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社區位于王場鎮人民政府集鎮周邊,是商貿、經濟、文化、衛生中心。社區民居委員會辦公地點距鎮人民政府0.8KM,轄區內有15個居民小組,其中14個涉農小組,1個居民小組,總戶數1185戶,總人口3580人。社區黨支部共有黨員96名,其中60歲以上42人,60歲以下39人,30歲以下1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黨員10人,高中、中專學歷2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4人。確權農業人口為2775人,確權面積1929.33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戶數為873戶;涉農總戶數為918戶,有295人失地農轉非參保。60周歲以上老年人數為658人,其中男292人,女366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258人,有證殘疾人數為68人,五保人員12人,集中供養8人,散居4人(分布在3組1人,9組1人,10組1人,13組1人),低保戶19戶25人。其中,城居民2人,未婚女屬重度殘疾人,農村重度殘疾人4人,2男,2女。2男為未婚30歲以下,身患重大疾病3人。民政優撫對象為老復員軍人5人,參戰5人,帶病回鄉7人,軍殘1人。幅員面積2.7KM2,國道318G由東向西穿境而過,(又稱成溫邛高速)將社區劃分為南北兩部份。東面因毗鄰白頭鎮三洞村,南面毗鄰東風村、清明村、桂花村;西面與大邑縣晉原鎮鎮東村毗鄰干溪河相隔;北面與覺皇村毗鄰。有四條溝渠由北向南灌溉土地,(中溝、亁瀘溝、亁瀘二洞、覺皇堰)。社區有集中規劃區一處,取名為五福苑小區。國家電網安置點一處,占地96余畝。
|
崇德社區屬崇州市燎原鄉所轄一社區,面積3.9平方公里,地處崇州市燎原鄉西北角。東接本鄉七洞村,西與大邑蘇家鎮接壤,北連崇州市王場鎮,南鄰壁山村。社區設26個村民小組,有1117戶,共3998人,耕地保有量4222.6畝,人均1.06畝,地形地貌以平原地勢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多雨,濕度大,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全年日均溫度16攝氏度,屬岷江水系,自流灌溉。
崇德社區交通十分便利,以鄉道崇(德)王(場)路與成溫邛高速路相接,距大邑縣城約4公里,崇(德)天(王寺)路與隆燎路相接約3公里,轄區內還有村道:崇(德)干(溪)路、崇(德)回(龍)路。主要支渠、斗渠有:吳槽斗渠,覺皇堰三合五支渠。
崇德社區經濟特色:以傳統農業為主,轄區內擁有泡菜廠、鑄造廠、電瓶廠等企業。
|
安順場位于該社區內,社區名遂借取集市名為名。燎原鄉原名安順鄉。 1948年5月,中國共產黨派人來安順秘密活動,后以星火燎原之意改為燎原鄉。 1951年5月建立鄉人民政府,1956年2月合并安順、崇德兩鄉成立燎原鄉。 1962年1月燎原公社又分為安順、崇德兩個公社。 1980年10月安順公社復名燎原公社,1981設燎原鄉。 1992年10月與隆興合并成立隆興鎮,設安順辦事處。 1998年10月恢復燎原鄉建制,轄原有區劃。 2004年9月與崇德鄉合并成立燎原鄉。 2005年村組體制改革將原行政,歧江,石堰三村合并設立安順社區。 2019年燎原鄉、王場鎮并入白頭鎮。 2020年5月村組管理體制改革撤銷鋅頭村管理范圍劃歸安順社區。 燎原鄉安順社區位于崇州市西南部,東接崇州市榿泉鎮、大邑安仁鎮,依托安仁紅色旅游景區,發展安順的紅色文化,有豐富的農場品,栽種了近千畝早熟寶石梨,并每年七月舉辦寶石梨采摘節,還有近百畝的大田蘑菇,大力發展養雞場和養豬場。 |
取“安和快樂”中“和樂”為社區名,此名寄托了當地群眾希望擁有祥和快樂、和睦歡樂、和睦安樂美好生活的愿望,故名。和樂村:1949年前屬東關鄉7-8保,1950年改保和樂村和雙福村,1953年劃出組建白頭鄉,1958年白頭與東關聯合建立白頭人民公社為2管區,1962年分鄉建社為白頭公社2大隊,1981年更名和樂大隊,1983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1992年10月撤銷白頭鄉,建立白頭鎮。 天竺社區:1949年前屬王家鄉5保和10保部分,1949年前改保為天竺村和大圣村,19533年析置白頭鄉,1958年白頭與東關聯合建立白頭公社6大隊,1981年更名為天竺大隊,1983年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1992年10月撤銷白頭鄉,建立白頭鎮。 2019年燎原鄉、王場鎮并入白頭鎮。 2020年5月村組體制改革撤銷天竺社區、和樂村合并設立和樂社區。 和樂村地處白頭鎮北部,全村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黨小組長9個,黨員64個,村民小組14個。總農戶656戶,總人口1986人,其中勞動力1236人,全村農用地2527.10畝。 |
因轄區內原有東關廟,故名。中心社區:1949年前屬東關鄉1保,1949年前改保為中心村,1958年白頭與東關聯合建立白頭人民公社,為9管區,1962年分建社,為東關公社1大隊,1981年更名為中心大隊,1983年改大隊為村。 2005年東關與王場合并,為王場鎮,中心社區(轄原花園村)。 覺皇村:1949年前屬王家鄉20,、17和19保部分,1950年改保為覺皇村、王家村和古溪村。 1956年王家更名為白頭,1958年白頭與東聯合建立白頭人民公社,1962年分建社,為王場公社一大隊,1981年更名為覺皇大隊,1983年改大隊為村。 2005年王場和東關合并為王場鎮,覺皇(轄原雙河村)。 2019年燎原鄉、王場鎮并入白頭鎮。 2020年5月村組管理體制改革撤銷中心社區、覺皇村合并設立東關社區。 2020年6月5日,原中心社區與原覺皇村正式合并為一個社區,合并后新社區命名為東關社區,東關社區居委會辦公地址為原中心社區1組。新成立的社區總戶數1574戶,常住人口有5039人,戶籍人口4974人,幅員面積為4.93平方公里,優化后居民小組17個。 |
