈鳳還巢,龍山鎮以農工商三驅合力,堅持“生態立鎮、產業富鎮、商貿興鎮、文化強鎮”的發展思路,邁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堅實步伐。

東溪鎮位于蒼溪縣北部,距縣城陵江鎮80公里。東與龍洞鄉、高坡鎮接界,南與文昌鎮、石灶鄉毗連,西北同橋溪鄉相鄰,北和旺蒼縣接壤。1951年置東溪鄉,1958年改東溪公社,1984年復置東溪鄉,1986年建東溪鎮。全鎮幅員面積1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40畝,全鎮轄20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130個組(其中居民小組5個),共9380戶3366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20戶5124人,農業人口7260戶185 36人)。東河(宋江)穿境而過,蒼(溪)旺(蒼)公路、蒼(溪)石(馬)公路交匯于此,水陸交通方便,素有“小重慶”之美稱。

東溪鎮地屬山地,起伏大、山嶺綿亙,溝谷幽深,海拔在420米-1159.2米之間,有東溪古鎮、朝天門、大龍崗山、小龍崗山、三角山、龍神塘、斑竹林、狗頭山等自然景觀,正被納入川北旅游環線規劃。本地屬亞熱帶溫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較長,自然植被種類繁多,是典型的農業大鎮,已形成了糧油、生豬、蠶桑、藥村、毛兔、獼猴桃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生產格局。

歧坪鎮地處蒼溪腹心,距縣城42公里,幅員面積81.2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4個社區,248個村(居)民小組,11442戶,38960人。城鎮建成區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人,是縣域經濟副中心城鎮,省級小城鎮試點鎮,國家級重點鎮。先后被省、市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示范鎮,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四川省環保生態先進鎮,廣元市衛生鎮。在這片土地上已建成“三井”、“天新”兩大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龍王鎮地處縣城北部的九龍山北麓,介于東經151°.16′,北緯33°.53′,東西寬6km,南北長15km,幅員面積89.3 km2,東與新觀鄉相鄰;西與廣元昭化區文村鄉接壤;南與三川鎮毗連;北與雍河鄉、廣元昭化區磨灘鎮接界。距縣城54km,全鎮轄19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103個村(居)民小組,5254戶,總人口16340人,耕地面積12588畝。鎮內的種植業以獼猴桃、核桃、藥材、水稻、蔬菜為主;養殖業以肉牛、山羊、生豬等為主。鎮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年均無霜期288天,氣候溫和,空氣質量優,常年平均氣溫16.9℃,年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龍王鎮是原三川片區經濟、文化、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經貿繁榮,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市最早的電氣化鄉鎮(1962年通電),最早使用民用天然氣的鄉鎮(1989年用氣),全縣最早通公路的鄉鎮之一,境內資源儲藏豐富,其中水能源蘊藏量1.67萬千瓦,現已開發兩河、硬頭河、橋河、黑巖殼、群樂、馬蹄灘等小型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達1萬千瓦,正在籌備建設裝機0.4萬千瓦的插江清水電站。九龍山氣田涵蓋龍王鎮境內,儲量豐富,是川西北氣礦梓潼作業區蒼溪片中心,共有井場5處。風力發電開發前景光明,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巨大,“十三五”期間將建成總裝機容量5萬千瓦風力發電廠。森林資源豐富,含有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天麻、天南星等名貴藥材,野生獼猴桃品系多,面積分布廣,有梅花鹿、麋鹿、四川山鷓鴣、蟒、豹、紅腹錦雞、穿山甲等10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九龍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十三五”期間農業部將在龍王建設九龍山野生動植物保護區1個。境內有省、市、縣級地面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三處分別是張家河古墓葬群、申家祠堂、五臺溝墓地,有牛燈、手編藤椅、評書散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3個。

鎮內年總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5家,總產值1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12家,個體工商戶231戶,農行營業所1個、農商銀行1個,郵政儲蓄銀行1個;中小學3所,幼兒園4所。

