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社區位于貴州省貴定縣盤江鎮中部,緊鄰貴新高等級公路和國道210主干線,與清定橋村,距省會貴陽50公里,距縣城19公里,距離盤江匝道口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平均海拔1100m,屬于中南部壩地春末秋初溫濕氣候區。本區春末(4月下旬)平均溫度17—20℃,夏季(5—7月)平均溫度22—24℃,秋初(8月)平均溫度17—20℃,年積溫度5188℃,日照時數1050小時,日照率21—23%之間,全年氣候宜人。共有戶籍人口847戶972人。
|
盤江鎮紅旗村位于盤江鎮南面,現有耕地1584.76畝,轄19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寨。共有678戶3154人,勞動力2290人。全村通水、通電,道路硬化率為98%,移動通信覆蓋率100%。農業以水稻、油菜種植為主,農民主要收入酥釹凼杖胛鰨逅擲畈烤尤蚴孜唬哿空既虻�80%以上。緊鄰貴新高等級公路和國道210主干線,距縣城20公里,距盤江匝道口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有紅旗大壩農業綜合項目開發區,一期工程已經完成,機耕道與排灌溝已建設完工。“千戶布依村寨”一期建設基本完成。
村內有農業女子機耕服務隊,村文娛表演隊3支,戶戶有酥李園,酥李種植面積10000余畝以上。2005年以來,村民羅福佳等建立特色中藥材太子參、千層塔、何首烏種植基地,試種成功后,引導獅撲村、音寨村農戶發展太子參種植300畝,何首烏種植50余畝;有村民陳家倫等養殖大戶建立牛、豬品改示范基地,引導農戶發展養殖業,加快了全鎮農業結構調整步伐。2008年,成立了貴定縣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機械化耕作300余畝,并種植航空蔬菜30畝,加快了農業產業調整及農業機械化發展。
結合“金海雪山”旅游文化節的舉辦,酥李銷售價格提升,全村人均純收大副提高,2010年,群眾人均年收入5156元。先后被評為全省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州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文明村寨”。
|
音寨村位于貴州省貴定縣盤江鎮南面,緊鄰貴新高等級公路和國道210主干線,距省會貴陽50公里,距縣城19公里,距離盤江匝道口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音寨村地勢由東向西逐漸傾斜,形成東西高、中間低的階梯構造,特點是地勢起伏,地貌以山地為主,約占70%左右,平均海拔1100m。屬于中南部壩地春末秋初溫濕氣候區。本區春末(4月下旬)平均溫度17—20℃,夏季(5—7月)平均溫度22—24℃,秋初(8月)平均溫度17—20℃,年積溫度5188℃,日照時數1050小時,日照率21—23%之間,夏季氣溫高、濕度大。耕地海拔1000—1100米,壩地開闊,地面高差不大,獨立成片。糧食作物主產水稻,次產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產油菜,次產蔬菜、水果。全村耕地1163.7畝,其中田地1023畝。全村由音寨、麥董、春風三個自然寨組成,轄16個村民組,共有647戶,2746人。音寨村依山傍水、民風淳樸,至今依然完整保存著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和習俗,布依族民居建筑風格與自然環境極其融洽,是貴州省首批13個省級民族自然保護與建設村寨之一。
根據壩區千畝油菜和千頃酥李春季花開時節形成的獨特奇觀,依托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和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發展以原生態和保留田園風光為重點的農業觀光旅游,于2005年成功打造了國家AAA級景區——“金海雪山”鄉村旅游景區。景區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濃厚的民族風情、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質的配套服務,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慕名而來,2010年,音寨接待的游客人數達到180萬人(次)。音寨村共有128戶群眾從事具有布依特色的“農家樂”、36戶開辦了鄉村旅館,從事旅游服務產業的群眾達1000多人。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3380元躍增到2010年的5775元。
近年來,音寨村先后被評為“中華布依第一寨”、“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點”、“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第六次民族團結先進集體”、“貴州省省級民族自然保護村寨”、“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貴州省‘五好’基層黨組織”、“全省文明村寨”等榮譽。
|
清定橋村地處盤江鎮中部,座落于甕城河畔,風景秀麗,貴新高等級公路盤江匝道口就設在村境內,210國道線連貫全村,距高坪火車站5公里,距縣城貴定11公里,距省城貴陽54公里,距龍洞堡機場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2004年10月與(同心村、平堡村、清定橋村)三村合并后,成為三個行政村新建制村的中心行政村統稱為:盤江鎮清定橋村民委員會,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872戶,總人口3876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55.8%。耕地面積1491畝,退耕還林地1320畝,黨員91人,黨員專業戶25人。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525元。全村通水、通電率100﹪,村級道路硬化率為85%左右。全村有兩個占地面積分別是1200平方米、65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活動家園,農民文化活動家園內的設施都基本齊全,有四個由老百姓組成的50人民族文藝隊,很好的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明生活。通過村莊整治集中力量打造了清定橋村高堡和狗肉街的民居包裝、道路硬化、鋪設污水處理管道、修建污水處理池、生活垃圾池、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老百姓的居住環境等到很大的提高,休閑環境也得以改善,為清定橋村打造鄉村特色旅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清定橋村多次被省、州、縣評為“文明村寨”、“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
