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州,史為綿臆地,曾曰維州。宋景德三年(1006年),因由京城發(fā)往山東濰州文書誤投維州(今理縣薛城),故將維州改為威州,義“威制西羌”。 |
映秀鎮(zhèn)因山清水秀而得名。 |
俗傳昔有國王經此,九龍隨之求封,王訝為蛇,九龍大憤,其一死,僵臥山側,故名。 |
水磨鎮(zhèn)取自于小地名水磨溝,因此溝以前安裝有多座水磨。 |
岷江自北南流,穿天彭闕與壽江交匯,迂回與流灌縣(今都江堰市),因交匯處水勢回環(huán)旋轉,古稱為漩口。 |
三江鎮(zhèn)由于地處三水(西河、中河、黑石江)匯合處而得名“三江”。 |
叢樹橫河,居民削平樹干以便往來,就借此梗木因陋達就為橋,故名“梗達橋”。以后年久樹壞,居民漸增,乃跟達碉橋,更名“跟達”,耿達則“跟達”之音轉也。 |
綿虒鎮(zhèn)因“虎”而得名。“虒”是傳說中五大瑞獸之一,是頭上長角的老虎。 |
灞州為古羌人冉駹部族的繁衍生息地。唐朝時期,山上還有飽經滄桑的灞州古城遺址,其中東門寨也是唐宋時代灞州城遺址之一部分,在當地廣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