云峰鎮位于蒼溪縣城東南9公里,幅員93 平方公里,轄33村3個社區居委會,253個村民小組,3.1萬人,屬深丘地貌,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年降水量1000毫米,平均海拔608米,嘉陵江、宋江蜿蜒東去,國道212線穿境而過,毗鄰古城閬中,扼守廣元南大門。

云峰是典型的農業大鎮,現有耕地1923公頃,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紅苕、油料、蘑菇、雪梨、脆香甜、甜柚和廣柑等糧經作物。年產雪梨17500噸,產值達3300萬元,年銷售獼猴桃610噸,產值達750萬元,規范管理雪梨基地5000畝,全鎮已建成養牛、養豬、養羊、養雞、養鴨的專業合作社和養殖戶共30余家,鞏固年出欄肉牛300頭的養殖場1個,年出欄生豬500頭的養殖場3個,年出欄肉兔10000只的養殖場1個,新增水產養殖200畝,養殖業總產值達7800萬元,畜牧收入占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是蒼溪雪梨第一大鎮,廣元市生態旅游示范鎮,全市糧油生產基地鎮,省無公害水果示范鎮,四川省環境優美鄉鎮,全國生態富民計劃示范鎮和全國文明新村建設示范鎮。

云峰鎮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資源。云峰鎮是三國古驛道上歷史文化古鎮,成都—西安古驛道橫穿全境,煙粉樓軼事傳說神奇動人;道教鼻祖張天師執中國道教之牛耳,在云臺觀羽化飛升;-,聲傳瓦口隘,張飛大戰張頜,神勇氣概橫貫長空;大獲天險,南宋名將余玠扎寨距守,漢家風范亙古流傳;三千云峰兒女為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建造戰船遺址猶在;生態新村獅嶺村成功打造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游景區,傾力創建全國鄉村旅游標準化示范村開啟發展動力;實施云臺山旅游景區規劃,打造云臺仙山開發道教旅游大品牌,助推云峰經濟騰飛。

東青鎮位于蒼溪縣城以西,距縣城13公里,東連陵江,南鄰八廟,北接白橋,幅員面積62.9平方公里,轄20個村、2個社區,130個村(居)小組, 5744戶,總人口20597人,其中農業人口11052人,耕地面積20927畝,其中田11000畝,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2所,衛生院2所,信用社2個,郵政所1個,自來水廠1個。

東青鎮物華天寶,有全縣唯一的糧油園區東青現代農業園區,有全縣最大的蛋雞養殖場,是全縣最大的花生生產基地鄉鎮,盛產玉米、水稻,以花生、核桃、生豬、蛋雞為骨干產業,東青牌花生已遠銷省內外。

鎮內共有小二型水庫9座,山坪塘326口,總蓄水量374.95萬方,有通鄉公路16公里,通村公路81公里,通組公路130公里,通鎮公路全部實現黑色化,通村通組公路已硬化138公里。

