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昌都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昌都市各縣市區情況介紹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關于同意西藏自治區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的批復》(國函[2014]143號):一、同意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昌都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卡若區昌都西路378號。二、昌都市設立卡若區,以原昌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卡若區的行政區域,卡若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昌都中路259號。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緬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

1950年昌都解放后,0中央在昌都鎮建立了我黨在西藏地區最早的人民政權組織-昌都縣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領導;1959年4月20日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三個行政區;1959年增至7個行政區;1962年7月,重新劃分為10區1鎮,共52個鄉;1987年實施撤區并鄉,劃分為1鎮1區15鄉,轄259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920個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區劃為3鎮12鄉,9個街道居委會及208個行政村。

昌都縣歷史悠久,城南12公里處的“卡若原始村落遺址”,使昌都縣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漢魏時期,稱以昌都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為“康”,唐朝歸依吐蕃。自元朝起,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清朝稱昌都為"察木多"(相當于行署)。駐藏大臣設正副二職,其副職長駐昌都鎮。1959年4月,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昌都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杰地靈。為了活絡康巴血脈,振興民族經濟,昌都縣在黨對西藏工作的各種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指導下,積極制定了一系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引進商品經營機制,將市場經濟觀念逐步輸入到廣大農牧區,相繼建立起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中小型骨干企業,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后勁。2005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89萬元,位居全區全列;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4年的34:30:36調整倒31:26:4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660.08元,其中現金收入1619.69元。

自然地理

昌都縣位于橫斷山脈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切割明顯,險峰峻嶺,溝壑縱橫,蔚為奇觀。昌都城鎮環山而抱,傍水而依,頗具“山城”的秀麗,又具“江城”的風采。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東經96°7′--97°9′,北緯30°6′--32°30′。東與江達、貢覺縣為鄰,南與察雅、八宿縣毗連,西與類烏齊縣交界,北與青海省玉樹縣和囊謙縣接壤。縣人民政府駐地昌都鎮,海拔3200米。

昌都縣位于橫斷山脈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切割明顯,險峰峻嶺,溝壑縱橫,蔚為奇觀。

昌都縣水資源異常豐富,“三江”支流密布,常年平均流量達400m3/s,總流量達152億m3/s。扎曲河、昂曲河屬瀾滄江水系,均發源于青海省,由西北向東南流至昌都鎮匯合,始稱瀾滄江。扎曲河流徑境內長達145公里,昂曲河、瀾滄江和金河則分別流徑境內長達85公里、50公里和60公里。“三河一江”多穿越高山峽谷,多急流險灘,落差大,便于綜合開發利用。據統計,水能蘊藏量均在5萬千瓦以上。

昌都縣屬中緯度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高原寒溫帶季風性氣候混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山腰森林茂密,山腳草木叢生,山谷則呈現出亞熱帶特征,雨熱同季,氣候宜人。夏季溫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氣溫7.5℃,日均氣溫5℃,無霜期127天,年均降水量477.7毫米。

歷史沿革

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昌都地區行署所在地。四川入藏門戶。位于瀾滄江上游扎曲和昂曲匯口處。面積1.02萬平方公里,人口7.73萬。縣府駐城關鎮。昌都藏語意即“河流交匯口”之意,舊名察木多。清末為昌都縣,后改為昌都宗,1950年為昌都地區人民委員會駐地,原屬西康省。1956年劃歸西藏自治區,1960年合并拉多宗又改為昌都縣。昌都,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縣歷史悠久,城南12公里處的"卡若原始村落遺址",使昌都縣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漢魏時期,稱以昌都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為"康",唐朝歸依吐蕃。自元朝起,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清朝稱昌都為"察木多"(相當于行署)。駐藏大臣設正副二職,其副職長駐昌都鎮。

1950年昌都解放后,0中央在昌都鎮建立了我黨在西藏地區最早的人民政權組織-昌都縣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領導;1959年4月20日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三個行政區;1959年增至7個行政區;1962年7月,重新劃分為10區1鎮,共52個鄉;1987年實施撤區并鄉,劃分為1鎮1區15鄉,轄259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920個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區劃為3鎮12鄉,9個街道居委會及208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截止2004年底,昌都縣總人口12.48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為6.68萬人。藏族占總人口的92%,其他還居住著漢、回、苗、蒙古、洛巴、門巴等21個兄弟民族。

全縣地域面積為10652平方公里,其中有草場面積963.8萬畝,耕地面積8萬畝,森林面積495萬畝。地域廣闊,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均為11.72人。

截止2004年底,昌都縣總人口12.48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為6.68萬人。藏族占總人口的92%,其他還居住著漢、回、苗、蒙古、洛巴、門巴等21個兄弟民族。

全縣地域面積為10652平方公里,其中有草場面積963.8萬畝,耕地面積8萬畝,森林面積495萬畝。地域廣闊,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均為11.72人。

經濟概況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緬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

財貿金融

全縣年均財政收入1372萬元(含增值稅);稅收1168萬元,建有飲食、服務等1604個行業,從業人員586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32個,集體所有制8個,個體1564個,全年社會銷售額達31660余萬元。實現利潤6711.92多萬元。城中心有集貿市場5處,年均成交額18998萬元以上。縣內有農業銀行營業中心2處,建行營業中心1處,信用社10家,擁有各項建設事業得以迅猛發展的雄厚實力。

特色經濟

昌都縣特殊的地質、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決定了在縣境內蘊藏著豐富的藥用資源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是一個豐富的自然寶庫。

藏藥品的介紹

昌都縣境內不僅森林資源豐富,而且藥材資源也極為豐富,全縣轄15個鄉(鎮),208個行政村,分布有各種名貴的大小中藥材。日通藏藥廠研制中心現已成功研制出了"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智托潔白丸"、"二十五味馬寶丸(腹中寶)"、"如意珍寶丸"、"補腎丸"、"智托潔白丸"、"仁青常覺"、"珍珠七十丸"等《日通》牌名貴藏藥,其中"二十五味松石丸"和"二十五味馬寶丸"曾在自治區名優產品展銷會上榮獲自治區名優產品稱號。其它名貴藏藥其適應癥廣、療效顯著(特別是對消化系統和風濕性關節炎等有獨特療效)、無毒副作用,深受區內外患者青睞。

藏藥品的開發潛力

為了加快開發民族瑰寶,發展藏藥研制事業,日通藏藥廠研制中心不斷進行藏藥新品種的開發,目前已研制出"二十五味仁青冰片散"、"七味紅花珠散"、"桑坯羅布"等十種新產品,經過臨床鑒定,這些產品對診治乙肝、結核病、糖尿病癥具有顯著療效,它的成功填補了藏醫藥在診治乙肝、結核病、糖尿病方面的空白,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行政區劃

城關鎮

總人口31081人。

卡若鎮

總人口4137人。

俄洛鎮

總人口5621人。

芒達鄉

總人口5898人。

沙貢鄉

總人口4684人。

若巴鄉

總人口3126人。

埃西鄉

總人口4295人。

如意鄉

總人口2600人。

日通鄉

總人口4143人。

柴堆鄉

總人口6093人。

約巴鄉

總人口3155人。

嘎瑪鄉

總人口3507人。

面達鄉

總人口4947人。

拉多鄉

總人口5421人。

妥壩鄉

總人口5711人。

江達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北部。總面積13164.09平方千米。總人口7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江達鎮,郵編:854100。行政區劃代碼:542122。區號:0895。拼音:JiangdaXian。

基本概況 

江達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地處橫斷山脈上段的高山峽谷之間,地理位置為東經97°21ˊ98°53ˊ,北緯30°01ˊ32°,平均海拔高度約3650m,最低海拔2800m,最高海拔5436m。年平均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最高溫度28℃,最低溫度-15℃。

江達全縣轄11個鄉、2個鎮、94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委員會。鄉鎮分別為:江達鎮、崗托鎮、巖比鄉、鄧柯鄉、波羅鄉、汪布頂鄉、卡貢鄉、娘西鄉、德登鄉、青泥洞鄉、字嘎鄉、生達鄉、同普鄉,2002年全縣總人口為69662人,其中農牧業人口數為67180人,非農業人口數為2482人。江達縣幅員面積1.32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萬畝,人均實有耕地面積1.15畝;有草場面積1641.5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400萬畝,森林面積123萬畝。

江達縣水資源以金沙江流域為主,金沙江分布于江達縣東北、東南部;字曲河和獨曲河分別流入金沙江;江達縣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基本上全縣各自然村的村口都有河流分布,全縣共有大小河流147條,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河流116條,為江達縣群眾提供了豐富的人畜飲水及土地灌溉水源,也為發電動力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沐浴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在我國雪域高原的東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之中,正在升起一顆璀璨的明珠江達。

江達因處覺普溝口而得名,屬于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區)的結合部位,也是藏東的門戶,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317國道經過這里。全縣面積1.32萬平方公里,轄11鄉2鎮,人口6.96萬人。

江達,歷史源遠流長,據文物和史料考證,遠古時期江達就有人類居住,繁衍生息。在漫長的社會演變過程中,這里的人們以部落群居,原始狩獵,刀耕火種,農耕牧野,屢遭戰亂,歷經滄桑巨變。公元7世紀中期,江達成為土蕃王朝屬地。早在公元6世紀以前,江達縣境內便已存在藏族先民的傳統宗教苯波教。相傳公元8世紀末,蓮花生大師前往“俄洛”(青海果洛地區和四川西北部)布教時,影響并改革了康區西北部的笨波教,對加速這一地區苯波教與佛教的融合起到了主要作用。江達也是解放西藏的第一站,金沙江十八軍渡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革命地,那經歷幾十年風吹雨打仍然較為完整的保留著當年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和先人們的豐功偉績。現這塊土地上,已成長出一批又一批民族英杰,與漢藏兄弟一道打造著新的歷史畫卷。

自然地理

江達縣地處藏東橫斷山脈,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現傾斜,為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帶,山勢險峻平均海拔約3800米,相對高差有3100米。海拔較低的東南部農業區內,生長著大面積的森林,是農、林、牧多種經營的優勢地帶。境內最高的山峰有5300米。

江達縣地處藏東橫斷山脈,全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現傾斜,為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帶,山勢險峻平均海拔約3800米,相對高差有3100米。海拔較低的東南部農業區內,生長著大面積的森林,是農、林、牧多種經營的優勢地帶。境內最高的山峰有5300米。

羅吉榮大峽谷

羅吉榮大峽谷位于江達縣同普鄉與波羅鄉交界處,離縣城約25公里。多曲河東流入金沙江,沿江約5公里的峽谷兩岸,雄峰夾峙,懸崖千丈,最寬處約100米,最窄處才2.30米。在峽谷的多曲河中間,有傳說為格薩爾下棋用的四方形巨石骰子、珠牡的“天橋”、石刻佛像等景觀。在峽谷半山腰處有一個一般很難攀上去的山洞,當地群眾稱此洞是格薩爾降妖之洞。

果布白宗山

江達縣的果布白宗山傳說曾為蓮花大師修行過的神山。繞此山徒步轉一圈約三小時左右,沿途有老虎洞、嘎鎢洞、猿人廁所、右旋海螺、蓮花生修行洞、護身佛龕等自然景觀。白宗山風景秀麗,植被保存良好,東北面是茂密的森林和灌木叢林。山腰建有一座小廟,西南面則是懸崖峭壁,層疊的巖石猶如雕塑的經書,故稱之為壘經巖。盛夏之季,朝拜轉山的群眾絡繹不絕,耍壩子的人不計其數,這里成了花的海洋、人的海洋、帳篷的海洋。

生欽郎扎神山

康區25座神山之首—生欽朗扎山,康區佛教25座神山之一,位于江達縣崗托鄉境內,距縣城約100公里,其中90里通汽車,該山的規模較大,騎馬轉一圈需一天的時間。約有景點數十處,其中教有特色的景點有:猴子摘帽、山頂結跏跌坐的佛像、蓮花生大師石刻像、巨龍騰飛石以及蓮花生降妖之洞、蓮花生修行洞、葛瑪巴修行洞、仁增水晶洞、生欽朗扎寺等。諸多修行洞中以蓮花生修行洞最為著名。該洞很長,內有奇形怪狀的石柱、石芽,似自然形成的佛像等,深得信教群眾推崇。