(一)村域位置及人口
高筧村位于白頭鎮以北,距崇州市城區5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以北,以榿木河為界與濟協、道明毗鄰。幅員面積3.7平方公里,下轄2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160畝,總戶數890戶,總人口3114人,黨員人數94人,五保戶6戶,低保戶30戶,貧困戶115戶,特困戶3戶,留守兒童4人,殘疾人62人。
(二)社會經濟狀況和自然資源
全村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等,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1+4”現代農業,現已組建龍翔土地股份合作社,下轄4個經營小組,入社面積1300余畝。人均純收入5700元。
(三)村域基礎設施及社會服務設施
全村現有村組水泥道路約3000米,沙石路面道路約2000米,規劃建設道路約150000米。
全村農戶目前以電、煤和沼氣為主要燃料。
全村現有農技站2個、垃圾收集房26個、醫療點3個。
|
因轄區內原有座三洞橋,村名遂借取橋名為名。1949年前屬王家鄉7-8保部分,1950年改保為勝利村和三洞村,1953年拆置白頭鄉,1958年與東關鄉聯合建立白頭人民公社,為3管區,1962年分鄉建社,為白頭公社7大隊,1981年更名為三洞大隊,1983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1990年10月撤銷白頭鄉,建立白頭鎮。 2005年村組體制改革將原雙廟村并入三洞村。 2019年燎原鄉、王場鎮并入白頭鎮。 2020年5月村組管理體制改革將菜花村與三洞村合并設立三洞村。 三洞村位于白頭鎮西北部,距崇州市城區8公里,成溫邛高速公路以北,與王場鎮交界。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52畝;有19個村民小組,13個黨小組,黨員85人。農戶702戶,人口2429人。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9800元。
|
甘泉村位于白頭鎮南部處成溫邛高速公路沿線。2010年,全村幅員面積2.3平方公里,村民小組17個,總農戶858戶,總人口2885人,其中勞動力1575人。其中:耕地面積2790畝、園地面積56畝、林地面積24畝,耕地中基本農田面積為2771畝。
自然資源
甘泉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9℃,年降雨量為1100毫米。屬平壩地區,地勢平坦,土壤為紫色水稻沖積土,土壤質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適宜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蔬菜等多種農作物、花卉苗木。
基礎設施
菜花河自北向南穿越甘泉村,全村擁有灌溉斗渠2條、長1500米,農渠10條、長3000米,機井13口。擁軍路,繞營路貫穿全村,村內主要機耕道路實現水泥路面硬化。
種養產業
1、農產品生產。2010年,全村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789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2789畝、小麥播種面積1250畝,油菜播種面積1494畝、蔬菜播種面積45畝;糧食總量為14610噸,其中:水稻總產量為11556噸、小麥總產量為3125噸、油菜總產量224噸、蔬菜總產量為15噸;年末存欄生豬8500頭,全年出欄生豬3萬余頭;年末存欄小家禽5萬余只。
2、設施農業發展。2010年,全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達500余畝,其中水稻制種面積300余畝,花卉、苗圃面積200余畝。
農業產業化
1、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崇州市天鷹種植業合作社擁有合作社成員50余人,流轉土地1000余畝。
2、農產品加工業發展。2010年全村有酒類生產企業3家,轉廠2家,大型玻璃制品企業1個,從業人員達500人,從業人員年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以上。
農民集中居住
2010年全村有自然村落17個,農民大都數為傳統林盤居住,無農民集中居住區。
農民人均收入
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900元,比2009年增長8%。
|
五星位于白頭鎮南面,東、西方向分別與崇州市崇陽鎮、隆興鎮、西方與該鎮甘泉村接壤,北面緊臨成溫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幅員面積4950畝,人口3066人,勞動力1534人,農戶873戶,耕地2574畝,下轄26個村民小組。現在的五星村由安定村和五星村2005年合并,形成現在五星村。
五星村屬亞熱帶,常年氣候溫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在16攝氏度左右,霜期較短,雨量充沛,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土壤以再積黃泥土為主;樸實的田園風光,適宜的居住環境。