鎮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尋樂書巖。尋樂書巖距離蒼溪縣城15公里,由依山開絕的7間石室組成,面積355.5平方米。室內刻有行、楷、篆、隸各種書法作品共152幅、1.9萬多字,另有浮雕5處、壁畫9幅,集書法、石刻藝術精粹,堪稱川北天然的清代書法藝術展廳和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白驛鎮,蒼溪縣屬鎮。地處縣境東南邊緣,西北與歧坪鎮接壤,東連月山鄉,南接閬中市,距縣城55公里,幅員面積60.14平方公里。原名白廟場,據傳,為“白帝驛使館”,故名。南梁時在此設白馬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建白馬郡。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在白廟場、池口埡建區、鄉蘇維埃,民國24年5月以后先屬白廟鄉(聯保),后屬歧白鄉。1951年成立白廟鄉,1958年改為白廟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白驛公社,1984年更名白驛鄉,1992年10月煙豐鄉、月山鄉、萬安鄉并入建立白驛鎮,1994年9月完善建制調整,煙豐鄉、月山鄉、萬安鄉分出,白驛獨立建鎮,2005年5月萬安鄉并入建立白驛鎮。轄青石、花紅、馬桑、池口、龍廟、金梁、鳳鳴、茶店、岫云、凌云、萬全、泉水、康莊、柳埡、中和、韓陽、譙壩、下坊、天坪、天堂、碑埡、檬埡、李子、金鳳、方山、鐵爐、立山等27村及白驛、萬安2社區。 自然環境與資源白驛鎮屬深丘低山地貌,最高海拔850米,最低海拔400米,四季分明,氣候濕潤,有較大溪流8條,全鎮建有大小塘堰300余口,微水池1000余口。縣道公路蒼(溪)老(觀)線縱貫全境,村、組道公路300余公里,村道路全部硬化,組道路硬化30%。全鎮有耕地面積20220畝,其中田11730畝,地8490畝。主要種、養業有稻谷、小麥、玉米、油菜、花生、生姜、獼猴桃、核桃、蔬菜、苗木和小家禽。 人口2015年,白驛鎮有7188戶,269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74人。 第一產業白驛鎮2015年生產糧食13934噸,其中稻谷5905噸,小麥3357噸,玉米3600噸,薯類及小雜糧1072噸;生產油料1714噸,其中花生684噸,油菜籽1030噸;生產水果5059噸,蔬菜8600噸(其中生姜440噸),干果10噸,苗木110萬株。出欄肥豬29419頭,肉牛702頭,肉羊962頭,小家禽12.72萬只,肉兔1.34萬只。 第二產業白驛鎮有糧油加工、釀酒、桶裝礦泉水、頁巖磚廠、木材加工等企業30多家,從業人員200余人,年產值2000多萬元,實現利稅110萬元。 場鎮建設白驛鎮現有白廟、萬安兩個場鎮,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白廟場有主街3條,全部硬化。有門店300多家,商場5家,農貿市場1處,建有自來水廠、變電站、污水處理廠、垃圾站;設有農商銀行、供電所、郵政銀行、電信所、白驛中學、小學、衛生院、獸防站等機構。 文化有文化站1所,建有圖書室,藏書5000余冊,免費向居民開放。有村文化室27個,每室藏書2000余冊,均免費向群眾開放。20世紀80年代曾建有“白廟女子川戲團”,遠近有名,白驛女子燈戲被列入廣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教育有白驛中學1所,有教學班6個,教師30人,在校學生268人;有中心小學2所,教學班21個,教師29人,在校學生920人,幼兒班8個,幼師5人,入園幼兒400余人。 醫療衛生白驛鎮有衛生院2所,醫護人員22人,購置有心電圖機、DR機、X光機、彩超機、B超機、全自動血球計數儀等設備,年住院治療480余人次,門診治療3.7萬人次。有村衛生室27個,村醫27人,年治療患者1.3萬人次。 譙玄(?—公元35年)字君黃,今蒼溪縣白驛鎮譙壩村人。幼時好學,能解說《周易》、《春秋》,仕于州郡,嚴于律己,忠誠為民。 漢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日蝕,“詔舉敦樸遜讓有行義者各1人”。譙玄被舉,“詣公車,對策高第,拜議郎”。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后專寵懷忌,皇子多橫夭”。對此,譙玄上書切諫。其時災異頻繁,譙玄多次吳奏變因,不被采納,久任郎官,繼任太常丞,“以弟服去職”。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日蝕,“又詔公卿舉敦樸直言”,大鴻臚左咸舉譙玄入廷對策,復拜議郎,后任中散大夫。元始四年,“選明達政事能班化風俗者八人。時并舉玄為繡衣使者,持節與太仆任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事未及終,王莽攝政,譙玄便改變姓名,棄官歸家。后公孫述據蜀稱帝,“連聘不詣”。述繼派人備禮征聘,如不肯起,便賜以毒藥。太守章仲持璽書赴其家勸說:“君高節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復辭,自招兇禍。”譙玄仰天長嘆,慷慨陳詞:“唐堯大圣,許由恥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餓。彼獨何人,我亦何人,保志高全,死亦奚恨!”遂受藥。其子瑛泣血叩頭于太守曰:“方今國家東有嚴敵,兵師四出,國用軍資或不常充足,愿奉家錢千萬,以贖父死。”太守為請,述允諾。譙玄遂隱居田野,終述之世。“時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學業,玄獨訓諸子勤習經書。”建武十一年去世。次年,天下平定。“玄弟慶以狀詣闕自陳。光武美之,策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瑛善說《易》,以授顯宗,為北宮衛士令”,有“潔白”之譽。 《華陽國志》稱譙玄為“高潔”之士,載詩贊曰:“肅肅清節士,執德實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明嘉靖《保寧府志·譙士主祠記》:“侯墓在縣(奉國縣)北十里譙壩,廟在街(奉國縣城)東,旱澇災異,禱之隨應。南宋嘉熙丁酉(1237)加封寧福忠祐侯,賜‘靈惠’廟額。自后以邑未通水路,縣徙大獲(今蒼溪縣王渡大獲城),廟頹圯矣”。清同治年間,鄉人又在譙玄故里譙壩建廟塑像祭祀。