江達縣水資源以金沙江流域為主,金沙江分布于江達縣東北、東南部;字曲河和獨曲河分別流入金沙江;江達縣河流分布十分廣泛,基本上全縣各自然村的村口都有河流分布,全縣共有大小河流147條,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河流116條,為江達縣群眾提供了豐富的人畜飲水及土地灌溉水源,也為發電動力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江達縣年平均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最高溫度28℃,最低溫度-15℃。年平均氣溫4.5℃。1月份平均氣溫約-5℃,7月份平均氣溫13.2℃。無霜期平均為60--80天,日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150--170天,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200--250天。平均年降水量549毫米。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小而日溫差大,干季雨季分明,雨熱同季,得于農作物生長。

經濟概況

江達縣位于昌都地區東北部。東與四川省接壤,北與青海省相鄰,平均海拔3800米。面積1.3萬平方公里,共設2鎮11鄉,行政村94個,人口達7萬。縣政府駐江孜鎮,距昌都228公里,距拉薩1170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江孜藏語意為“江普寺溝口”。地處藏東橫斷山脈,為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帶,地勢由西向北傾斜。境內最高峰海拔5300米。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山地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季,雨季分明,雨熱同季。

縣內有大小河流30余條,總長2091公里,其中蓋曲河匯入瀾滄江,熱曲、字曲、多曲匯入金沙江。

現江達縣境內有國道1條,182公里;縣道1條,14公里;鄉道7條,共418公里。

交通道路:國道317線橫穿全縣境143公里,聯接著崗托、同普、江達、卡貢、青泥洞5個鄉鎮所在地。

郵政電信:有肥郵政局1個,開辦有電報、傳真、匯兌、長途電話等業務。

醫療衛生:建有縣醫院1座,衛生防疫站1個。崗托鄉醫院1座,該醫院系意大利援助項目,醫療條件較好。

行政區劃

江達縣轄2個鎮、11個鄉:江達鎮、崗托鎮、鄧柯鄉、巖比鄉、卡貢鄉、生達鄉、娘西鄉、字呷鄉、青泥洞鄉、汪布頂鄉、德登鄉、同普鄉、波羅鄉。共有95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江達,藏語意為“江普寺溝口”。

江達,原系德格土司屬地。1909年廢除德格土司后,劃歸川西鄧科府。1919年設江達西勒康,后改建為江達宗。1959年4月江達、西鄧科兩宗合并,成立江達縣人民政府,縣駐地設在江達鎮。 

江達縣轄1個鎮(江達鎮),2個區,18個鄉(波羅鄉、同普鄉、德登鄉、清泥洞鄉、查吾通鄉、查格鄉、汪布頂鄉、白瑪鄉、字呷鄉、娘西鄉、幫格鄉、生達鄉、卡貢鄉、矮比鄉、青稞鄉、沙嘎鄉、巴龍鄉、崗托鄉),152個村委會。

2000年,江達縣轄2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899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江達鎮3537崗托鎮3509同普鄉7873波羅鄉6496巖比鄉3691汪布頂鄉7559鄧柯鄉5524德登鄉5395生達鄉8446字呷鄉7006卡貢鄉3699娘西鄉2569青泥洞鄉3689。

貢覺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部。總面積6323.11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03年)。

基本概況

貢覺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唐古拉橫斷山脈北段,金沙江上游西岸,位于東經97°51'43″至98°58'53″,北緯30°11'58″至30°15'55″之間,全縣幅員面積6268.31平方公里。東與四川境內白玉、巴塘縣隔江相望,南連芒康和川藏南線(國道318線)198公里,西鄰察雅、昌都,北接江達和川藏公路(國道317線)79公里,西經昌都(254公里)至拉薩1374公里,東越金沙江、康定至成都1196公里。

全縣現轄一個辦事處(副處級),一鎮十一鄉,貢覺片一鎮五鄉即:莫洛鎮、相皮鄉、哈加鄉、阿旺鄉、拉妥鄉、則巴鄉;三巖片六鄉即:雄松鄉、敏都鄉、克日鄉、羅麥鄉、木協鄉、沙東鄉。三巖辦事處設在敏都鄉。

貢覺縣政府網站http://www.xzgongjue.gov.cn/。

貢覺藏語意為“貢”-在“覺”地方定居。民主改革前,貢覺分為貢覺宗和三巖宗,屬昌都28宗之列。1959年10月1日貢覺縣人民政府成立,1966年底縣駐地由莫洛村遷至喀沙。

該縣屬藏東南三江流域的橫斷山峽谷區。群山連綿,山高峰銳,谷深坡陡,丘原交錯,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高山、森林、草原并存。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低海拔2570米,最高海拔5443米。平均海拔4021米。地貌大體可分為東南峽谷區,西部河谷區和西南谷原區。屬藏東南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山地氣候區。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氣溫偏低,日溫差較大,年無霜期80天。年降水量斗25.5毫米。年日照時數約2100小時。境內自然災害較多,常見的有干旱、冰雹、洪水、霜、雪、地震、滑坡、泥石流、風沙等。

礦產資源主要有砂金、銅、鉛、鋅、鹽、煤、石灰石、石膏等。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豹、熊、小熊貓、狼、漳、鹿、狐貍、滇金絲猴、野豬、野牛、巖羊、蟲草、知母、貝母、雪蓮、大黃、膀香、鹿茸等。

貢覺縣農業為半農半牧型。農作物主要有青棵、冬小麥、春小麥、芥麥、扁豆、豌豆、油菜、元根等。畜牧業以飼養耗牛、黃牛、綿羊、山羊、馬、驢、騾等為主。林木種類以松、柏、楊、摔等為主。

現有縣農具廠和一些民族手工業。

全縣8鄉通了公路,通車里程達313公里。青貢公路與川藏公路相通,是進出貢覺的主要交通線。

土特產品主要有膀香、蟲草、貝母、鹿茸、松茸及畜產品。喀沙建于1965年10月。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地勢乎闊,氣候溫暖,人口千余人。有供銷、獸防、電影放映、學校等基礎設施。公路北接川藏線、南通7個鄉。

貢覺的風土人情獨具一格,多與宗教有關,涉及生活各個領域。

自然地理

貢覺縣屬東南三江流域的橫斷山峽谷區。群山連綿,山高峰銳,谷深坡陡,丘原交錯,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步,高山、森林、草原并存。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最低海拔2570米,最高海拔5443米。平均海拔4021米。地貌大體可分為東南峽谷區,西部河流區和西南谷原區。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

貢覺縣屬藏東南三江流域的橫斷山脈峽谷區,這里群山連綿起伏,谷深坡陡,丘原交錯,河流縱橫。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分為東南峽谷區,西北部河谷區和南部草原區,最低海拔2570米,最高海拔5443米,平均海拔4021米。

貢覺縣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常年性大小河流二十余條,全縣大小湖泊46個,水塘96座,蓄水8萬立方米,引水渠450條,可灌耕地3.2萬畝,保灌28500畝。

貢覺縣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最高海拔5021米,最低海拔2570米,縣城莫洛鎮海拔3640米。受緯度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年平均氣溫6.3℃,七月份平均氣溫14.6℃,日平均氣溫O℃以上將續245天,無霜期85天,年平均降雨量480毫米;全年日照約為2100小時。整個氣候有五個特點:一是氣溫偏低,年差小,春季相連,冬季較長;二是降雨量偏少,水熱同季,旱雨分明;三是土溫低于氣溫,凍土時間長;四是晴天,日照時間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五是立體氣候顯著,災害性天氣較多。

人口民族

貢覺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東部。總面積6323.11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莫洛鎮,郵編:854200。2003年底,貢覺縣總人口428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64人,占3.89%;其中農業人口4971戶,33970人,分別占農牧戶總戶數6024戶的82.52%和總人口的82.56%。

民風:每當春播和秋收時節,人們常在田間地頭聚集、喝青錁酒、唱歌跳舞盡情歡笑。并與過路人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與之對歌,對不上者則罰以飲酒。

婚姻:當地婚姻別具特色。農牧區大部分男女婚姻由父母包辦,不論是娶媳婦還是招女婿,子女無權過問。舉行婚禮前,雙方互贈禮物。

喪葬:一般為-,死者的親屬、兒女、親戚都不送葬,由寺廟僧人念經超渡后抬上-臺,將其分割后喂老鷹。

2003年底,貢覺縣總人口428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64人,占3.89%;其中農業人口4971戶,33970人,分別占農牧戶總戶數6024戶的82.52%和總人口的82.56%;牧業人口1053戶7175人,分別占農牧總數的17.48%和總人口的17.44%;在農牧業總人口中共有勞動力15917人,占農牧業總人口的38.69%,其中男勞8325人,占總勞力的52.3%;總人口中藏族占比例較大,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僅有少數比例。

經濟概況

國民經濟完成指標。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4953萬元,比上年增長88.2%;農村經濟總收入10425.42萬元,比上年增長22.6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收入6912.99萬元,第二產業實現收入1009.92萬元,第三產業實現收入2502.51萬元,實現財政收入30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5元,其中現金收入1160元。

農牧業生產。全縣播種面積57428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3000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600畝,豆類播種2000畝,試播玉米20畝,油菜播種8100畝,蔬菜播種500畝,飼料作物播種3900畝。良種推廣面積45000畝,良種覆蓋率達85%。糧食總產量2620萬斤,比上年增長120萬斤,油菜籽總產量82.7萬斤。各類牲畜2003年末存欄數26.2萬頭(只、匹),出欄76384頭(只、匹),綜合出欄率為27.7%,綜合商品率為47%。肉類總產量0.312萬噸,奶類總產量0.41萬噸,皮張產量7.1萬張,毛絨產量103.36噸。

“天保”及林業生產。2001年該縣主動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落實了天然林保護面積21.2萬公頃,加大了森林管護力度,堅決遏制了亂砍濫伐行為。十多年來,全縣境內未發生一起森林火災。2003年又完成了全縣林權登記發證工作。根據國家的安排和大力支持,從2001年起開展了“天保”生態安置工程,三年來采取異地、就地搬遷安置818戶,5140人,有效地改善了沿江水土保持環境。結合生態搬遷工程,還在三巖片區沿江地區大力開展農產品結構調整,廣泛種植經濟林木,如今桃子、蘋果、梨等水果已開始掛果。多年來全縣人民積極開展人工植樹造林活動,完成了跡地更新1050畝,成片造林840畝,四旁義務植樹3.15萬株,封山育林16000畝。在縣城附近營造生態公益林1055畝。僅2003年、2004年兩年,全縣干部職工就在縣城附近馬曲河沿岸集中成片植樹達13.3萬株。

鄉鎮企業、民族手工和多種經營收入。2003年全縣鄉鎮企業產值實現580萬元,收入420萬元。民族手工業產值127萬元。收入16萬元。多種經營(含勞務收入)實現收入2850萬元。

財稅和金融工作。通過采取增收節支措施,初步建立了會計集中核算和政府采購制度,2003年度全縣財政收入完成303萬元,比上年增長77萬元;稅收完成250萬元,比上年增長90萬元。金融信貸在保證重點發展資金需要,不斷調整信貸結構,以實物信貸等多種形式,努力為”三農”服務。2003年度縣農行累計發放各項貸款4868萬元,比上年末增加1835萬元,其中農業貸款2734萬元。貨幣凈投放42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53萬元。

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全縣工商業個體戶注冊達219戶,從業人員384人,注冊資金達到443.3萬元。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對口援助該縣,兩年來東風汽車公司積極加大對我縣的援助力度。2003年援建阿旺鄉草場灌溉項目300萬元,雄松鄉水渠200萬元;損建縣委人大政府綜合辦公大樓450萬元,干部周圍房150萬元;向各鄉鎮捐贈辦公設備經費130萬元,解決交通工具13輛東風輕卡汽車。充分體現了東風汽車公司全體員工對我縣人民的關懷和大力支持。

行政區劃

貢覺縣轄1個鎮、11個鄉:莫洛鎮、敏都鄉、則巴鄉、羅麥鄉、沙東鄉、克日鄉、木協鄉、阿旺鄉、拉妥鄉、雄松鄉、哈加鄉、相皮鄉。共有16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貢覺,藏語意為“貢”-在“覺”地方定居。