五星村屬典型純農業村,農業生產以水稻、小麥、油菜籽等為主,養殖業方面,以養豬、鴨、雞為主,兼養鵝、牛、羊、兔等。
崇州五星村是把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充分保留村莊風貌的自然之美,建設成的扶貧開發精品村。 |
從2013年起東風村被評為成都市第三輪第一批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村,通過兩年來各級政府的財政補貼和對口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目前,東風村的基礎設施有了很大的改變,產業發展有了新的提升,村民的生活有所改變,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底的5427元提升到2014年底的9727元。
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計劃修建鄉村旅游道路3.4公里,結合鄉村旅游整治溝渠1000米。
2015年上半年,村兩委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扶貧開展計劃逐項進行落實,目前所有基礎設施項目的前期工作已落實:基礎設施項目中的道路建設路基已形成,溝渠整治項目所轄溝渠沿岸的樹木已處理。這些項目預計在大春收割大雨季節結束后進入實施階段,年底全面完成。
以上兩個基礎設施建設完工后,結合崇州市十萬畝農業觀光旅游環線崇王路的建成和巨星公司近千畝花卉苗木基地,推動東風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從而使村民增收。
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烘儲中心建設已完工,小春已投入試運行,大春將正式運轉。日烘干能力200噸,儲存能力2000噸,不僅能解決4000畝糧食的烘儲問題,還能通過村民整體加入合作社享有烘儲中心的資產股份,可以獲得烘儲中心的經營分紅收益。
|
桂花村位于崇州市王場鎮西面,北與本鎮五福社區接壤,東鄰清明村,南與燎原鄉七洞村、崇德社區毗鄰,西與大邑縣晉原鎮鎮東村干溪河畔相鄰。距王場鎮1.5公里,距崇州市區10公里。境內以種植稻麥、油菜為主,地勢多以平壩為主。
人口及資源狀況 全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624戶,總人口2380人,其中婦女1160人,勞動力1258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235人,常年外出打工580人。全村低收入家庭260戶780人,絕對貧困人口39戶115人,殘疾人73人,五保戶共計15戶1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農戶共38戶75人,老復、帶病、傷殘等20人。黨員72人,黨小組10個。
全村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可耕種面積共2316畝,其中水田2281畝,旱地35畝,目前全村已流轉土地1266.12畝,種植了葡萄和蔬菜,其余為傳統糧油作物種植 社會生產發展狀況:
桂花村種植業主要有葡萄種植園、蔬菜種植、傳統農業種植;養殖業規模偏小,以養殖豬、雞鴨為主,年出欄生豬5000頭,家禽20000只。 |
蓮花村位于崇州市王場鎮北面,西與大邑青霞鎮、北與王場鎮板槽村接壤,離崇州15公里,距離王場鎮4公里,蓮花村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2068畝,其中水田650畝,旱地1418畝。全村建設用地450畝,其中蓮花村7組共有42戶,人口127人,耕地面積350畝,水田面積90畝,建設用地60畝。境內以淺丘為主,屬淺丘地貌。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68人,總戶數338戶。全村黨員48名,設黨支部一個。
蓮花村村內海拔500——700米,區域內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60%以上,綠化率90%以上。區域內有名勝古跡,全村主要產業是花卉苗木和農家樂,現有花卉苗木基地900余畝,農家樂3家,花卉苗木主要品種有巨桉、桂花等。
蓮花村交通便利,重慶路貫穿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基礎具備,極易適合投資、開發、宜居等,村各項事業一派興榮,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8500元。
|
大雨村位于重慶路中段,離成溫邛高速公路白頭出站口約五公里,距崇州市12公里,距大邑縣約10公里,境內以平壩為主,隨著重慶路的建成,交通網絡越發強大起來。共有村民小組15個,總農戶866戶,總人口2870余人,全村有面積6000多畝,耕地中基本農田面積為3000多畝,山地面積500余畝。
大雨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9℃,年降雨量為1100毫米。屬平壩地區,地勢平坦,土壤為紫色水稻沖積土,土壤質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適宜種植水稻、小麥、油菜、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和水果、花卉苗木。有三合堰、龍皇堰兩條干渠縱貫全境。全村擁有灌溉斗渠2條、長1400米,支渠無數條可供全村農田灌溉,村內各組主道實現水泥路面硬化。