一、基本情況

蒼溪縣岳東鎮位于蒼溪縣城東北蒼巴線60公里處, 地處東經106°08′—106°15′、北緯31°51′—31°58′之間,幅員面積72.18平方公里,轄28個村﹙居﹚民委員會,173個村﹙居﹚民小組,6318戶,22258人。岳東鎮屬深丘地貌,地勢中部隆起,山嶺縱橫,東入長灘河,西入東河。岳東鎮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平均年總日照數為2500小時,年平均輻射每平方厘米87.7千卡。年平均氣溫16.7℃,無霜期年平均288天,年均降雨量多在1100毫米左右。2014年森林覆蓋率達49%。

二、經濟產業發展狀況

岳東鎮于2005年蒼溪縣鄉鎮建制調整與原文林鄉合并后,屬蒼溪縣一類鄉鎮。古老的岳東場歷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就有

“蒼溪四大旱碼頭”之一的稱謂,場鎮常住人口約4000余人,地處蒼巴、蒼旺線上,交通發達、集貿繁榮,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岳東鎮是一個農業大鎮,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力推進岳東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建設日趨完善;糧油產量穩中有增;農民純收入逐年增長;全鎮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岳東有兩大傳統工藝特產久賦盛名:一是已注冊的“席氏”為主體的岳東手工掛面,暢銷省內外,供不應求;二是岳東醪糟,濃香醇甜,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岳東鎮根據鎮情、順應市場調結構,已形成四大支柱產業:1、種植了300余畝、年產800余噸的蒼溪梨基地;2、種植了12000余畝、年產量3200余噸的“紅心”獼猴桃基地;3、年種植500余畝產量500余噸的綠色香蔥基地;4、栽植面積3000畝的優秀核桃產業基地。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岳東鎮有岳東初級中學、岳東小學、文林小學、岳東衛生院、文林衛生院、24個村級衛生站,廣播電視、文化站、計生服務站。全鎮普九率達10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以上。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率達100%,,廣播電視、通訊覆蓋率達100%,人口自增長控制在5‰以內,計劃生育率達95%以上,推廣實用技術95%。

四、精神文明、維穩、安全

認真抓好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廣泛宣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弘揚文明新風,開展創建文明活動。維穩順利,防邪工作實現“三零”、“三無”,全年無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五、表彰:

2014年鎮黨委、鎮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工作成效顯著。受縣委、縣政府表彰為:綜合目標績效考核先進單位;生態小康新村建設一等獎;農業產業化工作一等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一等獎;新型山區城鎮化建設三等獎;無償獻血先進集體;畜牧工作先進集體。

高坡鎮位于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東北部山區,距縣城93公里,距市區90余公里,與旺蒼縣毗鄰,東連黃貓鄉,南臨文昌鎮,西接東溪鎮,北界龍洞鄉。雙(石)高(坡)公路、龍(洞)高(坡)公路、蒼(溪)石(馬)公路在此交匯,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是沿山多個鄉鎮的經濟、文化、商貿、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高坡鎮高坡場興于清初,清代稱高坡子,因地處海拔1095 米的山梁上,凡趕場者均爬坡,有“趕場五里必爬坡”之稱,故得名高坡場。

