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城村地處阜南縣地城鎮中心,202省道貫通南北,洪河分洪道橫亙東西,總面積1136畝,總人口4398人,下轄12個村小組,共有黨員118名。 地城村推行村民自治,真心實意為村民謀利益,始終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贏得了村民的信賴,村委會則以村民的信賴為基礎,對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各項政令,如計劃生育、殯葬改革等工作,村委會都能大膽地貫徹落實,群眾都能樂于配合和大力支持村委會開展工作,從而使地城村各項工作始終走在全鎮的前列,成為全縣村民自治模范村。 |
傳說清代時有母子二人定居于此,故名。1952年前屬阜陽縣王化區李集鄉。 1958年9屬龍王人民公社,1961年建母子崗大隊、刑郢大隊、王郢大隊。 1979年設區劃社時建社于李集。 普查中因重名,將李集改母子崗。 1984年隊改村。 1992年4月撤區并鄉后屬地城鎮,2006年10月并村時與邢郢村、王郢村合并為母子崗村。 地城鎮母子崗村位于地城鎮西北部,與公橋鄉接壤,龍母路穿境而過.總人口5378人,耕地面積6876畝.
|
地城鎮高郢村,人口5784人。該村現有84名0黨員,村兩委班子7人,位于地城鎮東部,東與于集鄉接壤,交通便利。在村兩委一班人的帶領下,該村立足村情、艱苦創業,村集體經濟逐年上升,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一、加強班子自身建設。村支部一班人首先從抓制度入手,用制度約束人,約束班子的行為,努力做到按章辦事。自班子組建以來,他們努力加強學習,牢固樹立團結共事,一心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班子的疑聚力和戰斗力明顯提高,在班子內部實行嚴格分工,職責明確,相互協作,嚴格按照《安徽省村兩委班子工作規范》行事,在工作中他們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村務工作中,做到了班子成員、黨員、村民代表勤交流,多溝通,共商量,同決策,集思廣益,民主集中,保證了村內重大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六規范一滿意”的要求落實到位,還群眾明白,還干部清白,清除了群眾對干部的誤解。在財務管理方面,堅持三筆會簽,月審和公開制度,接受群眾監督。同時, 以五個好村黨支部的三級聯創要求為目標,“雙培雙帶”結對幫扶12戶,脫貧黨員7人,培養發展對象6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6個崗位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村兩委一班人在治亂的同時,樹立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不等不靠,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改變村面貌的中心任務來抓。抓住洪洼低洼地治理項目工程,對高郢片6000畝土地進行治理,全村種植優質水稻面積4000畝。支部書記李勇帶領群眾發展無籽西瓜種植,全村無籽西瓜種植面積達2500畝,畝均增收2000元。村委主任高傳國帶領群眾發展生豬規;B殖,全村養殖5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7戶,年出欄生豬2000頭以上,有力地帶動了全村經濟的發展。 |
地城鎮陶寨村位于地城中部,北接龍王鄉,南鄰地城集,S202省道縱貫南北。全村共有22個自然莊、 28個村民組、1198戶、5020人。近年來,陶寨村黨支部在上級組織及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以強班子、穩形勢、理思路、促發展為目標,團結帶領全村人民堅持科學發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 |
因吳姓村民居多,故名。1952年前屬阜陽縣王化區李集鄉;1958年9屬龍王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建吳郢大隊、鄭寨大隊;1983年社改鄉屬李集人民公社吳郢大隊;1984年隊改村,分為母子崗鄉吳郢村和鄭寨村;1992年4年撤區并鄉后屬地城鎮;2006年10月并村時與鄭寨村合并為吳郢村。 地城鎮吳郢村位于地城西北部,東與龍王相鄰,西與母子崗村搭界,北與公橋鄉一河之隔。全村共5615人,耕地面積6780畝,轄10個自然莊。 |
阜南縣地城鎮李集南湖萬畝水產養殖基地位于洪河分洪道南岸,跨李集、母子崗、劉樓等行政村,面積11000多畝,地勢開闊、土壤肥沃、空氣新鮮、水質優良、遠離村莊、便于管理,經過多年治理,湖區內道路平直、溝渠縱橫、池塘星羅棋布,60座橋涵、20眼機井,3座電灌站、3座排澇站、4臺變壓器,使該基地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同時,通過左右分洪道大堤防汛路,與S202省道(四車道水泥公路)相連,交通十分便捷,是發展特種水產養殖的最佳區域。 現已有不少群眾在發展河蟹、青蝦、四大家魚、黃鱔等水產養殖,效益良好,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徑。 |
劉樓村位于地城鎮中部,洪河分洪道北岸,S202省道西側,與本鎮陶寨村、地城村、李集村和龍王鄉、楊郢村接壤。轄14個自然莊,1084戶,4858人,耕地面積4912畝,低洼地650畝,林地300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1512元。分道較為便利,經濟發展近年來步伐加快。 全村依托3000米洪河分洪道,已初步建成防護林帶300畝,農作物種植以優質水稻和無公害蔬菜為主,常年種植優質水稻2500畝,反季節蔬菜1000畝;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牛、羊、鵝養殖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占全村總戶數60%以上,戶均養殖黃牛1.5頭,山羊4只,白鵝40只,楓柏崗養殖小區占地11000平方米,生豬存欄900頭,劉樓村已成為全鎮主要畜牧養殖村;以林草牧綜合發展和秸桿綜合利用為模式的循環經濟初見成效。全村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建設沼氣池110口,實施了“一池三改”工程。廣大人民群眾生態環保意識明顯增強。3公里柏油路防汛路溝通省道,交通條件初步改善。劉樓生態村建設已有了良好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