民主改革前,貢覺分為貢覺宗和三巖宗,屬昌都28宗之列。1959年10月1日貢覺縣人民政府成立,1966年底縣駐地由莫洛村遷至喀沙。縣府現駐莫洛鎮。 

貢覺縣轄1個區,12個鄉(莫洛鄉、木協鄉、雄松鄉、敏都鄉、沙東鄉、羅麥鄉、克日鄉、相皮鄉、哈加鄉、則巴鄉、拉妥鄉、阿旺鄉),162個村委會。

2000年,貢覺縣轄1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160人,各鄉人口:莫洛鄉12012相皮鄉6299哈加鄉5832則巴鄉2652阿旺鄉2714拉妥鄉2030木協鄉2993雄松鄉2377敏都鄉1950羅麥鄉1526沙東鄉1855克日鄉920。

 縣人民政府駐桑多鎮,郵編:855600。行政區劃代碼:542124。區號:0895。拼音:LeiwuqiXian。

基本概況

類烏齊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部,唐古拉山余脈他念他翁山東端。東西寬120公里,南北長110公里,總幅員面積61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2、6攝氏度左右,無霜期30天左右。縣城所在地桑多鎮熱扎卡地處國道317線和214線交匯處,距拉薩947公里,距昌都地區所在地105公里,距邦達機場101公里,距青海省囊謙縣230公里,距成都市1400公里。

類烏齊縣行政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縣轄10個鄉(鎮),105個行政村、255個自然村。全縣擁有各類學校34所,其中:中學一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以上。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縣城建有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各鄉(鎮)建有衛生所(站),常見疾病和一般手術可在當地醫治。

通訊事業發展較快,全縣10個鄉(鎮)均通電話,縣城已開通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好易通”網,通訊暢通便利。

能源以五個水電站組成為全縣的能源供應網,總裝機容量2640千瓦,另外還建有光伏電站6所。

類烏齊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素有“藏東明珠”、“西藏小瑞士”之稱。自然資源極為豐富,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區內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廣闊的草原,有清澈的高原湖泊,有縱橫交錯、體態各異、氣勢多變的河川,有多種野生動物,有傳奇的“神山”……

類烏齊鎮歷史悠久。類烏齊寺有700多年的歷史,是西藏東北部著名的噶舉派寺院,具有藏、漢及尼泊爾結合的建筑風格。高37米,3層樓殿,雄偉壯觀,是一處極佳的名勝古跡游覽地。其它旅游景點還有伊日溫泉、馬查拉溶洞和西藏唯一的野鹿飼養場。

每年-六月十五日“仲確”節在類烏齊鎮舉行,屆時青海、四川、云南迪慶等地的人們接瞳而來,朝拜寺廟轉神山,進行物資交流,其場面熱鬧非凡。

自然地理

類烏齊地處念青唐古拉山余脈伯舒拉嶺西北,他念他翁山東南。東部屬于典型的藏東高山峽谷型地貌,西部則屬于藏北高原地貌類型。地形沿瀾滄江支流吉曲、柴曲和格曲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呈現西高東低趨勢,平均海拔4500米,縣駐地海拔3810米。

類烏齊縣主要山脈有色吉山,海拔5258米,馬查拉山,海拔5220米,馬崩山,海拔5152米。

類烏齊縣境內水利資源豐富,吉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流經全縣各鄉(鎮),支流縱橫交錯,境內河流大部分為瀾滄江水系的支流,年平均涇流量為22、3億立方米,有近200個大小高原湖泊,還有遠近聞名的眾多溫泉。高原無鱗魚在全縣均有分布,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類烏齊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光照充足,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氣溫偏低。年平均氣溫2.5℃。1月份平均氣溫為-6℃,7月份平均氣溫為12℃。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期在120天,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期在250天。氣溫平均日差在15℃。年平均無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

經濟概況

類烏齊縣的經濟以牧業為主,牧業占68%左右。全縣有純牧業鄉(鎮)5個60個行政村,有半農半牧鄉(鎮)5個45個行政村。2004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2012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1667萬元,第二產業3962萬元,第三產業6383萬元,糧食總產1460萬斤,年末牲畜存欄235737頭(只、匹),農牧民人均收入2525元,其中現金收入1388元。

區域經濟劃分為西北高寒草甸草場,西南高山峽谷林牧區,東部高山峽谷農、牧、林區,北部干熱河寬谷半濕潤農牧區。農作物主要有青裸、冬小麥、春小麥等。主要飼養耗牛、煽牛、黃牛入乙豐、綿羊、馬等。林木以松、柏、桑為主。現有電力、森工、機械、建筑、采礦、藥村加工等基礎工業。民族手工業產品主要有各種金銀首飾、民族宗教用品、道德、地毯等。

行政區劃

桑多鎮

總人口7551人。

類烏齊鎮

總人口5224人。

賓達鄉

總人口2096人。

卡瑪多鄉

總人口3939人。

尚卡鄉

總人口3448人。

伊日鄉

總人口2584人。

吉多鄉

總人口5059人。

崗色鄉

總人口1772人。

加桑卡鄉

總人口3722人。

長毛嶺鄉

總人口5500人。

歷史沿革

類烏齊,藏語意為“大山”。

唐代為吐蕃屬地。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統治西藏后,由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代永樂年間類烏齊寺的主持被封為國師,管理此地。清代曾設恩達縣,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設類烏齊宗。1918年噶廈政府直接派駐“拉尼”(相當縣長/宗本)和一個“代本”(團級)的軍隊,形成以噶舉派(白教)為主,政教合一的政權機構。

1950年前類烏齊宗管轄六大“本布”(頭人)區域,區域的百姓直屬類烏齊三大札倉領有。1959年時將六大本布中的“嘎瑪格若達那本”和“莫冬冷曲林本”的區域劃歸昌都縣,將八宿甲桑卡和原三十九族的少部分地區劃入類烏齊宗,1960年成立類烏齊縣人民政府,縣駐地設在類烏齊鎮。轄甲桑卡、恩達(現為桑多鎮)、尚卡、長毛嶺、瑪利等5個區。1962年新建巴夏區(現卡瑪多鄉),1964年將瑪利區劃歸洛隆縣管轄,1972年縣政府駐地遷至桑多區,同年新建類烏齊區。

2005年8月9日,類烏齊馬鹿生活區域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縣人民政府駐丁青鎮,郵編:855700。行政區劃代碼:542125。區號:0895。拼音:DingqingXian。

基本概況

丁青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地區西部、他念他翁山麓。面積11562平方公里。耕面積11萬畝。草原面積1500萬畝,林地面積3.58萬畝。總人口近5.3萬。轄1個區,1個鎮,14個鄉,65個村民委員會。

丁青藏語意為“大臺地”。歷史上曾多次變更隸屬關系。唐代屬吐蕃。元朝時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朝時屬蒙古王東宮武藏統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起清政府管轄。1751年改由清駐藏大臣直接管轄。1916年復電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959年4月將丁青、色札、尺牘三宗合并建立丁青縣,縣府駐丁青鎮,隸屬昌都地區至今。縣府現駐甲木塘。

該縣屬藏東峽谷。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千姿百態,雄偉壯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對高差2000多米。屬藏東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半年氣候寒冷、干燥,夏半年溫和、濕潤,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日照時數為2457小時,年降水量639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雪災、霜凍、冰雹、大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其中干旱、雪災、冰雹每年都不有同程度的發生。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膏、砂金、鉻、銻等。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獐、黃羊、馬鹿、水獺、旱獺、狐貍、熊、豺、狼、猞猁、野牦牛、野驢、蟲草、知母、貝母、黨參、紅景天等,僅野生動物資源就上百種。

丁青縣屬半農半牧區,是昌都地區糧食生產基地之一。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等。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驢、騾等。

現有水電站2座,年發電量170萬千瓦時。民族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生產編織、制陶、地毯、氆氌、藏裝、靴、馬具、銀器等。

黑昌公路橫貫全縣。已通車的鄉鎮10個,通車里程261公里。并修建了部分鄉村公路。

主要土特產有蟲草、麝香、鹿茸、大黃、知母及各類畜產品和獸皮等。

甲木塘亦即丁青鎮。經過40年的建設已具規模,鎮內郵局、醫院、書店、糧店、商店設施齊全。路旁、宅院綠樹成蔭,美化了生活環境。

丁青縣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民間繪畫獨秀一樹,馳名昌都。5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是探險攀登的理想場所。怒江清流,蜿蜒千里;白運牧場,芳香遍地。近年來到丁青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

自然地理

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向橫斷山脈過渡的地勢,構成了丁青獨特的河谷、平壩、崇山峻嶺的自然景觀。丁青境內草原廣闊,山川壯美,文明璀璨,風景絢麗,旱雨季分明,平壩如天上的星星點綴在廣闊的大地上。這些平壩既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寶地,又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裝飾著人們的心靈。

該縣屬藏東峽谷。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千姿百態,雄偉壯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對高差2000多米。

丁青氣候屬高原寒帶氣候,年溫差小,日差較大,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時間為2457.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3.4℃,資料記載最高氣溫為27℃,最低氣溫為-25℃,最大凍土層達111㎝,年均降水量為641㎜,沒有明顯無霜期。

丁青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盛產青稞、麥子和各種豆類。牧區牧業發達,有牦牛、黃牛、犏牛、山羊、綿羊、馬、騾、驢等畜種。植物共有一千余種,其中許多為藥用植物,部分為稀有名貴藥材,如蟲草、知母、秦艽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現探明的有金、銀、鉑族元素、鐵、鈦、鉛、百云巖、象牙玉、黑綠玉、大理石、銅、鉻、鎂、煤炭等50多種。

經濟概況

丁青縣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在交通、能源、通訊、小城鎮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丁青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交通建設方面,丁青縣自投資7000萬元的色木公路完工后,今年又爭取國家投資900多萬元開工修建了上依至嘎塔鄉公路,完工后可解決嘎塔鄉的交通問題,并改善甘巖鄉路況差的情況。同時,積極組織群眾修建鄉村公路,截至目前,丁青縣通車里程已達431.5公里,其中鄉村公路217余公里。交通事業的發展給廣大農牧民群眾創造了致富機會,截至2004年底,丁青縣農牧民群眾擁有汽車159輛、摩托車789輛、拖拉機406臺,運輸業從業人員138人,汽車運輸業收入236.95萬元;商業從業人員550人,商業收入554.99萬元,有力帶動了丁青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能源建設方面,充分利用水利資源,大力開展小水電站建設,解決群眾用電問題。目前,全縣擁有縣級電站1座,滿足了縣城及丁青鎮、協雄鄉群眾的用電需求;爭取國家投資1495萬余元于2002年和2003年開工建設的丁青縣色扎電站和巴達電站,建成后將解決兩鄉鎮群眾的用電問題;國家投資5000多萬元、裝機容量為2500千瓦的桑多電站目前也完成招標,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后將解決5鄉鎮的用電問題。同時,丁青縣還爭取國家投資1045萬元進行光伏電站建設,在尺牘、桑多、沙貢等7鄉鎮建設了總裝機容量95千瓦的光伏電站,受益總人口達3700多人。在修建水電站和光伏電站的基礎上,丁青縣還與區內外私營經濟實體達成了縣城蜂窩煤廠、縣城天然氣廠的開發建設項目,加強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通訊方面,近年來丁青縣通訊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完成了鄉鄉通電話的目標。目前,丁青縣共有固定電話1230戶,好易通1055戶,寬帶52戶,-用戶3000多戶。尺牘鎮已開通好易通業務,覺恩鄉、色扎鄉也將開通此項通訊業務,大大改變了過去通訊不便、信息閉塞的狀況,為丁青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小城鎮建設方面,今年丁青縣以縣城為龍頭,在完善縣城和尺牘鎮小城鎮建設,增強城鎮功能的基礎上,積極進行色扎、協雄、覺恩3個鄉鎮的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丁青縣共籌集資金3000余萬元投入到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中,并與區內外私營個體經濟實體達成色扎鄉花崗巖廠、協雄鄉砂石廠、縣城蜂窩煤廠、天然氣廠等一系列開發合作項目,探索出了一條小城鎮建設與礦產資源開發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繁榮發展。