清定橋村“兩委”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經濟奔小康”這個主題,不斷加快全村經濟發展步伐,圍繞鎮黨委、政府提出的發展思路,努力創新發展思維,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心全意投身于新農村建設,認真調查研究,結合實際,精心制定發展規劃,加快村經濟增長速度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清定橋村將努力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格局,不斷增強村級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鎮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村兩委班子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同布署,同實施,同落實,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全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得到加強,,努力提高村民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提升整體形象,逐步把清定橋村建設成為綜合經濟實力強、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文明進步的現代化小康村。
|
貴定縣盤江鎮獅撲村位于盤江鎮北面,東接盤江鎮清定橋村,南界龍里縣三元鎮,西鄰馬場河鄉,北與落北河鄉接壤。村委會距鎮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分為水東、枇杷寨、長沖、獅撲陽、付家灣、毛栗寨、沙壩、龍潭灣、龍潭堡、下灣、都路沖、蒙家寨等12個自然村寨,共有555余戶2448人,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63%,有耕地面積1216畝,森林覆蓋率達50.2%。全村基礎設施條件和交通條件還較差,村寨相對散落,農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以發展常規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蔬菜、酥李,農民主要經濟以農業、運輸、外出務工為主。
村兩委班子在換屆后,進行了調整,村兩委干部7人中婦女1人,少數民族3人,初中文化程度6人,黨員干部6人,女黨員1人,36至45歲干部5人,46歲至50歲干部1人,50歲以上2人,平均年齡44歲。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團結奮斗,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落實黨的-精神實質,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按照“五個好”村創建目標,村兩委把轉變村干部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抓好制度建設,規范村干部行為作為重點來抓。通過帶領群眾勤勞致富過程中,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干部的工作作風轉變了,意識增強了,群眾滿意了,干群關系密切了。 如今村兩委認真分析村情,提出了“坐山靠山,致富靠科技”的發展思路:以搞好村公路建設、解決人畜飲水的問題作為發展基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經果林種植,建沼氣池,養雞、養豬,養鴨;根據全村土質狀況,發展蔬菜規模種植,現全村共種植蔬菜111.5畝;利用水東純樸的布依民族風情,發展農家樂旅游。 |
長江村位于落北河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僅6公里,全村共有11個自然寨、17個村民小組,804戶,總人口3075人,全村共有黨員45名。全村土地總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70.2畝,其中:田890.2畝、土1380畝,荒坡、荒地、林木面積12000畝。經濟來源以種植業為主,以旅游業、養殖業為輔。堪稱“黔中第一漂”的洛北河漂流終點—紅子島,位于長江村,島上如火如荼的紅果,被旅游專家鑒定為“中國第一”。落北河鄉景區已形成了集漂流、游船觀光、風味小吃、休閑垂釣為一體的娛樂服務體系,旅游業的發展給長江村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近年來,村黨支部嚴格按照“五好”基層黨組織建設目標和新農村建設標準,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契機,村狠抓黨員干部隊伍教育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黨支部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同時,村黨支部還依托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和“黔中第一漂”旅游品牌,大力發展稻樁蠶豆、茶葉和水上養鴨等特色種養殖項目,全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群眾收入不斷提高,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加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發揮,為建設和諧、文明、富裕的新農村作出了貢獻。2010年2月,長江村黨支部被縣委評為實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先進集體”。 |
