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社區組建于2002年,正式掛牌成立于2003年3月,位于從江縣柳江畔的東岸,321國道穿境而過,是我省東南下兩廣的重要門戶。北鄰清平社區,距縣政府1公里。南與廣西三江縣石碑村交界。總面積4.5平方公里,現有5個居民小組和兩個自然寨(農場和科委新村)計2653戶,8125眾人人,聚居漢、侗、苗多種民族。
江東社區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從無到有,經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逐步健全完善起來,先后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和諧社區”,鎮黨委、鎮政府授予“先進基層黨支部”和“先進集體”
在今后的建設工作中,我社區將以-理論和“-”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加強社區管理體制,強化社區功能,鞏固黨在城區工作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地位是: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團結、組織黨支部成員和居民群眾完成本社區所擔負的基礎,加強社區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城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使社區建設在政府的指導、幫助和其他部門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區的力量,利用社區的資源,強化社區的功能,加強社區管理,發揮社區經濟,開展社區服務,優化社區環境,發展社區事業,把江東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優良、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文明社區。
|
青平社區成立于2009年3月,居委會設在原國營林場老辦公樓二樓(屬三角井社區轄區),有辦公室4間,總面積40多平方米。轄區位于縣城北上新區,東至從江職中,南至青云橋,西至都柳江沿岸,北至北大門,轄區面積2.88平方公里,劃分為8個居民小區,有六條主要道路、兩條主巷道即:青平路、瑞福路、青鑾路、擺幾王路、建安路、青山路和鑫旺巷、吉瑞巷。現有47個機關單位,9家企業單位;有三小、職業技術學校兩所學校。至2011年六月止,.轄區有138棟房屋,有16條大街小巷,臨街門面202個。流動人口204戶,733人,有常住居民1151戶,2291人(男1201人、女1090人),其中未成年人307人(7歲至13歲有183名、14歲至16歲22名在校讀書。);60歲以上老人有48戶66人,其中:60歲-69歲,27人;70歲-79歲,31人;80歲-89歲,7人;90歲以的1人。
鼓樓小區有1156平方米北上新區生態廣場,內有高46.8米,共29個檐層,占地面積260平方米,號稱世界最高的民間全木質從江侗家鼓樓,內有著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榕樹,是人們休閑散步、修身養息的好地方。 迎賓小區公路兩旁、山間村旁散落著農家樂、侗家樂、綠水山莊、生態山莊……,那里森林茂密、郁郁蔥蔥,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風景迷人,是大自然中的天然養氧吧;農家山莊主要以野生淡水魚為原料,烹制的清湯魚清而甜美、酸湯魚酸而淳厚、烤魚香而肥美……,還有享譽省內外的香豬、牛癟、羊癟、紅肉、魚生、腌魚、腌肉……和那天然的山間野菜吸引著海內外的旅游愛好者。 北上新區新建的縣委、縣人大、縣政府辦公大樓、公安辦公大樓,武裝部、文化館、影劇院,有去年剛運營的農貿市場、商貿城和主干道兩旁林立有序,生意興隆的門面,是從江縣新興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兩年來,社區兩委班子建設不斷加強,從2009年(包括正、副支書在內)的3名黨員增加到-員12名。2011年1月18日支部書記更換以來,發展入黨積極分子6人,已寫入黨申請書5名,支部通過推薦4人到職中培訓學習。居委會社區設有: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員4名。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辦公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文件柜,辦公桌、計算機、打印機、電話等設施已配齊,基本實現了辦公現代化。轄區辦公室還未得到解決,沒有正常的辦公經費是阻礙社區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
三角井社區成立于2003年4月30日,位于都柳江北面。社區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分為10個小區,1745戶,5670人,流動人口650人。其中黨員20人,團員8人。
三角井社區內有丙妹路、三角井路、環城路、新建路,有著全縣最繁華的商貿街丙妹路與黔東南州最大的船舶停靠碼頭。集商貿、娛樂、家政服務、教育、休閑醫療等各種服務于一體。