行政區劃

丁青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4°39′-96°17′,北緯31°01′-32°21′。東鄰類烏齊縣,西連那曲地區巴青縣、索縣,南與洛隆、邊壩縣相接,北接青海省雜多、襄謙縣。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5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6千米。總面積12408.25平方千米。

DingqingXian

542125

855700

縣人民政府駐丁青鎮

丁青縣轄2個鎮、11個鄉,65個行政村。

丁青鎮

總人口8665人。

沙貢鄉

總人口3191人。

桑多鄉

總人口3374人。

覺恩鄉

總人口8302人。

當堆鄉

總人口5514人。

協雄鄉

總人口6230人。

色扎鄉

總人口7552人。

尺牘鄉

總人口8226人。

嘎塔鄉

總人口3070人。

巴達鄉

總人口1881人。

甘巖鄉

總人口1619人。

木塔鄉

總人口1034人。

布塔鄉

總人口1928人。

歷史沿革

丁青,藏語意為“大臺地”,古稱“窮布”。

丁青,唐代屬吐蕃。元朝時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朝時屬蒙古王東宮武藏統治。原有六十個族(部落),后來劃二十五個給青海玉橋,余下的三十五個,逐漸演變為四十二族。蒙古王東宮藏死后,其妻將索宗地區的三族獻給0喇嘛,剩下的稱霍爾三十九族。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起由清政府管轄。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委派三十九族基巧總管,直屬清朝理藩院夷情衙門管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由駐藏大臣直接管理。1906年三十九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1912年藏政府將該地區分為上、下三十九族。上三十九族歸黑河管轄,下三十九族歸昌都管轄。此后下三十九族地區成為西康省的一部分,1916年復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940年藏政府又將三十九族地區分別劃為丁青、色扎、尺牘、巴青、索宗、比如、聶榮、嘉黎、沙丁、邊壩等十個宗,實行宗本制度,宗本直接由拉薩委派。1950年解放,1951年8月成立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九族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1959年4月撤銷第一辦事處,4月將丁青、色札、尺牘三宗合并建立丁青縣,縣府駐丁青鎮。

察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東經97°02′-98°05′,北緯30°01′-31°01′。東接貢覺縣,南芒康、左貢縣,西隔怒江與八宿縣相望,北與昌都縣毗鄰。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8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6千米。總面積8250.61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煙多鎮,郵編:854300。行政區劃代碼:542126。區號:0895。拼音:ChayaXian。

基本概況

察雅縣地處橫斷山脈,位于西藏昌都東南部,北連昌都縣,東鄰貢覺縣,南與芒康縣、左貢縣接壤,西與八宿縣毗鄰,縣城距昌都88公里。總面積8413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河流有瀾滄江、金河、麥曲河,河谷地帶最低海拔2900米,山峰最高海拔50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全縣轄3鎮10鄉,153個行政村,總人口53628人。有藏、漢、白等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99.8%。

察雅縣城(煙多鎮)、卡貢、吉塘等河谷地帶日照充足,干濕分明,氣候溫和,經濟林木達3000余畝,盛產香蕉、蘋果、葡萄、水蜜桃、核桃、梨等各類水果;種植各類蔬菜1100余畝,主要有黃瓜、西紅柿、辣椒、土豆、玉米等,是藏東的水果、蔬菜生產基地。

察雅縣自然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鐵礦、銅礦、鉛礦、煤礦等;藥材主要有蟲草、貝母、大黃等;牲畜主要為牦牛、黃牛、馬、山羊、綿羊為主;野生動物主要有獐子、狐貍、馬雞等;旅游景點主要有吉塘酉西溫泉、煙多寺、香堆向康大殿、旺布摩崖造象等。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察雅縣緊緊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及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高舉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結合縣情實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團結拼搏,真抓實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到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408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7034萬元,第二產業3830萬元,第三產業3220萬元,GDP發展速度為19%;縣級財政收入226萬元;鄉鎮企業收入700萬元,多種經營創收2600萬元,民族手工業收入65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2620萬元;牲畜存欄總數37.69萬頭(只、匹)。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18元,現金收入697元。基礎設施加快發展,全縣13個鄉鎮通電話;12個鄉鎮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將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電站6座,光伏電站9座,縣級麥曲河電站與昌都金河電站聯網,電力充足;全縣交通、能源、通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團結務實,與時俱進的察雅將在小康建設的宏偉事業中,再創輝煌!

察雅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物華天寶、民族特色凸顯、人文底蘊深厚,是觀光、旅游、采風、探險、投資、創業的一方熱土,素有“藏東江南”之稱。

自然地理

一是總體地勢高,地區切割深總體地勢在2900—4000米之間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全縣4500米以上的山有13座,其余均為4500米以下的山嶺。現代河床水面海拔在2870米至3100米之間。地形切割一般為1500—1800米,最深可達2900米。

二是層壯地貌發育。察雅境內高原古地形明顯可見兩極平面。第一級海拔5000—5200米,第二級海拔一般在4500—5000米,其次河谷地常見,1—2級谷肩,海拔高度分別為3300—3400米,3600—3700米,局部寬谷河段發育有三至四級階地。

三是構造地貌明顯,海拔在4300米以下地帶,構造特征突出,四是峽谷地貌典型的深切“Ⅴ”形容地。谷坡一般大于30度,谷寬60米—80米,大量形成的瀉流坡,亂石堆對河床及水利建設施產生較大的影響。

察雅縣境內地貌類型可分為高山深谷區,山原區和丘壯區三種。地貌由東部的高原和西部的高山深谷構成。1、高山深谷。位于本縣西部,包括吉塘、卡貢、察拉、新卡、巴日、則松等鄉,占全縣總土面積的32.41%,地勢高差懸殊大,地表切割破裂,峽谷幽深,流水湍急,復雜的地形導致氣候的千差萬別,呈現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明顯垂直差異。陰坡濕潤,陽坡相對干旱。2、三原區。分部在察雅中部,為麥曲河流域。包括煙多、榮周、香堆、旺卡、崗卡等鄉,占全縣總面積的34.24%,海拔3000米—4000米。河流下切加深,谷底仰望是山,山頂四顧如原。谷底農耕地海拔在3700米下。3、丘狀高原。分布在本縣東部,包括阿孜、宗沙、旺布、擴大等鄉,占全縣總面積的33.36%,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河谷寬淺,丘坡平緩,麥曲河的幾條支流(坤達曲、昌曲、旺布曲)十分發育。地勢高,氣候寒冷,無森林分布,農業利用畜牧業為主。

年平均氣溫11℃,無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350毫米,集中在7、8、9三個月,年蒸發量1800毫米左右,為降水量的3.5倍。

礦產資源

1、花崗石位于煙多鎮達壩村,距縣城6公里,麥曲河左邊,交通條件好,電力有保障。貯藏量2億立方米,質量較好,貯藏量豐富,市場前景廣闊,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2、鐵礦石位于卡貢鄉鄧許村西北半公里至1公里的瀾滄江兩岸,距縣城35公里,距昌都90公里,交通條件好,電力有保障,經勘控測量,鐵礦儲量1400萬噸左右,含鐵量在40%以上,屬中型中富鐵礦床。

3、石灰石、石膏石位于吉塘鎮吉塘村,距縣城63公里,距昌都57公里,214國道線,交通便利,電力有保障,儲藏量1.5億立方米以上。

4、煤礦位于王卡鄉巴貢村,距縣城60公里,儲量較為豐富,分布呈雞窩形狀,易開采,據昌都地區水泥廠化驗表明,燃燒值量為5000—6000大卡/公斤。

5、大理石廠位于卡貢鄉偉熱村,距卡貢鄉政府駐地3.5公里,儲量在2億立方米以上。

6、全縣金、銀、銅、鉛等均有較為豐富的儲量,由于交通不便、缺乏資金和技術力量,目前尚未探明其具體的儲量以及含量。

民族手工業

1、榮周鄉麥堆手工業。麥堆被人們譽為“匠人之鄉”,是該縣民族工藝品的重點產地,制作的民族工藝品(藏刀、銀飾品、木碗),以其獨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藝特點,在藏東享有很高的盛譽。

2、該縣具有豐富的畜牧業資源優勢,皮、毛質優價廉。2002年皮、毛產量達18.2萬張,毛絨產量達86.22噸,為發展皮衣、皮包、毛衣、羊毛衫、地毯、藏鞋、厚墊等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目前吉塘鎮已開發出部門藏飾產品如:藏靴、藏衣等,其產品已普遍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49879畝,其中:水地21916畝,旱地27963畝,人均占有0.95畝,主要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油菜、蕎麥。其中:青稞34672畝,小麥6618畝,油菜1878畝,蕎麥1320畝,豌豆5391畝。對發展綠色產品和蕎麥深加工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牧業

草地畜牧業是該縣支柱產業,畜牧業產值占全縣經濟的80%以上,其中:各類牲畜年末存欄數35.6萬頭(只、匹),其中:牛101796頭,馬騾驢17546匹,羊237471只。現有草地主要分為: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水熱條件好,載畜量較高,優良牧草占84%,對發展草地率牧生產和畜產品加工、優質奶類產品具有廣闊前景,優勢在于綠色產品無污染。

林業

察雅的光熱資源和初具規模的水果生產(現有果園245個,3667畝,年產水果150萬斤,葡萄園80畝),對發展干果產業和釀酒產業,建設優化林果業生產和生產基地有可觀前景。全縣森林覆蓋率約為5.8%,主要分布在酉西、亞許等地,經濟林木有蘋果、桃子、核桃、葡萄、花椒等,境內蘊藏有鐵、磷、鎂礦、石膏等礦產資源,溫泉地熱資源,金河水資源豐富,具有一定的開發前景和價值。積極實行國家政策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全縣共有退耕還草5000畝。

經濟概況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察雅縣緊緊抓住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及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高舉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結合縣情實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團結拼搏,真抓實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到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4084萬元,其中第一產業7034萬元,第二產業3830萬元,第三產業3220萬元,GDP發展速度為19%;縣級財政收入226萬元;鄉鎮企業收入700萬元,多種經營創收2600萬元,民族手工業收入65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2620萬元;牲畜存欄總數37.69萬頭(只、匹)。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18元,現金收入697元。基礎設施加快發展,全縣13個鄉鎮通電話;12個鄉鎮通公路,年察公路黑色路面也將于2005年6月竣工;建有水電站6座,光伏電站9座,縣級麥曲河電站與昌都金河電站聯網,電力充足;全縣交通、能源、通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

行政區劃

察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東經97°02′-98°05′,北緯30°01′-31°01′。東接貢覺縣,南芒康、左貢縣,西隔怒江與八宿縣相望,北與昌都縣毗鄰。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8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6千米。總面積8250.61平方千米。

ChayaXian

542126

854300

縣人民政府駐煙多鎮

察雅縣轄3個鎮、10個鄉,153個行政村。

煙多鎮

總人口9314人。

吉塘鎮

總人口3527人。

香堆鎮

總人口7633人。

新卡鄉

總人口1765人。

王卡鄉

總人口4688人。

擴大鄉

總人口5317人。

榮周鄉

總人口4928人。

卡貢鄉

總人口4097人。

宗沙鄉

總人口4008人。

阿孜鄉

總人口1710人。

巴日鄉

總人口4182人。

肯通鄉

總人口1840人。

歷史沿革

察雅,藏語意為“巖窩”。清代史料中寫作“乍丫”或“扎雅”,相傳17世紀中葉,藏傳佛教格魯派高僧嘎曲·扎巴江措在克貢村附近山頭的懸巖下修行,后人就把他修行的地方叫作“察雅”。

唐時屬吐蕃統治范圍。唐末至宋朝又歸“德巴”割據勢力統轄。元朝時為亦思馬爾甘萬戶府的轄地。明初隸屬于磨兒勘招討司。永樂年間,歸翰君南哥巴藏卜管轄。清朝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帝冊封麻滾寺第四世-羅桑郎吉為那門漢。并賜“講習黃法那門漢之印”,敕封察雅全部土地為其采邑,百姓為其屬民。清末,趙爾豐在川邊施行改土歸流,察雅亦在改流之列。1911年清政府在察雅設理事官。1912年察雅設縣。1915年后察雅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改稱察雅宗,設立“拉讓”府。1959年1月察雅宗解放委員會成立,1959年7月成立察雅縣。縣府現駐煙多鎮。