全鎮屬山區。整個地勢較高,山嶺綿亙,起伏大、谷坡陡峭,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 ,坡間多臺地。一般海拔650- 950 米, 以紅巖村的天馬包海拔1232.1米為最高、黃荊村樟木樹溝海拔620米為最低。土壤屬沙壤混合。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4℃,極端最高氣溫36.3℃、最低氣溫-7.6℃。年無霜期230-25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多大風,時有雹災。 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現有耕地879.0公頃,其中田652.8公頃,地226.2公頃。建有小二型水庫2座,山平塘220口,石河堰2道,微型水池552口,總攔蓄水量380萬立方米,有效灌面446公頃。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土豆。經濟作物和林果有油菜、蠶桑、中華獼猴桃、蘋果等,其中蠶桑、獼猴桃為全縣生產基地之一。獼猴桃規劃種植面積萬畝以上,并建有獼猴桃冷儲庫。養殖業以生豬、毛兔為主,其中毛兔亦為全縣生產基地之一。高坡森林面積廣闊,山坡牧場豐富,也是全縣肉牛、山羊飼養基地。

文昌鎮位于蒼溪縣東北部,距縣城73公里,幅員面積66.01平方公里,轄19村2個居民委員會,134個村民小組,5272戶,總人口25874人。文昌鎮自然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4925畝,山林41421畝,系紅陽獼猴桃的最適宜生長區;基礎設施健全,全鎮現有小ⅱ型水庫15座、山坪塘292口,通村公路79公里、通組道路285公里。鎮政府駐地文昌場,系原文昌區委、區工委駐地。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此成立川陜革0據地蒼溪縣委,蒼溪縣蘇維埃政府,-、-曾在此留下光輝的戰斗足跡。2012年蒼溪縣委舊址、蒼溪縣蘇維埃政府舊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屆黨委、政府帶領文昌人民發揚偉大的紅軍精神,奮勇拼搏,艱苦創業,把文昌建設成獼猴桃產業大鎮、優質糧油大鎮、畜牧產業發展大鎮,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本屆政府緊緊圍繞“項目興鎮、產業富民”的工作主題,牢牢把握“提速增勢、加快發展、趕超跨越、進位升級”的工作基調,深入實施“655”發展戰略,建設“美麗文昌,幸福家園”,奮力譜寫偉大“中國夢”文昌篇章。

漓江,地處蒼溪縣城東北60公里,位居九龍山東側,嘉陵江支流宋江中上流。東接岳東鎮,南連歧坪、喚馬鎮,西靠三川鎮,北鄰新觀、石灶鄉。1951年建漓江鄉,1992年置鎮。相傳三國蜀將張飛經此戰馬脫韁離江而逃,后易離為漓,演為今名。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154個村(居)民小組,5376戶,20558人,是全縣優質糧油、獼猴桃生產基地,有蒼溪茶葉之鄉的美譽,是全國群眾體育文化和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漓江,人文底蘊厚重。左龍亭,右鳳峨,龍鳳傳奇,人杰地靈。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漓江場、鹽海壩紅軍在此建立蘇維埃政權,四坪山戰役無數紅軍奉獻生命,180名紅軍伐木造船強渡嘉陵江。

漓江,農村文化特色彰顯。傳統文化亮點突出,高蹺、腰鼓舞動廣元。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農-動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三屆,先后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文化先進單位”、“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漓江,發展勢頭強勁。新場鎮建設日新月異,場鎮總規修編完成,天然氣全線貫通,場鎮基礎設施上檔升級,防洪堤建成洪水無憂。精準扶貧有序進行,土鯉、溪口整村推進,基礎設施加快改善,產業扶貧指日可待。依托項目,高標準農田建成,獼猴桃、核桃、牛羊、中藥材等優質特色產業富民增收。茶葉深加工項目落地入園、森華木業指接板技改擴能,助力工業轉型升級。2015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8610元。