由于社區工作發展晚,起步低,因此發展相對還不是很完善,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由于財政困難,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發展經濟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務的職能,社區建設的必要資金和社區工作經費,財政未足額列入預算。因而社區發展相對緩慢。2、資源整合和利用程度低。公益設施缺乏和社區居委會辦公條件簡陋,功能場所設施微乎其微。3、社區服務業單一。社區服務業是社區建設的基礎,也是社區建設工作的重點,但由于有關社區服務業的地方性優惠政策少,限制了社會各方面對社區服務業的投入,向社會化、產業化、實體化轉變的步伐不夠快。4、社區自治成份少。5、社區居民的社區建設意識淡薄。一方面是思想上,缺乏對社區的賢瀉凸槭舾校斡肷縝ㄉ璧幕圓桓擼渙硪環矯嬪縝澳苊揮諧浞址⒒櫻縝哿Σ還弧⒐叵擋凰場⒐ぷ韃皇擔踩鎂用穸隕縝巖勻賢隕縝ㄉ璨還匭摹�
在今后社區建設工作中,我鎮黨委、政府將以-理論和“-”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從我鎮鎮情出發,加強社區管理體制,強化社區功能,鞏固黨在城區工作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地位是: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團結、組織黨支部成員和居民群眾完成本社區所擔負的基礎,加強社區基層政權和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城區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使社區建設在政府的指導、幫助和其他部門大力支持下,依靠社區的力量,利用社區的資源,強化社區的功能,加強社區管理,發揮社區經濟,開展社區服務,優化社區環境,發展社區事業,把俞家灣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優良、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文明社區。
|
俞家灣社區地處從江縣城老街都柳江畔,位于縣城繁華地段,東邊緊靠都柳江與江東社區隔江相望,南至華豐木業公司,西靠城皇廟坡,北以丁字路口為界與三角井社區緊緊相連。俞家灣社區占地2.5平方公里,現有常駐居民1440戶,4233口人,流動人口2000余人,有27個機關單位,各類商業服務網點、個體工商戶400多個,集貿市場1座,碼頭2座。
解放前有幾戶姓俞的住戶遷到此地居住,然后逐漸形成居民聚集區,為方便地名的稱呼,以俞戶住戶眾多而命名為俞家灣。
近年來,社區支部和居委會一班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團結帶領社區廣大居民群眾,努力踐行“-”重要思想,積極開拓,勇于創新,大力發展市場,使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從2002年開始經多方部門籌措資金,先后投資404520元對118戶居民危房的改造、解決后坡78戶人家的人飲問題并解決了殘疾人的就業金、3口井水的改建、七個消防池的建造及400米的道路硬化。1999年黔東南州-評為一九九八年度治保會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黔東南州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連續多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在抓好經濟建設、帶領群眾奔小康的同時,認真踐行“-”重要思想,以建設文明新社區為目標,從每個家庭入手認真實施了文明建設的“細胞工程”,不斷提高了全社區群眾的整體素質,初步實現了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發展生產力的目標,多次被縣政府評為優秀社區。
跨入“十一五”,社區又以“創和諧、促發展”的建設為主旋律,以旅游建設為突破口中,在增經濟實力,在強輻射力,在緊隊伍合力,增創一流社區。
|
安置點建在銀良小區,意祝搬遷群眾搬遷后在此過上新的生活,故名“銀新”社區。2018年成立銀新居民委員會,屬丙梅街道辦事處管轄,2018年為方便群眾成立銀新社區服務中心。 銀良居民委員會是我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小區,位于縣城鑾里大道旁,距城區3.5公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屬于我縣交通樞紐和經濟發展規劃中心區域,鄰近我縣大數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鑾里古村落,周邊規劃發展物流園和汽貿商貿區,距縣城和洛貫產業園區近,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好,群眾就近創業、就業機會多。 |
此地有八仙橋廟得名八仙橋社區。2018年成立八仙橋居民委員會,屬丙梅街道辦事處管轄,2019年為方便群眾成立八仙橋社區服務中心。 八仙橋居民委員會,位于縣城鑾里大道旁,屬于城關社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我縣交通樞紐和經濟發展規劃中心區域,我縣大數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均在轄區內,同時鄰近鑾里古村落及銀新社區,周邊規劃發展物流園和汽貿商貿區,距縣城和洛貫產業園區近,區位優勢明顯,發展前景好,群眾就近創業、就業機會多。 |