八宿縣地處東經96°23′—97°28′,北緯29°40′—31°01′。位于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東鄰左貢、察雅縣,南與察隅縣接壤,西靠洛隆、波密縣,北連昌都、類烏齊縣。西南部有橫斷山脈,東北部有怒江。縣政府在地白馬鎮距昌都地區所在地昌都鎮266公里,距拉薩861公里。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1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0公里。土地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

八宿縣屬三江流域高山峽谷地帶,可分為3個自然區:高原大陸區位于東北部海拔較高地帶;高山峽谷過渡區位于境內怒江流域其余為高山峽谷區。這里高山環繞,峽谷相間,地形復雜,江河交錯,構成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地形特點。最高海拔5971米。全縣以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為主。日照充足,干季、雨季分明。年無霜期161.7天,年降水量為233.3毫米。隨著海拔高度的增高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依次出現峽谷暖溫帶、高原溫帶、高原寒溫帶三種不同垂直氣候帶。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地震、洪水、泥石流、干旱、凍土和風沙等。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錫、石膏、堿土等。主要野生動植物資源有游猴、馬鹿、樟子、革狐、水獺、紫招、巖羊、黃羊、盤羊、野牛、旱獺、貝母雞、馬雞、蟲草、貝母、知母、大黃、雪蓮等。

八宿縣為半農半牧縣。主要農作物有青棵、冬小麥、春小麥、玉米、高梁、豌豆、油菜、元根。飼養耗牛、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年采伐木村1200立方米。

工業以煤、電、原材料生產為主,其余為民族手工業。

全縣通車里程550公里,其中干線335公里,縣境內有著名的航空港——邦達機場,每周有3個航班往返于成都——昌都——成都,318、214國道縱橫于八宿縣城內,且318、214國道八宿段已整治完畢。美麗富饒的邦達草原,集冰川、湖泊、草地和原始森林為一體的然烏湖,神秘莫測的多拉神山、呷許巖畫和藏東享有盛名的同卡寺等風景名勝云集八宿境內。另外,八宿縣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煤等;還有蟲草、貝母、雪雞、雪蓮花、紅景天等名貴中藥材;有獐、鹿、鶴、羚羊、盤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八宿縣電力資源也十分豐富,縣城現有一座800千瓦水電站,另一座1890千瓦的二級電站明年將竣工投入運行。

八宿縣景色迷人,人文景觀各縣特色、交通快捷、能源豐富,是中外賓客旅游、觀光、探險尋迷、科學考察和投資開發的理想之地。

自然地理

八宿屬三江流域高山峽谷地帶,可分為3個自然區:東北部昌都以南的邦達地帶,海拔較高,為高原大陸區;怒江流域延伸至左貢縣境內,為高山峽谷過渡區;其余地方高山環繞,峽谷相間,地形較復雜,為高山峽谷區。境內主要山脈有橫斷山,近似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北部的初膽針山,海拔5971米;西北部的拉窮山,海拔4700米;南部的然烏湖地區,是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與橫斷山脈伯舒拉嶺結合部,山高谷深,冰川較多。全縣呈狹長地形,分向南北延伸,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構成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地形特點。

八宿屬三江流域高山峽谷地帶,可分為3個自然區:東北部昌都以南的邦達地帶,海拔較高,為高原大陸區;怒江流域延伸至左貢縣境內,為高山峽谷過渡區;其余地方高山環繞,峽谷相間,地形較復雜,為高山峽谷區。境內主要山脈有橫斷山,近似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北部的初膽針山,海拔5971米;西北部的拉窮山,海拔4700米;南部的然烏湖地區,是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與橫斷山脈伯舒拉嶺結合部,山高谷深,冰川較多。全縣呈狹長地形,分向南北延伸,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構成七山二水一分地的地形特點。

主要河流有怒江及其支流,總河長1737公里。怒江由西北部入境,穿越縣域中部,由北向南奔流于高山峽谷之中,河道彎曲狹窄,河谷深切,落差大,水流急,境內長127公里,年徑流量33億立方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

八宿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型氣候。日照充足,干季、雨季分明,干旱、霜冰、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由于山高谷深,氣候垂直差異明顯,隨著海拔高度的增高和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依次出現峽谷暖溫帶、高原溫帶、高原寒溫帶三種不同垂直氣候帶。年平均氣溫10.4℃。1月份平均氣溫0℃,7月份平均氣溫19.2℃。無霜期162天。日均氣溫5℃以上持續時間244天,0℃以上持續時間321天。平均年降水量僅為233毫米。

歷史沿革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清雍正三年(1725年)劃歸西藏后,由拉薩功德林寺派人管理。清末改土歸流時并入恩達縣,1912年后改設八宿宗。

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員會,1959年5月八宿宗改為八宿縣,1964年1月縣政府遷駐白馬鎮。現轄1區、1鎮、14鄉、125個村民委員會。

八宿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地區中南部。總面積12335.92平方千米。以藏族為主要人口,總人口4萬人(2003年)。

經濟概況

八宿縣位于西藏東部,全縣幅員面積12564.28平方公里,轄4鎮10鄉,屬半農半牧以農業為主的縣,總人口4萬人。全縣通車里程550公里,其中干線335公里,縣境內有著名的航空港——邦達機場,每周有3個航班往返于成都——昌都——成都,318、214國道縱橫于八宿縣城內,且318、214國道八宿段已整治完畢。美麗富饒的邦達草原,集冰川、湖泊、草地和原始森林為一體的然烏湖,神秘莫測的多拉神山、呷許巖畫和藏東享有盛名的同卡寺等風景名勝云集八宿境內。另外,八宿縣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金、銀、鉛、鋅、煤等;還有蟲草、貝母、雪雞、雪蓮花、紅景天等名貴中藥材;有獐、鹿、鶴、羚羊、盤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八宿縣電力資源也十分豐富,縣城現有一座800千瓦水電站,另一座1890千瓦的二級電站明年將竣工投入運行。

八宿縣與外地企業合作,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種植500畝野山杏,由外地企業方無償提供苗木,并包銷所有產品。現在苗木成活率達85%以上,且長勢良好。察雅縣在卡貢鄉鄧許村成立勞務(運輸)協會,在吉塘鎮吉塘村成立種植(養殖)協會,在煙多鎮達巴村成立建材(養殖)協會,增加了農牧民現金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洛隆縣根據市場需求,在“洛隆糌粑”質量、商標設計和品種類型劃分上下功夫,提供從種到收、從加工到銷售一條龍服務,初步實現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新路子,增加了群眾現金收入。江達縣確定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旅游開發新思路,加大旅游開發、投入和宣傳力度,以特有的藏文化吸引游客。目前,在崗托鎮欽郎扎神山景區,開辦家庭旅館并取得初步成效,現有23家家庭旅館,從業人員達200人,每戶年均可增加收入3萬元。芒康縣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曲孜卡電信賓館建設、芒康燃氣站改造、縣城引水工程改造等項目得以引進實施,完善了縣城的基礎設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行政區劃

八宿縣轄4個鎮、10個鄉,126個行政村。

白馬鎮

總人口5139人。

然烏鎮

總人口3856人。

周卡鄉

總人口4893人。

郭慶鄉

總人口4570人。

益青鄉

總人口2236人。

集中鄉

總人口1532人。

幫達鄉

總人口2772人。

卡瓦百慶鄉

總人口1216人。

林卡鄉

總人口3363人。

拉根鄉

總人口1919人。

夏里鄉

總人口889人。

瓦鄉

總人口707人。

擁鄉

總人口1138人。

吉達鄉

總人口3940人。

左貢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昌都地區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7°06′-98°36′、北緯28°30′-30°28′。東與芒康縣接壤,南與林芝地區察隅縣相連,西與八宿縣毗鄰,北與察雅縣隔江相望。縣域東西最大距離為40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為220千米。總面積11837.3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旺達鎮,郵編:854400。代碼:542128。區號:0895。拼音:ZuogongXian。

基本概況

左貢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北靠察雅,東依芒康,南接云南德欽,西與察隅、八宿相連,318、214國道橫貫全境,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是歷代商賈由茶馬古道進出西藏的必經之地。全縣總面積1.17萬平方公里。左貢縣屬藏東南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氣溫年差較小,熱量可利用率較高。降水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氣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氣溫為4.2℃,1月份平均氣溫為—6.7℃,7月份平均氣溫為13.2℃,日平均氣溫5℃以上持續時間為176天,日平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間220天。無霜期9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為405毫米。

全縣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總耕地面積約5.2萬畝,人均占地1.2,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玉米、油菜等;草場面積約710萬畝,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森林總覆蓋面積52.5萬公頃,林木蓄積量7650萬立方米,主要有經濟價值較高的云杉、冷杉、馬尾松、柏樹等,還有少量世界珍稀樹種紅豆杉、紅松及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黃杉;怒江、瀾滄江流域還廣泛種植核桃、蘋果、野梨、桔子、葡萄、花椒、石榴等經濟林木。林下資源較為豐富,盛產蟲草、貝母、黃連、三七、紅景天、松茸等名貴中藥材,還廣泛分布著獐子、金雞、黑頸鶴、滇金絲猴、鸚鵡等上百種野生動物。縣境內河流縱橫,湖泊遍布。

怒江、瀾滄江、玉曲河由北向南呈“川”字型縱貫全境奔流而下,水利資源較為豐富,且盛產多種高原淡水魚,深受區內外消費者青睞。有縣郵政局1座,開辦有電報、電傳、匯兌、程控電話等業務。無光纜不能使用移動通訊設備。有縣廣播電臺和電視臺,能轉播中央、西藏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和電視臺能轉播5——6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自然地理

左貢縣地處藏東南高山峽谷地帶,地勢北高南低。

左貢縣境內主要山脈有東達山、多拉山、茶瓦珠山、茶瓦多吉志嘎山,以及與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最高峰雀拉山峰,海拔5434米,全縣平均海拔3750米。

左貢全縣處于“兩江一河”流域內,怒江流經境內175公里,瀾滄江流經境內120公里,玉曲河流經境內240公里。全縣大小湖泊78個,總儲水量約536萬立方米,水資源十分豐富。

怒江

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經西藏從四川進入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經過貢山、福貢、瀘水縣后至保山、德宏,流進緬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約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條綠地毯上的藍飄帶。進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進入深不可測的高山峽谷。從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左貢縣屬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4.3℃,氣溫年差19.2度,氣溫日差年平均14.5℃,年無霜期87天,年降水量是408.2mm,年日照時數2,18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588千焦/cm,日平均溫度大于10度,冬春季氣候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

經濟概況

農牧業是左貢縣的主導產業,畜產品資源豐富,全縣糧食總產量完成15116.55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2436.5畝;城郊蔬菜種植達到751畝。

全縣牲畜存欄330231頭(只匹),新生仔畜12.35萬頭(只、匹),成活率為95.93%;成畜死亡控制在3%以內;全縣出欄牲畜7.8萬頭(只、匹),綜合出欄率達到32.01%。各類肉奶毛絨皮產量十分豐富,建立畜產品的深加工業,可以加快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結合。

全縣農業資源也十分豐富,耕地總面積5.2萬畝,除了高原上普遍生長的糧食作物和蔬菜以外,在怒江和瀾滄江流域,還盛產核桃、蘋果、野梨、桔子、葡萄、花椒、石榴等。

人口民族

左貢縣人口居住以藏族為主,漢族次之,兼有個別少數民族。全縣總人口41040人,藏族40746人,占總人數的99.28%;漢族284人,占總人數的0.69%,其他少數民族中納西族9人,回族1人。

對西藏的每個家庭來說,酥油桶是基本建設,每天都要使用他。酥油桶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簡桶,在左貢縣,一般用紅松等材料做成,其他地方也有用茅竹做簡桶。簡桶上下一般大,高二尺左右,直徑約半尺,-用銅皮箍,上下兩站用銅做花邊,可以打出各種花紋。一部分是攪拌器,是用一根棍和小圓木板組成。

