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是1964年縣城遷址新修的城區道路,因新華書店在此而得名。街道因路得名。 |
杜甫生于鞏義葬于鞏義,杜甫路為紀念杜甫而得名。街道以路名。 |
鞏義為北宋皇陵所在地。宋景德四年(1007)曾析鞏、偃、登各部分置永安縣,北宋永安陵等皇陵位于道路兩側,路因此得名。街道因名。 |
孝義古稱棗園。《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載:“相傳田真兄弟三人分財。共議破荊樹。明日荊樹枯死。兄弟感而合財。遂為孝門。地以此得名。”傳東漢章帝聞知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事,御書“孝義”匾褒獎,村遂改名孝義。街道因此得名。 |
紫荊路因“田氏三兄弟哭活紫荊樹”的傳說得名。《續齊諧記》:晉朝孝義住有田姓一家,兄弟三人田廣、田真、田慶兄弟與欲分家產。其夜庭前紫荊便枯,三人被感,復又和好如初,相親相愛。他們的孝心義舉感動天地,紫荊枝葉復又繁茂,從此有孝義地名。杜甫歌頌家鄉的詩句中也有“風吹紫荊樹”之名句。起“紫荊”路名,有“家和萬事興”之意。街道因路得名。 |
原名泥河,因劉河、水頭河、玉仙河三條河流在這里匯合,雨季道路多泥濘而得名。清乾隆年間此村逐步形成鞏縣、滎陽、汜水、密縣四縣交界處的集市貿易中心。集鎮周邊村莊谷子種植面積較大,集街經營糧米的店鋪不少,小米生意相當紅火。加上當地居民馬姓頗多,馬忌路泥難行,馬吃米料發膘。道光年間村中有人提議修改村名,士紳相商,因“泥”“米”音近,稱呼方便,遂改“泥河”為“米河”。 |
原名缸窯溝、琉璃廟溝,1919年村內士紳受孫中山思想影響,更名新中至今。 |
小關原為鄭洛古道上的一處關隘,因和虎牢關相比規模較小而得名。又因地處山區,另稱山小關(和河洛鎮的灘小關相對)。 |
據竹林《李氏家譜》記載:明正德初年,李姓先祖自今魯莊鎮趙城村遷居此地,因所在山溝兩山生長竹林,以竹林溝作為地名。隨著人口繁衍和外遷人口逐步增加,在竹林溝周邊近旁形成若干自然村片。后把竹林溝和附近的幾個村片合稱竹林。 |
傳明末有郅姓遷此,稱郅圪垱。郅姓窯頭上有一棵大山榆樹,故又稱大榆樹。后人口增多,土地開發,河道變寬,形成一段比較開闊的谷地,山谷為峪,遂名大峪溝。 |
河洛指黃河與洛河,鎮處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故名。 |
原稱橋西村、西孝義店。明初康姓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在洛河碼頭開辦飯店,人稱康家店,簡稱康店。后康店演為村名。 |
地處后寺河出青龍山口靠北,與南山口相對,故名北山口。 |
西村古稱許村。北宋乾德元年(963)營建皇陵,設東、西兩個加工作坊,該作坊在西,稱西作坊,演稱西作村,簡稱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