平瑞村位于鎮政府駐地的西北方向約2.1千米處,平瑞村地勢優越,坐落在都柳江畔,321國道穿境而過。全村分上、中、下三個自然寨,轄8個村民小組,211戶,952人,住侗族。耕地面積0.33平方千米,國土面積11.32平方千米,主產水稻,也產小麥、油菜籽、玉米、甘蔗、薯類等。距鎮政府約3千米,縣行政中心約1千米,是一個侗族聚居的村寨。平瑞村有侗族大歌、牛腿情歌、侗戲、蘆笙節、新米節、農歷六月六日粽子節等傳統民間節日。老百姓多穿自織自染的“侗布”,著色多為墨青、紅青。服飾主要以民族服裝為主,男系著腰帶,盤著包頭巾。女喜佩銀飾。有一座具有侗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鼓樓。侗族主食大米,尤喜食糯米。節慶日,牛(羊)癟、紅肉、魚生等菜肴是主菜。副食品種繁多,尤喜酸食,家家有腌桶、腌壇,腌制酸菜、腌肉、腌魚。每家有一只酸湯壇(罐)煨于火塘邊。酸湯用淘米水低溫發酵而成,隨取隨加。煮酸湯菜時加入魚蓼、木姜籽等香料,味道鮮美,增進食欲。酸湯煮魚是侗鄉一道佳肴。村委會辦公樓建筑面積290平方米,磚混結構3層,現有編制3人。 |
鑾里村位于縣城西北方,距縣城3.5公里,北與高增鄉銀梁村毗鄰。全村轄2個自然寨,分別是以侗族為主的鑾里大寨和以苗族為主的岑報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236戶,1001人,耕地面積742.27畝,人均口糧380公斤,以種、養殖業及進城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純收入1580元,
鑾里是村委會駐地,地處小溪田壩邊,海拔230米,很久以前是幾個小自然村散居,后來集中在一起。“鑾”是侗語“團”的近音,“里”是合攏的意思。即團結合攏到一起,故名鑾里,以侗族為主。解放前鑾里屬丙梅第六保,解放初仍屬丙梅鎮;五三年建政時屬丙梅鄉,五六年建社時命名為“民新農業生產合作社”,五七年屬丙梅片;五八年屬丙梅公社,名為鑾里大隊;八四年八月屬丙梅鎮,名為村民委員會。 岑報位于鑾里東北2.5公里處,此村是由鑾里村分處到此定居的,現是丙妹鎮鑾里村的一個自然寨,共有51戶,230人。鑾里村距縣城8公里,通村級公路,是一個苗族聚居村。該寨1999年通電,2000年通公路,長期以來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導致教育落后,經濟社會基礎薄弱, 鑾里村建有一座占地100m2、高13層的六角形侗族鼓樓,是全村商量大事,男女侗族大歌、侗戲交流的地方(分別有男女侗族大歌、侗戲、牛腿情歌、男女對唱侗族情歌等)。除傳統節外,還有豐收前的新米節和秋收后的二蘆笙節、農歷六月六的粽子節等。此外,鑾里大寨以吳姓為主。清明節全村統一在4月2日,當天,熱鬧非凡。 鑾里人以糯食為主,逢年過節,燒魚、腌魚、腌肉、紅肉、羊癟、牛癟、魚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燒魚以魚肥味佳而聞名全鎮。 鑾里村群眾大多數都穿自制的蠟染服飾,男裝中間一排扣,女裝左側開扣。每到佳節,男女青年便穿著民族服飾,男扎腰帶,盤包頭巾;女著侗衣、侗褲,頭帶銀飾,在鼓樓前載歌載舞。 鑾里村是我鎮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擁有45個大棚,占地13.5畝。其次,它也是我鎮較大產糧區之一。鑾里村蔬菜種植和西瓜種植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現在為貫徹落實州委、縣委在黨的基層建設年中實施“組管委”工作試點的指示,高標準啟動我鎮組管委試點工作,根據我鎮各村、組實際,確定鑾里村岑報自然寨作為組管委工作試點。試點工作以“服務新農村建設”為目的,實現“組官組民選、組策組民定、組務組民理、組事組民管”的組民自治理念。以“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轉變,從村民組、自然寨抓起,把農民組織起來,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讓村民能夠自己建設自己家鄉。 |
丙梅一村原座落在都柳江畔,依山傍水,丙妹鎮的南端,是一個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丙梅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據傳侗族人民的先祖吳都拉首領率其部族由江西吉安至廣西梧州,再沿都柳江而上至貴州,到丙梅,這里地處河邊,依山傍水,較為平坦,即在此定居。丙梅村是以侗語命名,因為此地是一片平坦的林地,侗語叫“兵梅”,譯漢語“兵”是“坪”,“梅”是“樹”,“兵”是“丙”的近音,連接起來叫丙梅。丙梅在解放前為丙梅鎮,鎮駐丙梅村。解放初一九五二年以前仍為丙梅鎮,一九五三年建政時改稱丙梅鄉;一九五六年建社,命名為“推廣農業生產合作社”;一九五七年丙梅與大融鄉合并為丙梅片;一九五八年名為丙梅大隊,屬丙梅公社丙梅管理區管轄;一九八零年全村分為三個生產大隊;一九八四年八月撤銷丙梅公社,劃歸丙妹鎮管轄,同時將三個生產隊改為三個村民委員會。為支持小城鎮建設,1999年,全村陸續全部搬遷,分散居住在縣文廣局至觀音閣一帶的坡上和沖邊。現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230戶,1081人,國土面積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1.5畝,果地面積495.5畝。
建筑:2005年,村里多方籌集資金,在新寨建起了一棟13層的鼓樓,鼓樓宏偉壯觀,飛閣重檐,雕龍畫鳳,造型別致精巧,鶴立雞群,站在鼓樓頂層,可以俯瞰整個縣城。 飲食結構:侗族猶喜糯食,親友來訪,常以糯食相贈;婚嫁吉日禮品多用疵姿鰲O渤匝蟣瘛⑴1瘛⒆涎獾齲蟣瘛⑴1袷僑⊙蚧蚺N咐锏奈聰牟葜鮮萑餳幼髁嫌詮誄呈旒闖桑哂幸┬ё饔茫蛔涎饈墻萑饃掌甙朔質歟枰栽閶屠苯貳⒋興獾茸髁霞庸ざ桑哂星宸畏啦〉淖饔謾� 文化結構:村里有一個侗族戲曲班底,凡是逢年過節、重大喜慶節日,大家都會聚集一起,以侗歌的形式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