木碗:木碗是藏族群眾心愛之物,即使外出也隨身攜帶,無論上山砍柴,下地勞動,還是放牧,都把木碗揣在懷里,隨時用來喝茶、抓糌粑。質地結實,不易破裂,花紋細膩,較為美觀。木碗的種類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的小碗,還有儲存物品的蓋碗。通常蓋碗都裝有銀、銅等飾物。木碗方便耐用,剩食品店物不改味,便于攜帶,雜木做的木碗有防毒作用。

腰刀:刀是藏族的飾物,左貢藏族一般喜歡帶刀,有的人腰側佩長刀,腰間插一小刀。牧民用長刀自衛,防獸,農民用長刀砍柴,修整果林,用途十分廣泛。短刀用于宰殺牲口,剝牛羊皮,切肉、切菜等。刀柄用骨木包上,并鑲上黃銅、白銀,刀鞘刻著龍鳳等圖案,有的點綴寶石、瑪瑙等貴重物品。左貢縣田妥鄉有藏刀生產,刀刃鋒利,鋼質較好,曾在香港展銷會上獲獎。

金銀器皿:金銀器皿是藏族傳統工藝,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除裝飾品外,還有許多日用生活器皿,是用金銀制作的,如用銀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和肋,做工細膩精致,有龍、虎、獅、鳳凰等圖案,是珍貴的藝術紀念品。

木器家具:藏族木器家具民族手工業品歷史悠久,大致可分為藏柜、藏桌兩大類。

藏柜有上下兩層,可以放書、衣物和食品,茶具長約1.1米,寬約0.15米,高1.2米,柜面雕花漆畫,十分華麗麗。一般用兩個同一樣式的柜子相連擺放和使用。藏桌有吃飯、喝茶用的小方桌,其特點是桌與柜相似,腰短,三面鑲木板,一般無拉門,看上去象一個方柜。藏式木器表面畫有各式花卉、人物、禽獸、仙鶴、壽星,四周有回紋、竹節等圖案。色澤艷麗動人,看上去十分富麗。

行政區劃

左貢縣轄3個鎮、7個鄉:旺達鎮、田妥鎮、扎玉鎮、東壩鄉、中林卡鄉、美玉鄉、下林卡鄉、碧土鄉、仁果鄉、繞金鄉。共有162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左貢,藏語意為“犏(耕)牛背”的意思。很早以前,因人們住的地方的地形象犏牛的背,故而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為芒康臺吉管轄之地。清末實行改土歸流時屬科麥縣的一部分。1912年后,西藏地方政府設宗,行政區劃有邦達、左貢、碧土三個宗,統稱左貢宗。1951年7月建立左貢宗解放委員會,1959年4月建立縣人民委員會,將左貢宗改為左貢縣,1959年5月17日建立左貢縣人民政府,隸屬昌都地區。原縣駐地在亞中村,1967年遷址于旺達。

左貢縣轄1個區,16個鄉(烏雅鄉、吾通鄉、拉物鄉、覺瑪鄉、古米鄉、碧土鄉、加郎鄉、東壩鄉、中林卡鄉、下林卡鄉、繞金鄉、沙夷鄉、仁果鄉、加卡鄉、田妥鄉、美玉鄉),160個村委會。

2000年,左貢縣轄2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180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旺達鎮8057田妥鎮4864沙夷鄉1329美玉鄉3900古米鄉802吾通鄉2116覺馬鄉1759碧土鄉2001繞金鄉1809加卡鄉1758仁果鄉1285下林卡鄉2594東巴鄉2672中林卡鄉5556拉物鄉1301。

芒康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橫斷山脈,昌都地區的最東部,介于東經97°48′至99°5′,北緯28°35′至30°39′之間,地處川、滇、藏三省區公路交匯處,是214、318兩條國道線的結合部,金沙江和瀾滄江流經縣境內,東與四川省巴塘縣,南與云南省德慶縣毗鄰,西與左貢縣接壤,北與貢覺、察雅縣相接。

芒康縣政府網站http://www.mangkang.gov.cn/。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業縣,縣駐地海拔3870米,幅員11632.2平方公里,轄2鎮14鄉(含一個民族鄉)60個村民委員會35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6041人,耕地面積84904畝,草原面積9847860.2畝,森林面積6738853.1畝,有各類牲畜46萬余頭(只、匹),礦產資源豐富,有銅、鐵、鋁、鋅、煤礦、沙金、大理石等。全縣居住的有藏、漢、納西、白、土、苗、僳僳等民族,其中藏族占98%。

芒康縣是一個充滿神奇、靈性的凈土,不僅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和林下資源,還具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境內雪山林立,江河縱橫,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濃郁淳樸的民族風情,金碧輝煌的千年古剎和迷人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奧的宗教文化等,形成了芒康縣多元的旅游資源。

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東南大門,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樸、典雅、悠揚、舒暢的“鍋莊舞”、“弦子舞”被譽為“古道神韻”,內容豐富的民間情歌、山歌、灑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鄉”之美譽。

神奇的尼果,巖羊、雪雞、雉鶉的世界;迷人的高原湖泊—莽措湖,野生飛禽類的繁衍之地;紅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的樂園;橫斷山脈的奇峰,達梅永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鹽井鹽田;無須打針吃藥的醫療室,曲孜卡休閑中心;被遺忘的重鎮,南墩。

五十三座寧瑪、噶舉、薩迦、格魯教派和西藏唯一的天主教的千年古剎鑲嵌在雪域高原芒康的雪山、林海、草原之間,具有三味-、奧義、儀軌的神迷色彩。

如果你踏上這片陌生神奇的土地,沿著朝拜者的足跡走上那古老而遙遠的年代,游覽那金碧輝煌的名剎古寺,欣賞那燦爛的文化藝術,飽覽那綺麗壯觀的山水湖泊風采,領略那雪域高原獨特的民風民俗,遨游那一座座冰山雪峰,定會使你如醉如癡,嘖嘖稱奇。

歷史沿革

芒康縣,前身為1912年所設的寧靜縣和鹽井縣。1957年7月分別成立了寧靜縣、鹽井縣人民政府,1960年4月兩縣合并稱為寧靜縣,1965年改稱為芒康縣至今。

芒康縣境內雖未經考察研究早期人類活動的情況,但周圍地區、縣挖掘出的遺址、墓葬情況看,芒康境內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1977年昌都卡若遺址的發現,說明了早在“新石器時代”在瀾滄江沿線就有人類活動。芒康縣相鄰的云南德欽和四川巴塘1974年發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屬于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墓葬,說明戰國至秦漢時期,在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從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邊都有古代遺址墓葬,可以推斷,芒康境內自古就有人類活動,也就是戰國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瀾滄江沿線活動。

三國、晉、南北朝時期,芒康縣境內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雜區。

隋朝芒康境內屬于白狼國。

唐朝時期吐蕃三十二代贊布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后,芒康境內被吐蕃占領。此時期以后,由于弘揚佛法,創立寺廟和吐蕃流官管理,藏傳佛教隨著政治力量的深入而得于人心。吐蕃與芒康境內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為同一個民族————藏族,現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續下來。

唐朝時期芒康境內開通了“茶馬古道”,芒康隨之成為吐蕃東南部對外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元朝時,芒康屬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可都元府管轄,后為亦思馬甘樂萬府地。

明洪武年(1372年)至正德年(1508年),芒康為招討磨爾勘(茫康)萬戶刺宗(巴塘)管轄。

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于云南麗江納西民族的逐步強盛起來,納西木竿王采取了“屠其民,而徙麼些外”的政策,沿著“茶馬古道”與吐蕃爭戰。占領芒康大部分地區,芒康成為納西民族的占領區。

明崇禎十五年(1639年),蒙古族和碩特部落首領固始汗派兵南下,打敗納西木竿,芒康成為蒙古和碩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圍。現在芒康藏族所說的“索布本卡交結”即十八蒙古土司,就是那時所封。

清順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年始(1665年)芒康境內又歸屬于西藏統治。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內蒙古準噶爾部落侵擾西藏,芒康境內被占領,而后清朝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進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芒康境內歸屬于巴塘管轄。

清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境內招募為四川管轄。光緒三十一年三月(1905年)發生了馬巴唐事件,鳳全及駐巴兩法國傳教士被殺,巴唐天主教堂被焚,事件發生后,四川總督錫良,成都將軍綽哈布奏四川提督馬維騏,建昌道員趙爾豐合同“剿辦”。6月克復巴唐。馬維騏回川,趙爾豐被任為爐后督辦,從此開始了“改土歸流”。隨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內的東、南部建立碑,此碑以東為四川管轄,以西隸屬西藏,芒康為臺吉地。

中華民國1911年在芒康設立了江卡委員會。

中華民國1912年設立寧靜縣和鹽井縣、屬川、滇、藏邊務大臣管轄。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后,由于國內局勢的緊張,芒康又歸屬西藏管轄。

1950年1月,黨中央、毛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同年十月上旬,十八軍一五七團、十四軍一二六團分別進抵寧靜、鹽井宗(縣)。

1950年10月12日,藏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義,人民解放軍解放寧靜、鹽井。

1951年初,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向寧靜、鹽井(宗)派出了軍事代表,建立代表處。

1956年10月鑒于準備進行民主改革,為了加強黨的建設、領導,根據西藏工委指示,把寧靜、鹽井代表處改為宗黨委會,正式建立了寧靜、鹽井縣。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揮叛匪公然襲擊竹卡守橋部隊和包圍榮許軍需站的嚴重流血事件,公開發動了武裝判亂。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芒康境內部分寺院參加了叛亂。如鹽井崗達寺、拉貢寺也參與叛亂,遭成了崗達戰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隊進入寧靜、鹽井地區。

1960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指示將寧靜縣、鹽井縣合并為寧靜縣,組建七區、三十六個鄉農牧協會。

1963年,芒康縣進行普選建政工作,1965年結束,把行政七區重新劃為十一個區、六十個鄉。

1965年7月20日,寧靜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

1965年11月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

1966年中央“五一六”通知的下達,拉開了“文革”的序幕,12月“北航”-串聯到芒康縣,成立了-總部,縣機關和農牧區都先后成立了造反派組織。

1968年5月4日,經西藏軍區黨委批準,成立了芒康縣革命委會。

1971年至1974年遵照中央關于開展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批示精神,芒康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社改運動,實現了人民公社。

1972年5月召開了芒康縣首屆黨代會。

1972年開始“農業學大寨”運動。

1982年初,芒康縣全縣范圍內開展了“生產承包制”進行包產到戶。

1988年,芒康縣進行“撤區并鄉”,把全縣十一個區、六十個鄉,重新劃為二十四個鄉鎮,兩個保留區即鹽井區、竹巴龍區。

行政區劃

嘎托鎮

總人口11310人。

如美鎮

總人口4985人。

曲登鄉

總人口2975人。

徐中鄉

總人口5158人。

曲孜卡鄉

總人口3045人。

納西民族自治鄉

總人口4382人。

朱巴龍鄉

總人口4350人。

嘎波鄉

總人口2788人。

昂多鄉

總人口1716人。

洛尼鄉

總人口3191人。

措瓦鄉

總人口7766人。

里商鄉

總人口4499人。

自然地理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與云貴高原接壤,屬三江流域峽谷區。平均海拔4 317米。寧靜山脈是境內主要山脈,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達拉涅峰、達馬壓山、卡孜西卡沖山、達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橫斷山脈由北向南縱貫縣境。主要河流有金沙江、瀾滄江及兩江支流70多條。金沙江和瀾滄江境內總流長1 661千米,流域面積250平方千米。主要湖泊為莽錯。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區,夏季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氣溫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無霜期95天。自然災害有洪水、干旱、霜凍、凍土、泥石流等。礦產主要有金、銀、鉛、砂、錫、鋅、煤、鹽、石油、硫磺、石膏、石墨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雕、鷲、鹿、獐、鷂子、黃猴、野豬、狐貍、猞猁、狗熊、金錢豹、蘇門羚、小熊貓、大青猴、滇金絲猴等。藥用植物主要有黨參、秦艽、大黃、柴胡、麻黃、貫眾、薄荷、木賊、靈芝、黃連、丹參、天南星、胡丹皮、千里光、報春花、大葉石帶、-、前胡等。