放眼望去,在被雨水沖刷干凈的天空中,飄著幾朵白云,遠處的一大片油菜花,幸福的吸收著大地給予的禮物——雨水。這邊樹上有鳥,前邊田里有牛,牛的旁邊有放牧人,左邊土地里有農家小屋,這些景象合起來,仿佛是一幅巨大的農村畫卷。 我們生活的鄉村里有清清的池塘,有高聳直立的山,有草木茂盛的樹林,有勤勞樸實的人。 夏天,到田野里,這到處都是綠蔭!鄉村里還有平整的稻田,老黃牛在田里干活。這黃牛雖然沒有荷蘭牧場的黑白花牛漂亮,但是它卻很勤勞,和家鄉里的人一樣。要是你在太陽快落山時,出來散步,一定能看見鄉村里的人吃晚飯的情景:有的人坐在院子里的石凳子上吃飯,有的人家將桌椅飯菜擺到自家院子里吃飯,高興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天邊歸巢的鳥兒與鄉村的人一起匯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美麗的田園風景畫......
|
梓樂村位于燎原鄉北部,地處王場鎮、隆興鎮、白頭鎮交界處,全村面積約4.7平方公里,轄2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257畝,全村總人數3522人,擁有勞動力2126人,低保救助對象32戶,殘疾人35人。全村九年義務教育率100%,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基本醫療保險達100%。
梓樂村地處成都平原地區,境內地勢平坦,海撥為510米左右。村域內有斗渠、支渠等主要灌溉河流由北至南縱貫全境,水資源豐富,自然降水充足。梓樂村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梓樂村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樹木種類繁多,由于近年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植被逐漸被次生和人工培育的農業植被所代替。動物物種包括常見鯉魚、草魚、鯽魚等魚類;青蛙、蟾蜍等兩棲動物;蛇、草蜥等爬行動物。
|
(一)村域位置及人口
紫竹村位于燎原鄉中部,東面與安順社區、鏵頭村接壤,西鄰七洞村和璧山村,北接梓樂村,南面毗鄰大邑蘇家鎮。全村耕地面積4098畝,下轄20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3120人,勞動力1900人。
(二)自然資源
紫竹村地處川西平原,境內地勢平坦,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村域內水資源豐富,自然降水充足。
(三)社會經濟狀況
紫竹村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000元。 紫竹村是一個農業大村,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以及優質蔬菜。
(四)文化遺跡
紫竹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之一,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燎原鄉紫竹村,年代距今約43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城址群之一,是寶墩文化的“中心聚落遺址”,堪稱“長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被譽為“1996年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納入《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
紫竹遺址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燎原鄉紫竹村7、8組內,東經103°35′,北緯30°36′,海拔532-535米。-遺址呈長方形,城墻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面積20萬平方米(300畝左右);內垣邊長400米,墻體寬5—25米,高1—2米,北城墻和東城墻保存較好;外垣多被破壞,部分地段城垣寬3—10米,高1—2米。
紫竹遺址是距今4300年成都平原的早期城址之一,也是成都平原目前發現的三座具有內外城墻結構的古城之中最大最早的一座(比另外兩座雙重城垣的芒城遺址和雙河遺址早約300年);與三星堆文化的前身同屬于成都寶墩文化,且比三星堆遺址的產生年代要早一千多年。發掘出的陶器、石器、骨制品表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紫竹古城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并且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
|
壁山村位于燎原鄉南北面,周邊與燎原鄉崇德社區、紫竹村、回龍村、七洞村、及大邑縣蘇家鎮接壤,全村幅員面積4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民小組、共有黨員79名,全村970戶農戶,總人口3172人。
任期目標:加強組織和制度建設,加快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壯大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農戶增收;搞好城鄉環境整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抓好計劃生育工作,營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