漓江,旅游產業方興未艾。鳳峨山,萬畝杜鵑花海樂翻游人;漓山茶場,高山采茶生態游;五鳳觀,文人墨客“洞天福地”;唐家洞,風景別致“小峨眉”;蜂子巖,深峽平湖秀美江山。九龍山——望天關——玄壇廟——黃貓埡——三溪口農場紅色旅游線路,漓江——龍亭山——鳳峨山生態旅游線路交相輝映,“錦繡漓江 龍鳳傳奇”旅游名片將精彩呈現。

當前,漓江正按照縣委、縣政府安排部署,大力實施“四化”統籌戰略,奮力建設“美麗漓江、幸福家園”,同步小康、全面小康將如期實現。

河地鎮位于蒼溪縣東南部,距縣城91公里。現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11675人。幅員面積32.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8735畝,森林覆蓋率達27.3%,系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近年來黨委政府高位謀化組織建設,夯實基礎設施,狠抓六大支柱產業,加大精神文明投入,實現了民風純樸、人人思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格局,在同類鄉鎮中脫穎而出,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

月山鄉位于蒼溪縣東北部,距縣城62公里,由原煙峰、月山兩鄉合并而成,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轄22個村(居)委員會,146個村(居)小組,5800戶,人口21504人,2014年全鄉農業產值2770萬元,人均年收入7189元。

今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全縣五化戰略,立足我鄉實際,制定了“三園兩線兩集鎮”發展規劃,三園即:種植園(5000畝獼猴桃、2000畝蒼溪雪梨、1000畝核桃)、養殖園(10000頭生豬、5000只山羊、50000只小家禽)、珍稀林木園(1000畝銀杏、桂花樹);兩線即:一線是打造以完善煙峰山道教文化為軸心,北至琳瑯山,南至閬中構溪河濕地公園的綠色生態旅游線;二線是打造以建設小康聚居點為核心的煙峰場至月山場十公里幸福美麗新村帶;兩集鎮即:建成煙峰0.7平方公里,月山1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備的宜商宜居場鎮。

石馬鎮位于蒼溪縣城東北部,與旺蒼縣、南江縣、恩陽區接壤。距離蒼溪縣城118公里、距離廣元、南江都在100公里以上,距離巴中市72公里。舊志稱其地為“三步兩洞橋,牛飲三溪水,雞鳴四縣天”。是全縣最邊最遠的鄉鎮,轄17村1個居委會,5557戶,118個組,20658人,幅員面積55.1平方公里,耕地10777畝。政府駐地石馬場(以古有一匹石馬而得名)。

石馬鎮以獼猴桃、魔芋、中藥材等為主要特色產業,是獼猴桃最佳種植基地,全鎮群眾自發種植獼猴桃2300畝,年產鮮果3200噸,遠銷重慶、浙江、武漢等地;魔芋加工廠每年收購鮮芋3000噸,被廣元市魔芋協會譽為全縣魔芋種植大鎮;種植白芍、杜仲、茯苓等中藥材1200畝;我鎮常年外出務工6700人, 2014年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711元。

全鎮有貧困村7個,貧困組62個,貧困戶 859戶,貧困人口3102人。建卡貧困戶2601人,五保戶69人,低保戶870人,殘疾人680人,精神病人57人,癌癥病人100人。未實施農網改造的村5個,未通有線電視的村7個,未實施安全飲水的村1個;全鎮村組道路248公里,硬化52公里,小二型水庫4座,山坪塘314口,已標改27口,病危塘堰11口。

我鎮有黨的基層組織24個,其中,黨委1個,支部23個,黨員555名,女黨員51名。鎮機關公務員編制24個,實際在崗關務員13人,事業干部編制13人,實際在崗7人。大學生村官5人。

2014年目標考核獲得二類鄉鎮二等獎。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老齡工作、殘疾人等工作被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集體;衛生工作、2014年項目等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集體。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综合激情熟女久久 | 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片不卡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