經濟發展

芒康縣屬半農半牧縣。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2 51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2 846萬元,第二產業3 239萬元,第三產業6 425萬元。①農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 048萬元,其中農業7 678萬元,林業757萬元,牧業7 613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6 54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5 631公頃,油料作物180公頃。糧食總產量2.14萬噸,油菜籽0.02萬噸,農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麥、玉米、蕎麥、谷子、圓根、豌豆、油菜、冬小麥、春小麥等。有草場20余萬公頃,主要飼養馬、驢、騾、牦牛、綿羊、山羊、黃牛等,年末牲畜存欄45.54萬頭(只),肉類總產量6 050.58噸,奶類產量5 437.15噸,羊毛產量66.75噸。芒康縣作為西藏和長江上游實施天保工程的三個縣之一,擁有森林面積最大,林業用地面積596 991公頃,占全縣面積的51%。全縣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330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冷杉、柏木、紅松、云杉、白油松、落葉松等。②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主要生產卡墊、氆氌、籃子、篩子、筐子、酥油盒、砂鍋、砂罐、火盆等,工業總產值302萬元。有縣級水電站2座,鄉村水電站10余站,總裝機容量5 134千瓦,年發電量1 564千瓦時。1996年由天津市投資3 100萬元援建的芒康縣鹽井水電站建成投產,電機設計裝機容量1 849千瓦,是1994年中央確定全國支援西藏62項工程項目之一。③交通通訊。滇藏公路、川藏公路穿過境內,東連云南德欽縣,北鄰四川巴塘縣,南經川藏公路與八宿縣相通,西經滇藏公路與昌都縣相聯。境內總長350千米。還有數條連接鄉村的一般公路,縣鄉通車率達80%。縣郵電局開辦電報、傳真、郵政業務,有程控長途電話可與外界聯系。

文教體 全縣22個鄉(鎮)、村安裝了廣播電視單收和收轉站,縣城通閉路電視。1989年有初級中學2所、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8所、民辦小學33所。小學教學以藏語文為主。1995~1998年,國家和天津市共投資90多萬元在吾巴、登巴、曲登、尼增鄉修建了4所希望小學。此外,國家投入芒康縣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290余萬元,興建和改建14個鄉中小學校舍。民間體育運動有賽馬、摔跤等,現代體育運動有籃球、乒乓球、象棋等。

民俗旅游

縣內群眾多信仰藏傳佛教,僅鹽井一帶信奉天主教,并建有天主教堂。鹽井區傳統節日有圣誕節、那帕當節。民間舞蹈有“弦子”和“鍋莊”。主要旅游景點以茶馬古道為主線,上鹽井境內有被當地人稱為文成公主的吐蕃時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峽谷、曲孜卡溫泉休閑中心、芒康滇金絲猴自然保護區、莽錯風景區和尼果寺等。尼果寺為縣內主要寺廟。曲孜卡鄉境內有大小溫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溫度不同,最高溫度可達70℃,每年春季吸引當地和云南德欽人前來溫泉沐浴。

芒康縣位于西藏的東南部,處于藏、川、滇三省交界處,東與四川的巴塘縣隔江相望,南與云南省德欽縣毗鄰,北、西與西藏昌都地區的貢覺縣、察雅縣、左貢縣相連。在這1萬1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的芒康人民,在生產勞動和對外交往過程中,創造和發明了獨具濃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藝術,尤其是芒康“弦子舞”和“鍋莊”號稱為“古道神韻”,在區內外頗具聲譽,芒康被稱贊為“弦子的故鄉”。弦子與芒康這兩個名字緊緊連在一起,芒康既是弦子的故鄉,弦子代表著芒康,成為人們的共識。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西-民能歌善舞,被譽為“能說話就能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團錦簇中的奇葩,它那古樸、典雅、飄灑、悠揚而歡快的特點,使人百看不厭。并且芒康弦子舞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表現出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獨到之處,是藏民族文化中繼承和發展下來的一個寶貴文化遺產之一。

一、概述芒康弦子舞

在西藏,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據考證唐朝時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歷史,但那時的弦子舞是個單一的拉唱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時期“茶馬古道”的開發,給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創新和發展的生機,聰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它民族和周邊地區的交往中不斷地吸收其它地區、民族的文化,不斷地增色滋補,不斷地發展創新,以至于現在的歌舞相結合,以悠揚歌聲伴隨著優美的舞蹈,以一切生活為題,人人創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獨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成了藏民族文化藝術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珍寶,被譽為“茶馬古道”上的“古道神韻”。

弦子舞是以弦子為樂器,伴隨著音樂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語叫“蕃諧羌”,“蕃”藏語為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當地老百姓自己發明的一種二胡,比起其它地區的二胡短而粗,在歷史書中稱為“胡琴”。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場地大小,或臺上臺下,均可以跳弦子舞。跳弦子舞一般都圍著篝火圓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開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頭,帶領人群拂袖起舞,時而圓集,時而散開,時而繞行而舞,邊唱邊跳,唱詞為“諧”體的民歌,也可即興創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發內心的情感。跳舞的節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樂節奏為準,每首歌舞的節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揚緩和的弦子中開始,流暢而歡快之中表現,升騰而在熱烈中結束。

排列也有次序,有舞頭有舞尾,排頭,即“諧本”一般都是在弦子舞中有影響的人,即能舞又能歌,并且能作詞作曲、編舞的人。每首歌舞都有其樂曲、詞和跳法,跳一天一夜也跳不完弦子舞,因為弦子舞內容太多,也可以借題發揮,它是一個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在芒康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有結束的不是弦子舞”。

跳弦子舞,舞者隨著弦子的晃動而發出的陣陣“顫聲”,舞蹈上相應產生一股股“顫法”,多以模擬一些善良、吉祥的動物姿態動作為其形體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歡奔》等等。舞步圓潤、舒展、曲調悠揚流暢,弦子舞的“拖步”、“點步轉身”、“晃袖”、“叉腰顫步”等動作,尤其是長袖飄飛很有特色。弦子舞舒展中有股矯健奔放,在流暢之中有優美開放,在舞蹈中表現出康巴人剽悍的氣質。

弦子舞唱詞表達的內容非常廣泛,有歌唱勞動生活的;有描繪自然景色的;有傾吐愛情的;有祝酒祝愿的;也有歌頌宗教、高僧-、寺廟的;解放以后,歌唱黨、歌頌毛主席、歌頌黨的政策和贊美社會主義新生活、新氣象的也較多。由于內容的不同,弦子舞有豪情壯語的歌舞;有情語綿綿、海誓山盟的愛情歌舞;有歡樂的勞動生活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歌舞等等。弦子舞不僅給人于音樂上的享受,而且它是一個民間語言的精華,奔放馳騁的民間自由詩,測試智力的民間游戲,給人于向上的精神食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二、芒康弦子舞的流派和特點

芒康地處橫斷山脈腹地,高山峽谷是芒康最主要的地理特征,巍峨的雪山,洶涌澎湃的江河,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芒康風格的民族文化——弦子舞,豐富了絢麗多彩的藏民族文化。同時由于自然條件上的差異,民俗民風上的差別,發展、創新了各地自己獨特的藝術表演風格,如按地區分為:端莊穩重的鹽井弦子舞(包括有上、下鹽井、曲孜卡、木許、玖龍等);瀟灑飄逸的徐中弦子舞(包括徐中、格南西、麥巴、卡布等地);動作難度較大而輕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包括索多西、朱巴龍等);自由開放的曲鄧弦子舞等種。按地域分:輕快流長鮮艷的谷地弦子舞;粗獷樸質雄渾的半農半牧區山地弦子舞;古樸莊嚴豪華的牧區高山弦子加鍋莊舞(諧瑪卓)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自己的特點。

鹽井弦子舞端莊穩重,在端莊穩重中表現出自己的特點,有瀾滄江的氣勢,有高山流水的神韻,有氣度恢弘的唱詞。使人于一種豪情壯志,奮發向上的感覺。曲孜卡的三弦舞又獨具瀾滄江江西的風格,有“茶馬古道”的神韻之感,恢弘的音調配合粗獷的舞姿,原始、古樸、典雅。

徐中弦子舞瀟灑飄逸,長袖拂揚,歌聲悠揚,旋律悠美,腳步拖點、轉身瀟灑,動作優美開放。音樂與舞步緊密結合,豐富的唱詞,悠揚的歌聲,給人于一種原汁原味的感受。

善于模仿的索多西弦子舞,動作難度大而又輕松舒展,給人于一種生力、活力,奔放活潑。長袖拂揚,動作幅度大,音樂舒暢歡快,腳步輕松,身體舒展,突出了長袖舞的特點。《兔子歡奔舞》是索多西弦子舞的代表作,表達了索多西人民向往自由,追求愛情,熱愛生活、歌頌家鄉的美好愿望。

曲鄧弦子舞的自由開放,輕松歡快,鮮明的節奏,熱烈的情緒,表現出了曲鄧人民熱愛自然,想往自由、和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芒康弦子舞由于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各方面差異,流派也較多,但總的特點是古樸、粗獷、雄渾、健壯、質樸,它與當地的自然布景:藍天白云、雪山草原、峽谷急流、險灘奔馬等藏東高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渾然為一體,形成了芒康獨有的人文風景線。

在芒康弦子舞已經成為群眾0好和娛樂,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歡樂的歌舞”。每逢佳節,熱情而活躍的芒康人民紛紛出動,傾家、傾村、傾城地出動,帶著食宿品,趕來日以繼夜地觀看和演出,自演自樂和歌舞狂歡,形成了“歌舞的海洋”、“弦子的天下”。在農牧區,農牧民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休息時圍圈起舞。即使是三個人也可圍舞篝火起,自尋歡樂。弦子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繼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獨特,民族氣格強烈,高原特色濃郁,歌舞內容豐富,流派也較多,其歌舞傳統彌足珍貴。經過上一輩們的不斷地發展、創新,尤其是黨的民族政策和“百花齊放”等的文藝方針的深入貫徹落實,芒康弦子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已經成為一套較完整的表演體系,放射出藏東南特有文化的特有光輝,為促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繼承和發展了優秀的民族文化

十四屆六中全會的召開,跨世紀精神文明建設行動綱領決議的-,給文藝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文藝工作的首要任務,“弘揚主旋律,使我們的精神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發展宣傳文化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主題”。芒康弦子舞是最具廣泛性、最具群眾性、大眾性的優秀文化藝術,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堅持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不斷地發展創新,創造出芒康弦子舞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歌舞”是芒康文化事業的指導思想。在這個指導思想的指導下,努力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積極性,端正創作思想,樹立精品意識,努力創作出一批批思想健康、形式活潑、格調清新、廣大農牧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弦子舞。同時以芒康弦子舞以媒體廣泛地宣傳芒康,使得芒康的知名度得到提高。如:今年的“茶馬古道”旅游文化藝術節,就是以弦子舞為主要藝術節目的文藝匯演,突出“古道”的神韻,發揮優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高了芒康知名度。更重要是為芒康乃至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二)、以弦子舞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繁榮文化市場,豐富、活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芒康弦子舞已經成為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為了更加發揮好芒康弦子舞的作用,提高芒康各民族素質,促進芒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經常性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增強了祖國感、民族感,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為家鄉做貢獻,開創美好家鄉的偉大理想。

芒康十六個鄉(鎮)每逢佳節,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以弦子舞為主,跳鍋莊、賽馬、抱沙袋、拔河等活動。這些多彩的活動豐富和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取締了一些不良的、低級的、腐朽的一些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市場和環境。

(三)、藏東芒康文藝的“輕騎兵”

在西藏的昌都地區有一支中央文化部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的文藝演出隊,它就是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它是一朵在雪域高原永開不敗的格桑花。它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它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汲取了芒康豐富多彩的創造民間文藝營養,繼承和發揚了芒康的優秀文化,創造出了生動精美,引人入勝,貼近群眾,美觀大方,自然流暢,具有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的文藝精品。演員以精湛的技藝,不怕困難,振奮向上的精神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繁榮了文藝,發揮了文藝啟迪人們智慧,陶冶人們情操,美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文化素質,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作用。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的英姿經常在西藏電視臺的節目0現。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芒康,促進芒康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芒康縣烏蘭牧騎宣傳隊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經常深入農區牧場群眾中演出,豐富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深受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被群眾譽為藏東雪域高原上文藝“輕騎兵”。