白龍村位于貴定縣落北河鄉西北面,距鄉政府7公里。全村轄5個自然寨,11個村民小組,466戶,2146人,耕地總面積2270.2畝,其中:田890.2畝、土1380畝,荒坡、荒地、林木面積12000畝,人均實際耕地1.18畝。全村經濟來源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群眾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為主。白龍村楊家寨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的自然村寨,全寨共有95戶總人口368人,布依族占總人口的99%,是落北河鄉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之一,也是貴定縣旅游規劃“一水二洞三山四寨”之一。因楊家寨景色優美怡人,民族風情濃厚,2009年9月,楊家寨被選為中視遠圖公盡⒐籩菔∥牧⒐蠖ㄏ匚卣嚇納愕牡纈啊端擲罨ㄊ⒖牡胤健紡諭餼芭納愕刂弧�。 |
興隆村位于爻俏鞅輩浚卮β潯焙酉綞妗>喙蠖ㄏ爻�10公里,距落北河鄉政府4公里。盤—落—馬旅游油路貫穿整個興隆村,交通極為便利。全村轄16個自然寨,21個村民組,總戶數834戶,3940人,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70%。全村耕地面積3700畝,荒坡面積7680畝。全村經濟來源以種、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興隆村水果豐富,盛產櫻桃、酥李、梨子,每年全縣市場上上市的櫻桃,興隆櫻桃占85%以上,酥李占50以上。
興隆村是典型的農業村,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對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旱育秧種植,溫室兩段育秧,寬窄行載培等增產技術已全部普及。玉米種植以營養球塊,袋育苗移載為主,雜交水稻用種率100%。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興隆村作為實施“185工程”重點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經果林種植和“林下養雞”項目,加大低產果園改造和試種“高產脫毒洋芋”項目。2010年,共改造低產果園800畝,發展林下養雞5000只,種植高產脫毒洋芋60畝,實現產值400余萬元。 |
馬場河村位于貴定縣城北面,距離貴定縣城16.5公里,處于馬場河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馬場河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村總面積28.5平方公里,鄉級公路貫穿始終,全村有56個村民組1100戶4860人,占全鄉總人口數的54%,有耕地面積3402畝,其中田1707畝,土1695畝。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村內發展有晚熟桃30畝,金銀花200畝,椪柑300畝,茶葉100畝,黑山羊290只,百頭豬場2個。村民經濟收入較低,人均純收入1495元。
全村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水果、蔬菜等為主。按照“185”工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本地的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娃娃魚養殖250尾,竹鼠養殖150余只,黑山羊養殖250只,金銀花種植350畝,金銀花育苗示范點一個。 本孛褡宸縝樵蝦瘢惹楹每停月沓『臃商熗焐焐┬那潘倍雌儼計婷盥糜尉扒韉姆緹岸爛潰皇住骯鴰ǹ判腋@礎輩家郎礁柘轂槿� |
新沿村位于馬場河鄉政府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總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1812畝,東與本鄉馬場河相連,南與本鄉馬場河村鍋廠相連,又與龍里縣哪嗙鄉鳳凰村大土相鄰,西與龍里縣哪嗙鄉項溪相連,北與馬場河村車盆沖相連。村委會距縣城19公里,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平均海拔1250米。
全村有10個自然寨,17個村民小組,共居住著456戶,1987人,其中少數民族占40%。目前全村擁有村級公路15公里,但50%路面質量差,未能達到正常通車,全村擁有完小一所。
新沿村由于受自然環境限制,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較滯后,屬省級一類貧困村。全村有耕地1500畝,9戶移民搬遷,黨員39人,其中女黨員9人,高中以上文化3人,現有村委干部3人。全村兩條自然河流交匯于村委會駐地,是一個以種植、養殖為主的傳統農業村。 村內有著大面積的草坡和灌木林地,非常適合黑山羊的養殖,目前有養殖點3個存欄數100多只,豐富的自然水資源,飼養鴨蛋良好,有養殖點一個存欄1400只。有茶葉基地2個,面積2000畝。金銀花種植點1個,面積200畝。板栗種植點4個,面積200畝。有對門寨天生景觀—硝洞,花甲通井,轉角鍋底蕩自然景觀,有高寨大溝落水洞和毛栗寨對門湯面水景點.有橫跨巖底河溝的滬昆高鐵銅鼓20特大橋交通命脈,別具一格民族山歌等民族風光。
|
新峰村位于馬場河鄉政府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總人口2053人,413戶,17村民小組,全村土地面積約17.9公頃,境內南北全長3公里,寬約2公里,全村黨員39人,現有村兩委干部7人,是一個以種養殖植的傳統農業村。
新峰村推行“一肩挑”,班子成員實現交叉任職,各組織建立配齊。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較強,整體素質較高,經濟發展較快,實現寨寨ü罰ㄓ刑厴抵袷笱郴匾桓觶⒄勾霓賈種�800畝、板栗種植100畝,土雜雞養殖3000只,脫毒洋芋種植200畝。
|
三五社區位于貴州省貴定縣盤江鎮東面,緊鄰貴新高等級公路和國道210主干線,東南與音寨村相鄰,北與清定橋村接壤,距省會貴陽50公里,距縣城19公里,距離盤江匝道口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平均海拔1100m,屬于中南部壩地春末秋初溫濕氣候區。本區春末(4月下旬)平均溫度17—20℃,夏季(5—7月)平均溫度22—24℃,秋初(8月)平均溫度17—20℃,年積溫度5188℃,日照時數1050小時,日照率21—23%之間,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共有常住戶250戶550人,其中流動人口300人。有勞動力人口320人,大都在三五三五廠上班。2010年,常住人口人均年收入15500元。
|