芒康烏蘭牧騎宣傳隊在全國、全區的文藝比賽中以其精湛的技藝、獨具特色的歌舞節目榮獲了各種表彰和獎勵。在南寧國際全國民族民歌比賽中《扎西熱巴》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大賽金獎、《山歌》獲得特等獎。其它《弦子舞——最最美麗的地方是我的家鄉》、《弦子的故鄉》、鍋莊舞等在自治區文藝調演中都榮獲了獎。可以說碩果累累。它是雪域高原東南部永開不敗格桑花。

洛隆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5°20'-96°32',北緯30°15'-31°15'。東與八宿縣隔河相望,南靠波密縣,西鄰邊壩縣,北接丁青、類烏齊縣。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2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5千米。總面積8048.4平方千米。總人口4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孜托鎮,郵編:855400。行政區劃代碼:542132。區號:0895。拼音:LuolongXian。行政區劃

基本概況

洛隆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昌都地區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脈東南端、怒江流域上段,地處北緯30度15分至31度15分,東經95度10分至96度40分。海拔3640米,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境東鄰八宿縣,南同波密縣接壤,西與邊壩縣毗鄰,北靠丁青、類烏齊兩縣,東西最大距離12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95公里。

本縣屬半農半牧業縣,幅員面積8184平方公里,全縣有耕地面積88800畝,人均占有耕地2.4畝;草場面積400.9萬畝,森林面積24797公頃。全縣轄4鎮7鄉、76個行政村、289個自然村。洛隆縣建有郵政局、電信局,開通了國內、國際程控電話、傳真、電報、郵政、163撥號上網等各項業。洛隆縣現有縣級人民醫院(婦幼保健站、衛生防疫站)一座、縣屬鄉鎮衛生所11所,共有44張床位。主要設備有CT機、B超機、X光機等現代化醫療器具。在縣中學設有一個藏醫職業班(由昌都地區知名藏醫授課,學生30余人)并研制一些民間藏藥,主要為基層農牧民群眾服務。現有初級中學1所,實驗中心小學1所,鄉鎮中心小學8所,村級教學點66所。初中在校生1370人,小學在校生5432人;全縣共有教職員工388人,正式教職工229人,臨時工及民辦教師159人。教學方式采用藏漢雙語教學,目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66%。

全縣有縣級廣播電視發射臺1座(能轉播22套有線電視節目,其中洛隆自辦節目1套、3套無線電視節目,能轉播調頻立體廣播3套)各鄉鎮級廣播電視發射臺10座,全縣76個行政村的“村村通”工程覆蓋面為100%,已初步形成覆蓋面較寬的縣、鄉、村三級廣播電視臺(站)網絡。洛隆縣現有中國農業銀行洛隆縣支行、鄉鎮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主要為農牧民群眾發展農牧經濟存貸提供服務。郵政局開通了24小時電子匯兌業務。洛隆縣城現有縣政府招待所、農行招待所、民政招待所、糧食局招待所、養護段招待所等5所旅客住宿場所。各種中、小型飲食店20余家。休閑娛樂、文化影視場所現有扎西歡樂朗瑪廳、溫馨周末舞廳等共20余家。

自然地理

洛隆地處怒江中游流域,全境為高原山地,山高谷深,峰壑縱橫,河流密布,地形復雜多樣,南高北低,呈扇形向東南傾斜,山峰、河流、草原、森林相間并存。平均海拔3200米,相對高差2500米。

洛隆縣境內主要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5488米。各個山峰長年積雪不化,銀裝素裹,連綿起伏。

洛隆地處怒江中游流域,河流密布。

怒江

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經西藏從四川進入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經過貢山、福貢、瀘水縣后至保山、德宏,流進緬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約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條綠地毯上的藍飄帶。進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進入深不可測的高山峽谷。從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洛隆縣城位于本縣中部地區,卓瑪郎措河畔的孜托鎮,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具有日照時間長,氣溫偏低,降水分布不均勻,晝夜溫差較大,冬夏溫差較小,旱季雨季分明,冬季漫長且寒冷等特點。

洛隆縣年平均氣溫5.1℃,最高氣溫(7月份)平均氣溫14.5℃。年日照數在2500小時以上,無霜期在1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39.7毫米,降雨期集中在6至8月份。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0—55%。太陽輻射年總量為670.6焦耳/厘米2。水文:境內主要河流有怒江、惹曲、瑪曲、卓瑪朗措河、達曲等,總河長1142公里。怒江在境內長達100多公里。全縣河流年徑流總量27億立方米。主要有干旱、大風、山洪、暴雨、冰雹、霜凍、雪災等。其中干旱、霜凍、雪災發生頻率較高,平均三年一遇。

洛隆縣主要礦產資源有金、銅、鉛、鐵、鋅、汞、砷錫、寒水石、大理石等。其中加玉橋大理石礦床,長10公里、厚1公里,礦體質地細膩、致密,以白色,深色塊狀為主,彩色占20%的白色礦體適用于建筑裝飾和電工材料,可與四川寶興縣大理石媲美。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獐子、野牛、熊、鹿、豹、猴、巖羊、盤羊、狼、狐貍、猞貍、雪雞等幾十種,世界稀有珍禽——貝母雞棲息于縣境高寒地帶。

經濟概況

洛隆縣山清水秀,物產富饒,水草豐茂,土地肥沃,宜農宜牧,是西藏自治區的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多種經濟并重。“洛隆糌粑、酥油”倍受區內外歡迎。全縣11個鄉鎮均屬于半農半牧。現建有卓瑪朗措流域、俄西壩、臘久鄉四個農業綜合開發區,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冬小麥、春青稞、冬青稞、豌豆、油菜、土豆、圓根等;畜牧產品主要是牦牛、綿羊、山羊、黃牛、馬、騾、豬等。

2002年,糧食總產量4019.19萬斤、牲畜存欄226815頭(只、匹)肉類總產量3378.24噸、奶產品總量3794.79、皮張41598張、羊毛31.63噸;縣鄉兩級財政收入196萬元。現有糧油加工廠、磚瓦廠、養殖廠等企業。民族手工業主要從事金銀鐵器加工、民族服裝制作等民族工藝品。

行政區劃

洛隆縣轄4個鎮、7個鄉,76個行政村。

孜托鎮

總人口9240人。

碩督鎮

總人口4115人。

達龍鄉

總人口1390人。

新榮鄉

總人口3227人。

白達鄉

總人口687人。

馬利鄉

總人口3719人。

玉西鄉

總人口1108人。

康沙鄉

總人口4880人。

中亦鄉

總人口2514人。

俄西鄉

總人口5449人。

臘久鄉

總人口4815人。

歷史沿革

洛隆,藏語意為“南谷”或“南川”。

現洛隆縣轄境包括原洛隆宗、碩督(又稱碩搬督)宗轄地。唐代時為吐蕃屬地。元代隸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代后期屬昌都寺。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雍正皇帝將洛隆宗關送給達剌喇嘛作為布施地,直接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轄,后因功德林-去內地朝見皇帝有功,西藏地方政府將碩督宗的管轄權轉授予功德林,宗本由功德林直接委派。洛隆宗仍由西藏地主政府管轄,宗本由地方政府每三年任命一次。1950年11月分別成立洛隆宗、碩督宗解放委員會,隸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管轄。1959年11月洛隆宗和碩督宗合并成立洛隆縣,隸屬昌都地區,縣址由康沙遷到孜托鎮。

 縣人民政府駐草卡鎮東馬通,郵編:855500。代碼:542133。區號:0895。拼音:BianbaXian。

基本概況

邊壩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地區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平均海拔高度為3,500米,最高海拔達5,500米以上;距地區所在地昌都400余公里,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800余公里。山高,絕壁千仞,遮天蔽日;谷深,一望無底,幽暗驚心;水急,湍湍如電,隆鳴震耳。

由于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森林面積2,40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6.98%,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多年來由唯一的一條通道----昌邊公路與外界聯系,使這片鎖定了貧窮和美麗的土地與同樣純樸的、固守著家園的各族民眾生生世世地相伴著。

該縣地處藏東南三江流域峽谷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奎縱橫,海拔3500—5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大于1000米,平均海拔3600米。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該縣地處察隅強震帶與墨脫強震帶的交匯處,經常發生有感地震。其它自然災害主要為干旱、雪災、冰雹、大風、雪崩、山體滑坡、塌崩。

自然地理

邊壩縣地處藏東南三江流域峽谷地帶,歐亞大陸板塊的劇烈運動,使得邊壩縣水源大多劈山而出并形成了高山深谷的地貌,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整縱橫,海拔3500一5000米以上。

邊壩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里,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

“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民對它的崇敬相希望。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山勢筆直,險要壯觀。主峰頂部形似鷹嘴,多斷巖峭壁。白天云霧繚繞,常年為冰雪覆蓋。它有三條主要山脊:西山脊、東山脊和南山脊。受地形影響該地區冰川發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北坡附近,主要以橫向的山谷冰川和懸冰川為主,懸冰川冰舌末端往往高達5700米。南北兩側的峽谷中橫臥著兩條冰川,直瀉而下,多冰陡墻和明暗裂縫,險惡萬分而又奇特壯觀。這地區的粒雪線也比其他地區為高,達5800米以上。

主峰西北山麓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納木措,意為“天湖”,海拔4716米,為世界上最高的大湖。伸入湖心的扎西半島上有扎西寺,虔誠的喇嘛教徒們不辭辛勞采這里進香,向念青唐古拉神山和納木錯圣湖頂禮膜拜。湖區還有游艇和小憩的藏式住所供游客使用。主峰南麓是景色秀麗的羊八井谷地,這條谷地處在念青唐古拉山與岡底斯山中間的一條巨大地質斷裂帶上。

邊壩縣地處怒江、雅魯藏布江、麥曲三江流域。

怒江

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流經西藏從四川進入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經過貢山、福貢、瀘水縣后至保山、德宏,流進緬甸,注入印度洋。在怒江州的流程約400公里。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條綠地毯上的藍飄帶。進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進入深不可測的高山峽谷。從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高的大河之一,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北麓,在中國境內長2057千米。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經濟概況

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工業以鄉村民族手工業為基礎。縣建有機械榨油廠、石灰廠及采礦、電站等。東馬同有連接川藏公路的一般公路。相繼修通了東馬同至馬秀、丹達、吳仁、松多、沙丁的公路。全縣通車里程300多公里。為最大限度發揮30萬元民族發展基金的作用,達到“興邊富民”的目的。

行政區劃

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草卡鎮、邊壩鎮、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金嶺鄉、加貢鄉、馬秀鄉、都瓦鄉、拉孜鄉。共有105個行政村,284個自然村。

歷史沿革

邊壩,藏語意為“吉祥光輝、祥焰”。公元1265年,元朝第一任國師八恩巴為進一步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管理,從大都(今北京)返回邏娑(今拉薩),途經夏河灣(今夏林村)時,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讓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后,隨取火炬之意,得名邊壩。

百年前,達隆宗因常遭土匪襲擾,將宗政府由普玉丁遷至夏河灣,臨時政府設在邊壩寺,改達隆宗為邊壩宗(清時寫作賓巴)。1951年,成立宗解放委員會,屬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第一辦事處。

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改稱邊壩縣,縣政府駐夏林村。1968年2月,縣址從夏林村遷至怒江支流的麥曲河下游草卡鎮東馬同。

邊壩縣轄2個區,13個鄉(草卡鄉、邊壩鄉、拉孜鄉、都鄉、瓦地鄉、馬秀鄉、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松許鄉、金嶺鄉、加貢鄉),105個村委會。

2000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8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邊壩鎮4375草卡鎮5648金嶺鄉3455加貢鄉793熱玉鄉1749都瓦鄉2510拉孜鄉3283馬武鄉2071馬秀鄉2046沙丁鄉2898尼木鄉1990。

欧美精品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三级,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在,亚洲中字日韩中字无码中字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成人 |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